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阀组件、汽车空调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10940发布日期:2020-07-07 14:46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四通阀组件、汽车空调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四通阀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四通阀组件、汽车空调和汽车。



背景技术:

空调器在运行时,四通阀接收来个各个震动源的震动,例如压缩机的活动产生震动通过工质管传送到四通阀上,且经过压缩机处理的工质也会将震动传导到四通阀上,室外风机运行时产生的震动也会传导到四通阀上,尤其是当空调器安装在汽车上时,汽车的启动、制动、加速、减速、颠簸等等动作都会给四通阀带来震动,使得连接四通阀的管路具有开裂甚至震断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四通阀组件,旨在提升四通阀以及四通阀连接管路的安全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四通阀组件,包括:

四通阀,具有四个连接端;

胶管,套设在所述连接端,所述胶管与所述四通阀连通。

可选地,部分或者全部所述连接端均设有所述胶管。

可选地,所述连接端包括弯曲段;和/或,

所述四通阀组件还包括弯曲管,所述弯曲管连接在所述胶管远离所述连接端的端部。

可选地,所述四通阀组件还包括套设所述胶管的紧固套,所述紧固套挤压所述胶管,以使所述胶管与所述连接端抵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端包括工质管接头,所述工质管接头包括:

管体部;以及,

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管体部的外表面,所述胶管与所述连接结构抵接,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凹槽、凸起和倒钩部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连接端还包括衔接管,所述衔接管连接在所述工质管接头远离所述胶管的一端,所述工质管接头的抗拉强度大于所述衔接管的抗拉强度。

可选地,所述胶管包括由内向外依次排布的屏蔽层、内胶层、增强层和外胶层;或者是,所述胶管包括由内向外依次排布内胶层、屏蔽层、中胶层、增强层和外胶层。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汽车空调,包括:

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压缩机、连接在所述压缩机进气口的气液分离器、室外换热器和如上述的四通阀组件;

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以及,

工质管组件,连接所述空调室内机和所述空调室外机;

所述四通阀与所述压缩机、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其中的任意一者之间具有所述胶管。

可选地,所述四通阀组件,所述四通阀的多个连接端均设有所述胶管,所述四通阀与所述压缩机、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其中多者之间具有所述胶管。

可选地,所述工质管组件包括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胶管。

可选地,所述汽车空调包括连接管组件,所述连接管组件包括所述工质管组件、电线、排水管和扎带,所述扎带捆绑所述工质管组件、所述电线和所述排水管。

可选地,所述汽车空调还包括固线扣,所述工质管组件穿设所述固线扣,所述固线扣用于安装在车体表面。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汽车,包括:

车体;以及,

上述的汽车空调,所述空调室内机安装于所述车体内表面,所述空调室外机安装于所述车体外表面,所述工质管组件穿设所述车体。

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胶管连接所述四通阀,由于胶管其本身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将所述胶管连接在所述四通阀上,当所述四通阀受到震动时,一方面所述胶管能够通过其自身特有的柔弹性能进行减震,胶管本身不容易因震动发生开裂或者断裂,另一方面,所述胶管能够有效吸收震动,从而减小四通阀上的震动受力,达到保护所述四通阀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小震动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四通阀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图1中四通阀组件工质管接头、胶管和紧固套装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四通阀组件再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四通阀组件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四通阀组件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四通阀组件又一实施例的工质管快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使用新型汽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四通阀组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四通阀组件,包括:四通阀710和胶管200,所述四通阀710具有四个连接端711;所述胶管200套设在所述连接端711,所述胶管200与所述四通阀710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四通阀710可以是包括四通阀710本体,所述连接端711可以是属于所述四通阀710本体的连接端711;也可以是,所述四通阀710包括四通阀710本体和连接所述四通阀710本体的连接端711,所述连接端711与所述四通阀710本体连通。

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胶管200连接所述四通阀710,由于胶管200其本身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将所述胶管200连接在所述四通阀710上,当所述四通阀710受到震动时,一方面所述胶管200能够通过其自身特有的柔弹性能进行减震,胶管200本身不容易因震动发生开裂或者断裂,另一方面,所述胶管200能够有效吸收震动,从而减小四通阀710上的震动受力,达到保护所述四通阀710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小震动产生的噪音。

