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桩智能充电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81566发布日期:2021-06-08 17:43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桩智能充电模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充电桩智能充电模块。


背景技术:

2.充电桩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
3.随着充电桩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充电桩电源模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充电模块属于电源产品中的一大类,好比充电桩的“心脏”,不仅提供能源电力,还可对电路进行控制、转换,保证了供电电路的稳定性,模块的性能不仅直接影响充电桩整体性能,同样也关联着充电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同时,由于充电桩的充电电流由10安培

100安培不等,因此对充电桩大功率充电模块要求较高,目前的充电桩充电模块亟需优化和提高功率。
4.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专利cn201721783172.6公开了一种充电桩智能充电模块,包括:壳体、充电器主板、降温风扇,所述充电器主板设置在所述壳体空腔中内,所述充电器主板由电子元器件集成,还包括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所述降温风扇设置在壳体正面,所述降温风扇与所述充电器主板电连接,所述输出端子设置在所述壳体后侧,充电插头通过线缆与输出端子电连接,所述充电器主板通过算法实现对输出电压/电流的参数设置,自动控制所述降温风扇的转速,实时监控充电模块的温度、电压、电流运行参数,并具有接地、短路、过载自动报警功能,实现充电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但该充电桩智能充电模块的安装方式与传统充电模块的安装方式相同,均是通过前端安装座直接安装于充电桩内的装配板上,这种安装方式普遍存在安装不稳定的缺陷,且不能满足散热、除湿、水浸监测的综合性能要求,可靠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桩智能充电模块,解决了现有的充电桩智能充电模块普遍存在安装不稳定的缺陷,且不能满足散热、除湿、水浸监测的综合性能要求,可靠性不高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充电桩智能充电模块,包括壳体以及用于装配壳体的装配板,所述装配板上设有装配槽,所述装配槽上安装有托架,所述壳体的前端外壁上设有安装支座,所述安装支座通过第一螺栓固定于托架上,所述壳体的前端固定安装有进风机和排风机,所述进风机的出风口上连接有延伸至壳体内部的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底部设有筒盖,所述连接筒的内部设有进气腔,所述筒盖上嵌装有水浸检测元件,所述水浸检测元件的探针端插设至进气腔底部,所述连接筒的中部外壁上周向均
布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内壁上设有电加热层,所述电加热层的中部形成有与排气管径向一致的排气通道,所述壳体的固定安装有控制主板和充电模块,所述壳体的后端设有与充电模块电连接的充电输入端口和充电输出端口,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安装有温湿度检测元件,所述进风机、排风机、水浸检测元件、电加热层、充电模块和温湿度检测元件分别与控制主板电性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托架的内壁上贴合有橡胶垫,所述壳体的外壁与橡胶垫的内壁表面贴合。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风机的出风口上设有管连接座,所述连接筒的顶端外壁上设有连接盘,所述连接盘通过第二螺栓固定于管连接座上。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管连接座的内部设有上下连通进风机出风口与进气腔的通孔,通孔内固定安装有过滤网。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水浸检测元件为t60s接触式水浸传感器。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主板为msp430f149单片机。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温湿度检测元件为htu21温湿度传感器。
15.(三)有益效果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桩智能充电模块,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7.1、该充电桩智能充电模块,通过设置托架对装置壳体进行托放并配合螺栓进行固定,增加了壳体的受力面积,有效提高装置壳体安装结构的稳定性,强度高,且简单、实用。
18.2、该充电桩智能充电模块,通过进风机、排风机、连接筒、水浸传感器、电加热层、控制主板和温湿度传感器的组合设置,能够实时监测壳体内部环境的温、湿度以及壳体内是否漏水、浸水,满足散热、除湿、水浸监测报警的综合性能要求,可靠性强。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管连接座与连接筒的分解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筒的剖视图。
22.图中:1、壳体;2、装配板;3、装配槽;4、托架;5、安装支座;6、第一螺栓;7、进风机;8、排风机;9、连接筒;10、筒盖;11、进气腔;12、水浸检测元件;13、排气管;14、电加热层;15、排气通道;16、控制主板;17、充电模块;18、充电输出端口;19、温湿度检测元件;20、橡胶垫;21、管连接座;22、连接盘;23、第二螺栓;24、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实施例
25.请参阅图1

