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用车车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93367发布日期:2020-08-11 20:33阅读:80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专用车车厢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专用车车厢。



背景技术:

在中国,根据国家标准gb/t17350《专用汽车和专用半挂车术语、代号和编制方法》,专用车的定义为:“装置有专用设备,具备专用功能,用于承担专门运输任务或专项作业以及其他专项用途的汽车。”

为了匹配专用车的多种功能的要求,需要装备特定功能的车厢。例如应急电源指挥车,是指装有电源装置的专用车,车上配备可装配式柴油发电机组(100-1000kw)。为了户外电源使用的方便性,通常要求车上某些部分设备能够直接拉出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专用车车厢,该专用车车厢具有能够直接抽出或者收回的拉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专用车车厢,包括车厢主体和活动设置在车厢主体内可垂直于车厢主体长度方向抽拉的拉厢;车厢主体上对应拉厢的位置开设有贯通车厢主体侧壁的厢口,拉厢穿过厢口伸入车厢主体内;拉厢位于车厢主体内部的左端部侧边固定有延伸出拉厢侧边边缘的限位板,车厢主体在厢口周围侧壁固定有与限位板配合的上型材件,上型材件与限位板配合的侧面装有气囊式密封条;当限位板向外移动至上型材件处时,上型材件止挡限位板。

进一步的,所述拉厢位于车厢主体外部的右端部侧边固定有延伸出拉厢侧边边缘的上挡板,当上挡板向内移动至上型材件处时,上型材件止挡上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上型材件具有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第一卡板止挡限位板,第二卡板止挡上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拉厢左端部的顶部和前后两侧侧部分别设置限位板,拉厢右端端部对应各限位板位置的顶部和前后两侧侧部分别设置上挡板,拉厢的厢口侧壁上对应各限位板的位置分别设置上型材件。

进一步的,所述拉厢的右端部底部侧边设置有延伸出拉厢侧边边缘的下挡板,车厢主体的厢口的底部侧壁设置有下型材件,下型材件止挡下挡板,下型材件与下挡板配合的侧面装有气囊式密封条。

进一步的,所述拉厢由竖向三侧的前骨架、侧骨架和后骨架以及位于顶部的顶骨架和位于底部的底骨架围合形成一侧敞开的厢体结构,敞开的一侧靠近车厢主体设置以使拉厢与车厢主体内部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拉厢底部两侧分别固定有垂直于车厢主体长度方向的滑轨,滑轨侧边具有沿滑轨长度方向设置的侧向凹槽,厢口底部对应滑轨固定有滑轮组,滑轮组的各个滑轮转动容纳在侧向凹槽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拉厢同一侧底部设置两条滑轨,两条滑轨的侧向凹槽相向设置,厢口对应同一侧的两条滑轨设置有与之匹配的两个滑轮组。

进一步的,所述厢口底部可转动设置有一平行于车厢主体长度方向的转轴,转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套设有齿轮,拉厢底部对应齿轮的位置固定有垂直于车厢主体长度方向设置的齿条,齿条与齿轮啮合,转轴由驱动装置驱动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车厢主体上设置多个拉厢。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专用车车厢具有能够直接抽出或者收回的拉厢,扩大了车厢空间。在拉厢的内侧或者外侧设置外凸的限位板和挡板,可以有效防止拉厢被直接拉出与车厢脱离或者全部缩进车厢。

在拉厢的底部两侧设置带有内凹的侧边凹槽的滑轨,与车厢底部的滑轮组配合,方便拉厢的抽拉,并且通过底部的驱动装置等驱动拉厢的自动拉出和缩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此时拉厢从车厢主体中拉出;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沿图1中b-b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ⅰ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ⅹ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ⅲ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中ⅳ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中ⅴ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ⅸ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2中ⅵ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2中ⅶ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厢主体、11-厢口、12-上型材件、121-第一卡板、122-第二卡板、123-滚轮、124-气囊式密封条、125-u形条、13-下型材件、2-拉厢、21-前骨架、22-侧骨架、23-后骨架、24-顶骨架、25-限位板、26-上挡板、27-下挡板、31-滑轨、311-侧向凹槽、32-滑轮组、321-滑轮、41-转轴、411-键、412-轴伸、413-轴承、414-轴承座、42-齿轮、43-齿条、45-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至图12,一种专用车车厢,包括车厢主体1和活动设置在车厢主体1内可垂直于车厢主体1长度方向抽拉的拉厢2。

