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器及交通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88978发布日期:2021-11-15 22:00阅读:97来源:国知局
控制器及交通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交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控制器及交通设备。


背景技术:

2.汽车包括蓄电池和多个车身控制器等,蓄电池通过多个供电线束分别向多个车身控制器进行单独供电,如此导致整车的供电线束量较大,不仅增加了汽车的制造成本,且还增加了供电线束在整车中的排线布置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控制器及交通设备。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控制器,包括:
5.待供电件,待供电件包括接电部;
6.导电连接组件,导电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导电连接件,第一导电连接件包括相连的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第一电连接部电连接接电部,第二电连接部电连接有电源输入端子;以及第二导电连接件,第二导电连接件具有相连的第三电连接部和第四电连接部,第三电连接部电连接第二电连接部,第四电连接部电连接有电源输出端子。
7.进一步地,第二导电连接件为保险丝。
8.进一步地,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二导电连接件。
9.进一步地,包括壳体,壳体形成有容置腔,待供电件位于容置腔,壳体设有与容置腔连通的避让通道,导电连接组件设置于壳体的外侧壁,且第一电连接部通过避让通道与接电部连接。
10.进一步地,第一电连接部与接电部可分离地插接配合。
11.进一步地,第一电连接部设有第一插接凸起和第一插接槽中的一个,接电部设有第一插接凸起和第一插接槽中的另一个,第一插接凸起和第一插接槽插接配合。
12.进一步地,第一电连接部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臂,两个弹性臂之间形成第一插接槽,每个弹性臂均设有伸入第一插接槽的顶推凸起,顶推凸起与第一插接凸起顶推配合。
13.进一步地,导电连接组件还包括:
14.第一螺纹连接件,第一螺纹连接件设置于壳体,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第二电连接部、第四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入端子;
15.和/或,第二螺纹连接件,第二螺纹连接件设置于壳体,第二螺纹连接件连接第四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出端子。
16.进一步地,第一螺纹连接件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第一螺栓的杆头部固定于壳体,第一螺母与第二螺栓螺接配合以将第二电连接部、第三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入端子压接于一起;和/或,第二螺纹连接件包括第二螺栓和第二螺母,第二螺栓的杆头部固定于壳体,第二螺母与第二螺栓螺接配合以将第四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出端子压接于一起。
17.进一步地,避让通道中设有插接部,插接部与第一导电连接件可分离地插接配合。
18.进一步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盖设于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待供电件连接于第一壳体,导电连接组件设置于第二壳体的外侧壁,其中当第二壳体盖设于第一壳体时,第一电连接部与接电部之间插接配合。
19.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交通设备,包括控制器。
20.本技术提供的控制器及交通设备,通过在控制器上设置导电连接组件,导电连接组件的第一电连接部与待供电件的接电部电连接,第二电连接部电连接有电源输入端子,第三电连接部电连接第二电连接部,第四电连接部电连接有电源输出端子,能够使得控制器在通过电源输入端子接入供电电源时不仅可向待供电件提供自身运行所需的电量且还可以通过电源输出端子向与之连接的待供电装置进行中转供电,使得供电电源与待供电装置之间无需通过单独的线束便可实现供电,实现了供电电源在向控制器和待供电装置均进行供电的情况下减少了供电电源、控制器以及待供电装置之间的连接线束量,不仅降低交通设备中的线束量,且还降低了线束在交通设备中的排线布置难度,进而降低了交通设备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21.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电连接组件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24.图3为图2中的a部放大图;
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交通设备中部分功能模块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28.请参考附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控制器,控制器可作为控制器件用于控制与之相连的部件或模块。控制器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交通设备,例如作为汽车的车身控制器等,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29.请参考附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控制器,包括:
