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陆作业机的驾驶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47479发布日期:2021-08-13 16:05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水陆作业机的驾驶室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是提供一种带有前立梁结构的用于水陆作业机的驾驶室。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用于水陆作业机的驾驶室包括驾驶室框架,所述驾驶室框架包括前立梁,前立梁一般由多个侧壁围绕形成封闭式环状结构。由于前立梁的侧壁面积较小,所以增加了固定的难度,从而导致驾驶室框架稳定性不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延伸部的前立梁结构,所述带有延伸部的前立梁结构能够增加前立梁侧壁固定面积,从而能起到增强驾驶室框架强度及稳定性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前立梁结构的用于水陆作业机的驾驶室,其包括:

驾驶室框架,所述驾驶室框架包括前立梁,前立梁为一体成型的异型管结构,前立梁包括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向一侧延伸的延伸部,主体部包括第一侧壁,延伸部与所述第一侧壁在同一平面上。

进一步地,主体部还包括与第一侧壁连接的第二侧壁、与第二侧壁相连的第三侧壁以及将第三侧壁与第一侧壁连接起来的第四侧壁,第四侧壁上设有开口朝向一侧的“v”型结构。

优选地,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平行设置,第二侧壁分别与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垂直设置。

优选地,第二侧壁的长度小于第一侧壁的长度,“v”型结构的角平分线与第一侧壁相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驾驶室还包括后视镜安装组件,所述后视镜安装组件包括后视镜、后视镜安装架、用于固定到前立梁上的后视镜固定座及将后视镜固定座和后视镜安装架连接起来的后视镜连接座。

优选地,所述后视镜固定座固定在所述第三侧壁的外表面。

优选地,所述后视镜连接座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侧板及位于下部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在远离后视镜固定座的一端贯穿有第一通孔,所述后视镜连接座两端分别固定有第一封板及固定到后视镜固定座的第二封板,所述第二封板沿轴向开设有沿上下方向布置的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后视镜固定座包括第三侧板、第四侧板以及固定在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之间的第三封板,所述第三侧板内表面分别焊接有第一点焊螺母以及第二点焊螺母,所述后视镜连接座与后视镜固定座通过第一点焊螺母以及第二点焊螺母装配连接。

优选地,所述后视镜安装结构还包括安装在第一通孔内部的套管。

优选地,所述后视镜安装架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以及第二安装部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三安装部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安装部及第二安装部沿同一轴心设有第三安装孔及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部下端开设有销轴孔,所述后视镜安装架通过第三安装孔、第四安装孔以及套管与后视镜连接座装配起来。

进一步地,所述后视镜安装结构还包括销轴及固定在后视镜表面的第四安装部,所述第四安装部设有供第三安装部通过的第五安装孔,所述后视镜通过第五安装孔连接在第三安装部并通过销轴以及销轴孔固定在第三安装部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有延伸部的前立梁结构能够增加前立梁侧壁固定面积,从而能起到增强驾驶室框架强度及稳定性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的驾驶室立体图;

图2为前立梁结构图;

图3为后视镜安装结构正视图;

图4为后视镜安装结构后视图;

图5为后视镜固定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后视镜连接座座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二封板结构示意图;

图8为“a-a”截面示意图;

图9为半开门结构立体图;

图10为半开门结构后视图;

图11为图10中“b”处放大图;

图12为固定座立体图;

图13为支撑杆固定在第二凹槽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c”处放大图;

图15为门锁座安装结构立体图;

图16为门锁座安装座结构示意图;

图17为门锁座固定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驾驶室顶棚;2-驾驶室框架;21-后立梁;22-前立梁;221-延伸部;222-主体部;3-后视镜安装结构;31-后视镜固定座;32-后视镜连接座;33-后视镜安装架;34-后视镜;35-销轴;36-套管;4-半开门结构;41-第一螺母;42-固定座;43-第二螺母;44-支撑杆;45-关节轴承;46-关节轴承安装座;47-固定耳;5-门锁座安装结构;51-门锁座安装座;52-门锁座固定座;6-驾驶室侧门;61-扶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陆作业机的驾驶室,其包括驾驶室框架2、置于驾驶室框架上方的驾驶室顶棚1、驾驶室侧门6、后视镜安装结构3、门锁座安装结构5以及半开门结构4。

