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外后视镜收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73045发布日期:2020-10-09 22:07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外后视镜收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外后视镜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外后视镜收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使用日渐普及。为便于驾驶者在驾驶的过程中便于观测车外情况,提高驾驶的安全性,汽车侧窗旁一般设有外后视镜。

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汽车外后视镜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外后视镜1安装在汽车侧窗2外,在其展开状态下汽车的横向长度达2米左右。而且受外形设计影响,所述外后视镜1与所述汽车侧窗2的连接部分一般较为脆弱,在生活中常发生在汽车停靠或是通过狭窄通道时,所述外后视镜1因受到碰撞或其他外力作用而发生破坏,从所述汽车侧窗2脱落等遭受破坏的情况。

虽然市场上也出现了可折叠的外后视镜,但是即便进行折叠,外后视镜依然是设置在汽车外部。而且外后视镜的主要作用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方便驾驶员获取车外状况,因此在汽车停靠后一般没有使用的需要,反而长期放置在汽车外会使得外后视镜难免受到风吹日晒、碰撞刮伤等容易造成损坏,不能很好地保护外后视镜。此外随着科技发展,会在外后视镜上安装摄像头等电子设备作为辅助设备,如果这些设备与外后视镜一起放置在汽车外侧则有可能遭受盗窃。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汽车收展的汽车外后视镜装置,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汽车外后视镜收展装置,包括外后视镜本体、基板、活动部、壳体以及主控制单元;所述基板为轴对称板件且设置在汽车侧窗处;所述外后视镜本体固定在所述基板朝向汽车外侧的一侧;所述壳体设置在汽车内侧;所述活动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活动部包括移动组件、转动组件以及旋转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带动所述基板向汽车外侧或内侧方向平移;所述转动组件带动所述基板绕通过所述基板对称轴且与所述基板垂直的直线转动;所述旋转组件带动所述基板绕在所述基板内与基板板面平行且垂直于所述基板对称轴的直线旋转,以实现所述外后视镜本体在汽车侧窗的收展;所述主控制单元与所述活动部电连接并控制其运动。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汽车外后视镜收展装置通过活动部与装有外后视镜的基板连接并带动基板进行平移与转动,从而实现外后视镜在汽车内的收展。汽车停靠后外后视镜收到车身内,从而实现对外后视镜的保护。

进一步,所述移动组件包括活动杆以及第一电机;所述活动杆的轴线与所述基板板面垂直且通过所述基板的对称轴,所述活动杆与所述基板连接并带动其沿所述活动杆的轴线向汽车外侧或内侧平移;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活动杆固定连接且带动其沿所述活动杆轴线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主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机电连接并控制其运动。

进一步,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座以及第二电机;所述转动座固定连接在所述活动杆上;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述转动座绕所述活动杆轴线转动,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主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机电连接并控制其运动。

进一步,所述旋转组件包括中心轴、第一锥齿、第二锥齿、转向轴、拨杆以及第三电机;所述中心轴与所述活动杆轴线重合并可绕其轴线转动;所述第一锥齿固定在所述中心轴靠近所述基板一侧并与所述中心轴同轴转动;所述第二锥齿通过所述转向轴与所述基板轴接,且所述第二锥齿与所述转向轴固定,所述转向轴的轴线通过所述活动杆轴线与所述基板对称轴的交点且与所述基板对称轴垂直;所述第一锥齿与所述第二锥齿啮合;所述拨杆固定在所述转向轴上,且所述拨杆上设有沿所述转向轴径向延伸的凸起,所述拨杆的凸起插入所述基板中以带动其绕所述转向轴轴线旋转;所述第三电机与所述中心轴连接且带动所述中心轴绕其轴线转动,所述第三电机固定在所述转动座朝向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主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三电机电连接且控制其运动。

进一步,所述移动组件还包括移动件、固定环以及滑动组;所述移动件内设有支撑件,所述活动杆从所述移动件的支撑件内穿过并可相对所述移动件绕所述活动杆轴线转动;所述固定环与所述活动杆固定连接且设置在所述移动件的支撑件两侧以限制所述活动杆沿其轴线移动;所述滑动组一侧与所述壳体固定,另一侧与所述移动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移动件固定连接,并带动所述移动件沿所述活动杆轴线方向移动。

进一步,所述滑动组包括导轨与导轨套;所述导轨固定在所述移动件上,所述导轨套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导轨在所述导轨套内滑动。

进一步,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滑动杆、电机连接座以及支架;所述滑动杆沿所述活动杆轴线方向插入所述转动座内并可相对于所述转动座滑动;所述电机连接座固定在所述滑动杆上;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电机连接座连接且带动其转动;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并支撑所述电机连接座,所述电机连接座可相对所述支架转动。

