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防护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61433发布日期:2021-09-15 08:50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汽车防护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防护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防护罩。


背景技术:

2.汽车防护罩作为一种汽车防护用品,能对汽车起到抵挡紫外线辐射、防雨雪、防风沙、酸雨等功能。现有的汽车防护罩通常采用直接罩住汽车车身的方式,密封性不够,当存在内涝或积水较深时,汽车防护罩失去作用导致汽车泡水,当风沙较大时,风沙也容易进入汽车防护罩内部,这会导致汽车性能受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防护罩,具有优良的密封性能,能保护汽车免受恶劣天气带来的损害。
4.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防护罩,所述汽车防护罩包括上车罩、下车罩、密封件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下车罩连接以将所述下车罩撑开,所述上车罩的边沿设有第一开合部,所述下车罩的边沿设有第二开合部,所述密封件包括上密封件和下密封件,所述上密封件设置于所述上车罩靠近所述第一开合部的位置,所述下密封件设置于所述下车罩靠近所述第二开合部的位置,当汽车驶入所述下车罩时,所述第一开合部和所述第二开合部配合连接以罩住所述汽车,所述上密封件和所述下密封件连接以将所述第一开合部和所述第二开合部密封。
6.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密封件和所述下密封件均包括多层层叠设置的薄片状软质材料,且所述上密封件和所述下密封件的多层薄片状软质材料一一对应设置。
7.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合部和所述第二开合部为拉链结构,所述第一开合部和所述第二开合部未配合连接时,所述上密封件和所述下密封件分别与所述拉链结构具有间隔距离,以露出所述第一开合部和所述第二开合部,所述第一开合部和所述第二开合部配合连接时,所述上密封件和所述下密封件连接以将所述拉链结构完全覆盖。
8.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下车罩靠近地面的边缘设有安装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安装部可拆卸连接。
9.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件首尾连接以支撑所述下车罩形成容纳区域。
10.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下车罩设有排水孔和密封阀,所述密封阀设置于所述排水孔,当所述汽车防护罩内有积水时,打开所述密封阀,所述排水孔将所述积水排出。
11.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车罩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用于向所述汽车防护罩内充气或将所述汽车防护罩内的空气抽出。
12.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汽车防护罩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固定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上车罩和/或所述下车
罩,所述固定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以将所述汽车防护罩固定于所述汽车表面。
13.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汽车防护罩设有可视部,所述可视部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可视部至少覆盖车牌所在区域。
1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可视部周围设有吸附件,所述吸附件将所述可视部与车牌所在区域吸附贴合。
15.通过设置第一开合部和第二开合部形成一次密封结构,并在所述第一开合部附近设置所述上密封件,在所述第二开合部附近设置所述下密封件,将所述上密封件和所述下密封件连接即可实现对所述第一开合部和所述第二开合部的密封作用,以形成二次密封结构,这种包含双重密封结构的汽车防护罩提高了汽车防护罩的密封性能,能有效避免积水、风沙等进入汽车防护罩内部对汽车造成损害。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汽车防护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开合部和第二开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一种实施例的支撑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一种实施例的上车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防护罩,请参考图1,该汽车防护罩包括上车罩10、下车罩20和支撑件40。具体地,由于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将汽车全包围的汽车防护罩结构,围合方法为先使汽车驶入下车罩20,再将上车罩10与下车罩20连接。为方便汽车驶入下车罩20内,本实施例以下车罩20采用一片式结构为例,从而可以方便地将下车罩20平铺于地面上。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可组合安装的多片式结构,此处不作过多限定。支撑件40与下车罩20连接以将下车罩20撑开,避免汽车驶入下车罩20时由于车轮与下车罩20之间的摩擦力使下车罩20的边缘卷绕。
