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用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48146发布日期:2021-10-15 23:18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用轮胎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用轮胎。


背景技术:

2.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确保有足够的刚性,并且减小了滚动阻力的两轮机动车用轮胎。在专利文献1中,以完全横倾(full

bank)来转弯行驶时,胎面的胎肩区域接地于路面,因此在胎肩区域的半径方向内侧设有增强橡胶层。该增强橡胶层提高转弯时的侧壁的刚性。此外,已知有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泄气保用轮胎(run flat tire),其设有从隔着轮胎赤道面的一方的轮胎侧部延伸至另一方的轮胎侧部的胎侧增强橡胶层。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

37126号公报
6.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41105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8.再者,摩托车具有与四轮机动车不同的如下特征:即使在未向轮胎填充内压的状态下,也能进行由手推实现的移动。特别是,在行驶在路况不好的路面等上时因轮胎漏气而变得无法行驶的情况下,有时通过手推来移动车辆。尽管能手推车辆,但在未填充内压的状态下,存在难以推动车辆这样的问题。此外,即使在通过手推来移动车辆的情况下,滚动阻力性能也成问题。
9.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维持滚动阻力性能,并且能改善车辆的手推性能的摩托车用轮胎。
10.技术方案
11.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达成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摩托车用轮胎是机动车两轮用轮胎,具有:一对胎圈芯;胎体层,在轮胎子午剖面中,所述胎体层在所述一对胎圈芯各自的周围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折回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后,从轮胎径向内侧向轮胎径向外侧卷起至侧壁部;以及胎面部,设于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其中,所述摩托车用轮胎包括增强橡胶层,该增强橡胶设于跨越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内腔侧的轮胎赤道面的区域,具有比所述胎面部的橡胶硬度大的橡胶硬度。
12.优选的是,所述增强橡胶层设为沿轮胎周向连续。
13.优选的是,所述增强橡胶层的厚度达到最大值的最大厚度位置存在于在所述胎面部的胎面展开宽度中包括轮胎赤道面的1/3的区域内。
14.优选的是,所述增强橡胶层在所述轮胎赤道面上的轮胎径向的厚度为最大。
15.优选的是,在将所述胎面部的胎面展开宽度的端部与胎面展开宽度的中心位置的轮胎径向的距离设为d的情况下,所述增强橡胶层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的位置存在于以
所述胎面展开宽度的端部为基准的轮胎径向内侧或者轮胎径向外侧的
±
1/4
×
d的范围内。
16.优选的是,所述增强橡胶层的最大厚度为在所述轮胎赤道面上比所述胎体层靠轮胎径向外侧的橡胶层的厚度的50%以下的厚度。
17.优选的是,所述增强橡胶层的厚度为1.0mm以上。
18.优选的是,所述增强橡胶层的橡胶硬度为60以上80以下。
19.优选的是,还包括设于所述胎体层的内腔侧的内衬,所述增强橡胶层设为与所述内衬接触,且所述增强橡胶层设于所述内衬的轮胎内腔侧。
20.也可以是,还包括设于所述胎体层的内腔侧的内衬,所述增强橡胶层设为与所述内衬接触,且所述增强橡胶层设于所述内衬的外侧。
21.发明效果
22.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能维持滚动阻力性能,并且改善车辆的手推性能。
附图说明
23.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的图。
24.图2是对增强橡胶层的位置等进行说明的图。
25.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的限定。此外,该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置换且容易置换的要素或实质上相同的要素。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多个改进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范围内可以任意组合。此外,有时也会不使用一部分构成要素。
27.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100(以下适当地称为轮胎100)的子午剖面图。在以下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轮胎100的旋转轴(未图示)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朝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远离旋转轴的一侧。此外,轮胎周向是指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轴的圆周方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上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轮胎100的上述旋转轴正交,并且穿过轮胎100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轮胎宽度是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彼此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就是说,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最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部分间的距离。轮胎赤道线是指在轮胎赤道面cl上沿着轮胎100的轮胎周向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轮胎赤道线标注与轮胎赤道面相同的符号“cl”。
