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可变形汽车头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67981发布日期:2020-08-25 18:54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可变形汽车头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头枕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多功能可变形汽车头枕。



背景技术:

汽车头枕是一种驾驶舒适性配置用品和安全防护用品。在车辆发生追尾时,人体由于惯性会向后倒,此时车辆加速或减速的压力都集中在人体脆弱的颈部和头部,而头枕则对此起缓冲作用,保护人体头部。

现有市面上普通汽车头枕,长途行车休息时头部无处可靠,挤压肩膀,颈椎酸痛,容易惊醒,汽车头枕固定方式大部份用橡皮筋固定于汽车座椅,容易东倒西歪,小部份汽车头枕用螺丝固定于汽车座椅的一对头枕升降柱上,这种使用螺丝固定头枕结构复杂,安装不便,也不利于座椅调节杆调节,不同的座椅的一对头枕升降柱间距不一样,会导致无法安装。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多功能可变形汽车头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可变形汽车头枕,旨在实现可安装于任意间距的头枕升降柱上,可以手工上下调节多功能可变形汽车头枕的高度,安装方便与稳定,适合不同身高的人群,解决用户熟睡时因头部没固定支撑点导致的惯性颠簸拉伤问题,便于用户左右摆动头部时自我调整舒适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可变形汽车头枕,包括头枕机构、设于所述头枕机构内的固定卡扣机构、设于所述头枕机构两侧的一对侧边靠枕及一对旋转调节件;

所述头枕机构包括用于定型的第一内壳及包裹在所述第一内壳外的第一面壳,所述固定卡扣机构包括固定支架、一对固定臂、中间弹簧及一对减震弹簧,所述固定支架固定在所述第一内壳的内壁,每个固定臂设于所述固定支架内的一端设有轮齿,另一端伸出于所述头枕机构外且设有c型扣,一对轮齿相互咬合,所述中间弹簧的两端与一对固定臂相互抵靠,一对减震弹簧位于一对固定臂两侧,每个侧边靠枕包括用于定型的第二内壳及包裹在所述第二内壳外的第二面壳,每个侧边靠枕通过一个旋转调节件连接在所述头枕机构的左右两端。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壳由第一上内壳及与所述第一上内壳配合使用的第一下内壳组成,所述第一上内壳与所述第一下内壳通过卡扣或者螺丝固定;所述第一面壳由第一上面壳及与所述第一上面壳配合使用的第一下面壳组成,所述第一上面壳与所述第一下面壳通过卡扣或者螺丝固定连接。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上面壳与第一下面壳的内层均为高密度回力棉材料且外层均为汽车专用皮革,所述第一上内壳及第一下内壳均为汽车专用abs材料。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内壳由第二上内壳及与所述第二上内壳配合使用的第二下内壳组成,所述第二上内壳与所述第二下内壳通过卡扣或者螺丝固定;所述第二面壳由第二上面壳及与所述第二上面壳配合使用的第二下面壳组成,所述第二上面壳与所述第二下面壳通过卡扣或者螺丝固定连接。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上面壳与第二下面壳的内层均为高密度回力棉材料且外层均为汽车专用皮革,所述第二上内壳及第二下内壳均为汽车专用abs材料。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调节件包括母扣、卡位扣及公扣,所述母扣固定在所述头枕机构与所述侧边靠枕的接触面,所述母扣的内壁上设有若干卡位槽,所述卡位扣设于所述母扣内且表面设有若干卡条,所述公扣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侧边靠枕上且另一端穿入在所述卡位扣内。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c型扣内设有硅胶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可变形汽车头枕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头枕机构内设置固定卡扣机构,可安装于任意间距的头枕升降柱上,可以手工上下调节多功能可变形汽车头枕的高度,安装方便与稳定,适合不同身高的人群;通过一对侧边靠枕来贴合两侧脸颊,解决用户熟睡时因头部没固定支撑点导致的惯性颠簸拉伤问题;通过旋转调节件可调节侧边靠枕的旋转角度,便于用户左右摆动头部时自我调整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可变形汽车头枕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头枕机构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固定卡扣机构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侧边靠枕的爆炸图。

图5为图1所示旋转调节件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可变形汽车头枕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多功能可变形汽车头枕100包括头枕机构10、设于所述头枕机构10内的固定卡扣机构20、设于所述头枕机构10两侧的一对侧边靠枕30及一对旋转调节件40。

