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82135发布日期:2022-08-27 01:46阅读:47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灯具。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前照灯,其具备:纵长的发光部,向上下方向延伸;横长的发光部,以相对于该纵长的发光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延伸。根据该前照灯,通过纵长的发光部能够将光从车辆前方的近处照射至远处,通过横长的发光部将纵长的发光部的光朝向难以到达的路边照射。
3.【先行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19-5396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7.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前照灯中,在横长的发光部的上下配置有两个远光用发光部,纵长的发光部、横长的发光部以及两个远光用发光部被一个外透镜覆盖,因此纵长的发光部的光与横长的发光部的光无区别的通过外透镜照射车辆前方。
8.另一方面,从设于车辆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纵长的发光部照射的光在夜间强调车辆的宽度,因此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两侧具备纵长的发光部的车辆,在夜间看起来比实际近。据此,迎面车的驾驶员和行人在夜间能够较早地发现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两侧具备纵长的发光部的车辆的接近。
9.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夜间能够强调车辆宽度的车辆用灯具。
10.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1.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具备:横长的第一发光部,设置于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纵长的第二发光部,从所述第一发光部的外侧沿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外透镜,覆盖所述第一发光部及所述第二发光部的前面,对所述第一发光部及所述第二发光部的光进行配光,所述外透镜具有:第一部分,沿所述第一发光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部分,在该第一部分的外端部中沿所述第二发光部的长度方向延伸。
12.根据上述结构,外透镜构成轮廓,该轮廓具有:第一部分,沿第一发光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部分,沿第二发光部的长度方向延伸。即,本实用新型的外透镜,呈沿发光部的形状,并具有与该发光部相同的轮廓。其结果,与不沿发光部而与该发光部具有不同形状的外透镜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透镜的发光部的聚光性能较高,因此纵长的第二发光部照射的光在夜间鲜明地显示而强调车辆的宽度。据此,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车辆,在夜间看起来比实际近(这种视觉效果在本技术中称为“宽跨度效应”)。其结果,设置
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车辆的迎面车的驾驶员和行人,在夜间能够较早地发现车辆的接近。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发光部中配置有远光单元,在所述第二发光部中配置有光照射距离比所述远光单元短的近光单元。
14.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一发光部中配置有远光单元,因此不需要在第一发光部的上方区域及下方区域设置远光单元,在第一发光部的上方区域或下方区域的至少一方,能够设置沿第一发光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边与沿第二发光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边交差的轮廓。另外,在第二发光部中配置有光照射距离比远光单元短的近光单元,因此不管有无迎面车,在夜间光从第二发光部照射,与沿该第二发光部延伸的本实用新型的外透镜(第二部分)的形状相互作用并始终发挥宽跨度效应。据此,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车辆的驾驶员和行人,在夜间能够较早地发现车辆的接近。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外透镜的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配置于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日行灯的正下方。
16.根据上述结构,外透镜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与日行灯在设计上能够实现统一。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外透镜的所述第一部分设置成与所述日行灯平行。
18.根据上述结构,外透镜的第一部分与日行灯在设计上能够实现统一。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具有:散热器格栅,设于车辆前部;凹部,在所述散热器格栅两侧成对,具有随着朝向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逐渐向所述车辆的后方后退的倾斜面,所述第一发光部设置成位于所述凹部的所述倾斜面。