28.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0具备:胎圈部1、胎体层2、内衬4、胎面部5以及侧壁部6。胎圈部1包括胎圈芯3。胎体层2包括一层以上胎体。本例的胎体层2包括两层胎体21、22。胎体21、22是由涂层橡胶包覆多个并排设置的胎体帘线(未图示)而成的。胎体帘线由钢或者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尼龙等)构成。内衬4设于胎体层2的内腔侧。侧壁部6为胎圈部1与胎面部5之间的区域。
29.在图1中,在左右一对胎圈部1、1装架有两层胎体21、22。轮胎100在胎圈部1、1中的
胎圈芯3、3的周围具有胎体21、22的各自的端部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回从而卷起的翻起构造。胎体21和22形成为各自的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以小于90度的角度倾斜的偏置构造。因此,在侧壁部6、6处构成卷起前的胎体21、22和卷起后的胎体21、22这四层重叠、各自的胎体21、22的胎体帘线相互交叉的斜交构造。此外,在胎面部5中,两层胎体21、22重叠、各自的胎体帘线相互交叉。
30.在图1中,轮胎100被轮辋组装在未图示的轮辋上。轮胎100具有胎圈包布8。胎圈包布8是保护胎体层2免受与未图示的轮辋的摩擦的加强层。
31.胎面部5由橡胶材料(胎面橡胶)形成,在轮胎100的轮胎径向的最外侧露出,其表面形成轮胎100的轮廓。在胎面部5的外周表面,就是说,在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踏面具备未图示的槽。
32.在此,由于轮胎100是摩托车用轮胎,因此胎面展开宽度tw的端部51与胎面展开宽度tw的中心位置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相对于轮胎剖面高度sh之比d/sh为例如10%以上50%以下。需要说明的是,胎面展开宽度tw为胎面部5的端部51、51间的外表面的展开长度。
33.(增强橡胶层)
34.在图1中,轮胎100具备增强橡胶层7。增强橡胶层7在胎面展开宽度tw的两端部51、51的范围内,设为与内衬4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强橡胶层7设于内衬4的内腔侧。增强橡胶层7设于跨越胎面部5的轮胎内腔侧的轮胎赤道面cl的区域。通过在胎面部5的轮胎内腔侧具备增强橡胶层7,能抑制未填充内压时的胎面部5的中央从路面翘起的所谓的翘曲,能实现良好的推行舒适性能。
35.此外,优选的是,增强橡胶层7设为沿轮胎周向连续。通过将增强橡胶层7设为不中断地沿轮胎周向连续,保持胎面部5的接地面的刚性、抑制胎面部5的翘曲,提高推行舒适性能。
36.图2是对增强橡胶层7的位置等进行说明的图。在图2中,增强橡胶层7的端部71的位置是增强橡胶层7的轮胎径向的最内侧的位置。优选的是,若设胎面展开宽度tw的端部51与胎面展开宽度tw的中心位置即轮胎赤道面cl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则增强橡胶层7的端部71的位置在以胎面展开宽度tw的端部51为基准的轮胎径向内侧的1/4
×
d即范围cin内,或者在轮胎径向外侧的1/4
×
d即范围cout内的位置。就是说,优选的是,在将胎面部5的胎面展开宽度tw的端部与胎面展开宽度tw的中心位置的轮胎径向的距离设为d的情况下,增强橡胶层7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71的位置存在于以胎面展开宽度tw的端部51为基准的轮胎径向内侧或者轮胎径向外侧的+1/4
×
d的范围内。通过使端部71存在于范围cin内或者范围cout内,在漏气时抑制胎面部5的翘曲,得到良好的推行舒适性。若端部71存在于范围c之外,则无法有效地抑制胎面部5的翘曲,无法得到良好的推行舒适性,因此不优选。
37.需要说明的是,更优选的是,端部71的位置存在于以胎面展开宽度tw的端部51为基准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范围cout内。在以胎面展开宽度tw的端部51为基准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范围cout存在端部71意味着在端部51彼此之间,即展开宽度tw内的内腔侧存在端部71。通过使端部71的位置存在于轮胎径向外侧的范围cout内,与存在于轮胎径向内侧的范围cin内的情况相比能减轻轮胎100的重量。
3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强橡胶层7的厚度a达到最大值的位置(即最大厚度位置)存在于在胎面展开宽度tw中包括轮胎赤道面cl的1/3的区域twc内。区域twc为将胎面展
开宽度tw三等分了的情况下的中央的1/3的区域。如果在该区域twc内存在增强橡胶层7的最大厚度位置,则在内压为0的漏气时,能抑制胎面部5的翘曲,得到良好的推行舒适性。更优选的是,增强橡胶层7在轮胎赤道面cl上为最大厚度位置。如果在这样的位置有增强橡胶层7的最大厚度位置,则能有效地抑制胎面部5的翘曲,得到良好的推行舒适性。
39.优选的是,增强橡胶层7的厚度a的最大值(即最大厚度)为在轮胎赤道面cl上比胎体层2靠轮胎径向外侧的橡胶层的厚度b的50%以下。通过采用这样的厚度的增强橡胶层7,能有效地抑制胎面部5的翘曲,得到良好的推行舒适性。即使将增强橡胶层7的厚度设为超过厚度b的50%的厚度,也不会大幅度地改善胎面部5的翘曲(buckle)抑制效果,还会造成重量不必要地增加,阻碍推行舒适性能,因此不优选。需要说明的是,在轮胎赤道面cl上,有时也在胎面部5设有槽。在该情况下,当作没有该槽来测定厚度b。就是说,以胎面部5的轮廓为基准来测定厚度b。
40.优选的是,增强橡胶层7的厚度a为1.0mm以上。若增强橡胶层7的厚度a为小于1.0mm,则在漏气时,无法抑制胎面部5的翘曲,无法得到良好的推行舒适性。
41.优选的是,增强橡胶层7的橡胶硬度大于胎面部5的橡胶硬度。由此,在漏气时,能抑制胎面部5的翘曲,得到良好的推行舒适性。优选的是,增强橡胶层7的橡胶硬度为60以上80以下。通过使增强橡胶层7的橡胶硬度在该范围内,能在漏气时抑制胎面部5的翘曲,得到良好的推行舒适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硬度为jis