本实施例所述的四通阀组件,不仅限于在所述四通阀710的一个连接端711设置有所述胶管200,也可以是,如图1所示,四个所述连接端711中,部分或者全部所述连接端711均设有所述胶管200,由于所述四通阀710的四个连接端711都有可能为将外部震动传导到所述四通阀710的路径,故而,将多个所述连接端711或者四个所述连接端711上,能够利用所述胶管200减少传导通过工质管传导到所述四通阀710上的震动,具有减震效果好的特点。另外,所述胶管200其特有的柔性,具有能够适用于复杂安装空间的特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四通阀组件还包括弯曲段720,所述弯曲段720连接在所述胶管200远离所述连接端711的端部,具体地,所述弯曲段720呈u型设置,当工质通过u型的管道时,能够有效破坏工质的共振,有利于减小所述工质的震动以及工质产生的噪音。所述胶管200与所述弯曲段720配合,具有减震效果好的特点。当然,本实施例所述的胶管200也可以是呈u型设置,所述胶管200通过其柔弹特性结合u型结构实现既能够管道减震也能够对工质减震的效果。由于本实施例采用胶管200进行减震,能够有效减少金属u型工质管的设置,具有有效提升四通阀710安装便捷性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四通阀71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弯曲段720呈s型;还可以是,所述弯曲段720呈o型,具有减震效果;还可以是,所述连接端包括弯曲段,弯曲度与所述胶管配合,具有减震效果好的特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四通阀组件还包括套设所述胶管200的紧固套300,所述紧固套300挤压所述胶管200,以使所述胶管200与所述连接端711抵接。所述工质管连接结构120在进行装配时,紧固套300设所述胶管200后,受外力挤压,以使所述紧固套300发生形变,形变后的紧固套300挤压所述胶管200,导致所述胶管200随所述紧固套300发生形变,从而使得所述紧固套300扣紧所述胶管200,所述胶管200受压后进而对所述工质管接头100进行挤压,实现所述胶管200与所述工质管接头100紧密配合。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端711包括工质管接头100,所述工质管接头100包括管体部110和设置在所述管体部110的外表面设有连接结构120,所述胶管200与所述连接结构120抵接,所述连接结构120包括倒钩部123。所述胶管200在所述受到所述紧固套挤压后会发生与所述连接结构120适配的形变,从而实现所述胶管200与所述倒钩部123的配合,所述倒钩部123能够有效防止所述胶管200在所述工质管接头100上发生松脱。具体地,所述工质管接头100包括多个所述倒钩部123,所述管体部110用于连通胶管200,多个所述倒钩部123设置在所述管体部110的外表面,多个所述倒钩部123中包括朝向所述管体部110一端的第一倒钩部124和朝向所述管体部110另一端的第二倒钩部125,所述第一倒钩部124和所述第二倒钩部125均为用于连接所述胶管200的结构。所述工质管接头100在使用时,所述工质管接头100至少部分插入到胶管200,使得所述第一倒钩部124和所述第二倒钩部125用于接触胶管200的内壁面,实现与胶管200的紧密连接。本实施例采用在管体部110的外表面设置第一倒钩部124和第二倒钩部125,并将第一倒钩部124设为至朝向管体部110的一端,第二倒钩部125朝向所述管体部110的另一端,当所述胶管200受到沿所述工质管接头100轴线方向且与所述第一倒钩部124方向相反的外力时,所述第一倒钩部124能够有效钩住所述胶管200,防止胶管200松脱;当所述胶管200受到沿所述工质管接头100轴线方向且与所述第二倒钩部125方向相反的外力时,所述第二倒钩部125能够有效钩住所述胶管200,防止胶管200松脱。因此,所述工质管接头100具有在其轴向上双向防脱的功能,能够有效增强工质管接头100对胶管200连接的牢固性。本实施例所述连接结构120不仅限于倒钩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凹槽;还可以是,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凹槽和凸台,所述凹槽和所述凸台均能与胶管配合,具有强化所述胶管与所述工质管接头连接强度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胶管200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屏蔽层、内胶层、增强层和外胶层;所述屏蔽层与所述倒钩部123抵接,所述外胶层与所述紧固套抵接。所述胶管200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屏蔽层、内胶层、增强层和外胶层。胶管200受其材质影响,容易在流通含有有机小分子的工质时,有机小分子渗透胶管200。故而,本实施例采用多层结构,一方面保障所述胶管200的防渗透性能,减少或者阻止有机小分子渗透,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所述胶管200的强度,使得所述胶管200在进行弯曲时,避免发生胶管200扁折导致胶管200内工质流动受阻,保障了工质管组件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胶层为三元乙丙橡胶内胶层、氯磺化聚乙烯内胶层、丁基橡胶内胶层、氯化丁基橡胶内胶层或溴化丁基橡胶内胶层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外胶层为三元乙丙橡胶外胶层、氯磺化聚乙烯外胶层、丁基橡胶外胶层、氯化丁基橡胶外胶层或溴化丁基橡胶外胶层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屏蔽层为尼龙屏蔽层;所述增强层为涤纶增强层或聚乙烯醇增强层,具有防渗透效果好、柔韧性能好、减震效果好、机械强度高的特点。例如,所述内胶层为三元乙丙橡胶内胶层,所述外胶层为氯化丁基橡胶外胶层,所述屏蔽层为尼龙屏蔽层,所述增强层为涤纶增强层;或者,内胶层为氯化丁基橡胶内胶层,所述外胶层为氯磺化聚乙烯外胶层,所述屏蔽层为尼龙屏蔽层,所述增强层聚乙烯醇增强层;还可以是,所述内胶层为氯磺化聚乙烯内胶层、所述外胶层为溴化丁基橡胶外胶层,所述屏蔽层为尼龙屏蔽层,所述增强层聚乙烯醇增强层。

