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盖以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41049发布日期:2020-09-08 13:41阅读:95来源:国知局
防护盖以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防护盖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多数都是安装在车身下地板的底部,当汽车行驶在不平整的路面时,可能会导致动力电池被路面凸起物碰撞或刮伤,由于动力电池的插接端大多是朝前设置,且完全裸露在外面的,这样插接端的高低压线束接插头特别容易受到碰撞和挤压,进而可能会造成高低压线束的短路起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护盖以及汽车,旨在设计一种能够保护动力电池的插接端的防护结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护盖,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防护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于所述汽车的车身底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于所述汽车的动力电池的插接端底部,所述防护盖具有用于靠近所述车身的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连接部在从所述第二表面到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错开,且超出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防护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用于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到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方向上遮盖所述插接端。

本申请通过设置防护盖,将防护盖安装于车身和动力电池的插接端之间,在汽车行驶在不平整的路面时,防护盖的防护部会先于动力电池与路面凸起物发生碰撞,并将路面凸起物挤开,避免路面凸起物与动力电池再次发生碰撞,并且,在雨天、积水多路段、坑洼处,防护盖能够避免泥沙、脏水等对插接端处的高低压线束产生冲击,进而对高低压线束进行有效保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部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区域相对于所述防护部的其他区域呈凹陷设置,以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增加所述防护部与所述插接端之间的空间。

本申请通过在防护部设置凹槽,为防护部预留下了形变缓冲空间,在插接端与防护部之间留有足够的保护空间,可避免整车发生正碰时,机舱中动总等零部件对插接端处的高低压线束接插头的碰撞和挤压,进而避免高低压线束的短路起火,提高电池安全系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在远离所述凹槽的底壁的方向上呈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倾斜设置。

本申请通过倾斜设置第一侧壁,这样第一侧壁在与路面凸起物接触时,第一侧壁对路面凸起物有一个向下的分力,可避免路面凸起物出现迸溅的情况,有利于挤开路面凸起物。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所述防护盖还包括位于所述防护部外围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且用于连接于所述车身底部,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三侧壁,且用于连接于所述车身底部。

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这样可以将防护盖牢固地安装于车身底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局部相对于邻接区域呈凹陷设置,以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开设有第一通孔,用于通过穿过所述第一通孔的螺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车身,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局部相对于邻接区域呈凹陷设置,以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开设有第二通孔,用于通过穿过所述第二通孔的螺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动力电池。

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便于将防护盖分别与车身和动力电池进行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台沿着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凸台沿着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部的局部相对于邻接区域呈凹陷设置,以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凸筋,所述凸筋呈沿着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到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方向延伸设置。

本申请通过设置凸筋,有利于提升防护盖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用于减轻所述防护盖的重量,所述缺口的口缘用于连接所述插接端底部。

本申请通过设置缺口,有利于减轻防护盖的重量。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动力电池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盖,所述动力电池连接于所述车身底部,所述防护盖的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车身底部,且所述防护盖的第一表面靠近所述车身,所述防护盖的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动力电池的插接端底部,以使所述防护盖的防护部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到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方向上遮盖所述插接端。

本申请通过将防护盖安装于车身和动力电池的插接端之间,在汽车行驶在不平整的路面时,防护盖的防护部会先于动力电池与路面凸起物发生碰撞,并将路面凸起物挤开,避免路面凸起物与动力电池再次发生碰撞,并且,在雨天、积水多路段、坑洼处,防护盖能够避免泥沙、脏水等对插接端处的高低压线束产生冲击,进而对高低压线束进行有效保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盖具有距离所述车身最远的防护盖最低处,所述动力电池具有距离所述车身最远的电池最低处,且所述防护盖最低处相对所述电池最低处呈远离所述车身设置,且所述防护盖最低处与所述电池最低处在远离所述车身方向上的间距为d,且d>5mm。

