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保护装置的绳索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50195发布日期:2021-02-23 21:24阅读:79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保护装置的绳索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保护装置的绳索驱动系统,该绳索驱动系统带有:绳索卷筒壳体(seiltrommelgehaeuse),其在准备好运行(betriebsfertig)的装配状态下与车辆固定地布置;绳索卷筒单元,其借助于驱动马达围绕旋转轴线可旋转地支承在绳索卷筒壳体中;和至少一个第一牵拉绳索(seilzug)和第二牵拉绳索,其中,第一牵拉绳索和第二牵拉绳索相应可卷起和卷开地保持在绳索卷筒单元处,并且被设置用来驱动保护装置,并且其中,第一牵拉绳索沿着第一引导方向且第二牵拉绳索沿着第二引导方向从绳索卷筒壳体中引出。


背景技术:

[0002]
这种类型的绳索驱动系统由ep 2 113 419 a1已知,且被设置用来驱动以机动车内部空间的遮挡装置(abdeckvorrichtung)形式的保护装置。已知的绳索驱动系统具有绳索卷筒壳体,该绳索卷筒壳体在准备好运行的装配状态下与车辆固定地布置。在绳索卷筒壳体中绳索卷筒单元借助驱动马达围绕旋转轴线可旋转地支承。在绳索卷筒单元上可卷起和卷开地固定着两个分开的牵拉绳索。两个牵拉绳索设置用于使得遮挡装置的遮挡结构(abdeckgebilde)在不同的移动位置之间移动。为了该目的,两个牵拉绳索相应与关联于遮挡结构的随动件(mitnehmer)机械地有效连接,其中,这些随动件在与车辆固定的导轨组件中引导。为了连结到关联于遮挡结构的随动件,这些牵拉绳索沿着不同的引导方向从绳索卷筒壳体中引出。两个牵拉绳索的引导方向和绳索卷筒壳体的相关设计特定地适配于车辆侧的安装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篇所述类型的绳索驱动系统,其能实现简化的结构和简单地适配于车辆侧的安装状况。
[0004]
该目的由此实现,即,第一牵拉绳索从绳索卷筒壳体的第一壳体部分中引出,且第二牵拉绳索从绳索卷筒壳体的分开的第二壳体部分中引出,其中,设置至少第一壳体部分的不同的装配位置,在这些装配位置中,第一壳体部分相对于第二壳体部分参照参考轴线不同地旋转定位,从而在不同的装配位置中,第一引导方向相对于第二引导方向不同地定向。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尤其可以省去用于使绳索驱动系统适配于不同的车辆侧的安装状况的不同的特定的绳索卷筒壳体。为了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一牵拉绳索从第一壳体部分中并且第二牵拉绳索从分开的第二壳体部分中沿着相应的方向引出。此外根据本发明,设置至少第一壳体部分的不同的装配位置。在不同的装配位置中,绳索卷筒壳体相应准备好运行地接合,其中,第一壳体部分参照参考轴线不同地旋转定位,并且因此相对于第二壳体部分不同地取向。因此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可以利用简单的方法来适配第一引导方向相对于第二引导方向的定向,且尤其是没有在构造上特定地适配绳索卷筒壳体的情况下。如果用于保护装置的绳索驱动系统设置成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侧窗的遮蔽装置的
形式,则该绳索驱动系统同样可以被应用于在左侧窗及右侧窗区域中的安装状况。这通常需要适配牵拉绳索的引导方向。根据本发明,这种适配可以按简单的方式通过参照第二壳体部分适配地装配第一壳体部分实现。绳索卷筒壳体多部分式地设计,且至少具有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如果绳索驱动系统例如具有三个、四个或更多个牵拉绳索,则绳索卷筒壳体可以具有与之相应数量的壳体部分,这些壳体部分为了适配所关联的牵拉绳索的相应引导方向可以相应彼此相对地可装配在不同的装配位置中。