进一步,所述旋转组件还包括中心轴基座、连接轴、连接轴基座;所述中心轴固定在所述中心轴基座上;所述连接轴沿所述活动杆轴线方向穿过所述中心轴基座,并可相对所述中心轴基座滑动;所述连接轴基座与所述连接轴固定;所述第三电机带动所述连接轴基座绕所述活动杆轴线转动。

进一步,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三电机均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机连接座套设在所述连接轴基座外且所述电机连接座与所述连接轴基座可相对转动;所述第三电机与所述连接轴基座连接并带动其转动;所述电机连接座上设有外齿轮并与所述第二电机啮合传动。

进一步,还包括防水组件,所述防水组件设置在所述基板与汽车侧窗的接合处;所述防水组件包括挡板、扭力弹簧以及弹簧支架;所述挡板覆盖所述活动部与所述基板的连接部,所述弹簧支架设置在车体上;所述扭力弹簧套在所述弹簧支架上,且其一端自由力臂与所述挡板固定连接,所述基板压向所述挡板时,所述扭力弹簧发生弹性变形。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汽车外后视镜展开图;

图2为本发明中汽车外后视镜收展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活动杆与固定环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转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旋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旋转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一个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防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防水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移动组件工作时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中转动组件工作时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旋转组件工作时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中外后视镜收到汽车内侧时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汽车外后视镜通过活动部带动装有外后视镜的基板沿远离或靠近汽车侧窗方向平移、绕垂直于外后视镜安装平面的轴线180度或其倍数转动,以及绕外后视镜安装平面内的轴线180度或其倍数旋转,从三个自由度上改变外后视镜在汽车侧窗处的安装状态,实现外后视镜在汽车内的收展。

具体地,请参阅图2,本发明汽车外后视镜收展装置包括外后视镜本体10、基板20、活动部30以及主控制单元(图未示)。所述基板20为具有对称轴的板件,其板面与汽车侧窗平行,在所述汽车侧窗处设有与所述基座20的板面形状一致的缺口,所述基板20位于所述汽车侧窗的缺口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20为等腰三角形的板件,所述汽车侧窗上设有与之对应的等腰三角形通孔。所述外后视镜本体10固定在所述基板20朝向所述汽车侧窗外侧的板面上,所述活动部30安装在汽车的内侧且固定在所述基板20的另一侧板面上。所述主控制单元与所述活动部30电连接。在所述主控制单元控制下,所述活动部30带动所述基板20沿远离或靠近汽车侧窗方向平移、绕垂直于所述基板20且通过所述基板20对称轴的转动轴线180度或其倍数转动,以及通过所述转动轴线与所述基板20对称轴的交点且与所述基板20对称轴垂直的旋转轴线180度或其倍数旋转。

其中,所述活动部30包括移动组件31、转动组件32、旋转组件33以及壳体34,所述壳体34安装在汽车内侧,所述移动组件31、所述转动组件32以及所述旋转组件33均固定在所述壳体34内。请参阅图3,所述移动组件31包括活动杆311以及第一电机312。所述活动杆311的轴线与所述基板20的板面垂直且通过所述基板20板面的对称轴,所述活动杆311与所述基板20连接。所述第一电机312带动所述活动杆311沿所述活动杆311的轴线方向移动,所述主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机312电连接并控制其开关。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机312为步进电机,所述第一电机312与所述活动杆311固定连接且带动其沿垂直于所述基板20板面方向移动。

进一步,所述移动组件31还包括移动件313、活动杆支撑件314以及固定环315,所述活动杆支撑件314固定在所述移动件313上以支撑所述活动杆311,所述固定环315位于所述活动杆支撑件314两侧并与所述活动杆311固定,以限制所述移动件313与所述活动杆311在沿所述活动杆311的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请结合参阅图3与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313内设有通孔,所述活动杆311穿过所述移动件313的通孔;所述活动杆支撑件314为轴承,所述固定环315固定在所述活动杆311上,所述活动杆支撑件314位于两固定环315之间从而限制所述活动杆311沿所述活动杆311的轴线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移动件313的移动。所述第一电机312为步进电机且其输出方向与所述活动杆311轴线方向平行,所述第一电机312的输出端与所述移动件313固定,从而推动所述移动件313沿所述活动杆311轴线方向平移。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313上设有凸起,所述第一电机312的输出端与所述移动件313的凸起螺纹连接,从而实现所述第一电机312与所述移动件313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移动组件31还包括滑动组316,所述滑动组316包括导轨3161以及导轨套3162,所述导轨3161固定在所述移动件313上且所述导轨3161的方向与所述活动杆311的轴线平行;所述导轨套3162通过螺钉等固定在所述壳体34内壁上,所述导轨3161设置在所述导轨套3162内并相对所述导轨套3162滑动。所述第一电机312推动所述移动件313移动时,所述导轨3161在所述导轨套3162内滑动,从而保证所述移动件313平移的稳定性。此外,所述导轨3161固定在所述壳体34上,所述导轨套3162固定在所述移动件313上,同样也能实现所述移动件313平稳移动。