a硬度,是依据jis k

6253,使用a型的硬度计在温度20℃的条件下测定的计示硬度。
42.(其他实施方式)
43.图3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轮胎100的子午剖面图。在图3中,增强橡胶层7a设为与内衬4接触。增强橡胶层7a设于内衬4的外侧。增强橡胶层7a设于胎体21与内衬4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强橡胶层7a的最大厚度位置也存在于在胎面展开宽度tw中包括轮胎赤道面cl的1/3的区域twc内。如果这样配置增强橡胶层7a,则能实现良好的推行舒适性。
44.(总结)
45.摩托车具有与四轮机动车不同的如下特征:即使在未向轮胎填充内压的状态下,也能进行由手推实现的移动。但是,尽管能进行由手推实现的移动,但在未填充内压的状态下,存在难以推动车辆这样的问题。此外,虽然通过配置增强橡胶层7会提高车辆的推动容易度,但根据增强橡胶层7、7a的配置、厚度,也存在推行舒适性能恶化的顾虑。因此,通过如上述地将增强橡胶层7、7a设于适当的位置,能减少在未填充轮胎气压的状态下的轮胎的压扁量,实现改善了车辆的手推性能的摩托车用轮胎。
46.实施例
47.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条件不同的多种摩托车用轮胎,针对推行舒适性能和滚动阻力性能进行了评价。将轮胎尺寸90/90

