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轨电车、充电基站和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61275发布日期:2021-04-21 01:26阅读:88来源:国知局
有轨电车、充电基站和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有轨电车、充电基站和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有轨电车大多通过底部取流的方式进行充电,将充电槽通过弹簧伸缩机构固定在绝缘外壳上,再安装在轨道梁上,并将充电刀安装在车辆底部转向架上。当车辆进站或进入车辆段车库充电位后,充电刀将导入充电槽内,实现对有轨电车的充电。然而,由于在充电过程中充电槽常需适应充电刀刀片进行横移,因此使得需要的横向尺寸较大,而有轨电车的底部空间往往较小,这使得有轨电车的底部布置较为复杂,易出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底部取流的方式导致的有轨电车的底部布置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有轨电车、充电基站和轨道交通系统。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轨电车,包括头车、尾车以及具有至少一个车厢的中部车厢组,所述中部车厢组位于所述头车与所述尾车之间,所述中部车厢组的车厢、所述头车的车厢以及所述尾车的车厢的顶部均设有取流器,所述头车的车厢顶部的所述取流器与所述尾车的车厢顶部的所述取流器对称设置;
5.当中部车厢组的车厢的数量为奇数时,所述中部车厢组的中间车厢的取流器位于其所处车厢的中部或靠近所述头车的一侧;
6.当所述中部车厢组的车厢的数量为偶数时,所述中部车厢组的每一车厢的取流器位于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头车的一侧。
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轨电车,将取流器设置在所述中部车厢组的车厢、所述头车的车厢以及所述尾车的车厢的顶部,并使所述头车的车厢顶部的所述取流器位于靠近尾车的一侧,所述尾车的车厢顶部的每一所述取流器位于靠近头车的一侧,当中部车厢组的车厢的数量为奇数时,所述中部车厢组的中间车厢的取流器位于靠近所述头车的一侧,当所述中部车厢组的车厢的数量为偶数时,所述中部车厢组的每一车厢的取流器位于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头车的一侧,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取流器设置在车厢底部,可更好地节省车厢底部的空间,便于在有轨电车转向掉头后对有轨电车进行充电,提高有轨电车的充电效率、充电便捷性、灵活性以及可靠性,从而提高有轨电车的充电效果,同时有利于车辆计轴器及接地等布置。此外,当车厢数为偶数时,中部车厢组的车厢的制备可以模块化生产,不需要考虑车厢是属于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
8.可选地,当所述中部车厢组的车厢的数量为奇数,且所述中部车厢组的中间车厢的两侧存在第一车厢组及第二车厢组时,所述第一车厢组的车厢数量与第二车厢组的车厢数量相同,所述第一车厢组的取流器与所述第二车厢组的取流器关于中间车厢对称设置。
9.可选地,所述第一车厢组的每一车厢的取流器位于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第二车厢
组的一侧,所述第二车厢组的每一车厢的取流器位于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第一车厢组的一侧。
10.可选地,所述头车的车厢顶部的所述取流器位于靠近尾车的一侧,所述尾车的车厢顶部的所述取流器位于靠近头车的一侧。
11.可选地,所述取流器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板、第二极板及第三极板,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第三极板关于所述第二极板对称,且所述第一极板的极性及所述第三极板的极性均与第二极板的极性相反,多个取流器的第二极板的极性相同且均位于其所处车厢的中线上。
12.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为有轨电车的宽度方向或者长度方向。
13.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基站,用于为上述的有轨电车进行充电,所述充电基站内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授流器、第二授流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授流器与所述第二授流器之间的中部授流组,所述中部授流组包括至少一个授流器,所述第一授流器与所述第二授流器对称设置;
