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仪表台副驾驶侧上的装饰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56837发布日期:2021-06-22 15:20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仪表台副驾驶侧上的装饰板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汽车附件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仪表台副驾驶侧上的装饰板。



背景技术:

汽车内饰系统是汽车车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车身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装饰板是内饰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需要满足汽车内饰材料节能、环保的要求,而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汽车装饰板的质量和环保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今人们不仅关注汽车装饰板的造型,对其功能性也渐有需求,在汽车驾驶的路上,人们往往需要手机支架存放和固定。

但目前市场上大多手机使用固定支架,只能固定在仪表板出风口叶片上,不仅需要购买额外的固定设备,且在驾驶过程中有脱落等风险,此外固定手机的设备会破坏车内内饰的整体美感,同时也会对出风口带来一点影响;而现有技术中带手机夹具的装饰板不仅结构复杂、占用体积大且操作繁琐,暴露在装饰板外会破坏车内内饰的整体性,以及在人们进出车内的过程中容易碰撞损坏或伤害人体。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仪表台副驾驶侧上的装饰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汽车装饰板对手机放置的功能性欠缺问题,使得手机能够防止在装饰板内进行容置和固定,简化用户操作步骤且避免手机夹持工具对车内体积的占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仪表台副驾驶侧上的装饰板,包括装饰板本体,所述装饰板本体上凹设有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内设有第一弹簧和用于开闭所述第一容腔的推块,所述第一容腔下侧设有限位机构和夹持机构;

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块和操作块,所述操作块隐藏在所述装饰板本体内;

所述推块通过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装饰板本体连接,所述推块向内移动露出所述第一容腔且使得所述操作块弹出所述装饰板本体,当所述推块移动至所述第一容腔的腔底位置时,所述操作块可控制所述限位块限制所述推块向外移动。

作为改进,所述装饰板本体内还设有第二容腔和第三容腔,所述夹持机构设于所述第二容腔内,所述限位机构设于所述第三容腔内,所述第二容腔和所述第三容腔均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所述第三容腔还设有与所述装饰板本体的外部连通的开口。

作为改进,所述限位块与所述操作块联动,所述限位块带动所述操作块伸出所述开口,所述操作块带动所述限位块伸入至所述第一容腔内。

作为改进,所述推块的下端内侧设有第一斜面,所述限位块的上端外侧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适配的第二斜面、下端设有第三斜面,所述操作块的左端设有与所述第三斜面相适配的第四斜面且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抵接;

当所述推块位于所述第一容腔的最外侧时,所述限位块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一容腔内,所述操作块位于所述第三容腔内,当所述推块移动至所述第一容腔的最内侧时,所述推块迫使所述限位块带动所述操作块移动,使得所述操作块伸出至所述装饰板本体外。

作为改进,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底板、第二弹簧、第三弹簧、夹持板和杠杆,所述底板通过所述第二弹簧与所述装饰板本体连接,所述夹持板位于所述底板的一侧且所述夹持板通过所述第三弹簧与所述装饰板本体连接,所述杠杆的中部固定,所述杠杆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下端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夹持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抵接。

作为改进,所述夹持板、所述杠杆和所述第三弹簧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夹持板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两个所述夹持板的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两侧且对称设置。

作为改进,当所述推块位于所述第一容腔的最外侧时,所述推块的外表面与所述装饰板本体的外表面齐平;

当所述操作块隐藏在所述装饰板本体内时,所述操作块的外表面与所述装饰板本体的外表面齐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1)第一容腔凹设在装饰板本体内,增加了手机与人体的直线距离,避免了车内空间狭小、乘坐人员与手机的距离过近;

(2)在天气晴朗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手机设置在第一容腔内可避免阳光直射看不清屏幕;

(3)手机置于第一容腔内节省了车内的体积,可通过推块将容腔开闭,在不使用时能保证车内内饰的整体性,使得车内的内饰呈现出美观、整体的外观形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装饰板本体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装饰板本体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推块移动至第一容腔腔底时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限制块限制推块移动时的剖视图;