24.当汽车防护罩处于使用状态时,上车罩10与下车罩20连接,其中,上车罩10的边沿设有第一开合部11,下车罩20的边沿设有第二开合部21,当汽车驶入下车罩20时,第一开合部11和第二开合部21配合连接形成一次密封,以罩住汽车。可以理解的是,上车罩10和下车罩20可以为部分固定连接,其余部分通过第一开合部11和第二开合部21连接的结构,也可
以为完全分离的独立结构,只通过第一开合部11和第二开合部21连接。
25.此外,为避免第一开合部11和第二开合部21之间存在缝隙导致密封性不够,本技术提供的汽车防护罩还包括密封件30,其中,密封件30包括上密封件31和下密封件32,上密封件31设置于上车罩10靠近第一开合部11的位置,下密封件32设置于下车罩20靠近第二开合部21的位置,当第一开合部11与第二开合部21连接后,通过将上密封件31和下密封件32连接以将第一开合部11和第二开合部21密封,从而实现对汽车罩内部的汽车进行二次密封。
26.通过设置第一开合部11和第二开合部21形成一次密封结构,并在第一开合部11附近设置上密封件31,在第二开合部21附近设置下密封件32,将上密封件31和下密封件32连接即可实现对第一开合部11和第二开合部21的密封作用,以形成二次密封结构,这种包含双重密封结构的汽车防护罩提高了汽车防护罩的密封性能,能有效避免积水、风沙等进入汽车防护罩内部对汽车造成损害。
27.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2,上密封件31和下密封件32均包括多层层叠设置的薄片状软质材料,且上密封件31和下密封件32的多层薄片状软质材料一一对应设置。具体地,上密封件31的每一层薄片状软质材料均包括相背的第一端311和第二端312,多层上密封件31的第一端311彼此连接并固定于上车罩10,且第一端311与上车罩10之间可采用热贴无缝机通过无缝热帖工艺进行连接固定,以使上密封件31与上车罩10的粘合部位密封性好,达到防水、防风的目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胶接的方式将上密封件31与上车罩10紧密连接。下密封件32的每一层薄片状软质材料均包括相背的第三端321和第四端322,多层下密封件32的第三端321彼此连接并固定于下车罩20。同样地,第三端321与下车罩20之间也可采用无缝热帖工艺、胶粘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28.此外,上密封件31与下密封件32的薄片状软质材料层数相同,以使上密封件31的每一层薄片状材料的第二端312均能与下密封件32的每一层薄片状材料的第四端322连接,从而构成一组密封件30对第一开合部11和第二开合部21进行密封。同样地,第二端312与第四端322之间也可采用无缝热帖工艺、胶粘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通过设置多层上密封件31和下密封件32层叠设置的密封件30,且使上密封件31与下密封件32的每一层薄片状软质材料一一对应设置,可以使汽车防护罩的密封次数可控,且每一次使用完之后即可更换一层密封件30,能保证密封件30的材料在每一次使用时均处于未被磨损的最佳状态。
29.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和图3,第一开合部11和第二开合部21为拉链结构,第一开合部11和第二开合部21未配合连接时,上密封件31和下密封件32分别与拉链结构具有间隔距离,以露出第一开合部11和第二开合部21,第一开合部11和第二开合部21配合连接时,上密封件31与下密封件32连接以将拉链结构完全覆盖。具体地,第一开合部11设有凸起,第二开合部21设有与凸起对应的凹槽,当拉上拉链时,凸起嵌入凹槽内部与凹槽配合连接。可以理解的是,限于现有工艺的制作精度,第一开合部11与第二开合部21的连接处不可避免地存在空隙k,从而导致汽车防护罩的密封性不够。如图2所示,每一层上密封件31与一层对应设置的下密封件32连接以构成一组密封件30,其中,密封件30的面积等于或大于第一开合部11与第二开合部21连接后的面积,以将第一开合部11和第二开合部21完全覆盖,达到将空隙k覆盖的目的。使第一开合部11和第二开合部21为拉链结构,可以快速地将上车罩10和下车罩20连接,操作简单快捷。又通过使密封件30完全覆盖拉链结构,以将拉链上的空隙
k密封,达到防止积水、风沙等从空隙k处进入汽车防护罩内部的目的。
30.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下车罩20靠近地面的边缘设有安装部22,支撑件40与安装部22可拆卸连接。如图4所示的安装部22为固定环结构,当需要使用汽车防护罩时,将支撑件40穿设于固定环中即可将下车罩20撑开形成容纳区域,然后再将汽车驶入容纳区域,其中,支撑件40采用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材料制成,如金属、合金等,能够在汽车车轮碾压时不会发生变形或断裂。当汽车防护罩使用完毕时,将支撑杆40从安装部22中抽出,即可使支撑杆40与下车罩20分离。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安装部22也可为卡扣等其他结构,且安装部22在下车罩20上的位置和个数可调。通过在下车罩20设置安装部22,并使支撑杆40与安装部22为可拆卸连接,既能在使用汽车防护罩时通过支撑杆40将下车罩20撑开,避免汽车车轮卷绕下车罩20,又能在使用完毕后将支撑杆40拆下,以方便对汽车防护罩进行收纳。