14.当所述充电基站用于为车厢数量为奇数的有轨电车充电时,所述中部授流组包括对应于中间车厢的取流器设置的至少一个取流器;
15.当所述充电基站用于为车厢数量为偶数的有轨电车充电时,所述中部授流组包括数量为中部车厢组的车厢的数量的两倍的授流器,每两个所述授流器对应于一个车厢设置,且关于对应所述车厢的前后方向对称设置并分别与对应车厢的取流器对应设置。
16.可选地,当所述充电基站用于为车厢数量为奇数的有轨电车充电,且所述中部车厢组的中间车厢的两侧存在第一车厢组及第二车厢组时,所述授流组还包括位于与所述中间车厢对应的两个授流器的两侧的第一授流组以及第二授流组,所述第一授流组的授流器的数量与第二授流组的授流器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授流组的授流器与所述第二授流组的授流器对称设置;
17.所述第一授流组的授流器用于为第一车厢组或第二车厢组充电,所述第二授流组的授流器用于为第二车厢组或第一车厢组充电。
18.可选地,所述第一授流组的每一授流器设置在对应车厢的靠近所述第二授流组的一侧,所述第二授流组的每一授流器设置在对应车厢的靠近所述第一授流组的一侧。
19.可选地,所述第一授流器、第二授流器以及所述中部授流组的每个所述授流器均包括授流器正极以及授流器负极,所述授流器正极及所述授流器负极的其中一个对应于车厢的中线设置,且所述授流器正极到所述授流器负极的方向与第一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方向为有轨电车的长度方向或者有轨电车的宽度方向。
20.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其包括上述的有轨电车以及上述的充电基站。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在有轨电车换向前的充电示意图(有轨电车的车厢数量为偶数);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在有轨电车换向后的充电示意图(有轨电车的车厢数量为偶数);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在有轨电车换向前的充电示意图(有轨电车的车厢数量为奇数);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在有轨电车换向后的充电示意图(有轨电车的车厢数量为奇数)。
25.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26.1、有轨电车;11、头车;12、尾车;13、中部车厢组;
27.2、取流器;21、第一极板;22、第二极板;23、第三极板;
28.3、充电基站;30、授流器;301、授流器正极;302、授流器负极;31、第一授流器;32、第二授流器;33、中部授流组。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0.实施例一
31.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其包括充电基站3以及有轨电车1。
32.所述有轨电车1包括头车11、尾车12以及具有至少一个车厢的中部车厢组13,所述中部车厢组13位于所述头车11与所述尾车12之间,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车厢、所述头车11的车厢以及所述尾车12的车厢的顶部均设有取流器2,所述头车11的车厢顶部的所述取流器2与所述尾车12的车厢顶部的所述取流器2对称设置。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车厢的数量为偶数,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每一车厢的取流器2位于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头车11的一侧。
33.在如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头车11的车厢顶部的所述取流器2位于靠近尾车12的一侧,所述尾车12的车厢顶部的所述取流器2位于靠近头车11的一侧。
34.所述充电基站3内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授流器31、第二授流器3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授流器31与所述第二授流器32之间的中部授流组33,所述中部授流组33包括至少一个授流器30。所述充电基站3用于为车厢数量为偶数的有轨电车1充电时,所述中部授流组33包括数量为中部车厢组13的车厢的数量的两倍的授流器30,每两个所述授流器30对应于一个车厢设置,且关于对应所述车厢的前后方向对称设置并分别与对应车厢的取流器对应设置。其中,与每两个授流器30与车厢的取流器2对应设置指的是,当车厢以两个相反的方向进入充电位时,都能有对应的授流器30与车厢的取流器2对应,由于两个授流器30关于车厢的前后方向对称设置,因此,只要有一个授流器30与车厢的取流器2对应,那么另一授流器30就能够在车厢调头时与车厢的取流器2对应,进而满足调头充电的需求。