在不同的装配位置中,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间接地或直接地、优选可松开地接合。绳索卷筒单元优选具有相应于牵拉绳索数量的数量的分开的绳索卷筒,其中,这些牵拉绳索可卷起和卷开地相应保持在绳索卷筒中的一个处。备选地,绳索卷筒单元可以具有唯一的绳索卷筒,该绳索卷筒带有相应于牵拉绳索数量的数量的区段,其中,这些牵拉绳索可卷起和卷开地相应保持在这些区段中的一个上。这些牵拉绳索优选相应设计成环绕的相应带有两个牵拉绳索股的牵拉绳索的形式。备选地,牵拉绳索可以相应单股地设计。引导方向参照参考轴线优选相应径向地延伸。视第一壳体部分在不同装配位置中的不同的旋转定位而定,可以实现在第一引导方向与第二引导方向之间的不同的角度。各壳体部分参照参考轴线轴向地彼此间隔开地、优选直接相邻地布置。参考轴线优选与绳索卷筒单元的旋转轴线同轴地定向。各牵拉绳索优选沿着其相应的引导方向相应从相应的壳体部分的牵拉绳索出口(seilzugabgang)中引出。各牵拉绳索出口可以相应尤其构造成至少一个贯通部(durchlass)、孔、凹部等形式。在不同的装配位置中,第一壳体部分的牵拉绳索出口相对于第二壳体部分的牵拉绳索出口不同地定向。
[0005]
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设置了关联于第一壳体部分的接合连接部(fuegeverbindung),其带有至少一个固定元件,其中,第一壳体部分借助该接合连接部可选地在不同的装配位置中固定在绳索卷筒壳体的第二壳体部分和/或另一壳体部分处。接合连接部用于在不同的装配位置中固定第一壳体部分。接合连接部尤其可以构造成卡锁-、卡扣-或旋拧连接部的形式。与之相应地,该至少一个固定元件尤其可以是卡锁-、卡扣-或旋拧元件。接合连接部优选设计成可松开的接合连接部。由于接合连接部允许在不同的装配位置中固定第一壳体部分,所以可以省去相应仅在不同的装配位置中的一个装配位置中起作用的分开的接合连接部。由此实现绳索驱动系统再次简化的构造。
[0006]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接合连接部是参照参考轴线旋转对称地设计的旋拧连接部。旋拧连接部优选具有与不同的装配位置的数量适配的数量的旋拧元件,这些旋拧元件参照参考轴线在圆周方向上彼此错开相同角度地布置。如果例如设置两个不同的装配位置,则有利的是,设置两个彼此错开180
°
布置的旋拧元件。在三个不同的装配位置的情况下,优选设置三个相应彼此错开120
°
布置的旋拧元件。与之相应地,在四个不同的装配位置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四个相应错开90
°
布置的旋拧元件。本发明的这种设计方案实现绳索驱动系统的再次简化的构造,同时引导方向可特别简单地适配于特定的车辆侧的安装状况。
[0007]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第一壳体部分具有至少一个定位区段,该定位区段在不同的装配位置中形状配合地与绳索卷筒壳体的第二壳体部分的和/或另一壳体部分的不同的互补的定位配对区段共同作用。该至少一个定位区段和不同的互补的定位配对区段用于在不同的装配位置中简化地且精确地将第一壳体部分定位。该至少一个定位区段尤
其可以构造成榫头(zapfen)、凸起部(nase)、销钉或类似物的形式。与之相应地,互补的定位配对区段尤其可以相应构造成榫头容纳部、凹部、孔或类似物的形式。各定位配对区段相同地设计。视装配位置而定,该至少一个定位区段与另一个定位配对区段中的另一个共同作用。
[0008]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设置恰好两个不同的装配位置,其中,在第一装配位置中,第一引导方向和第二引导方向相互平行地定向,其中,在第二装配位置,第一引导方向和第二引导方向围绕参考轴线错开180
°
并且因而彼此反向平行地定向。已表明,通过本发明的该设计方案,可以实现对于多种不同的车辆侧的安装状况而言足够的对引导方向的可适配性。在第一装配位置中,两个引导方向平行地且优选参照参考轴线轴向错开地延伸。在第二装配位置中,两个引导方向相互平行地反向并且因而反向平行地延伸。优选地,不仅在第一装配位置中而且在第二装配位置中,各引导方向都相应参照参考轴线径向地延伸。
