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驶中轮溅水雾消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98477发布日期:2021-01-12 07:29阅读:51来源:国知局
汽车行驶中轮溅水雾消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轮胎拱板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对汽车在行驶中车轮溅起的水雾进行消除和引导的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在雨天行驶时,由于路面有水,轮胎转动会将吸附的飞速甩出,这些飞溅的水离开轮胎后受到轮胎拱板的阻挡,与拱板发生碰撞,有些变成了细小的水滴和雾,也有些被拱板反射回来后又与转动的轮胎发生碰撞。水在拱板和轮胎之间反复的碰撞后化为了细小微粒,这些细小微粒在汽车行驶侧风和轮胎旋转风力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成为了水雾。因此,汽车在雨天高速行驶时,我们会看到汽车两侧的轮胎外周始终会有水雾笼罩。这些水雾不仅影响本车驾驶员视线,在并行超车或者会车时,两车驾驶员彼此的视线都会被车辆溅起的水雾遮挡,而且车辆前部包括前挡风玻璃还会被水雾附着,对灯光、感应装置产生影响,不利于行车安全。另外,轮胎吸附带起的水被甩出到拱板后,还有部分顺着拱板重新回流到了路面,导致路面上的水被前后车辆反复碾压和甩起。据统计,雨天车祸发生率是晴天的5倍,其主要因素是能见度和路面状况两大隐患。现有汽车仅设有具防护和阻挡作用的拱板,汽车上没有轮溅水雾的消导装置,汽车雨天行驶时无法对自身带起的水及产生的水雾进行分流和消导,不仅影响驾乘人员视线,也影响车辆和路网的信息感应和识别,不利于路网运行安全和信息化交通建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对汽车行驶中轮胎带起的水及产生的水雾自行分流和消导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车轮拱箱和风力抽吸器,所述车轮拱箱包括拱箱主体、内拱板和拱箱堵头;所述拱箱主体包括紧密连成一体的背拱板和侧拱板,所述内拱板上设有筛孔;所述内拱板与拱箱主体的侧拱板紧密相接,拱箱主体和内拱板间的弧形夹层为水雾缓冲室,拱箱堵头位于车轮拱箱端部,并与之紧密相接;所述拱箱堵头设有导流口;所述风力抽吸器包括连为一体的迎风管头、咽管和扩散管尾,风力抽吸器设有贯通迎风管头、咽管和扩散管尾的抽吸通道,咽管上设有侧吸口,侧吸口和导流口间设有连通管。