12的摩托车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并装接于试验车辆。
48.在滚动阻力性能的评价中,使用转鼓式轮胎滚动阻力试验机在下述测定条件下测定了滚动阻力。即在将轮胎的内压设为250kpa、载荷设为1.66kn、速度80km/h的条件下计算出试验轮胎的滚动阻力系数。该评价通过将以往例1设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来进行,其数值越大越优选。
49.在车辆的推行舒适性能的评价中,将轮胎装接于车辆,在未填充内压的状态下,进
行了手推车辆时的由监控器实现的推行舒适性的感官评价。推行舒适性能以10分制来评价,用数值表示。数值越大越容易推行,推行舒适性越好。需要说明的是,将向轮胎填充了正规内压的状态的推行舒适性能设为10。
50.表1和表2所示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11的摩托车用轮胎是包括增强橡胶层的摩托车用轮胎,所述增强橡胶层在跨越胎面部5的轮胎内腔侧的轮胎赤道面的区域具有比胎面部5的橡胶硬度大的橡胶硬度。胎体层2所包括的胎体的层数为一层以上。
51.表1和表2所示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9的摩托车用轮胎是:增强橡胶层被设为沿轮胎周向连续的轮胎和增强橡胶层被设为不沿轮胎周向连续的轮胎;增强橡胶层7的最大厚度的位置存在于包括轮胎赤道面cl的1/3的区域内的轮胎和增强橡胶层7的最大厚度的位置不存在于包括轮胎赤道面cl的1/3的区域内的轮胎;增强橡胶层7的轮胎径向的厚度在轮胎赤道面上成为最大的轮胎和增强橡胶层7的轮胎径向的厚度在轮胎赤道面上没有成为最大的轮胎;增强橡胶层7的端部71存在于范围cin或者范围cout内的轮胎和增强橡胶层7的端部71不存在于范围cin或者范围cout内的轮胎;增强橡胶层7的最大厚度为在轮胎赤道面上比胎体层2靠轮胎径向外侧的橡胶层的厚度的50%以下的厚度的轮胎和增强橡胶层7的最大厚度不为在轮胎赤道面上比胎体层2靠轮胎径向外侧的橡胶层的厚度的50%以下的厚度的轮胎;增强橡胶层7的厚度为1.0mm以上的轮胎和增强橡胶层7的厚度不为1.0mm以上的轮胎。
52.在表1中,以往例的轮胎是不具有增强橡胶层、胎体的层数为两层的摩托车用轮胎。在表1中,比较例的轮胎是在未跨越胎面部5的轮胎内腔侧的轮胎赤道面的区域具有增强橡胶层的轮胎。
53.参照表1和表2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9可知在如下情况下可得到良好的结果:具有增强橡胶层7且增强橡胶层设为沿轮胎周向连续的情况;增强橡胶层7的最大厚度的位置存在于包括轮胎赤道面cl的1/3的区域内的情况;增强橡胶层7的轮胎径向的厚度在轮胎赤道面上成为最大的情况;增强橡胶层7的端部71存在于范围cin或者范围cout内的情况;增强橡胶层7的最大厚度为在轮胎赤道面上比胎体层2靠轮胎径向外侧的橡胶层的厚度的50%以下的厚度的情况;增强橡胶层7的厚度为1.0mm以上的情况。虽然由于设置增强橡胶层7而造成摩托车用轮胎的重量增加,但由于即使在未填充内压的状态下也能抑制胎面部5的翘曲,因此能不降低滚动阻力性能地提高车辆的推行舒适性能。
54.表1
[0055][0056]
表2
[0057][0058][0059]
附图标记说明
[0060]
1 胎圈部
[0061]
2 胎体层
[0062]
3 胎圈芯
[0063]
4 内衬
[0064]
5 胎面部
[0065]
6 侧壁部
[0066]
7、7a 增强橡胶层
[0067]
8 胎圈包布
[0068]
21、22 胎体
[0069]
100 摩托车用轮胎
[0070]
cl 轮胎赤道面
[0071]
tw 胎面展开宽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