[0009]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第一壳体部分设计成壳体顶盖的形式,并且/或者第二壳体部分设计成壳体基体的形式。以此实现绳索卷筒壳体的再次简化的构造,并且由此也实现绳索驱动系统的再次简化的构造。在不同的装配位置中,壳体顶盖将壳体基体的端侧开口封闭。壳体顶盖优选具有支承元件用于围绕旋转轴线可旋转地支承绳索卷筒单元。
[0010]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在不同的装配位置中包围界定(umgrenzen)容纳空间,在该容纳空间中容纳绳索卷筒单元。优选地,绳索卷筒单元相对于外界影响包封地容纳在容纳空间中,因而基本上、优选完全地防液体和/或防灰尘。
[0011]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绳索卷筒单元具有至少两个同轴地抗扭矩地接合的绳索卷筒,其中,第一绳索卷筒容纳在第一壳体部分中,并且第二绳索卷筒容纳在第二壳体部分中。第一绳索可卷起和卷开地保持在第一绳索卷筒处。第二绳索可卷起和卷开地保持在第二绳索卷筒处。各绳索卷筒参照绳索卷筒单元的旋转轴线在轴向方向上间隔开地布置。在此,第一绳索卷筒容纳在第一壳体部分中。第二绳索卷筒容纳在第二壳体部分中。与之相应地,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参照旋转轴线在轴向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地布置。以此实现绳索卷筒壳体的模块化的并且由此特别简单的构造。
[0012]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第二壳体部分具有法兰区段,该法兰区段被设置用来与驱动马达的和/或关联于驱动马达的传动装置的配对法兰区段连接。在准备好运行的装配状态下,绳索卷筒壳体因此直接法兰连接到驱动马达或所关联的传动装置上。以此实现绳索驱动系统的再次简化的构造。驱动马达的和/或传动装置的输出轴优选与绳索卷筒单元的旋转轴线和/或参考轴线同轴地定向。
[0013]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内部空间的保护装置、尤其遮蔽装置,其带有根据如上说明的绳索驱动系统。
附图说明
[0014]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特征由权利要求和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后续说明得到,该实施例借助附图示出。
[0015]
图1以局部截段的示意性的侧视图示出乘用车的侧门,其带有根据本发明的保护装置以用于遮挡侧门的侧窗的遮蔽装置形式的实施形式,其中,该遮蔽装置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绳索驱动系统的一实施形式;图2以示意性的透视图示出在带有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的绳索卷筒壳体的区域中的根据图1的绳索驱动系统,其中,第一壳体部分占据准备好运行的第一装配位置;图3以相应于图2的表现方式示出了绳索驱动系统,其中,第一壳体部分占据准备好运行的第二装配位置;图4以局部截段的透视分解图示出绳索驱动系统的第一区域;和图5以相应于图4的表现方式示出了绳索驱动系统的在轴向方向上与根据图4的区域邻接的另一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根据图1,保护装置以遮蔽装置1形式布置在机动车的侧门2的区域中并且设置用于遮蔽侧窗3,该机动车的其余之处未详细示出。遮蔽装置1具有柔性的扁平结构4,其在一端可卷起和卷开地保持在卷绕轴(wickelwelle)5上。卷绕轴5按基本上已知的方式布置在侧窗3的窗腰(bruestung)下面,并且大致平行于车辆纵向x延伸。在背对卷绕轴5的端部区域中,柔性的扁平结构4按基本上已知的方式固定在拉出型材(auszugprofil)6上。该拉出型材6沿着拉出方向在与车辆固定的导轨组件7、8上引导。导轨组件7、8具有—参照图1的绘图平面—左边的导轨7和右边的导轨8,这些导轨按基本上已知的方式与车辆固定地布置在侧窗3的沿车辆纵向x彼此相对而置的侧面区域处。拉出型材6在彼此相对而置的端部区域中具有未详细示出的随动元件,这些随动元件按基本上已知的方式在导轨组件7、8中滑动地引导。借助于拉出型材6沿着导轨组件7、8的移动,柔性的扁平结构4可在遮蔽位置(图1)与未详细示出的露出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遮蔽位置中侧窗3被遮蔽。在露出位置中,拉出型材6朝卷绕轴5的方向向下移动,从而使侧窗3露出。