所述车厢主体1上对应拉厢2的位置开设有容纳拉厢2的厢口11,所述厢口11贯通车厢主体1的侧壁。所述拉厢2穿过厢口11伸入车厢主体1内。所述拉厢2由竖向三侧的前骨架21、侧骨架22和后骨架23以及位于顶部的顶骨架24和底部的底骨架围合形成一侧敞开的厢体结构,敞开的一侧靠近车厢主体1设置以使拉厢2与车厢主体1内部连通。

所述拉厢2底部两侧分别固定有垂直于车厢主体1长度方向的滑轨31,所述滑轨31侧边具有沿滑轨31长度方向设置的侧向凹槽311,所述厢口11底部对应滑轨31固定有滑轮组32,所述滑轮组32的各个滑轮321转动容纳在侧向凹槽311内部。优选的,所述拉厢2同一侧底部设置两条滑轨31,两条滑轨31的侧向凹槽311相向设置,所述厢口11对应同一侧的两条滑轨31设置有与之匹配的两个滑轮组32。

所述厢口11底部在拉厢2底部两侧滑轨31之间设置有一平行于车厢主体1长度方向的转轴41,所述转轴41的两端分别通过键411连接有轴伸412,所述轴伸412两端分别套设有轴承413,所述轴伸412两端的轴承413分别固定在轴承座414内。所述轴伸412中部固定套设有齿轮42。所述拉厢2底部对应齿轮42的位置固定有垂直于车厢主体1长度方向设置的齿条43,所述齿条43与齿轮42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41中部与一驱动转轴41转动的驱动装置45相连,所述驱动装置45驱动转轴41转动,所述转轴41带动两端的齿轮42转动,通过齿条43从而驱动拉厢2移出至车厢主体1外或者移回车厢主体1内。

参见图5、图9和图10,所述拉厢2位于车厢主体1内部的顶骨架24左端顶部、前骨架21靠近车厢主体1的左端侧部和后骨架23靠近车厢主体1的左端侧部上分别固定有延伸出拉厢2侧边边缘的限位板25。具体的,所述顶骨架24左端顶部的限位板25向上伸出顶骨架24且高度高于顶骨架24顶面,所述前骨架21靠近车厢主体1的左端侧部的限位板25向前伸出前骨架21且前边缘位于前骨架21前边缘前方,所述后骨架23靠近车厢主体1的左端侧部的限位板25向后伸出后骨架23且后边缘位于后骨架23后边缘后方。所述车厢主体1在厢口11的顶部和前后两侧侧壁上分别固定有与各限位板25配合的上型材件12,所述上型材件12具有两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卡板121和第二卡板122,所述第一卡板121和第二卡板122之间固定有滚轮123,所述第一卡板121与限位板25之间在空间上部分重叠,当限位板25向外移动至第一卡板121处时,所述第一卡板121止挡限位板25以防止拉厢2脱出车厢主体1。

参见图6、图11和图12,所述拉厢2位于车厢主体1外部侧骨架22的右端顶部和前后两端侧部分别固定有延伸出拉厢2侧边边缘的上挡板26,所述上挡板26与所述上型材件12的第二卡板122之间在空间上部分重叠,使得上挡板26向内移动至第二卡板122处时,所述第二卡板122止挡上挡板26以防止拉厢2顶部缩进车厢主体1。所述拉厢2位于车厢主体1外部的侧骨架22的右端底部固定有下挡板27,所述车厢主体1在厢口11的底部侧壁上固定有与下挡板27配合的下型材件13,所述下型材件13与下挡板27之间在空间上部分重叠,使得下挡板27向内移动至下型材件13处时,所述下型材件13止挡下挡板27以防止拉厢2底部缩进车厢主体1。

所述第一卡板121靠近限位板25的侧边上、所述第二卡板122靠近上挡板26的侧边上和下型材件13靠近下挡板27的侧边上分别设置有气囊式密封条124。优选的,气囊式密封条124通过一u形条125固定在上型材件12的各卡板的端部或者是下型材件13上。

进一步的,为了适应专用车的多功能要求,所述车厢主体1上可设置多个可抽拉的拉厢2。根据具体的需要,多个拉厢抽拉的方向可相互平行,也可以相互垂直,或者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