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充电桩智能充电模块,包括壳体1以及用于装配壳体1的装配板2,装配板2上设有装配槽3,装配槽3上安装有托架4,壳体1的前端外壁上设有安装支座5,安装支座5通过第一螺栓6固定于托架4上,壳体1的前端固定安装有进风机7和排风机8,进风机7的出风口上连接有延伸至壳体1内部的连接筒9,连接筒9的底部设有筒盖10,连接筒9的内部设有进气腔11,筒盖10上嵌装有水浸检测元件12,水浸检测元件12的探针端插设至进气腔11底部,连接筒9的中部外壁上周向均布有排气管13,排气管13的内壁上设有电加热层14,电加热层14的中部形成有与排气管13径向一致的排气通道15,壳体1的固定安装有控制主板16和充电模块17,壳体1的后端设有与充电模块17电连接的充电输入端口和充电输出端口18,壳体1的内壁上安装有温湿度检测元件19,进风机7、排风机8、水浸检测元件12、电加热层14、充电模块17和温湿度检测元件19分别与控制主板16电性连接。
26.本实施方案中,充电桩智能充电模块还包括与控制主板16电性连接的报警器,报警器用于当水浸检测元件12检测到漏水、浸水时发出报警。
27.具体的,托架4的内壁上贴合有橡胶垫20,壳体1的外壁与橡胶垫20的内壁表面贴合。
28.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托架4的内壁上贴合橡胶垫20,能够避免壳体1与托架4直接接触产生摩擦,能够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
29.具体的,进风机7的出风口上设有管连接座21,连接筒9的顶端外壁上设有连接盘22,连接盘22通过第二螺栓23固定于管连接座21上。
30.具体的,管连接座21的内部设有上下连通进风机7出风口与进气腔11的通孔,通孔内固定安装有过滤网24。
31.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管连接座21的通孔内固定安装过滤网24,能够对进入壳体1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在加速散热的同时保证气体的洁净。
32.具体的,水浸检测元件12为t60s接触式水浸传感器。
33.本实施例中,t60s接触式水浸传感器可提供一个继电器接点输出,当水浸高度(约距离放置传感器的表面1mm)接触到传感器探针时,传感器中的继电器导通,连通外部报警回路。
34.具体的,控制主板16为msp430f149单片机。
35.本实施例中,msp430f149ipm是ti公司设计生产的一款超低功耗的16位单片机,具有低电压、超低功耗;快速苏醒;具有片内比较器等特点,实现充放电控制,及风机、空气电加热控制。
36.具体的,温湿度检测元件19为htu21温湿度传感器。
37.本实施例中,htu21温湿度传感器采用基于法国humirel高性能的湿度感应元件制成,htu21系列模块为oem客户应用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温湿度测量数据,htu21不仅输出方式多样化,工作电压范围比较宽,同时具有很高的温度精度和湿度精度。
3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工作时,使插头通过电缆与充电输出端口18连接,以进行充电;安装时,首先将托架4放置于装配槽3内,再将装置壳体1置于托架4内,通过第一螺栓6将安装支座5固定于托架4上,即完成对装置的安装操作,连接结构较之现有的
安装方式更为稳定、可靠;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温湿度检测元件19实时监测壳体1内的温、湿度,当壳体1内温度高于限定值时,控制主板16接收到温湿度检测元件19的电信号后控制进风机7和排风机8工作,空气在进风机7的作用下进入连接筒9的进气腔11内,后经排气管13排至壳体1内,最后热空气经排风机8排出至壳体1外,以提升壳体1内气体流通速度,达到加速散热的效果;当壳体1内湿度高于限定值时,控制主板16接收到温湿度检测元件19的电信号后控制电加热层14工作,采用电加热空气的方式,配合进风机7和排风机8对壳体1内部进行除湿;另一方面,通过嵌装于筒盖10上的水浸检测元件12的探针实时探测进气腔11内是否漏水、浸水,当发生浸水时,以水为导体使传感器中的继电器导通,连通与控制主板16的报警回路,向控制主板16发送报警信号,控制主板16接收到水浸检测元件12的报警信号后控制报警设备发出报警。
3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