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落水救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99185发布日期:2021-04-09 12:45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落水救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车辆落水救助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车辆落水事故时有发生,车辆没有浮力,当车辆掉进水里时,车辆下沉速度快,容易被水彻底淹没,造成车内人员缺少空气进行呼吸,难以逃生自救或等待救援,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车辆落水救助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落水救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辆落水救助装置,包括电源、控制电路板以及均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进水检测器、平衡检测器、顶部气囊模组和侧部气囊模组,所述进水检测器和平衡检测器均固设在车辆内,所述顶部气囊模组包括气囊模块一和充气模块一,所述气囊模块一设置在车辆的顶部且与充气模块一连通,所述侧部气囊模组包括气囊模块二和充气模块二,所述气囊模块二设置在车辆的侧壁内且与充气模块二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模块二包括充气管一、气源一和电控阀门,所述气源一连接于充气管一上,所述充气管一的两端分别与气囊模块二的输入端以及电控阀门的一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侧部气囊模组设置至少四组,至少四组所述气囊模块二分别设置在车辆的前后左右四个侧壁内,所述车辆相对侧壁中的气囊模块二数量相同。

进一步地,还包括气体调配模组,所述气体调配模组设置在至少四组侧部气囊模组之间,所述气体调配模组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侧部气囊模组设置四组,所述气体调配模组包括气泵、分流管一和分流管二,所述分流管一和分流管二的一端分别与气泵的两个法兰端口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空气传感器,所述空气传感器连接在充气管一上且位于气囊模块二和电控阀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传感器为气压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检测器为水浸传感器。

进一步地,还包括水压传感器,所述水压传感器分布在车辆顶部且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平衡检测器为电子陀螺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当车辆掉入水中并下沉至一定深度时,进水检测器检测到车辆进水后便发送电信号给控制电路板,其接收该电信号后便控制充气模块一对气囊模块一进行充气使其打开并进行膨胀,当车辆不是以车顶朝上的形态在水中时,气囊模块一的浮力会带动车辆的顶部朝上,当平衡检测器检测到车辆的顶部朝上时便发送电信号给控制电路板,其接收该电信号后便控制充气模块二对气囊模块二进行充气使其打开并进行膨胀,气囊模块二通过浮力带动车辆进行上浮,最终使车内人员能够进行呼吸,方便车内人员逃生自救或等待救援。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侧部气囊模组与气体调配模组的气路连接示意图一。

图3:本实用新型的侧部气囊模组与气体调配模组的气路连接示意图二。

图4:本实用新型的气囊模块一和气囊模块二安装于车辆的右视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气囊模块一和气囊模块二安装于车辆的后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5,一种车辆落水救助装置,包括电源1、与电源1电连接的控制电路板2以及均与控制电路板2电连接的进水检测器3、平衡检测器4、顶部气囊模组5和侧部气囊模组6,进水检测器3和平衡检测器4均固设在车辆的乘客舱下方,顶部气囊模组5包括气囊模块一51和充气模块一,气囊模块一51设置在车辆的顶部且与充气模块一连通,充气模块一包括气源二和充气管二,充气管二的两端分别与气囊模块一51和气源二连通,气源二产生的气体通过充气管二输送给气囊模块一51,侧部气囊模组6包括气囊模块二61和充气模块二62,气囊模块二61设置在车辆侧壁的容纳腔内且与充气模块二62连通。

请参照图2,充气模块二62包括充气管一621、气源一622和电控阀门623,气源一622连接于充气管一621上,充气管一621的两端分别与气囊模块二61的气体输入端以及电控阀门623的一端连通,电控阀门623的另一端与气体调配模组7连通。初始状态下,电控阀门623处于关闭状态。

侧部气囊模组6设置至少四组,至少四组气囊模块二61分别设置在车辆的前后左右四个侧壁内,车辆相对侧壁中的气囊模块二61数量相同,即车辆左侧壁和右侧壁的气囊模块二61数量相同,车辆前侧壁和后侧壁的气囊模块二61数量相同。

请参照图1,气体调配模组7设置在至少四组侧部气囊模组6之间,用于调配至少四组侧部气囊模组6的储气量,气体调配模组7与控制电路板2电连接。

请参照图3,当侧部气囊模组6设置四组时,气体调配模组7包括气泵71、分流管一72和分流管二73,分流管一72和分流管二73的一端分别与气泵71的两个法兰端口固定连接,分流管一72的余下两端分别与两组侧部气囊模组6连通,分流管二73的余下两端分别与另外两组侧部气囊模组6连通。