20.根据上述结构,第一发光部配置成位于凹部的倾斜面,因此附着于车辆用灯具的水滴和垃圾通过行驶风较容易去除。
21.实用新型效果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纵长的第二发光部照射的光,在夜间鲜明地显示而强调车辆的宽度。据此,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车辆,在夜间看起来比实际近。其结果,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车辆的迎面车的驾驶员和行人,在夜间能够较早地发现车辆的接近。
附图说明
23.图1是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至5的车辆用灯具的车辆的正视图。
24.图2是示意性的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至5的车辆用灯具的正视图。
25.图3是示意性的显示图2所示的车辆用灯具的结构的分解结构图。
26.图4是用于说明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至5的车辆用灯具的车辆的视觉效果的图。
27.图5是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至5的车辆用灯具的车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斜视图。
28.图6是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车辆用灯具的车辆的后视图。
29.图7是示意性的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车辆用灯具的斜视图。
30.图8是沿图7所示的车辆用灯具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31.图9是沿图7所示的车辆用灯具的ix-ix线的剖视图。
32.图10是用于说明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车辆用灯具的车辆的视觉效果的图。
33.【符号说明】
34.2:
ꢀꢀꢀꢀꢀꢀꢀꢀꢀꢀꢀ
车辆用灯具(前照灯)
35.21:
ꢀꢀꢀꢀꢀꢀꢀꢀꢀꢀ
第一发光部
36.211:
ꢀꢀꢀꢀꢀꢀꢀꢀꢀ
光单元(远光单元)
37.212、213:
ꢀꢀꢀꢀ
光单元(近光单元)
38.22、23:
ꢀꢀꢀꢀꢀꢀ
第二发光部
39.24:
ꢀꢀꢀꢀꢀꢀꢀꢀꢀꢀ
支架
40.25:
ꢀꢀꢀꢀꢀꢀꢀꢀꢀꢀ
外罩
41.26:
ꢀꢀꢀꢀꢀꢀꢀꢀꢀꢀ
边框
42.21:
ꢀꢀꢀꢀꢀꢀꢀꢀꢀꢀ
外透镜
43.271:
ꢀꢀꢀꢀꢀꢀꢀꢀꢀ
轮廓
44.3:
ꢀꢀꢀꢀꢀꢀꢀꢀꢀꢀꢀ
车辆用灯具(后照灯)
45.31:
ꢀꢀꢀꢀꢀꢀꢀꢀꢀꢀ
第一发光部
46.311:
ꢀꢀꢀꢀꢀꢀꢀꢀꢀ
导光棒
47.312、313:
ꢀꢀꢀꢀ
发光二极管(led)
48.32:
ꢀꢀꢀꢀꢀꢀꢀꢀꢀꢀ
第二发光部
49.321:
ꢀꢀꢀꢀꢀꢀꢀꢀꢀ
导光棒
50.322、323:
ꢀꢀꢀꢀ
发光二极管(led)
51.33:
ꢀꢀꢀꢀꢀꢀꢀꢀꢀꢀ
外罩
52.34:
ꢀꢀꢀꢀꢀꢀꢀꢀꢀꢀ
外透镜
53.341:
ꢀꢀꢀꢀꢀꢀꢀꢀꢀ
轮廓
54.10:
ꢀꢀꢀꢀꢀꢀꢀꢀꢀꢀ
车辆
55.11:
ꢀꢀꢀꢀꢀꢀꢀꢀꢀꢀ
散热器格栅
56.12:
ꢀꢀꢀꢀꢀꢀꢀꢀꢀꢀ
凹部
57.121:
ꢀꢀꢀꢀꢀꢀꢀꢀꢀ
倾斜面
58.13:
ꢀꢀꢀꢀꢀꢀꢀꢀꢀꢀ
日行灯
具体实施方式
59.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作为实施方式所记载或附图所示的构成构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光学设计及其相对配置等,仅为说明示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仅限于这些。
60.【实施例1】
6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灯具2是设置于车辆10的前部的前照灯。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灯具2的车辆10,在前部中央具有散热器格栅11的同时,具有在其两侧成对的凹部12。凹部12具有随着朝向车辆10的宽度方向外侧逐渐向车辆10的后方后退的倾斜面121。另外,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灯具2
的车辆10,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两侧成对的日行灯13。日行灯13称为日间行车灯(daytime runnig lamps),通常为了提高可视性而设置。此外,日行灯13在宽度方向两侧成对地设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纵向延伸的形状。此外,还有设置定位灯、转弯指示灯的情况。
6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灯具2,设置于车辆10的宽度方向两侧。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灯具2具备第一发光部21与第二发光部22、23。第一发光部21设置于车辆10的宽度方向外侧,并沿车辆10的宽度方向延伸。据此,从第一发光部21照射的光,向车辆10的宽度方向扩散,在夜间也能够明亮照射位于车辆10侧方的路边。第二发光部22、23从第一发光部21的外侧沿车辆10的上下方向延伸。据此,从第二发光部22、23照射的光,向车辆10的上下方向扩散,在夜间也能够从车辆近处明亮地照射至车辆远处。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发光部21由三个光单元211、212、213构成。