具体的,请参阅图2~4,所述头枕机构10包括用于定型的第一内壳11及包裹在所述第一内壳11外的第一面壳12,所述固定卡扣机构20包括固定支架21、一对固定臂22、中间弹簧23及一对减震弹簧24,所述固定支架21固定在所述第一内壳11的内壁,每个固定臂22设于所述固定支架21内的一端设有轮齿221,另一端伸出于所述头枕机构10外且设有c型扣222,一对轮齿221相互咬合,所述中间弹簧23的两端与一对固定臂22相互抵靠,一对减震弹簧24位于一对固定臂22两侧,每个侧边靠枕30包括用于定型的第二内壳31及包裹在所述第二内壳31外的第二面壳32,每个侧边靠枕30通过一个旋转调节件40连接在所述头枕机构10的左右两端。

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多功能可变形汽车头枕100安装到汽车上时,只需用外力将所述固定卡扣机构20的一对固定臂22收紧,然后将每个c型扣222卡到汽车座椅的一对头枕升降柱上即可,外力失去后,在所述中间弹簧23的内力作用下使得一对固定臂22的c型扣222能够紧扣在汽车座椅的一对头枕升降柱,可安装于任意间距的头枕升降柱上,安装稳定;当用外力收紧一对固定臂22时,可以手工上下调节所述多功能可变形汽车头枕100的高度,适合不同身高的人群;通过一对侧边靠枕30来贴合两侧脸颊,解决用户熟睡时因头部没固定支撑点导致的惯性颠簸拉伤问题;通过所述旋转调节件40可调节侧边靠枕30的旋转角度,便于用户左右摆动头部时自我调整舒适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壳11由第一上内壳111及与所述第一上内壳111配合使用的第一下内壳112组成,所述第一上内壳111与所述第一下内壳112通过卡扣或者螺丝固定;所述第一面壳12由第一上面壳121及与所述第一上面壳121配合使用的第一下面壳122组成,所述第一上面壳121与所述第一下面壳122通过卡扣或者螺丝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上面壳121与第一下面壳122的内层均为高密度回力棉材料且外层均为汽车专用皮革,所述第一上内壳111及第一下内壳112均为汽车专用abs材料。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内壳11采用硬质材料,保持基本形状,并容置固定卡扣机构20,所述第一面壳12采用软质材料,柔软舒适。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内壳31由第二上内壳311及与所述第二上内壳311配合使用的第二下内壳312组成,所述第二上内壳311与所述第二下内壳312通过卡扣或者螺丝固定;所述第二面壳32由第二上面壳321及与所述第二上面壳321配合使用的第二下面壳322组成,所述第二上面壳321与所述第二下面壳322通过卡扣或者螺丝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上面壳321与第二下面壳322的内层均为高密度回力棉材料且外层均为汽车专用皮革,所述第二上内壳311及第二下内壳312均为汽车专用abs材料。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内壳31采用硬质材料,保持基本形状,并连接旋转调节件40,所述第二面壳32采用软质材料,柔软舒适。

进一步地,所述c型扣222内设有硅胶垫2221。通过设置硅胶垫2221增强摩擦力,防止滑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所述旋转调节件40包括母扣41、卡位扣42及公扣43,所述母扣41固定在所述头枕机构10与所述侧边靠枕30的接触面,所述母扣41的内壁上设有若干卡位槽411,所述卡位扣42设于所述母扣41内且表面设有若干卡条421,所述公扣4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侧边靠枕30上且另一端穿入在所述卡位扣42内。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旋转调节所述侧边靠枕30时,所述公扣43旋转可以带动所述卡位扣42旋转,在所述卡位槽411与卡条421的配合下,可以对所述侧边靠枕30起到定位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可变形汽车头枕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头枕机构内设置固定卡扣机构,可安装于任意间距的头枕升降柱上,可以手工上下调节多功能可变形汽车头枕的高度,安装方便与稳定,适合不同身高的人群;通过一对侧边靠枕来贴合两侧脸颊,解决用户熟睡时因头部没固定支撑点导致的惯性颠簸拉伤问题;通过旋转调节件可调节侧边靠枕的旋转角度,便于用户左右摆动头部时自我调整舒适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