请参照图2,还包括空气传感器624,空气传感器624连接在充气管一621上且位于气囊模块二61和电控阀门623之间。

空气传感器624更适用于车辆四个侧壁上分别具备多组气囊模块二的情况,空气传感器624为气压传感器,以同属于一组充气模块二62的充气管一621、气源一622、电控阀门623和空气传感器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当气源一621工作时,如果空气传感器624检测到充气管一621内的气压没有增加到空气传感器624的设定值范围内时,则说明充气管一621可能发生破裂,这时该空气传感器624发送电信号给控制电路板2,其接收该电信号后便控制电控阀门623始终保持关闭状态,防止水从充气管一621流入气体调配模组7,影响气体调配模组7的工作。

气源一621和气源二分别为气体发生器;电源1为蓄电池;进水检测器3为水浸传感器,进水检测器3设置四组且分别设在车辆内部的四角位置处,当进水检测器3检测到水时,进水检测器3发送电信号给控制电路板2;平衡检测器4为电子陀螺仪;

请参照图1,还包括水压传感器7,水压传感器8分布在车辆顶部且与控制电路板2电连接,水压传感器7设置四组且分别设在车辆顶部的四角位置处。

当车辆以顶部朝下的形态落入水中时,水压传感器7检测到水压到达水压传感器的设定值后,水压传感器7便会发送电信号给控制电路板2,其接收该电信号后便会先后控制顶部气囊模组5和侧部气囊模组6进行工作,实现车辆上浮,不必等到车辆进水后再触发进水检测器3发送电信号给控制电路板2,可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救助响应速度。

请参照图1,还包括手动开关8,手动开关8设在车辆内部控制台上且与控制电路板2电连接。

当车辆刚落入水中时,车内清醒的人员可以通过开启手动开关8使其发送电信号给控制电路板2,其接收该电信号后便会直接先后控制顶部气囊模组5和侧部气囊模组6进行工作。

还包括多个防水外壳,电源1、控制电路板2、气源一621、气源二和气体调配模组7分别设在多个防水外壳内,防水外壳用于避免车辆入水时,电源1、控制电路板2、气源一621、气源二和气体调配模组7有机会出现遇水失灵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当车辆掉入水中并下沉至一定深度时,进水检测器3检测到车辆进水时便发送电信号给控制电路板2,其接收该电信号后便控制充气模块一对气囊模块一51进行充气使其打开并进行膨胀,当车辆不是以车顶朝上的形态在水中时,气囊模块一51的浮力会带动车辆的顶部朝上,当平衡检测器4检测到车辆的顶部朝上时,平衡检测器4发送电信号给控制电路板2,其接收该电信号后便控制充气模块二62对气囊模块二61进行充气使车辆四个侧壁的气囊模块二61均打开并进行膨胀,气囊模块二61通过浮力带动车辆进行上浮,最终使车内人员能够进行呼吸,方便车内人员逃生自救或等待救援。

在气囊模块二61通过浮力带动车辆进行上浮的过程中,控制电路板2还会根据平衡检测器4反馈的实时信号判断车辆是否趋于平衡,车内人员分布不均时,车辆会失衡,当平衡检测器4检测到车辆的倾斜角度不在平衡检测器4设定的范围值时,控制电路板2控制相应的充气模块二的电控阀门打开以配合气体调配模组7进行工作,通过气体调配模组7实现对车辆前后左右四侧气囊模块二61的储气量进行调配,实现调整车辆两侧或四侧的浮力以抵消车辆的失衡量,最终使车辆能趋于平衡地进行上浮,防止车辆在上浮过程中因失衡而发生侧翻对车内人员造成伤害。

气体调配模组7的工作原理:

例如当水中车辆左右两侧趋于平衡,但车头向下倾斜的角度超过平衡检测器4设定的范围值时,说明车前侧部的重量大于车后侧部的重量,首先控制电路板2控制车前侧和车后侧分别对应的电控阀门623打开,实现车辆前后方向的气囊模块二61连通,然后控制电路板2控制气体调配模组7工作以驱动充气管一621内的气体流动,使车后侧气囊模块二61的气体量减少,同时使车前侧气囊模块二的气体量增加,实现增加车头的浮力,当车头向下倾斜的角度达到平衡检测器4的设定范围值时,说明车辆的前侧和后侧趋于平衡,最后控制电路板2控制车辆该电控阀门623关闭,同时控制气体调配模组7停止工作。

同理,当车辆左侧部或右侧部向下倾斜角度超过平衡检测器4设定的范围值时,同理通过控制电路板2控制气体调配模组7以及相应的电控阀门623进行工作,最终使车辆左侧和右侧趋于平衡。

以上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