驾驶室框架包括立梁2。立梁2包括前立梁22以及后立梁21。驾驶室顶棚1置于驾驶室框架2上方用以封闭驾驶室。驾驶室侧门6安装在驾驶室框架2左右两侧。后视镜安装结构3置于前立梁22用以提供驾驶室外部观察视野。门锁座安装结构5置于后立梁21表面用以安装门锁座装置。半开门结构4安装于后立梁21及驾驶室侧门6,半开门结构4能够实现驾驶室侧门的半开状态,提高驾驶室内部空气流通。优选的,前立梁22以及后立梁21可竖直设置。

参见图2所示,前立梁22为一体成型的异型管结构,前立梁22包括主体部222以及自主体部222向一侧延伸的延伸部221。主体部包括第一侧壁2221,延伸部221与所述第一侧壁2221在同一平面上。

主体部222还包括与第一侧壁2221连接的第二侧壁2222、与第二侧壁相连的第三侧壁2223以及将第三侧壁与第一侧壁连接起来的第四侧壁2224。第四侧壁上设有开口朝向一侧的“v”型结构。第一侧壁2221与第三侧壁2223平行设置,第二侧壁2222分别与第一侧壁2221和第三侧壁2223垂直设置。第二侧壁2222的长度小于第一侧壁2221的长度,“v”型结构的角平分线与第一侧壁2221相平行。

参考图1及图3至图8所示,第三侧壁2223的外表面固定有后视镜安装结构3。后视镜安装结构3包括后视镜34、后视镜安装架33、用于固定到前立梁22上的后视镜固定座31及将后视镜固定座31和后视镜安装架33连接起来的后视镜连接座32。

后视镜连接座32包括连接座主体部322。连接座主体部322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侧板3221及位于下部的第二侧板3222。第一侧板3221和第二侧板3222在远离后视镜固定座31的一端贯穿有第一通孔324。后视镜连接座32两端分别固定有第一封板321及固定到后视镜固定座的第二封板323,第二封板323沿轴向开设有沿上下方向布置的第一安装孔3231及第二安装孔3232。

后视镜固定座31包括第三侧板311、第四侧板314以及固定在第三侧板311和第四侧板314之间的第三封板313。第三侧板311内表面分别焊接有第一点焊螺母312以及第二点焊螺母315,后视镜连接座32与后视镜固定座31通过第一点焊螺母312以及第二点焊螺母315装配连接。

后视镜安装结构3还包括安装在第一通孔324内部的套管36,套管36内部装配螺栓用以连接后视镜连接座32和后视镜固定座31,套管36能够增强装配强度且能够防止螺栓进水发生锈蚀导致后视镜安装架33难以拆卸。

后视镜安装架33包括第一安装部332、第二安装部333以及第三安装部331,第一安装部332以及第二安装部333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三安装部331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安装部332及第二安装部333沿同一轴心设有第三安装孔及第四安装孔,第三安装部331下端开设有销轴孔,后视镜安装架33通过第三安装孔、第四安装孔以及套管36与后视镜连接座32装配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后视镜安装结构还包括销轴35,后视镜34还包括固定在后视镜34表面的后视镜安装座334,后视镜安装座334设有供第三安装部331通过的第五安装孔,后视镜34通过第五安装孔连接在第三安装部331并通过销轴35以及销轴孔固定在第三安装部331上。

参考图1及图9至图14所示,半开门结构4安装在驾驶室侧门6及后立梁21,半开门结构4包括固定座42、关节轴承安装座46以及一端与关节轴承安装座46转动连接且另一端与固定座42活动连接的支撑杆44。通过调整支撑杆44与固定座42之间的连接位置来调整驾驶室侧门6的开度。固定座42固定到驾驶室侧门6上,关节轴承安装座46固定到后立梁21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座42固定到驾驶室侧门6上,关节轴承安装座46固定到后立梁21上,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上述关节轴承安装座46可以固定到驾驶室侧门6上,固定座42也可以固定到后立梁21上。

驾驶室侧门包括设于驾驶室侧门6内侧的扶手61。

固定座42包括主体部421、自主体部421一侧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固定部422以及自主体部的另一侧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固定部423,所述第一固定部422和第二固定部423分别位于主体部421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固定部422以及第二固定部423设有开口向下以收容扶手的第一凹槽4231。