31.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支撑件40的数量为多个,如图4所示的支撑件40的数量为4个,4个支撑件40首尾连接以支撑下车罩20形成矩形容纳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40的数量也可以为3个、5个等其他任意个数,当支撑件40数量为3个时,3个支撑件40首尾连接以支撑下车罩20形成三角形容纳区域,当支撑件40数量为其他任意个数的多个时,多个支撑件40首尾连接以支撑下车罩20形成任意规则或不规则的多边形容纳区域。通过使支撑件40的个数可调,可以根据停车场地的空间大小或地形特点调整下车罩20容纳区域,扩大了汽车防护罩的适用范围。
32.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下车罩20设有排水孔23和密封阀24,密封阀24设置于排水孔23以将排水孔23密封,当汽车防护罩内有积水时,打开密封阀24,排水孔23将积水排出。可以理解的是,排水孔23的个数可以为多个。通过在下车罩20上开设排水孔23,并通过密封阀24对其进行密封,当汽车防护罩内有积水时,通过打开密封阀24,汽车防护罩内的积水即可从排水孔23排出,当使密封阀24与排水孔23配合连接时,即可形成密封结构,防止外部积水进入汽车防护罩内。
33.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上车罩10设有通气孔12,通气孔12用于向汽车防护罩内充气或将汽车防护罩的空气抽出。具体地,当遇到冰雹天气时,待汽车防护罩密封后可通过通气孔12向汽车防护罩内部充气,当充到一定压力时停止充气,以使汽车与汽车防护罩外部具有缓冲空间。当遇上内涝天气时,可通过通气孔12将汽车防护罩内的空气抽出直至汽车防护罩内部达到真空状态,以使汽车防护罩与车身紧贴,保护汽车防护罩不易被划破。通过在上车罩10上开设通气孔12,以达到对汽车防护罩充气形成缓冲空间,从而保护汽车免受冰雹等重物带来的撞击伤害,或对汽车防护罩抽真空以使汽车防护罩不易被划破的目的。
34.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汽车防护罩还包括固定件50,固定件50为具有弹性的绑带结构。固定件50包括第一连接部51、固定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如图5所示的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均设置于上车罩10,第一连接部51设有卡槽,固定部52的一端设有插扣,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53固定连接,当固定部52的插扣与第一连接部51的卡槽配合时,固定件50将汽车防护罩与汽车贴合。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50与固定部51之间也可采用其他配合连接方式,如采用固定环与弯钩配合连接等。固定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之间也可采用配合连接的方式进行可拆卸连接。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采用第一连接部
51和第二连接部53分别设置于上车罩10和下车罩20,或者,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均设置于下车罩20的结构。通过设置固定件50,使固定件50的固定部5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3连接,以将汽车防护罩固定于汽车表面。
35.可以理解的是,固定件50的个数可调,如设置固定件50的个数为2个,两个固定件50交叉连接。或者,固定件50的个数为多个,以更好地将汽车防护罩固定于汽车表面。
36.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汽车防护罩还设有可视部60,可视部60由pvc等透明材料制成,以实现防风防水的同时还可从汽车防护罩外表面透过可视部60看见内部汽车的车牌号码。可视部60至少覆盖车牌所在区域。具体地,当可视部60的面积近似等于车牌面积,且其个数为1个时,可视部60覆盖车身前部的车牌或车身后部的车牌;当可视部60的面积近似等于车牌面积,且其个数为2个时,其中1个可视部60设置于车身前部车牌对应区域,另一个可视部60设置于车身后部车牌对应区域;可视部60还可为覆盖整个车身的结构,即将汽车防护罩整体采用透明面料制作而成。通过在汽车防护罩与车牌对应位置设置可视部60,可以方便车主快速准确地辨认出自己的汽车所在位置,及避免路边停放时造成故意遮挡车牌,受到交警部门处罚,提升用户体验。
37.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可视部60周围设有吸附件61,吸附件61具有磁性,从而可以与车牌吸附贴合,以将可视部60与车牌所在区域对应固定。通过在可视部60周围设置吸附件61,可以方便地使可视部60对准车牌所在区域,且吸附件61使得可视部60固定在车牌所在位置,避免了可视部60与车牌发生相对移动而遮挡车牌。
38.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