进一步,所述移动组件31还包括后视镜固定座317,所述后视镜固定座317为柱体且通过与所述基板20板面平行的连接轴与所述活动杆311轴接,所述基板20的板面对称轴处设有一通孔,所述后视镜固定座317固定在所述基板20的通孔中。所述后视镜固定座317的缺口与所述活动杆311平行。通过所述后视镜固定座317增大所述活动杆311与所述基板20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对所述基板20的推动力。

请参阅图5,所述转动组件32包括转动座321以及第二电机325。所述转动座321固定在所述第一活动杆311远离所述基板20的一端。所述第二电机325固定在所述壳体34内壁上,所述第二电机325带动所述转动座321绕所述活动杆311轴线转动,所述主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机325电连接并控制其开关。

进一步,所述转动组件32还包括滑动杆322、电机连接座323以及支架324。所述转动座321上设有轴线与所述活动杆311轴线平行的通孔。所述滑动杆322插入所述转动座321的通孔,所述滑动杆322可相对于所述转动座321滑动;优选地,所述滑动杆322数量为两个以上,且绕所述活动杆311的轴线均匀分布;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座321的通孔轴线到所述活动杆311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活动杆311的外径,所述滑动杆322在所述活动杆311外侧滑动。所述电机连接座323固定在所述滑动杆322远离所述转动座321的一端且所述第二电机326带动所述电机连接座323转动。所述支架325一侧通过螺钉等固定在所述壳体34内壁上另一侧与所述电机连接座323连接以支撑所述电机连接座32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325上设有轴承,所述支架325的轴承轴线与所述活动杆311的轴线重合,所述电机连接座323设置所述支架325的轴承内并可绕所述活动杆311轴线相对转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机325为舵机,直接驱动所述电机连接座323绕所述活动杆311轴线转动,固定在所述电机连接座323上的滑动杆322拨动所述转动座321同向转动,带动所述活动杆311转动,所述基板20随之绕所述活动杆311轴线转动。此外,当所述第一电机312推动所述活动杆311平移时,所述转动座321相对于所述滑动杆322上滑动,以实现所述转动组件32沿所述活动杆311轴线方向的伸缩。

请结合参阅图6和图7,所述旋转组件33包括拨杆331、第一锥齿332、第二锥齿333、中心轴334、转向轴335以及第三电机339。所述活动杆311为中空结构,所述中心轴334从所述活动杆311中穿过,且所述中心轴334与所述活动杆311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一锥齿332固定在所述中心轴334靠近所述基板20的一端,其轴线与所述中心轴334重合。所述转向轴335的轴线通过所述转动组件32的转动轴与所述基板20对称轴的交点且与所述基板20对称轴垂直,所述第二锥齿333通过所述转向轴335与所述基板20轴接,并与所述第一锥齿332啮合,所述第二锥齿333与所述转向轴335固定。所述第二锥齿333转动带动所述转向轴335转动。所述拨杆331固定在所述转向轴335上,所述拨杆331设有沿所述转向轴335径向延伸的凸起,所述活动杆311上设有开口,所述拨杆331的凸起穿过所述活动杆311的开口并插入所述基板20以带动所述基板20绕所述转向轴335转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拨杆331的凸起插入所述后视镜固定座317,所述后视镜固定座317以及所述基板20上均设有与所述活动杆311平行的开口,当所述拨杆331带动所述后视镜固定座317绕所述转向轴335旋转时,所述活动杆311从所述后视镜固定座317以及所述基板20的开口通过。所述第三电机339固定在所述电机连接座323上且带动所述中心轴334绕所述活动杆311轴线转动。所述主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三电机339电连接其控制其运动。