固定座42包括设有支撑杆安装孔4241的第一安装部424,支撑杆安装孔4241包括竖直部42411、与竖直部42411相连的水平部42412以及设于水平部42412上的圆孔部42413。支撑杆44与固定座42相连接的一端设有螺纹,半开门结构4还包括与支撑杆44螺纹连接且设于第一安装部424外侧的第一螺母41以及与支撑杆44螺纹连接且设于第一安装部424内测的第二螺母43。第一螺母41和第二螺母43的外径均小于圆孔部42413的直径且大于水平部42412和竖直部42411的宽度。

第一螺母41为圆柱形螺母,第二螺母43为六角螺母,第一螺母41和第二螺母43配合将支撑杆44固定在支撑杆安装孔4241上。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母41和第二螺母43也可以为其它结构的螺母,在此不作任何限制。

半开门结构4还包括关节轴承45和关节轴承安装座46,关节轴承安装座46固定在后立梁21表面,关节轴承安装座46的一端与关节轴承45活动连接。关节轴承45一端与关节轴承安装座46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杆44通过螺纹连接,支撑杆44能够以关节轴承45为圆心任意方向转动。

驾驶室还包括固定耳47,固定耳47固定在后立梁21表面,所述固定耳47包括第二凹槽(未标号),当不使用所述半开门结构4时,第一螺母41与第二螺母43配合将支撑杆44固定在所述第二凹槽内且此时支撑杆44在驾驶室行进方向上的视图呈竖直放置状态。

具体地,驾驶室侧门6半开时,支撑杆44通过圆孔部42413进入固定座42,由水平部42412滑动到竖直部42411,再由第一螺母41及第二螺母43配合将支撑杆44固定在竖直部42411底端;关闭驾驶室侧门6时,松开第一螺母41及第二螺母43,支撑杆44通过竖直部42411滑动到水平部42412,再将支撑杆44由水平部42412滑动到圆孔部42413取出置于第二凹槽内。值得说明的是,圆孔部42413直径大于第一螺母41直径及第二螺母43外径,竖直部42411及水平部42412的宽度小于第一螺母41直径及第二螺母43外径。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半开门结构4及驾驶室,能够在不影响机具行驶及驾驶室侧门6的情况下,达到驾驶室侧门6的半开门状态,从而增强驾驶室内部空气流通性。

参考图1、图15至图17所示,后立梁21表面还安装有门锁座安装结构5。门锁座安装结构5包括门锁座安装座51以及门锁座固定座52,门锁座固定座52一端固定在后立梁21表面,另一端与门锁座安装座51连接。

门锁座固定座52为“u”型结构,门锁座固定座52包括第一固定部521、第二固定部522以及将第一固定部521和第二固定部522连接起来的固定座连接部525。第一固定部521以及第二固定部522的端部固定在后立梁21,固定座连接部525设有门锁座第一安装孔(未标号)及门锁座第二安装孔(未标号)。固定座连接部525内表面沿着所述门锁座第一安装孔及门锁座第二安装孔轴心方向固定有门锁座第一螺母523及门锁座第二螺母524。

所述门锁座安装座51包括固定到固定座连接部525的安装座第一侧壁513。所述安装座第一侧壁513开设有门锁座第三安装孔(未标号)及门锁座第四安装孔(未标号)。所述门锁座第三安装孔及门锁座第四安装孔分别与门锁座第一螺母523及门锁座第二螺母524配合将所述门锁座安装座51和门锁座固定座52连接起来。

门锁座安装座51还包括与安装座第一侧壁513连接且倾斜设置的安装座第二侧壁512、与第二侧壁512相连且与第一侧壁513平行设置的安装座第三侧壁511、与安装座第三侧壁511相连接且竖直设置的安装座第四侧壁515以及固定在安装座第三侧壁511、安装座第二侧壁512和安装座第四侧壁515之间的加强板514。

所述安装座第四侧壁515开设有用以安装门锁的门锁安装孔5151。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门锁座安装结构5拆装方便,便于门锁座的装配及后期维修保养。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显见,可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旨在使本实用新型覆盖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技术方案范围内的对本实用新型的修改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