[0017]
为了使得拉出型材6受驱动地移动,遮蔽装置1具有绳索驱动系统9。该绳索驱动系统9具有绳索卷筒壳体10,该绳索卷筒壳体在所示实施形式中在准备好运行的装配状态下与车辆固定地布置在窗腰的区域中,且参照车辆纵向x布置在卷绕轴5的后面。绳索驱动系统9的另外细节尤其借助图4和5示出。
[0018]
该处显而易见的是,绳索驱动系统9具有绳索卷筒单元11。该绳索卷筒单元11借助驱动马达12围绕旋转轴线d可旋转地支承在绳索卷筒壳体10中。此外,绳索驱动系统9具有第一牵拉绳索13和第二牵拉绳索14。不仅第一牵拉绳索13而且第二牵拉绳索14,都相应按基本上已知的方式可卷起和卷开地保持在绳索卷筒单元11处。
[0019]
当前,两个牵拉绳索13、14相应设计成环绕的牵拉绳索。就此而言,第一牵拉绳索13具有第一牵拉绳索股15和第二牵拉绳索股16。与之相应地,第二牵拉绳索14具有第三牵拉绳索股17和第四牵拉绳索股18。不言而喻,两个牵拉绳索13、14借助图2、3和4被截段地示出。
[0020]
在一未示出的实施形式中,代替牵拉绳索的环绕设计,可以设置仅仅单股的设计。
[0021]
第一牵拉绳索13和第二牵拉绳索14相应按基本上已知的方式与拉出型材6的所述随动元件机械地有效连接。以这种方式,借助于牵拉绳索13、14沿着导轨组件7、8的卷起和/
或卷开运动,拉出型材6可受驱动地移动。第一牵拉绳索13和第二牵拉绳索14在此从绳索卷筒壳体10的区域出发,相应在未详细标明的柔性的软管引导部中被引导。
[0022]
为了连结到拉出型材6的随动元件,两个牵拉绳索13、14以还将详细描述的方式从绳索卷筒壳体10中引出。在借助图1显而易见的安装状态下,第一牵拉绳索13沿着第一引导方向f1并且第二牵拉绳索沿着第二引导方向f2从绳索卷筒壳体10中引出。这也借助图2的放大图示出,其中,绳索驱动系统9在该处所示的视图中相比于图1围绕其纵轴线旋转了大约180
°
。与之相应地,由于绘图的原因,借助图2所示的引导方向f1、f2相比于借助图1所示的定向相反地取向。
[0023]
视绳索驱动系统9例如被安装在借助图1所示的右侧门2的区域中还是在未示出的左侧门的区域中而定,为了连结到随动元件,可能需要不同地铺设牵拉绳索13、14。这可能尤其需要牵拉绳索13、14以适配于变化的安装状况的方式从绳索卷筒壳体10中引出。
[0024]
为了能够省去使绳索卷筒壳体10与给定的安装状况的特定的构造上的适配,第一牵拉绳索13从绳索卷筒壳体10的第一壳体部分19中引出,且第二牵拉绳索14从绳索卷筒壳体10的分开的第二壳体部分20中引出,其中,设置至少第一壳体部分19的不同的装配位置m1、m2(图2、3),在这些装配位置中,第一壳体部分19相对于第二壳体部分20参照参考轴线r(图4)不同地旋转定位,从而在不同的装配位置m1、m2中,第一引导方向f1相对于第二引导方向f2不同地定向。
[0025]
在所示实施形式中,设置恰好两个不同的装配位置m1、m2,但这并非强制的。在一未示出的实施形式中,也可以设置三个、四个或更多个不同的装配位置。
[0026]
在第一壳体部分19的借助图2显而易见的第一装配位置m1中,第一引导方向f1和第二引导方向f2相互平行地延伸。在第一壳体部分19的借助图3显而易见的第二装配位置m2中,产生了偏离于第一装配位置m1的第一引导方向f1

。第一引导方向f1

—参照图3的绘图平面—向下指向,并且围绕参考轴线r相对于第二引导方向f2错开大约180
°
地定向。因而代替平行的延伸,产生了第一引导方向f1

和第二引导方向f2的反向平行的延伸。视绳索驱动系统9的在车辆侧的安装状况如何设计而定,第一壳体部分19可以可选地定位并固定在第一装配位置m1或第二装配位置m2中。
[0027]
下面尤其借助图4和5探讨所示实施形式的具体设计方案。然而关于此点公开的构造上的和功能上的特征不应视为强制性的。此外指出,图4和5的图示相比于图2和3围绕纵轴线旋转了180
°

[0028]