图5为第二容腔中夹持机构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置入手机后的剖视图。

图中:1、装饰板本体;2、第一容腔;3、推块;31、第一斜面;32、第一弹簧;41、限位块;411、第二斜面;412、第三斜面;42、操作块;421、第四斜面;5、第二容腔;6、第三容腔;61、开口;7、底板;71、第二弹簧;8、杠杆;9、夹持板;91、第三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的具体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如图1-6所示的一种仪表台副驾驶侧上的装饰板,包括装饰板本体1,装饰板本体1上凹设有第一容腔2,第一容腔2内设有第一弹簧32和用于开闭第一容腔2的推块3,第一容腔2下侧设有限位机构和夹持机构;

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块41和操作块42,操作块42隐藏在装饰板本体1内;

推块3通过第一弹簧32与装饰板本体1连接,推块3向内移动露出第一容腔2且使得操作块42弹出装饰板本体1,当推块3移动至第一容腔2的腔底位置时,操作块42可控制限位块41限制推块3向外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弹簧32提供张力,第一容腔2的横截面大于市面上已知最大尺寸的手机的面积。

通过改进,在装饰板本体1内凹设有用于容置手机的第一容腔2,可有效节约车内的体积同时起到固定手机的作用,推块3及操作块42均不显示在装饰板本体1外,可保障车内内饰的整体性与美观;使用时推动推块3即可打开第一容腔2,操作简单且省力,能极大的提升用户的舒适度。

具体的,装饰板本体1内还设有第二容腔5和第三容腔6,夹持机构设于第二容腔5内,限位机构设于第三容腔6内,第二容腔5和第三容腔6均与第一容腔2连通,第三容腔6还设有与装饰板本体1的外部连通的开口61。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容腔5的上端与第一容腔2连通,第三容腔6的上端与第一容腔2连通,开口61设于第三容腔6的右侧,第二容腔5位于第三容腔6的右侧且开口61设于第二容腔5的下方。

通过改进,当推块3往内移动使得第一容腔2露出后,用户可将手机竖直放置在第二容腔5内的夹持机构中进行夹持,并通过第三容腔6中的限位机构限制推块3移动,从而使用户省力快捷的完成对手机的固定夹持。

具体的,限位块41与操作块42联动,限位块41移动可带动操作块42伸出开口61,操作块42移动可带动限位块41伸入至第一容腔2内。

通过改进,在推块3往内移动的过程中,推块3带动限位块41移动,可将隐藏在装饰板本体1内的操作块42通过与其联动的限位块41从开口61中伸出,从而当推块3移动至第一容腔2的腔底时,用户可操纵操作块42限制推块3移动,使得操作块42只有在推块3打开第一容腔2时才显露在装饰板本体1外,既可节省不使用手机时的车内面积,优化车内环境,又可提醒用户进行操作,增强人们操作时的交互感,

具体的,推块3的下端内侧设有第一斜面31,限位块41的上端外侧设有与第一斜面31相适配的第二斜面411、下端设有第三斜面412,操作块42的左端设有与第三斜面412相适配的第四斜面421且第三斜面412与第四斜面421抵接;

当推块3位于第一容腔2的最外侧时,限位块41的上端位于第一容腔2内,操作块42位于第三容腔6内,当推块3移动至第一容腔2的最内侧时,推块3迫使限位块41带动操作块42移动,使得操作块42伸出至装饰板本体1外。

需要说明的是,操作块42的重量大于限位块41的重量,当第三斜面412与第四斜面421抵接配合时,仅凭限位块41自身的重量无法带动操作块42移动;限位块41竖直设置,操作块42水平设置。

通过改进,推块3在移动的过程中会迫使限位块41移动,从而带动操作块42伸出至开口61外,使得操作块42变为可操作的状态,从而提醒用户控制操作块42限制推块3移动;通过操作块42与限位块41的联动简化了限位机构和推块3的交互,通过简单的机械的结构节省了成本,并达成既定的技术效果。