当然,本实施例所述胶管20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所述胶管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内胶层、屏蔽层、中胶层、增强层和外胶层,具有防渗透性能好和强度高的特点;进一步地,所述内胶层为三元乙丙橡胶内胶层、氯磺化聚乙烯内胶层、丁基橡胶内胶层、氯化丁基橡胶内胶层或溴化丁基橡胶内胶层中的任意一种;所述中胶层为三元乙丙橡胶中胶层、氯磺化聚乙烯中胶层、丁基橡胶中胶层、氯化丁基橡胶中胶层或溴化丁基橡胶中胶层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外胶层为三元乙丙橡胶外胶层、氯磺化聚乙烯外胶层、丁基橡胶外胶层、氯化丁基橡胶外胶层或溴化丁基橡胶外胶层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屏蔽层为尼龙屏蔽层;所述增强层为涤纶增强层或聚乙烯醇增强层;更具体地,所述内胶层为三元乙丙橡胶内胶层,所述外胶层为氯化丁基橡胶外胶层,所述中胶层为三元乙丙橡胶中胶层,所述屏蔽层为尼龙屏蔽层,所述增强层为涤纶增强层;或者,内胶层为氯化丁基橡胶内胶层,所述外胶层为氯磺化聚乙烯外胶层,所述中胶层为氯磺化聚乙烯中胶层,所述屏蔽层为尼龙屏蔽层,所述增强层聚乙烯醇增强层;还可以是,所述内胶层为氯磺化聚乙烯内胶层、所述外胶层为溴化丁基橡胶外胶层,所述中胶层为溴化丁基橡胶,所述屏蔽层为尼龙屏蔽层,所述增强层聚乙烯醇增强层,均具有良好的防渗透和减震功能。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端711还包括衔接管712,所述衔接管712连接在所述工质管接头100远离所述胶管200的一端,所述工质管接头100的抗拉强度大于所述衔接管712的抗拉强度。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抗拉强度比衔接管712大的工质管接头100连接胶管200,使得所述紧固套安装时的压力作用在强度更大的工质管接头100上,工质管接头100不容易发生形变或者产生的形变相对于所述工质管而言更小,一方面能够减少或者避免工质管接头100形变而产生的工质管接头100与胶管200之间的间隙,有利于所述胶管200能够与工质管接头100之间连接紧密;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障所述工质管接头100内的工质正常流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工质管接头100与所述衔接管71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具有工质管接头100与所述衔接管712之间连接稳定的优点,不容易因为震动而发生松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述工质管接头与所述衔接管之间连接方式还可以是铆接,具有连接稳定以及安装便捷的特点;或者是,述工质管接头与所述衔接管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接,具有拆装便捷的特点。