30.待供电件,待供电件包括接电部110;
31.导电连接组件,导电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导电连接件200,第一导电连接件200包括相连的第一电连接部210和第二电连接部220,第一电连接部210电连接接电部110,第二电连接部220电连接有电源输入端子270;以及第二导电连接件300,第二导电连接件300具有相连的第三电连接部和第四电连接部,第三电连接部电连接第二电连接部220,第四电连接部电连接有电源输出端子280。
32.在本实施例中,待供电件为控制器中需要供电的部件,待供电件设有接电部110,
通过接电部110接收电能以供控制器运行使用。导电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导电连接件200和第二导电连接件300,具体地:第一导电连接件200包括相连的第一电连接部210和第二电连接部 220,第一电连接部210电连接接电部110,第二电连接部220电连接有电源输入端子270,电源输入端子270用于电连接外部的供电电源,如此能够使得外部的供电电源通过第一导电连接件200向待供电件提供电能。第二导电连接件300包括相连的第三电连接部和第四电连接部,第三电连接部电连接第二电连接部220,第四电连接部电连接有电源输出端子280,电源输出端子280用于电连接外部的待供电设备,如此能够通过第二导电连接件300将供电电源输入的部分电量分流至待供电设备。
33.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在通过电源输入端子270接入外部的供电电源时,不仅可向控制器提供自身运行所需的电量且还可以通过电源输出端子280向与之连接的待供电装置进行中转供电,使得供电电源与待供电装置之间无需通过单独的线束便可实现供电,实现了供电电源在向控制器和待供电装置均进行供电的情况下减少了供电电源、控制器以及待供电装置之间的连接线束量,不仅降低交通设备中的线束量,且还降低了线束在交通设备中的排线布置难度,进而降低了交通设备的制造成本。
34.其中,待供电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功能部件或功能模块等,例如车身控制器、eps等,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供电电源包括但不限于蓄电池501等。待供电件包括但不限于电路板100等,控制器中的元器件集成设置于电路板100,并通过电路板100进行供电。
35.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控制器向与之连接待供电设备提供的电流值可根据待供电设备的电量需求进行设置,即控制器可向与之连接待供电设备输入较小或较大的电流值。
3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连接件300为保险丝。
37.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连接件300为保险丝,第三电连接部和第四电连接部可分别为保险丝相对的两端,具体地:保险丝的一端与第二导电连接部电连接且另一端与电源输出端子280电连接。通过将保险丝作为第二导电连接件300,能够对与之连接的待供电设备进行过电流或过热保护。
38.其中,保险丝的负载电流可根据待供电设备的所需电流值进行设置。保险丝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midi保险丝、mega保险丝等,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3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连接组件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二导电连接件300。
40.在本实施例中,两个以上的第二导电连接件300具有两个以上的电源输出端子280,不同的电源输出端子280分别用于向不同的待供电设备进行供电,实现控制器可向两个以上的待供电设备进行中转供电,能够进一步降低交通设备中的线束量和排线布置难度。
41.请继续参考附图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包括壳体400,壳体400形成有容置腔,待供电件位于容置腔,壳体400设有与容置腔连通的避让通道401,导电连接组件设置于壳体400的外侧壁,且第一电连接部210通过避让通道401与接电部110连接。
42.在本实施例中,待供电件位于壳体400的容置腔中,壳体400可对待供电件进行保护。导电连接组件设置于壳体400的外侧壁,且导电连接组件中的第一电连接部210通过避让通道401与接电部110连接。其中,第一电连接部210可通过避让通道401伸入容置腔中以与接电部110电连接;或者,接电部110伸入避让通道401,第一电连接部210伸入避让通道
401以与接电部110电连接;或者,接电部110 通过避让通道401伸出壳体400,以与第一电连接部210电连接。
43.通过将导电连接组件设置于壳体400的外侧壁,不仅能够便于操作人员的接线作业,同时还可便于导电连接组件的检修作业等。
44.其中,壳体400的外侧壁上设有连接部440,连接部440用于与控制器的安装平台连接。连接部440包括但不限于连接耳结构等。
4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部210与接电部110可分离地插接配合。如此设置,能够便于导电连接组件与接电部110之间的拆装。
4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400包括第一壳体和盖设于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待供电件连接于第一壳体,导电连接组件设置于第二壳体的外侧壁,其中当第二壳体盖设于第一壳体时,第一电连接部 210与接电部110之间插接配合。
