一种风道装置、风道的导风板和应急通信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71918发布日期:2020-07-07 13:55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道装置、风道的导风板和应急通信车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通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道装置、风道的导风板和应急通信车。



背景技术:

散热,目前是很多行业中亟需关注的问题。例如,应急通信车是移动通信应急保障的重要工具,作为可机动的应急基站系统,用于临时解决应急场景的信号覆盖或者话务分担需求。应急通信车内的诸多通信设备工作一段时间后会散发热量,从而使得通信设备的工作环境温度上升,可能引起设备故障。因此,需要一种装置实现通信设备散热。

目前,很多行业会采用风道实现散热。最常见的风道中空且设有多个出风口,因此风从风道的中空部分经过会有部分从出风口处流出。然而,这样的风道结构每个出风口出风量并不均匀,甚至某些出风口几乎无风可出。由此,导致散热效果极其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风道装置、风道的导风板和应急通信车,能够提高风道出风口的出风量的均匀性,提高散热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风道装置,该风道装置包括导风板和风道,导风板包括以预设角度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为平板状,第一连接部开设有开口,其中,预设角度小于180度;风道设有风传输通道和与风传输通道连通的进风口,且风道的侧壁设有与风传输通道连通的出风口;其中,导风板设于风传输通道内且对应出风口设置,导风板的第一连接部为迎风面,风传输通道中的部分风经过导风板时通过导风板的开口及对应出风口流出。

其中,导风板与风道为非固定连接。

其中,预设角度为124-144度。

其中,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对设置,且第一连接部自第二连接部以预设方向延伸,以与第二连接部形成预设角度的夹角。

其中,开口为矩形;开口的中心与第一连接部延伸的外边沿之间的距离与第一连接部在预设方向的长度之比为0.225-0.275;和/或,开口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一连接部的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之比为0.45-0.55。

其中,导风板为金属导风板;和/或,导风板一体成型。

其中,风道的同一侧壁设有多个出风口;多个出风口的中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多个出风口等间距设置;和/或,相邻两个出风口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彼此远离的边沿之间的距离。

其中,风道的风传输通道的至少部分位置设有粗糙部,至少部分位置用于放置导风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风道的导风板,导风板为上述风道装置中的导风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应急通信车,包括上述风道装置。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供的风道装置将具有以预设角度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导风板设于风道的风传输通道内且对应风道侧壁的出风口设置,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为平板状,第一连接部设有开口,第一连接部为迎风面,风传输通道中的部分风经过导风板时通过导风板的开口及对应出风口流出,由于风道里面设有导风板,风在导风板的导流下能够使得每个出风口的出风量较大程度的相同,故提高了风道出风口的出风量的均匀性,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风道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风道装置一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导风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导风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风道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风道的导风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应急通信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风道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风道装置一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该风道装置1包括导风板10和风道20,导风板10包括以预设角度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2,第一连接部101开设有开口1011,其中,预设角度θ小于180度。风道20设有风传输通道201和与风传输通道201连通的进风口202,风道20的侧壁203设有与风传输通道201连通的出风口2031。在一个实施场景中,风道20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铝、钢铁、铜等。在一个实施场景中,为了加强散热效果,风道20的外表面还可以设置成鳍片状,鳍片可沿风的方向设置,进而增加风道与外界的接触面积,而又不增加过多的挡风面积,加强散热效果,又不过多地影响风对导风板10的作用力。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风道20由塑料制成,例如,聚乙烯、聚氯乙烯。在一个实施场景中,风道20为方柱形,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风道20为圆柱形。其中,导风板10设于风传输通道201内且对应出风口2031设置,导风板10的第一连接部101为迎风面,风传输通道201中的部分风经过导风板10时通过导风板10的开口1011及对应出风口2031流出。本实施例中,导风板10的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2为平板状,且以预设角度θ连接,从而有利于减小涡旋作用或尽可能地避免涡旋的形成,进而有利于降低风进入风传输管道201后的风阻,使得在进风口202处施以较小的风压即可在出风口2031获得较大的风量,有利于减少在进风口202处施加风压所需的能耗。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申请风道装置1将具有以预设角度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2的导风板10设于风道20的风传输通道201内且对应风道侧壁203的出风口2031设置,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102为平板状,第一连接部101设有开口1011,第一连接部101为迎风面,风传输通道201中的部分风经过导风板10时通过导风板10的开口1011及对应出风口2031流出,由于风道20里面设有导风板10,风在导风板10的导流下能够使得每个出风口2031的出风量较大程度的相同,故提高了风道20出风口2031的出风量的均匀性,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本申请风道装置1能够应用于对设有通信设备的场景(例如应急通信车)中,从而实现对通信设备有效散热。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导风板10与风道20为非固定连接。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导风板10由密度大于预设阈值的材料制成,预设阈值可以为2.7×103kg/m3、7.9×103kg/m3等等。导风板10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成,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导风板10还可以通过分体成型工艺制成。导风板10通过导风板10的自重,与风道20的风传输通道201间的静摩擦力抵御风对导风板10的作用力,使得导风板10在风的作用下不发生位移。为了增加导风板10与风传输通道201间的静摩擦力,风道20的风传输通道201的至少部分位置设有粗糙部(图中未标示),该部分位置用于放置导风板10。粗糙部可以设置为锯齿状、柱状凸起、圆弧状凸起等,或上述任一种形状的组合。预设角度θ为124-144度,例如124度、126度、128度、130度、132度、134度、136度、138度、140度、142度、144度等。风道20的同一侧壁203设有多个出风口2031,例如2个、3个、4个、5个等等。多个出风口2031的中心(图1中虚线箭头所指)均位于同一直线(图1虚线)上,在一个实施场景中,该直线为风道20侧壁203的中线。多个出风口2031等间距设置。相邻两个出风口2031之间的距离l1大于或等于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2彼此远离的边沿之间的距离l2。