在再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紧固套300上设有泄压孔310,所述泄压孔310的两个孔口分别位于所述紧固套30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当所述紧固套300在进行装配时,所述紧固套300发生形变并挤压所述胶管200,所述紧固套300与所述胶管200之间的空气部分排出,留在所述胶管200与所述紧固套300之间的空气因胶管200柔性的原因,倾向于流向在所述泄压腔而在所述泄压孔310处集中排出,避免空气在所述胶管200与与所述紧固套300之间形成隔离层,有利于增大所述胶管200与所述紧固套300之间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所述泄压腔能够供形变后的胶管200进入,使得所述胶管200具有伸展空间,有利于使得所述胶管200的受力更加均匀,避免胶管200局部应力过于集中,同时也有利于所述工质管接头100受所述胶管200的压力更加均衡,有利于提升所述胶管200与所述工质管接头100之间连接的密闭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套300包括铝套,具有方便加工以及重量轻的特点,有利于提升胶管200与所述工质管接头100连接的便捷性。当然所述紧固套300不仅限于铝套,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所述紧固套300为钢套,具有强度高,扣压所述胶管200稳定的特点;或者是,所述紧固套300为铜套,具有加工性能好的特点,方便于所述紧固套300与所述胶管200以及所述工质管接头100装配。

具体地,所述紧固套300的一端越过所述胶管200,所述紧固套300越过所述胶管200的端部设有向所述紧固套300轴线延伸的限位翻边320。所述限位翻边320能够用于抵接所述胶管200,因此所述限位翻边320能够有效地提升所述紧固套300与所述胶管2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所述工质管组件还包括热缩管400,所述热缩管400设置在工质管接头100与所述紧固套300之间,以隔离所述紧固套300和所述工质管接头100;所述工质管为金属材质,所述紧固套300通常也是采用金属材质的紧固套300,因此,所述紧固套300与所述工质管接头100之间通常存在设电位差,所述紧固套300与所述工质管接头100接触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对工质管接头100和紧固套300的危害大,故而需要采用所述热缩管400隔离所述工质管接头100和所述紧固套300,以防止所述工质管及饿哦图和所述紧固套300之间发生电化学腐蚀。本实施例所述热缩管40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部分所述热缩管400套设所述工质管接头100,另一部分所述热缩管400套设所述紧固套300,所述热缩管400与所述工质管接头100以及所述紧固套300均密封抵接,所述紧固套300密封所述紧固套300和所述工质管接头100的对接处,避免空气和水进入到所述紧固套300与所述工质管接头100之间,从而避免了所述紧固套300与所述工质管接头100之间产生电解液,以防止所述紧固套300与所述工质管接头100之间发生电化学腐蚀。

进一步地,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金属管600远离所述胶管200的一端设有工质管快接件的公接头,或者,所述金属管600远离所述胶管200的一端设有工质管快接件的母接头,或者,所述金属管600远离所述胶管200的一端设有工质管快接件的公接头和母接头。所述公接头的外表面设有螺纹;所述母接头包括插管和连接在所述插管外表面螺母,所述插管伸入所述公接头内,所述插管与所述公接头密封抵接,所述螺母与所述公接头的螺纹连接。所述金属管600的自由端设置接头,能够有效所述工质管组件安装的便捷性能。

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母接头520的螺母522配合公接头510,将母接头520的插管521伸入公接头510中,所述插管521的外表面与所述公接头510的内表面抵接,有利于提升所述插管521与所述公接头510之间的抵接面积大,从而提升插管521与所述公接头510之间的连接的密封性;所述螺母522转动可以调节所述螺母522挤压所述公接头510的压力大小,因此,通过转动螺母522能够使得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插管521之间抵接更加紧密,有利于提升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之间连接的密闭性。另外,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安装时,将所述插管521插入所述公接头510内,使得所述母接头520预定位,然后转动螺母522进行紧固,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拆分时,仅需将所述螺母522松开,然后将所述母接头520抽出既可,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之间拆装简单便捷。