进一步,所述旋转组件33还包括中心轴基座336、连接轴337、连接轴基座338。所述中心轴334远离所述第一锥齿33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中心轴基座336上.所述中心轴基座336上设有与所述活动杆311轴线平行的通孔,所述连接轴337插入所述中心轴基座336的通孔内并可相对所述中心轴基座336滑动;优选地,所述连接轴337数量为2个以上,所述连接轴337绕所述活动杆311的轴线均匀分布。所述连接轴基座338固定在所述连接轴337远离所述基板20的一端。所述第三电机339与所述连接轴基座338固定连接。当所述第一电机312带动所述活动杆311平移时,所述中心轴基座336相对于所述连接轴337滑动,以实现所述旋转组件33沿所述活动杆311轴线方向的伸缩。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机339为微型电机并带动所述连接轴基座338的转动。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所述第三电机339为舵机且固定在所述壳体34内,所述连接轴基座338通过轴承等设置在所述电机连接座323内,所述连接轴基座338可相对于所述电机连接座323绕所述活动杆311轴线转动。所述第三电机339带动所述连接轴基座338绕所述活动杆311轴线转动。所述第二电机325固定在所述壳体34内,优选地,设置在所述第三电机339旁。所述电机连接座323设有外齿轮,所述第二电机325设有与所述电机连接座323的外齿轮啮合的齿轮并通过齿轮传动带动所述电机连接座323转动。与微型电机相比,舵机的安装和布线简单,传动力大。

进一步,请参阅图9以及图10,为防止雨水等沿所述基板20与汽车侧窗连接部位进入汽车内,影响所述活动部30的正常工作,该汽车外后视镜收展装置还包括防水组件40。所述防水组件40包括挡板41、扭力弹簧42以及弹簧支架43。所述挡板覆盖所述基板20与所述汽车侧窗的连接处,优选地,覆盖所述活动部30与所述基板20的连接处。所述弹簧支架43固定在汽车侧窗外侧车体上,所述弹簧支架353上设有凸柱。所述扭力弹簧352套设在所述弹簧支架353的凸柱上,所述扭力弹簧352一端的自由力臂与所述挡板41固定,所述基座20转动时压开所述挡板41,所述扭力弹簧352变形并产生使所述挡板41复位的力。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簧支架353设置在所述汽车侧窗外侧所述基板20与所述汽车侧窗的连接处旁,所述弹簧支架43设置在所述汽车侧窗下方且其凸柱轴线与所述基板20的对称轴平行。

基于上述汽车外后视镜收展装置的结构,具体说明其收展外后视镜的工作过程:

在收起所述后视镜本体10时,首先,请参阅图11,通过所述主控制单元启动所述第一电机312,以带动所述移动件313朝所述基板20方向移动到汽车侧窗外侧,从而带动所述活动杆311朝向汽车侧窗外侧移动。固定在所述活动杆311一端的所述基板20移动到汽车侧窗外侧,所述转动座321与所述滑动杆322相对滑动,所述转动组件32伸长。与此同时,所述挡板41朝汽车外侧翻转。

下一步,请参阅图12,通过所述主控制单元启动所述第二电机325,带动所述电机连接座323旋转,固定在所述电机连接座323上的滑动杆322以及所述转动座321绕所述活动杆311的轴线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基板20转动180度,然后所述主控制单元关闭所述第二电机325。在所述第二电机325转动的同时,由于所述第三电机339固定在所述电机连接座323并随之转动,为保证所述拨杆331不发生不绕所述转向轴335转动,所述主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电机339向所述第二电机325相反方向并以相同的转速转动,使得所述第一锥齿332与所述第二锥齿333保持相对静止。此时,所述挡板41绕所述弹簧支架353的凸柱向一侧旋转,所述扭力弹簧42发生弹性变形。

下一步,请参阅图13,通过所述主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电机339转动,所述连接轴基座338转动,与其固定的连接轴337随之转动,拨动所述中心轴基座336转动,所述中心轴334带动所述第一锥齿332同向转动,传动到与之啮合的第二锥齿333上,传动方向发生变向,所述第二锥齿333带动所述转向轴335转动,从而使得安装在所述转向轴335上的所述拨杆331转动,所述拨杆331带动所述基板20绕所述转向轴335轴线向汽车车窗转动180度,然后所述主控制单元关闭所述第三电机339。所述外后视镜本体10朝向汽车内侧。

下一步,请参阅图14,通过所述主控制单元再次启动所述第一电机312,带动所述移动件313朝远离所述基板20方向移动,即向汽车侧窗内侧移动,从而带动所述活动杆311朝向汽车侧窗内侧移动。固定在所述活动杆311一端的所述基板20移动到汽车侧窗的通孔内,所述基板20复位。与此同时,由于所述基板20不再顶住所述挡板41,在所述扭力弹簧42的复位作用下,所述挡板41也重新合上到汽车侧窗上。

另外,展开所述后视镜本体10的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此处不做重复描述。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汽车外后视镜收展装置通过活动部与装有外后视镜的基板连接并带动基板进行平移与转动,从而实现外后视镜在汽车内的收展。汽车停靠后外后视镜收到车身内,从而实现对外后视镜的保护。而且,汽车外后视镜收入车体内后,能减少汽车的横向长度,便于汽车通过狭窄的空间。此外还设有防水组件,能防止水分进入车体内影响各零部件的正常工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