请参阅图3,图3为图1中导风板10的一实施方式的机构示意图。第一连接部101与第二连接部102相对设置,第一连接部101自第二连接部102以预设方向(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延伸,以与第二连接部102形成预设角度θ的夹角。在一个实施场景中,风道20为方柱形风道,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2至少与风道20的风传输通道201接触的边沿为直线。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风道20为圆柱形风道,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2至少与风道20的风传输通道201接触的边沿为弧形。第一连接部101的开口1011为矩形,开口1011的中心与第一连接部101延伸的外边沿1012之间的距离d1与第一连接部101在预设方向(箭头所指)的长度d2之比为0.225-0.275,例如,第一连接部101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d2为10cm,开口1011的中心与第一连接部101延伸的外边沿1012之间的距离d1为2.25-2.75cm,例如2.25cm、2.50cm、2.75cm等等。开口1011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d3与第一连接部101的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d2之比为0.45-0.55,例如。第一连接部101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d2为10cm,开口1011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d3为4.5-5.5cm,例如4.5cm、5.0cm、5.5cm等等。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开口1011为圆形、梯形等等。开口1011与预设方向垂直的边沿的长度可以设置为大于开口1011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d3,也可以设置为小于开口1011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d3,还可以设置为等于开口1011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d3。

请参阅图4,图4为图1中导风板10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导风板10的第一连接部101还可以具有与风道20的风传输通道201接触的第一弯折部e1,导风板10的第二连接部102还可以具有与风道20的风传输通道201接触的第二弯折部e2,第一弯折部e1和第二弯折部e2位于同一水平面f上,以使得第一弯折部e1与第二弯折部e2与风传输通道201直接接触,进而增加导风板10与风传输通道20的接触面积。第一弯折部e1和第二弯折部e2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例如0.5cm、0.6cm、0.7cm等等,本实施方式不限制第一弯折部e1和第二弯折部e2的尺寸。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风道装置1另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风从风道20的进风口202进入风传输通道201,动压下降,流动变得平缓,风速变得相对均匀。风进入风道20的风传输通道201,经过导风板10倒流大部分风量进入b层,使得b层的风速较大、风量较大,在流动过程中,b层的风部分导到下一个出风口2031,部分被下一个出风口2031对应的导风板10导流回b层。根据伯努利原理,b层风静压比a层小,流动过程中a层风会下沉补充到b层。针对进风口202处进风量的大小,移动导风板10的位置,从而实现不同进风量的情况下,每个出风口2031处的出风量大致相当。

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风道的导风板2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导风板2为上述风道装置1的实施方式中的导风板。该导风板2可以根据上述风道装置1的实施方式中不同的风道20进行搭配。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应急通信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应急通信车3包括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风道装置1,以对应急通信车内的通信设备有效散热。在一个实施场景中,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风道装置1还可以应用于不具备空调安装条件的通信机房等环境中,以对通信机房内的通信设备有效散热。上述通信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基带单元、射频单元、传输设备等。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风道装置1还可以应用于厂房、客车、改装车中。在又一个实施场景中,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风道装置1还可以应用于房屋通风。本申请对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风道装置1的应用场所及应用场景不做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