63.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灯具2具备支架24、外罩25、边框26以及外透镜27。支架24是支撑上述第一发光部21及第二发光部22、23的框架,形成为横倒的t字状,横长部分支撑第一发光部21,纵长部分支撑第二发光部22、23。外罩25是由构成正视横长的三角形区域与构成正视纵长的长方形区域组合而成的容器,前面为开口,收容支撑第一发光部21及第二发光部22、23的支架24。边框26是对第一发光部21及第二发光部22、23进行镶边的框,设置成除了对第一发光部21及第二发光部22、23进行镶边之外,阻挡第一发光部21的上方区域的构成正视三角形的区域。外透镜27覆盖第一发光部21及第二发光部22、23的前面,并对第一发光部21及第二发光部22、23的光进行配光。外透镜27与外罩25接合,外透镜27与外罩25构成水密结构。
6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外透镜27,在第一发光部21的上方区域或下方区域的至少一方,具有沿第一发光部2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边m与沿第二发光部22、2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边n交差的轮廓271。如图1~图3所示,外透镜27仅在第一发光部21的下方区域具有沿第一发光部2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边m与沿第二发光部22、2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边n交差的轮廓271,但也可以在第一发光部21的下方区域及上方区域双方具有轮廓。
65.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灯具2,向车辆10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纵长的第二发光部22、23在车辆10的宽度方向上设置成宽跨度(在可设置范围的外侧)。
66.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灯具2,向车辆10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纵长的第二发光部22、23在车辆10的宽度方向上配置成宽跨度,外透镜27在第一发光部21的上方区域或下方区域的至少一方,具有沿第一发光部2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边m与沿第二发光部22、23延伸的一边n交差的轮廓271。据此,配置成宽跨度的纵长的第二发光部22、23照射的光鲜明地显示而强调车辆10的宽度(宽跨度)。此外,纵长的第二发光部22、23在车辆10的宽度方向上配置成宽跨度的车辆10,比第二发光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配置成窄跨度(正常范围)的车辆110(参考图4),在夜间看起来近(这种视觉效果在本技术中称为“宽跨度效应”)。其结果,如图4所示,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2的车辆10的迎面车的驾驶员和行人,在夜间能够较早地发现车辆的接近。
67.【实施例2】
68.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灯具2,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灯具2中,在第一发光部21中配置有远光单元,在第二发光部22、23中配置有光
照距离比远光单元短的近光单元。远光单元被称为行驶用前照灯,例如能够照射至车辆前方100米之外。此外,在远光单元中包括远光与近光可切换的远&近光单元。近光单元被称为交会用前照灯,例如能够照射至车辆前方40米之外。
69.如上所述,例如在第一发光部21由三个光单元211、212、213构成的情况下,在车辆10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个光单元211中配置有远光单元,在车宽方向外侧的两个光单元212、213中配置有近光单元。另外,光单元211也可以具有远光与近光可切换的结构。
70.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灯具2,在第一发光部21中配置有远光单元,因此不需要在第一发光部21的上方区域及下方区域设置远光单元,在第一发光部21的上方区域或下方区域的至少一方,能够设置沿第一发光部2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边m与沿第二发光部22、2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边n交差的轮廓271。另外,在第二发光部22、23中配置有光照射距离比远光单元短的近光单元,因此不管有无迎面车,在夜间光从第一发光部21及第二发光部22、23照射,其中的第二发光部22、23始终发挥宽跨度效应。据此,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2的车辆10的迎面车的驾驶员和行人,在夜间能够较早地发现车辆10的接近。
71.【实施例3】
7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灯具2,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或2的车辆用灯具2中,第一发光部21及第二发光部22、23配置于设置于车辆1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日行灯13的正下方。
73.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灯具2,第一发光部21及第二发光部22、23与日行灯13在设计上能够实现统一。
74.【实施例4】
7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车辆用灯具2,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灯具2中,第一发光部21设置成与设置于车辆1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日行灯13平行。