35.在对有轨电车进行充电时,所述第一授流器31与所述头车11或所述尾车12的取流器2电连接,所述第二授流器32与所述尾车12或所述头车11的取流器2电连接,所述中部授流组33与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取流器2电连接。
3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有轨电车1、充电基站3及轨道交通系统,将取流器2设置在所述中部车厢组33的车厢、所述头车11的车厢以及所述尾车12的车厢的顶部,并使所述头车11的车厢顶部的所述取流器2与所述尾车12的车厢顶部的所述取流器2对称设置,所
述中部车厢组13的车厢的数量为偶数时,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每一车厢的取流器30位于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头车11的一侧,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取流器2设置在车厢底部,可更好地节省车厢底部的空间,便于在有轨电车1转向掉头后对有轨电车进行充电,提高有轨电车1的充电效率、充电便捷性、灵活性以及可靠性,从而提高有轨电车1的充电效果,同时有利于车辆计轴器及接地等布置。此外,当车厢数为偶数时,中部车厢组13的车厢的制备可以模块化生产,不需要考虑车厢是属于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
37.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取流器2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板21、第二极板22及第三极板23,第一极板21与所述第三极板23关于所述第二极板22对称,第一极板21的极性及第三极板23的极性均与第二极板22的极性相反,多个取流器的第二极板22的极性相同且均位于所处车厢的中线上,以便于在有轨电车1转向掉头后对有轨电车1进行充电,提高有轨电车1的充电效率、充电便捷性、灵活性以及可靠性,从而提高有轨电车1的充电效果。
38.在实施例一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有轨电车1的宽度方向。
39.在其他图未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还可以是有轨电车1的长度方向。
40.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极板21、第二极板22及第三极板23均布置在有轨电车的顶部,便于有轨电车1的计轴器和接地结构的分布设置,便于简化有轨电车1的结构,从而便于有轨电车1的生产加工,提高有轨电车1的生产效率。
41.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及图2所示,多个所述取流器2的所述第二极板22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均位于其所处车厢的中线上,同一所述车厢的所述第一极板21与所述第三极板23关于其所处车厢的中线对称。这样,掉头时不用改变授流器30的位置,就能使得有轨电车1掉头后与充电基站3上的授流器30相配合,进一步便于提高有轨电车1的充电灵活性和便捷性,且有利于与多个取流器对应的多个授流器的布置。
42.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头车11上的所述第二极板22和所述尾车12上的所述第二极板22中心对称设置。
43.所述头车11上的所述第一极板21和所述尾车12上的所述第三极板23中心对称设置。
44.所述头车11上的所述第三极板23和所述尾车12上的所述第一极板21中心对称设置。
45.通过以上三种中心对称设置的方式,便于有轨电车1掉头后与充电基站3上的授流器30相配合,进一步便于提高有轨电车1的充电灵活性和便捷性,便于提高有轨电车1的充电效率。
46.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头车11、所述尾车12及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第二极板22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头车11、所述尾车12及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第一极板21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头车11、所述尾车12及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第三极板23位于同一直线上。以便于在有轨电车1转向掉头后对有轨电车1进行充电,提高有轨电车1的充电效率、充电便捷性、灵活性以及可靠性。
47.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极板21及所述第三极板23为负极,所述第二极板22为正极,所述第二极板22与所述授流器正极301电连接,所述第一极板21与所述第三极板23中的一个与所述授流器负极302电连接,以实现有轨电车1的充电。