本申请通过设置防护盖最低处比电池最低处要低,有利于避免出现电池最低处先与地面路面凸起物接触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防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防护盖的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防护盖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多数都是安装在车身下地板的底部,当汽车行驶在不平整的路面时,可能会导致动力电池被路面凸起物碰撞或刮伤,由于动力电池的插接端大多是朝前设置,且完全裸露在外面的,这样插接端的高低压线束接插头特别容易受到碰撞和挤压,进而可能会造成高低压线束的短路起火。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能够运用于汽车的防护盖,如图1至图3所示,该防护盖100包括第一连接部1、第二连接部2和防护部3。

第一连接部1用于连接于汽车的车身200底部,第二连接部2用于连接于汽车的动力电池300的插接端310底部,防护盖100具有用于靠近车身200的第一表面4、以及与第一表面4相背的第二表面5,第一连接部1在从第二表面5到第一表面4的方向上与第二连接部2错开,且超出第二连接部2,防护部3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2之间,用于在从第一连接部1到第二连接部2的方向上遮盖插接端310。

若以汽车的车头到车尾的方向为汽车的前后向(车头为前,车尾为后),以汽车的主驾到副驾的方向为汽车的左右向(主驾为左,副驾为右)以汽车的车顶到底盘的方向为汽车的上下向(车顶为上,底盘为下),如图3所示,在动力电池300安装于汽车的车身200底部时(通常安装于车身200的下地板),动力电池300的插接端310是朝前设置的,且动力电池300是位于车身200的下方。在防护盖100安装于汽车时,第一连接部1与车身200底部连接,第二连接部2与动力电池300的插接端310底部连接,那么防护盖100的第一表面4是朝上设置,第二表面5是朝下设置的,第一连接部1是朝前设置的,第二连接部2是朝后设置的,且第一连接部1是位于第二连接部2的上前方。并且,防护部3是位于插接端310的前方且遮盖住了插接端310。如此,当汽车向前行驶的过程中,若遇到路面凸起物,防护部3会先于插接端310与路面凸起物发生碰撞,并将路面凸起物挤开,避免路面凸起物与动力电池300再次发生碰撞。

本申请通过设置防护盖100,将防护盖100安装于车身200和动力电池300的插接端310之间,在汽车行驶在不平整的路面时,防护盖100的防护部3会先于动力电池300与路面凸起物发生碰撞,并将路面凸起物挤开,避免路面凸起物与动力电池300再次发生碰撞,并且,在雨天、积水多路段、坑洼处,防护盖100能够避免泥沙、脏水等对插接端310处的高低压线束产生冲击,进而对高低压线束进行有效保护。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防护部3靠近第二连接部2的区域相对于防护部3的其他区域呈凹陷设置,以在第一表面4形成凹槽31,凹槽31用于增加防护部3与插接端310之间的空间,其中,防护部3靠近第二连接部2的区域相对于防护部3的其他区域呈凹陷设置,即凹槽31靠近第二连接部2的一侧呈敞口设置,在将防护盖100安装于汽车时,凹槽31呈朝后敞口,且凹槽31的槽口朝向插接端310,这样通过在防护部3设置凹槽31,为防护部3预留下了形变缓冲空间,在插接端310与防护部3之间留有足够的保护空间,可避免整车发生正碰时,机舱中动总等零部件对插接端310处的高低压线束接插头的碰撞和挤压,进而避免高低压线束的短路起火,提高电池安全系数。

进一步,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凹槽31包括与第一连接部1连接的第一侧壁32,第一侧壁32在远离凹槽31的底壁的方向上呈朝向第一连接部1倾斜设置,通过倾斜设置第一侧壁32,这样第一侧壁32在与路面凸起物接触时,第一侧壁32对路面凸起物有一个向下的分力,可避免路面凸起物出现迸溅的情况,有利于挤开路面凸起物。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凹槽31包括第一侧壁32、第二侧壁33和第三侧壁34,第一侧壁32连接于第二侧壁33和第三侧壁34之间,防护盖100还包括位于防护部3外围的第三连接部6和第四连接部7,第三连接部6连接于第二侧壁33,且用于连接于车身200底部,第四连接部7连接于第三侧壁34,且用于连接于车身200底部,在将防护盖100安装于汽车时,第一侧壁32是从前方对插接端310进行遮挡,第二侧壁33和第三侧壁34是分别左右方对插接端310进行遮挡,凹槽31的底壁是从下方对插接端310进行遮挡,这样对插接端310的遮挡防护效果较好。并且,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三连接部6和第四连接部7,这样可以将防护盖100牢固地安装于车身200底部。