76.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车辆用灯具2,能够实现第一发光部21与日行灯13在设计上的统一。
77.【实施例5】
78.如上所述,车辆10具有:散热器格栅11,设于车辆10的前部;成对的凹部12,位于散热器格栅11的两侧。如图5所示,凹部12具有朝向车辆10的宽度方向外侧逐渐向车辆10的后方后退的倾斜面121。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的车辆用灯具2,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至4的任意一项中,第一发光部21设置成位于凹部12的倾斜面121。
79.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的车辆用灯具2,第一发光部21配置成位于凹部12的倾斜面121,因此附着于车辆用灯具的前面的水滴和垃圾通过行驶风较容易去除。
80.【实施例6】
81.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车辆用灯具3是设置于车辆10的后部的后照灯。
82.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车辆用灯具3,设置于车辆10的宽度方向两侧。如图6及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车辆用灯具3具备第一发光部31与第二发光部32。第一发光部31设置于车辆10的宽度方向外侧,并沿车辆10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发
光部32从第一发光部31的外侧沿车辆10的上下方向延伸。此外,第一发光部31与第二发光部32表示光学设计的一例,因此也可以是另一光学设计。
83.如图7所示,例如,第一发光部31由一个导光棒311与一对发光二极管(led)312、313构成,一对发光二极管312、313设置于导光棒311的两端。例如,第二发光部32由一个导光棒321与一对发光二极管322、323构成,一对发光二极管322、323设置于导光棒321的两端。本图中的发光二极管的配置、数量是用于说明光学设计的一例,并不受特殊限制。
84.如图7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3除上述第一发光部31及第二发光部32之外,具备外罩33及外透镜34。外罩33是由构成正视横长的长方形区域与构成正视纵长的长方形区域组合而成的容器,前面为开口,收容第一发光部31及第二发光部32。外透镜34覆盖第一发光部31及第二发光部32的前面,并对第一发光部31及第二发光部32的光进行配光。外透镜34与外罩33接合,外透镜34与外罩33构成水密结构。
8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外透镜34,在第一发光部31的上方区域或下方区域的至少一方,具有沿第一发光部3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边s与沿第二发光部3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边t交差的轮廓341。如图7所示,外透镜34在第一发光部31的下方区域及上方区域具有沿第一发光部3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边s与沿第二发光部3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边t交差的轮廓341,但也可以仅在第一发光部31的下方区域具有轮廓341。
86.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车辆用灯具3,向车辆10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纵长的第二发光部32在车辆10的宽度方向上设置成宽跨度(在可设置范围的外侧)。
87.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车辆用灯具3,向车辆10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纵长的第二发光部32在车辆10的宽度方向上配置成宽跨度,外透镜34在第一发光部31的上方区域或下方区域的至少一方,具有沿第一发光部3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边s与沿第二发光部32延伸的一边t交差的轮廓341。据此,配置成宽跨度的纵长的第二发光部32照射的光鲜明地显示而强调车辆10的宽度(宽跨度)。此外,纵长的第二发光部32在车辆10的宽度方向上设置成宽跨度的车辆10,比第二发光部3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设置成窄跨度(正常范围)的车辆110(参考图10),在夜间看起来近(这种视觉效果在本技术中称为“宽跨度效应”)。其结果,如图10所示,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3的车辆10的后车的驾驶员和行人,在夜间能够感知与前车的车距较短。
88.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包括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形的方式、另一光学设计的实施以及将这些方式进行适当组合的方式。
89.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车辆用灯具3是后照灯,但也可以是将倒车灯、尾灯、刹车灯以及转向灯组合的后组合灯,这些之中如果夜间始终亮灯的后照灯(尾灯)具有轮廓341,则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车辆用灯具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