进一步地,所述公接头510包括:安装管515、活塞518和第一弹性复位件530,所述安装管515,所述螺纹设置在所述安装管515的外表面,所述安装管515的内部形成有第一阀口516,具体地,所述安装管515的内表面设有卡环,所述卡环形成所述第一阀口516;活塞518安装于所述安装管515内,所述活塞518活动封盖所述第一阀口516;第一弹性复位件530安装于所述安装管515内,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530与所述活塞518连接,以驱动所述活塞518封盖所述第一阀口516;所述母接头52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插管521内的顶针528,所述顶针528用于抵顶所述活塞518,所述活塞518具有与所述顶针528抵接以打开所述第一阀口516的第一工位,以及封闭所述第一阀口516的第二工位。具体地,所述公接头510在未安装前,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530驱动所述活塞518封闭所述第一阀口516,在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装配后,所述顶针528抵顶所述活塞518,推动所述活塞518运动,以使的所述活塞518打开所述第一阀口516,从而使得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连通。因此,所述公接头510只有在装配状态下才导通,故而所述公接头510连接的工质管,即使内部留存了工质也能够直接进行装配,而不用等到公接头510安装好后再向工质管中添加工质,具有操作便捷的特点。尤其是在汽车空调上进行应用时,由于汽车空调长期经受颠簸,管路可能在任意地点发生故障,而本实施例中的工质管快接件500方便于随时随地检修管路,且不用担心公接头510端发生工质泄漏,就有拆装检修便捷的特点。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518沿所述安装管515轴向滑动安装于所述安装管515内。所述活塞518受到所述顶针528抵顶后,沿所述安装管515轴线向远离所述插管521方向滑动,当所述顶针528松开后,所述活塞518在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530的作用下,沿所述安装管515轴线向靠近所述插管521方向滑动。由于所述插管521插入所述公接头510时,顶针528的运动方向也是沿着所述安装管515的轴向运动,因此所述活塞518与所述顶针528运动方向保持一致,有利于使得所述顶针528可靠地持续抵顶所述活塞518。当然所述活塞518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活塞518与所述安装管515转动连接,具有活塞518安装便捷的特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530包括:弹簧座531,和第一弹簧532,弹簧座531与所述安装管515连接,所述弹簧座531位于所述第一阀口516远离所述插管521的一侧;所述第一弹簧532的一端与所述弹簧座53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活塞518连接。所述顶针528抵顶所述活塞518时,所述第一弹簧532受力发生收缩,当所述顶针528松开后,所述第一弹性回弹,以推动所述活塞518封闭所述第一阀口516,实现所述公接头510的闭合,具有活塞518开合稳定的特点。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518的表面凸设有抵接块519,所述抵接块519位于所述弹簧座531与所述第一阀口516之间,所述第一弹簧532套设所述活塞518,所述第一弹簧532远离所述弹簧座531的一端与所述抵接块519连接。所述抵接用于抵接所述第一弹簧532,具有方便所述第一弹簧532安装的优点,且有利于所述第一弹簧532稳定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插管521包括:基管525、阀套526和第二弹性复位件540,部分所述阀套526设置在所述基管525内,所述阀套526沿所述基管525的轴向滑动设置,所述阀套526与所述插管521密封连接,所述阀套526套设所述顶针528,所述阀套526远离所述基管525的一端形成有第二阀口527,所述顶针528具有与所述第二阀口527适配的堵头529,所述堵头529位于所述阀套526远离所述基管525的一侧;第二弹性复位件540,安装于所述基管525内,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540与所述阀套526连接,以驱动所述阀套526与所述堵头529连接;所述安装管515的内表面形成限位凸起517,所述限位凸起517用于抵顶所述阀套526,所述阀套526具有与所述限位凸起517抵接以打开所述第二阀口527的第三工位,以及与所述堵头529抵接的第四工位。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540趋向于将所述阀套526推出所述基管525,故而,所述母接头520在为装配时,所述第二复位弹簧推挤所述阀套526,使得所述堵头529封堵所述阀套526的第二阀口527,以使得所述母插头在未装配时,母插头保持密闭状态。当所述母插头与所述公插头装配时,所述母插头的所述阀套526收到所述限位凸起517的抵顶,向所述基管525的内部收缩,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阀口527打开,以使的所述母接头520导通。故而,所述母接头520与所述公接头510抵接后,所述母接头520与所述公接头510导通。因此,所述母接头520与所述公接头510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方便与工质管的安装和拆卸,在所述母接头520与所述公接头510拆分前,无需提前控制工质,所述母接头520与所述公接头510对接后,所述阀套526位于第三工位,所述活塞518位于第一工位,所述母接头520与所述公接头510自动导通,无需另外单独进行抽真空。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540包括:固定架541和第二弹簧542,所述固定架541与所述套管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4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架54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阀套526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42位于所述固定架541靠近所述公接头510的一侧。所述固定架541的设置有利于提升所述第二弹簧542安装的便捷性。所述第二弹簧542趋向与推动所述阀体,使得所述第二阀口527被所述堵头529所封闭。通过采用弹簧位于驱动件,具有对工质流动影响小的优点。更加具体地,所述母接头520的基管525内设有顶针528,所述顶针528通过固定架541与所述基管525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42通过所述固定架541与所述基管525连接,所述顶针528的一端设有所述堵头529,所述第二弹簧542套设所述顶针528,具有第二弹簧542安装稳定的特点。