第二壳体部分20当前设计成壳体基体21的形式。壳体基体21具有不可详细看出的法兰区段22,该法兰区段被设置用来与配对法兰区段23连接。配对法兰区段23布置在关联于驱动马达12的传动装置24处。驱动马达12和传动装置24按基本上已知的方式机械地有效连接,从而借助传动装置24可把驱动马达12的输出转速转换成存在于传动装置输出轴25上的传动装置转速。如借助图5所示,驱动马达12此外关联有接触设备26,该接触设备布置在驱动马达12的背对传动装置24的端部区域处,并且被设置用来电接触驱动马达12。接触设备26在准备好运行的装配状态下隐藏在顶盖元件27的下面。
[0029]
传动装置输出轴25沿轴向方向伸过壳体基体21的未详细示出的通孔,并且按基本上已知的方式抗扭矩地与绳索卷筒单元11连接。绳索卷筒单元11容纳在由第一壳体部分19和第二壳体部分20包围界定的容纳空间a中。在此,第一壳体部分19当前设计成壳体顶盖28
的形式。壳体顶盖28在不同的装配位置m1、m2中封闭壳体基体21,从而绳索卷筒单元11基本上、优选完全地防湿气和/或防灰尘地容纳并且因此包封在绳索卷筒壳体10中。
[0030]
绳索卷筒单元11当前具有第一绳索卷筒29和第二绳索卷筒30。第一绳索卷筒29与第一牵拉绳索13相关联。第二绳索卷筒30与第二牵拉绳索14相关联。绳索卷筒29、30相互同轴且与旋转轴线d同轴地定向。第二绳索卷筒30具有轴突出部(wellenfortsatz)31,该轴突出部沿轴向方向配合到第一绳索卷筒29的未详细示出的容纳套筒中,并且借助未详细示出的多齿部抗扭矩地与该容纳套筒接合。在其沿轴向方向背对轴突出部31的端部区域处,第二绳索卷筒30抗扭矩地与传动装置输出轴25接合。第一绳索卷筒29具有圆柱形的支承面32,该支承面在轴向方向上配合到支承套筒33中,并且围绕旋转轴线d可滑动运动地在该支承套筒中引导。支承套筒33按未示出的方式配合到第一壳体部分19或壳体顶盖28中。
[0031]
在壳体部分19、20的接合状态下,第一绳索卷筒29容纳在第一壳体部分19或壳体顶盖28中。第二绳索卷筒30容纳在第二壳体部分20或壳体基体21中。
[0032]
为了将第一牵拉绳索13从第一壳体部分19中引出,该第一壳体部分具有牵拉绳索出口34。牵拉绳索出口34具有两个管式的引导区段35。在此,第一牵拉绳索13的第一牵拉绳索股15和第二牵拉绳索股16沿着第一引导方向f1通过引导区段35从第一壳体部分19中引出。
[0033]
为了将第二牵拉绳索14从第二壳体部分20中引出,该第二壳体部分具有牵拉绳索出口36。牵拉绳索出口36具有两个管式的引导区段37。第二牵拉绳索14的第三牵拉绳索股17和第四牵拉绳索股18沿着第二引导方向f2通过引导区段37从第一壳体部分20或壳体基体21中引出。
[0034]
牵拉绳索出口34、36根据不同的装配位置m1、m2彼此不同地定向。
[0035]
不仅在第一装配位置m1中而且在第二装配位置m2中,第一壳体部分19都借助于同一个接合连接部f与第二壳体部分20接合。该接合连接部f当前是参照参考轴线r旋转对称地设计的旋拧连接部s。旋拧连接部s包括两个螺钉38,这些螺钉参照参考轴线r彼此错开180
°
地布置。由于旋拧连接部s的所产生的旋转对称的设计,不仅在第一装配位置m1中而且在第二装配位置m2中,第一壳体部分19都可以按简单的方式固定在第二壳体部分20处。为了容纳螺钉38,第一壳体部分19具有未详细标明的通孔。第二壳体部分20具有两个参照参考轴线r彼此错开180
°
地布置的螺纹孔。
[0036]
此外,第一壳体部分19具有至少一个定位区段39。该定位区段当前设计成榫头39的形式。第二壳体部分20具有第一定位配对区段40和第二定位配对区段41。定位配对区段40、41相应与定位区段39互补地设计。与之相应地,第一定位配对区段形成第一榫头容纳部40,并且第二定位配对区段形成第二榫头容纳部41。视第一壳体部分19是占据第一装配位置m1还是占据第二装配位置m2而定,定位区段39与第一定位配对区段40或者与第二定位配对区段41形状配合地共同作用。
[0037]
此外,第一壳体部分19关联有第一夹紧设备42,并且第二壳体部分20关联有第二夹紧设备43。借助夹紧设备42、43,牵拉绳索13、14可按基本上已知的方式预紧。夹紧设备42、43设计成结构相同并且就此而言具有相同的结构元件。在此,管式的引导区段35或37中的每个相应关联有压缩弹簧44和套管45。压缩弹簧44和套管45成对地彼此同轴地取向,其中,套管45轴向地延伸到引导区段35或37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