47.在本实施例中,壳体400为分体式结构,具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盖设于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容置腔。待供电件连接于第一壳体上,导电连接组件连接于第二壳体的外侧壁。其中当第二壳体盖设于第一壳体时,第一电连接部210与接电部110 之间插接配合,如此能够简化控制器的装配量,提高控制器的拆装效率。
48.如附图2

3所示的结构中,第一电连接部210设有第一插接槽211,接电部110设有第一插接凸起。
4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待供电件上设有两个以上的接电部110,第一导电连接件200设有两个以上的第一电连接部210,两个以上的接电部110与两个以上的第一电连接部210一一对应插接配合。
50.其中,两个以上的第一电连接部210可位于第二电连接部220的同一侧或不同侧。例如附图1

3所示的结构中,待供电件设有六个接电部110,第二电连接部220相对的两端均设置有三个第一电连接部 210,壳体400上设有与第二电连接部220的两端一一对应设置的两个避让通道401,且位于同一端的三个第一电连接部210通过相应的避让通道401与三个接电部110分别插接配合。
5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部210设有第一插接凸起和第一插接槽211中的一个,接电部110设有第一插接凸起和第一插接槽211中的另一个,第一插接凸起和第一插接槽211插接配合。
5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部210设有第一插接凸起,接电部110 设有第一插接槽211中;或者,第一电连接部210设有第一插接槽211,接电部110设有第一插接凸起,第一插接凸起和第一插接槽211插接配合。本实施例提供的插接结构结构简单,且操作简单。
5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部210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臂212,两个弹性臂212之间形成第一插接槽211,每个弹性臂 212均设有伸入第一插接槽211的顶推凸起213,顶推凸起213与第一插接凸起顶推配合。
5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部210包括两个弹性臂212,两个弹性臂212之间形成第一插接槽211。每个弹性臂212均设有伸入第一插接槽211的顶推凸起213,当第一插接槽211和第一插接凸起插接配合时,顶推凸起213与第一插接凸起顶推配合,以增加第一插接槽 211对第一插接凸起的夹持力度,进而增加第一插接凸起和第一插接槽211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还可减少第一插接凸起与第一插接槽211 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两者的磨损。
55.其中,顶推凸起213可设置于弹性臂212上形成第一插接槽211 的侧壁,如此可便于顶推凸起213的加工生产。顶推凸起213可位于弹性臂212远离第二电连接部220的一端,能够降低第一插接凸起在插入第一插接槽211时的所需的力度。当然,顶推凸起213还可位于弹性臂212的中部等位置,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5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连接组件还包括:
57.第一螺纹连接件,第一螺纹连接件设置于壳体400,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第二电连接部220、第四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入端子270;
58.和/或,第二螺纹连接件,第二螺纹连接件设置于壳体400,第二螺纹连接件连接第四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出端子280。
59.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螺纹连接件将第二电连接部220、第四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入端子270连接于一起,不仅连接操作简单,且还便于上述被连接部件的拆分,有助于后期的检修等。同理,通过第二螺纹连接件将第四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出端子280连接于一起,不仅连接操作简单,且还便于上述被连接部件的拆分,有助于后期的检修等。
60.此外,第一螺纹连接件和第二螺纹连接件可为金属材质,进而有助于增加被连接部件之间的导电性能。当然,壳体400分别与第一螺纹连接件和第二螺纹连接件连接的位置应为绝缘材质。
6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纹连接件包括第一螺栓230和第一螺母240,第一螺栓230的杆头部固定于壳体400,第一螺母240 与第二螺栓250螺接配合以将第二电连接部220、第三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入端子270压接于一起;和/或,第二螺纹连接件包括第二螺栓250 和第二螺母260,第二螺栓250的杆头部固定于壳体400,第二螺母 260与第二螺栓250螺接配合以将第四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出端子280 压接于一起。