48.在图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将本实施例一中的所述第一极板及所述第三极板设为正极,所述第二极板设为负极,对应地调换授流器的授流器正极及授流器负极的位置,以实现对有轨电车的充电。
49.在实施例一中,所述有轨电车1的车厢数量为偶数,所述头车11、所述尾车12及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车厢上均设置有动力转向架(图未示出)。设所述有轨电车1的车厢数量为2n,前n节车厢的动力转向架位于其所在车厢靠近尾车12的一侧,后n节车厢的动力转向架位于其所在车厢靠近头车11的一侧。对应的,对于前n节车,所述头车1的取流器2安装在动力转向架一侧的贯通道附近,除头车11外的其它n

1节车厢的取流器2安装在非动力转向架一侧的贯通道附近。
50.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授流器31、第二授流器32以及所述中部授流组33的每个所述授流器30均包括授流器正极301以及授流器负极302,所述授流器正极301及所述授流器负极302的其中一个对应于车厢的中线设置,所述第一授流器31的所述授流器负极302和所述第二授流器32的所述授流器负极302及所述中部授流组33的授流器负极302位于同一侧且收留到正极301到授流器负极302的方向与第一方向一致,这样有利于多个授流器的布置。
51.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中部授流组33的授流器30的个数为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车厢的个数的两倍,每个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车厢均对应有两个所述中部授流组33的授流器30可为其进行充电。
52.在实施例一中,将每一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车厢对应的两个授流器30分别标记为30a及授流器30b。如图1所示,在对换向前的所述有轨电车1进行充电时,所述头车11的第二极板22(正极)与所述第一授流器31的授流器正极301电连接,所述头车11的第一极板21(负极)与所述第一授流器31的授流器负极302电连接,所述尾车12的第二极板22与所述第二授流器32的授流器正极301电连接,所述尾车12的第一极板21与所述第二授流器32的授流器负极302电连接,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每一第二极板22与对应的所述中部授流组33的两个授流器30中的其中一个(标记为授流器30a)的授流器正极301与电连接,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每一第一极板21与对应的所述中部授流组33的两个授流器30中的其中一个(标记为授流器30a)的授流器负极302与电连接,从而实现对车厢数量为偶数的有轨电车1换向前的充电。
53.如图2所示,在对换向后的所述有轨电车1进行充电时,所述头车11的第二极板22与所述第二授流器32的授流器正极301电连接,所述头车11的第三极板23(负极)与所述第二授流器32的授流器负极302电连接,所述尾车12的第二极板22与所述第一授流器31的授流器正极301电连接,所述尾车12的第三极板23与所述第一授流器31的授流器负极302电连接,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每一第二极板22与对应的所述中部授流组33的两个授流器30中的另外一个(标记为授流器30b)的授流器正极301与电连接,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每一第三极板23与对应的所述中部授流组33的两个授流器30中的另外一个(标记为授流器30b)的授流器负极302与电连接,从而实现对车厢数量为偶数的有轨电车1换向后的充电。
54.实施例二
55.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有轨电车1的车厢的数量为奇数。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所述中部车厢组13
的中间车厢的取流器30位于所处车厢的中部或靠近所述头车11的一侧。
56.所述充电基站3为车厢数量为奇数的有轨电车1充电时,所述中部授流组13包括对应于中间车厢的取流器设置的至少一个授流器。
57.当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中间车厢的取流器30位于所处车厢的中部,所述中部授流组包括一个授流器,当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中间车厢的取流器30位于所处车厢的靠近所述头车11的一侧时,所述中部授流组13包括对应于中间车厢的取流器30设置的两个授流器30,两个所述授流器30关于所述中间车厢的前后方向对称设置且与所述中间车厢的取流器对应设置。