所述内拱板的筛孔上设有与之活连接的塑胶乳头,所述塑胶乳头设有锥孔,所述拱箱主体内面设有导流槽。

所述车轮拱箱两端均设有风力抽吸器。

所述车轮拱箱为串联拱箱,它由2-3个拱箱通过拱箱堵头连接而成,各拱箱堵头上均连接有风力抽吸器。

所述所述拱箱主体两端的风力抽吸器上下错位设置,其后端风力抽吸器低于前端抽吸器,风力抽吸器的迎风角度可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设有车轮拱箱和风力抽吸器,车轮拱箱包括拱箱主体、内拱板和拱箱堵头,内拱板上设有筛孔。风力抽吸器连为一体的迎风管头、咽管和扩散管尾组成。拱箱主体和内拱板之间设有的弧形夹层为水雾缓冲室。风力抽吸器通过连接管与车轮拱箱相连接,风力抽吸器的抽吸通道与水雾缓冲室连通。使用时,本实用新型车轮拱箱可取代现有汽车的拱板,安装在车轮上方,并与车体紧固连接;风力抽吸器位于车轮内侧,与车架连接,风力抽吸器的迎风口朝向车头。当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在雨天行驶时,轮胎转动带起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出到内拱板上,由于内拱板上设有筛孔,高速飞溅的水与筛板碰撞,被迅速打散进入拱箱主体和内拱板之间的弧形夹层,这个过程中受碰撞和风力的作用,部分水被雾化,未雾化水进入水雾缓冲室后与拱箱主体内面碰撞,其中的小部分被雾化,而大部分由于其自身动能的衰减,会在风力作用下沿拱箱主体内弧面向拱箱堵头流动。汽车行驶过程中,车轮快速转动形成的风力在水雾缓冲室由外向内形成一定的正压,同时,车辆行驶中的相对风经迎风管头进入,从扩散管尾穿出,产生文丘里效应,风力抽吸器产生强大的抽吸力,在正压和负压双重作用下,水雾缓冲室内外的雾气和水就会被迅速抽吸到风力抽吸器,并经扩散管尾扩散到车架底部,排出的水、雾受车体底部风力和车架压制的共同作用,不会在车辆外周形成二次团雾。同时,在行驶中,路面积水被轮胎带起进入车轮拱箱后,未雾化的流动水也会被吸出并向车轮侧方导流,不会再洒落到原来的车辙路面上,既能有效消除汽车雨天行驶自身产生的水雾,又能疏导路面积水,进而从整体上消除水雾的产生,有利于行车安全,降低雨天行驶车辆事故的发生。本实用新型应用到汽车上,在雨天行驶时,车辆自身外周及整个通行路段的能见度大幅提高,汽车和路网的信息感应、识别和交互能力大幅提高,有利于自动化和信息化交通工程建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端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拱箱主体组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拱箱主体各组件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内拱板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风力抽吸器部分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单体应用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串联拱箱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4所示,该汽车行驶中轮溅水雾消导装置包括通过连通管3连接的车轮拱箱1和风力抽吸器2,车轮拱箱1整体呈弧形,它由拱箱主体11、内拱板12和拱箱堵头13组装而成。拱箱主体11由紧密连成一体的背拱板111和侧拱板112组成,内拱板12的弧面上布满有筛孔121,内拱板12两侧边与拱箱主体11的侧拱板112紧密相接,拱箱主体11和内拱板12间设有的弧形夹层为水雾缓冲室14。拱箱堵头13位于车轮拱箱1端部,并与之紧密相接;在拱箱堵头13的侧面设有导流口131。风力抽吸器2为文丘里抽吸器,它包括连为一体的迎风管头21、咽管22和扩散管尾23;风力抽吸器2设有贯通迎风管头21、咽管22和扩散管尾23的抽吸通道25,咽管22的侧部设有侧吸口24,侧吸口24和导流口131间通过连通管3连通;风力抽吸器2的抽吸通道25与车轮拱箱1的水雾缓冲室14连通。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拱箱主体11的背拱板111和侧拱板112为一体式,它由工程塑料制作而成,背拱板111上设有用于与汽车车体连接的挂耳4;在拱箱主体11的背拱板111内拱面设有导流槽113,图中所示导流槽113为箭状凸纹槽体,进入水雾缓冲室14的水在风力作用下会沿导流槽113向两侧分流,并沿侧拱板112流向拱箱堵头13并从导流口131排出。侧拱板112的外侧设有外翻的凸缘114,内拱板12上设有裙边123和压槽124,压槽124内设有密封条125,侧拱板112与压槽124插接,拱箱主体11与内拱板12扣接后,可再通过螺丝固定,拱箱主体11与内拱板12连接牢固,气密性强。内拱板12的筛孔121上设有与之活连接的塑胶乳头122,塑胶乳头122设有锥孔127,塑胶乳头122根部设有环槽126;塑胶乳头122乳头朝上插接在内拱板12的筛孔121上。汽车行驶时,车轮带起的水经锥孔127进入水雾缓冲室14,塑胶乳头122不仅能缓冲水的碰撞力,减少车轮拱箱1外部水雾的产生,而且起着单向调节的作用,能阻止水雾缓冲室14内的水汽向外飞溅。塑胶乳头122与内拱板12插接,便于快速更换乳头。拱箱堵头13呈簸萁状,它与内拱板12和背拱板111插接后再用螺丝进行固定,拱箱堵头13的侧面设有导流口131。

参照图6至图7所示,车轮拱箱1两端均设有风力抽吸器2,且两端的风力抽吸器2呈上下错位设置,其后端风力抽吸器2低于前端抽吸器,风力抽吸器2与连通管3活动连接,迎风管头21的迎风角度可上下调节,以便于调节抽吸强度。迎风管头21的进气口呈喇叭状,扩散管尾23设有活动连接的导流尾翼26,导流尾翼26可调节排出水雾的扩散方位。

参照图8所示的消导装置,其车轮拱箱1为串联拱箱,它由3个拱箱单体串接而成,相邻拱箱通过共用的拱箱堵头13连接,每个拱箱堵头13上均设有风力抽吸器2,它适于具有多排车轮的大型货车使用。

参照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轿车或者货车等车辆上,其车轮拱箱1的弧面大小,风力抽吸器2的大小、款式和安装方式可根据不同车辆的特点决定。车轮拱箱1安装在车轮5上部,拱箱主体11与车架紧固连接;拱箱堵头13的导流口131朝向车体内侧。风力抽吸器2安装在车架底部,其迎风管头21朝向车头,迎风管头21前方最好没有遮挡。车轮拱箱1与风力抽吸器2间的连通管3为耐压软管,风力抽吸器2中部的咽管22位置与导流口131持平或略低。风力抽吸器2的负压抽吸力是由汽车行驶中的相对气流产生的,行驶速度越快,抽吸力越强。经试验测定,汽车在无风状态下以每小时80千米速度行驶,其外部相对风速可达到每秒约22米,如果车速每小时120千米,其外部风速每秒约33-34米。车辆行驶时的相对风,会使风力抽吸器2产生较强的抽吸力。当雨天行驶道路上有积水时,车轮5旋转所带起的水6会被甩出进入水雾缓冲室14,同时,受车轮拱箱1内外压差作用,车轮拱箱1下方的水雾大部分也被吸入到水雾缓冲室14,这些水、雾又会被风力抽吸器2迅速吸出并导流,避免了水在轮胎和拱板之间的反复碰撞,有效消除了行驶过程中车轮转动产生的水雾。选两辆同样的货车,一辆安装有图7所示装置,进行雨天对比试验,可以看到,在行驶过程中安装有图7所示装置的车体两边水雾较对比车辆明显减少;两车驶过以后的路面上,试验车留在车辙路面上的水也较对比车辆少,水、雾消导效果比较明显。

由于雨天水雾对电子电路、信号传输具有较强影响,本实用新型更适于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车辆上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