6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母240与第二螺栓250螺接配合以将第二电连接部220、第三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入端子270压接于一起,以使第二电连接部220、第三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入端子270之间形成电连接。第二螺母260与第二螺栓250螺接配合以将第四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出端子280压接于一起,以使第四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出端子280之间形成电连接。其中,通过旋转螺母便可实现待连接部件的拆装,不仅拆装操作简单且连接强度较好。
63.其中,第二电连接部220、第三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入端子270均可设有第一通孔,以供第一螺栓230穿过,如此设置能够增加第二电连接部220、第三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入端子27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第四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出端子280可均设有第二通孔,以供第二螺栓 250穿过,如此设置能够增加第四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出端子28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64.第一螺栓230的杆头部下文称之为第一杆头部231,第二螺栓250 的杆头部下文称之为第二杆头部,以作区别。
65.其中,壳体400上设有安装部430,用于安装第二导电连接件300。壳体400上可设有第一安装凹槽420,以固定安装第一杆头部231。壳体400上可设有第二安装凹槽,以固定安装第二杆头部。
66.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在壳体400上设有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第一螺纹孔与第一螺栓230螺接配合以将第二电连接部220、第三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入端子270压接于一起,第二螺纹孔与第二螺栓250螺接配合以将第四电连接部和电源输出端子280压接于一起。
6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避让通道401中设有插接部,插接部与第一导电连接件200可分离地插接配合。
6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避让通道401中设有插接部,插接部与第一导电连接件200可分离地插接配合,能够使得第一导电连接件200 在壳体400上的装配牢固性较好,且还可避免螺母在锁紧时带动第一导电连接件200转动情况的出现。
69.其中,插接部为第二插接槽214,第一导电连接件200设有第二插接凸起410;或者,插接部为第二插接凸起410,第一导电连接件 200设有第二插接槽214,第二插接凸起410与第二插接槽214插接配合。
70.基于附图2

3所示的结构中,插接部为第二插接凸起410,第二插接凸起410的两端分别连接避让通道401中相对的两侧壁。第一导电连接件200设有第二插接槽214,且第二插接槽214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连接部210之间。
7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400的外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限位凸起部和至少两个第二限位凸起部,至少两个第一限位凸起部分别设置于电源输入端子270的两侧以限制电源输入端子270绕第一螺栓230旋转,至少两个第二限位凸起部分别设置于电源输出端子280 的两侧以限制电源输出端子280绕第二螺栓250旋转。
72.请参考附图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交通设备,包括控制器。
73.在本实施例中,交通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汽车等,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以汽车为例,交通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蓄电池501、前舱配电盒 502、左车身控制器503、右车身控制器504、后车身控制器505以及 eps507等功能模块。其中,左车身控制器503、右车身控制器504和后车身控制器505中至少一个可为本技术的控制器。以左车身控制器 503、右车身控制器504和后车身控制器505均为本技术的控制器为例,蓄电池501与前舱配电盒502电连接,前舱配电盒502通过线束510 与左车身控制器503的电源输入端子270电连接且通过线束530与右车身控制器504的电源输入端子270电连接,左车身控制器503的电源输出端子280与eps507电连接,右车身控制器504的电源输出端子280通过线束540与后车身控制器505的电源输入端子270电连接,如此能够省去前舱配电盒502与eps507之间单独的供电线束以及前舱配电盒502和后车身控制器505之间单独的供电线束。
74.当然,上述的功能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设定,其并不限于上述的连接关系。例如,左车身控制器503具有两个电源输出端子280,两个电源输出端子280分别与eps507和仪表配电盒 506电连接,以省去前舱配电盒502与仪表配电盒506之间的供电线束。
75.需要理解的是,上文如有涉及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76.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
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