58.在对有轨电车1进行充电时,所述中部授流组33的两个授流器30中的一个与中间车厢的取流器2电连接,以实现对车厢数量为奇数的有轨电车1的充电。换向时,两个授流器30中的另一个与中间车厢的取流器2电连接,实现换向充电。
59.在本实施例二中,当所述中部车厢组13的中间车厢的两侧存在第一车厢组及第二车厢组时,所述第一车厢组的车厢的数量与第二车厢组的车厢的数量相同,第一车厢组的取流器2与第二车厢组的取流器2关于中间车厢对称设置。
60.在如图3及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车厢组的每一车厢的取流器2位于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第二车厢组的一侧,所述第二车厢组的每一车厢的取流器2位于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第一车厢组的一侧。
61.在其他图未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车厢组的每一车厢的取流器2位于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头车的一侧,所述第二车厢组的每一车厢的取流器2位于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尾车的一侧。
62.对应的,所述授流组33还包括位于与中间车厢对应的两个授流器30两侧的第一授流组以及第二授流组,所述第一授流组的授流器30的数量与第二授流组的授流器30的数量相同,第一授流组的授流器30用于为第一车厢组或第二车厢组充电,第二授流组的授流器30用于为第二车厢组或第一车厢组充电,第一授流组的授流器与第二授流组的授流器对称设置。
63.在如图3及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授流组的每一授流器30设置在对应车厢(所述第一组车厢的车厢)的靠近第二授流组的一侧,所述第二授流组的每一授流器30设置在对应车厢(所述第二组车厢的车厢)的靠近第一授流组的一侧。
64.在其他图未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授流组的每一授流器30设置在对应车厢(所述第一组车厢的车厢)的靠近头车的一侧,所述第二授流组的每一授流器30设置在对应车厢(所述第二组车厢的车厢)的靠近尾车的一侧。
65.在对换向前的有轨电车1进行充电时,所述第一授流组的授流器30与所述第一组车厢的取流器2一一对应地电连接,所述第二授流组的授流器30与所述第二组车厢的取流器2一一对应地电连接,从而实现对车厢数量为奇数的有轨电车1换向前的充电。
66.在对换向后的有轨电车进行充电时,所述第一授流组的授流器30与所述第二组车厢的取流器2一一对应地电连接,所述第二授流组的授流器30与所述第一组车厢的取流器2一一对应地电连接,从而实现对车厢数量为奇数的有轨电车1换向后的充电。
6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有轨电车1、充电基站3及轨道交通系统,将取流器2设置在所述中部车厢组33的车厢、所述头车11的车厢以及所述尾车12的车厢的顶部,相比于
现有技术中将取流器设置在车厢底部,可更好地节省车厢底部的空间,便于在有轨电车转向掉头后对有轨电车进行充电,提高有轨电车的充电效率、充电便捷性、灵活性以及可靠性,从而提高有轨电车的充电效果,同时有利于车辆计轴器及接地等布置。此外,车厢数为奇数时,只需要在对应于中间车厢处设置两个授流器,其他部分只需要设置一套授流器即可,可节约生产成本。
68.在实施例二中,将与所述中间车厢对应的两个授流器30分别标记为30a及授流器30b。如图3所示,在对换向前的有轨电车1进行充电时,所述头车11的第二极板22(正极)与所述第一授流器31的授流器正极301电连接,所述头车11的第一极板21(负极)与所述第一授流器31的授流器负极302电连接,所述尾车12的第二极板22与所述第二授流器32的授流器正极301电连接,所述尾车12的第一极板21与所述第二授流器32的授流器负极302电连接,所述中间车厢的第二极板22与对应的所述中部授流组33的两个授流器30中的其中一个(标记为授流器30a)的授流器正极301与电连接,所述中间车厢的第一极板21与对应的所述中部授流组33的两个授流器30中的其中一个(标记为授流器30a)的授流器负极302与电连接,从而实现对车厢数量为奇数的有轨电车1换向前的充电。
69.如图4所示,在对换向后的有轨电车进行充电时,所述头车11的第二极板22(正极)与所述第二授流器32的授流器正极301电连接,所述头车11的第三极板23(负极)与所述第二授流器32的授流器负极302电连接,所述尾车12的第二极板22与所述第一授流器31的授流器正极301电连接,所述尾车12的第三极板23与所述第一授流器31的授流器负极302电连接,所述中间车厢的第二极板22与对应的所述中部授流组33的两个授流器30中的另外一个(标记为授流器30b)的授流器正极301与电连接,所述中间车厢的第三极板23与对应的所述中部授流组33的两个授流器30中的另外一个(标记为授流器30b)的授流器负极302与电连接,从而实现对车厢数量为奇数的有轨电车1换向后的充电。
7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