进一步地,所述基管525的外表面设有安装槽524,所述螺母522远离所述公接头510的一端至少部分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槽524内。具体地,所述螺母522远离所述公接头510的一端设有向所述基管525延伸的安装翻边523,所述安装翻边523与所述安装槽524配合,所述的所述螺母522固定在所述安装槽524内,方便于所述螺母522安装,所述螺母522紧固转动的同时能够推动所述顶针528顶开所述活塞518,推动所述限位凸起517顶开所述阀套526,以使得所述第一阀口516和所述第二阀口527导通,具有安装便捷的特点。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汽车空调,如图7所示,该汽车空调室外机800、空调室内机700、工质管组件,所述空调室外机800包括四通阀组件,该四通阀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汽车空调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所述空调室内机700包括压缩机、连接在所述压缩机进气口的气液分离器、室外换热器;所述空调室内机700包括室内换热器;工质管组件连接所述空调室内机700和所述空调室外机800;所述四通阀710与所述压缩机、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其中的任意一者之间具有所述胶管200。通过所述胶管200进行减震,能够有效保护所述工质管组件。另外,由于所述汽车空调为安装在汽车上,当汽车上下颠簸时,所述汽车空调内的所有管道都会因惯性受到上下方向的力,当汽车加速或减速时,所述汽车空调内的所有管路都会因惯性受到前后方向的力,所述胶管200能够通过弹性形变削弱力道,具有减震缓冲的作用,能够有效避免管道发生折断或者破损。

本实施例所述汽车空调,不仅限于所述四通阀710仅与所述压缩机、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室外换热器或所述室内换热器中的一者之间设有所述胶管200。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所述四通阀组件,所述四通阀710的多个连接端711均设有所述胶管200,所述四通阀710与所述压缩机、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其中多者之间具有所述胶管200,多个所述胶管200能够有效增强对所述四通阀710以及汽车空调内的工质管路的减震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工质管组件包括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胶管200。由于所述汽车空调安装在车上,所述空调室内机700和所述空调室外机800之间的管道会因为车体900震动而发生震动,且工质管组件需要与车体900连接,因此工质管组件存在与车体900发生碰撞而破损的风险,所述胶管200能够有效降低破损的风险,提升所述工质管组件使用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车空调包括连接管组件730,所述连接管组件730包括所述工质管组件、电线、排水管和扎带,所述扎带捆绑所述工质管组件、所述电线和所述排水管。所述扎带用于将所述工质管组件、所述电线和所述水管连接在一起,具有整理线路的作用,由于所述胶管200、所述电线和所述水管均具有柔性,使得所述连接管组件730具有良好的弯曲性能,方便于根据现场的施工情况进行安装,另外所述连接管组件730还具有良好的减震功能,有利于减小噪音。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车空调还包括固线扣740,所述工质管组件穿设所述固线扣740,所述固线扣740用于安装在车体900表面。具体地,所述空调室内机700安装在车体900的内表面,所述空调室外机800安装在所述车体900的外表面,所述工质管组件部分位于车体900内,部分位于车体900外,所述固线扣740将所述工质管组件固定在所述车体900表面,避免所述工质管组件发生大幅度的晃荡,能够有效减少和减轻工质管组件与车体900之间的碰撞,不仅提升了所述工质管组件的安全性能,同时还能减少震动噪音。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工质管组件滑动穿设所述固线扣740。当所述工质管组件在所述固线扣740上被固定死的状况下,所述工质管收到外力时,所述工质管组件与所述固线扣740的连接处将成为应力的集中点,容易发生破损。因此本实施例使得所述工质管组件在所述固线扣740中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受到外力时能够在所述固线扣740中滑动,再配合所述胶管200的柔弹性能进行缓冲,能够有效地提升所述工质管组件使用的安全性能。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车体900和汽车空调,如图7所示,该汽车空调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汽车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所述空调室内机700710安装于所述车体900内表面,所述空调室外机800安装于所述车体900外表面,所述工质管组件穿设所述车体9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