具体的,夹持机构包括底板7、第二弹簧71、第三弹簧91、夹持板9和杠杆8,底板7通过第二弹簧71与装饰板本体1连接,夹持板9位于底板7的一侧且夹持板9通过第三弹簧91与装饰板本体1连接,杠杆8的中部固定,杠杆8的一端与底板7的下端抵接、另一端与夹持板9远离底板7的一端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弹簧71提供张力,第三弹簧91提供收缩力,夹持板9和第二弹簧71设于第二容腔5的侧壁上,装饰板本体1内还设有供夹持板9和第二弹簧71容置的通槽。

通过改进,手机在放入第二容腔5中的底板7上时,由于第二容腔5本身为一个凹槽,因此能对手机进行初步的限位;当用户把手机的下端放入第三容腔6中时,手机自身的重力会带动夹持机构通过夹持板9对手机的两侧进行夹紧,使得用户无需操作即可完成对手机的固定夹持,不仅省力且快捷高效;同时由于不同体积的手机重量不同,手机体积越大,则代表手机的质量越大,因此当手机的重量越大,则会使得夹持板9的加持力度更大,进一步确保手机的夹持稳固。

具体的,夹持板9、杠杆8和第三弹簧91的数量均为两个,夹持板9位于底板7的上方,两个夹持板9的分别位于底板7的两侧且对称设置。

通过改进,通过对称设置的夹持板9对手机进行夹持,使得手机两侧的夹持板9对手机的夹持更加稳固,提升手机的受力平衡,使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会晃动。

具体的,当推块3位于第一容腔2的最外侧时,推块3的外表面与装饰板本体1的外表面齐平;

当操作块42隐藏在装饰板本体1内时,操作块42的外表面与装饰板本体1的外表面齐平。

通过改进,使得推块3和操作块42在不使用时更贴合装饰板本体1的表面,优化装饰板本体1的外观,使车内的内饰环境更加美观大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达到的技术效果为:在不使用手机的初始状态下,装饰板本体1内的整体机构如图2所示,此时操作块42和推块3均与装饰板本体1的表相贴合。

当需要夹持手机时,往内按压推块3,使其移动至如图3所示位置,此过程中,由于推块3下端内侧的第一斜面31与限位块41上端的第二斜面411相适配,限位块41下端的第二斜面411与操作块42左端的第三斜面412相适配且第二斜面411与第三斜面412抵接配合,因此推块3在往左移动的过程中会迫使限位块41向下移动,从而迫使操作块42往右移动伸出,使得操作块42的一端伸出至开口61外,即操作块42伸出装饰板本体1,可供用户感知以及操作;随后用户如需限制推块3在第一弹簧32作用力下往外移动,则可推动操作块42往内移动,从而带动限位块41往上移动至如图4所示位置,此时限位块41的上端伸入至第一容腔2内,且限制推块3往外移动,由于操作块42的质量大于限位块41的重量,因此限位块41自身的重力无法克服操作块42与装饰板本体1的摩擦力,使得操作块42往右移动,从而保持如图4所示中限位块41的位置不动,此时可放置手机进行夹持固定。

放置手机时,将手机竖直放置,将手机的底部或侧边置于底板7上,由于手机自身的重量,底板7压缩第二弹簧71下移,由于杠杆8中部固定,杠杆8的一端与底板7的底部抵接、另一端与夹持板9远离底板7的一端抵接,因此当底板7下移时,杠杆8会带动底板7两侧的夹持板9往底板7方向移动,从而使两个夹持板9对手机进行夹持固定。

当需要取出手机时,将第一容腔2内的限位块41下压,使得限位块41移动至如图3所示位置,随后向上移动手机,手机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由于底板7上的手机被取走,因此在第二弹簧71作用力和第三弹簧91作用力下,底板7向上移动,夹持板9往远离底板7的方向移动,直至恢复至如图5所示的初始状态;此时由于推块3不在受到限位块41的限制,在第一弹簧32张力的作用下,推块3在手机取走后会自动回复至与装饰板本体1表面提盒的状态,最后再将操作块42推入第三容腔6内复位即可。

以上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申请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申请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申请的原理,在不脱离本申请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申请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内。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