防护盖100对动力电池300的保护效果的好坏是跟防护盖100自身的强度相关的,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防护部3的局部相对于邻接区域呈凹陷设置,以在第一表面4形成凸筋35,凸筋35呈沿着从第一连接部1到第二连接部2的方向延伸设置。本申请通过设置凸筋35,有利于提升防护盖100的强度。可以理解的是,当凸筋35并行设置有多条时,防护盖100的强度会较高。

防护盖100是安装于车身200和动力电池300之间,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的局部相对于邻接区域呈凹陷设置,以在第一表面4形成第一凸台11,第一凸台11开设有第一通孔12,用于通过穿过第一通孔12的螺接件连接第一连接部1与车身200,第二连接部2的局部相对于邻接区域呈凹陷设置,以在第一表面4形成第二凸台21,第二凸台21开设有第二通孔22,用于通过穿过第二通孔22的螺接件连接第二连接部2与动力电池300。在安装防护盖100时,第一连接部1通过第一凸台11与车身200接触,并通过螺接件固定于车身200底部(通常安装于车身200的下地板),同样的,第二连接部2通过第二凸台21与动力电池300接触,并通过螺接件固定于动力电池300,这样通过设置第一凸台11和第二凸台21,便于将防护盖100分别与车身200和动力电池300进行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凸台11沿着第一连接部1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凸台21沿着第二连接部2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时,这样对防护盖100的安装会较为牢固。此处需要特殊说明的是,防护盖100的具体轮廓可以根据不同车型进行调节,防护盖100的防护部3也可针对性的增大空间或避让,车身200和动力电池300上的安装点位置具体情况取决于具体项目和车型的最优位置。

如图1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形成有缺口23,,缺口23用于减轻防护盖100的重量,缺口23的口缘用于连接插接端310底部。本申请通过设置缺口23,有利于减轻防护盖100的重量,节约成本,且便于安装防护盖100。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缺口23的口缘用于连接插接端310底部,即第二凸台21设置于缺口23的口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汽车,如图3所示,该汽车包括车身200、动力电池300以及如上所述的防护盖100,动力电池300连接于车身200底部,防护盖100的第二连接部2连接于车身200底部,且防护盖100的第一表面4靠近车身200,防护盖100的第二连接部2连接于动力电池300的插接端310底部,以使防护盖100的防护部3在从第一连接部1到第二连接部2的方向上遮盖插接端310。

本申请通过将防护盖100安装于车身200和动力电池300的插接端310之间,在汽车行驶在不平整的路面时,防护盖100的防护部3会先于动力电池300与路面凸起物发生碰撞,并将路面凸起物挤开,避免路面凸起物与动力电池300再次发生碰撞,并且,在雨天、积水多路段、坑洼处,防护盖100能够避免泥沙、脏水等对插接端310处的高低压线束产生冲击,进而对高低压线束进行有效保护。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防护盖100具有距离车身200最远的防护盖最低处,动力电池300具有距离车身200最远的电池最低处,且防护盖最低处相对电池最低处呈远离车身200设置,且防护盖最低处与电池最低处在远离车身200方向上的间距为d,且d>5mm。本申请通过设置防护盖最低处比电池最低处要低,有利于避免出现电池最低处先与地面路面凸起物接触的情况。

防护盖最低处比电池最低处低5mm以上,具体低多少取决于动力电池300离地间隙和汽车的最小离地间隙目标值。具体低的范围为5mm-15mm。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