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阳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92311发布日期:2021-10-27 13:54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遮阳板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遮阳板。


背景技术:

2.在日本特开2001-32242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涉及车辆用遮阳板的发明。在该车辆用遮阳板中,具有:臂,装配于车厢的顶棚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及遮阳板主体部,以能在臂的轴向滑动的方式装配。
3.在日本特开2001-322427号公报所记载的构成的情况下,为了遮挡从乘坐者的侧方侧入射的光,使遮阳板主体部以臂为中心且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为轴向转动。这时,由于臂设于顶棚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因此,遮阳板主体部能相对于乘坐者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移动,但无法相对于乘坐者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因此,在光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方向对着乘坐者入射时,无法通过遮阳板主体部进行遮光,因此上述现有技术在这一点存在改良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提高遮光性的遮阳板。
5.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6.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是一种遮阳板,具有:一对装配部,设于车厢上部的前挡风玻璃的车辆后方侧且车辆用座椅的车辆前方侧,并且,分别配置于与相对于所述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坐者的落座部位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而言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对应的位置和与相对于所述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坐者的落座部位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而言的车辆宽度方向另一侧对应的位置;一对杆,形成为长条状且被设为能以延伸设置方向为轴向转动,以能分别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转动的方式设于一对所述装配部;以及遮阳板主体部,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并且,车辆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以能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转动的方式与所述一对杆中的一侧的杆的顶端部卡合,并且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以能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转动的方式与所述一对杆中的另一侧的杆的顶端部卡合,所述遮阳板主体部被设为能分别单独地相对于所述一对杆的顶端部拆装。
7.根据第一方案,遮阳板具有:装配部、杆以及遮阳板主体部。装配部设于车厢上部的前挡风玻璃(以下,仅称为“前窗玻璃”)的车辆后方侧且车辆用座椅的车辆前方侧。此外,一对装配部配置在与相对于车辆用座椅上的落座位置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而言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对应的位置和与相对于车辆用座椅上的落座位置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而言的车辆宽度方向另一侧对应的位置。杆形成为长条状且被配置为能以延伸设置方向为轴向转动,并且以能分别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转动的方式装配于一对装配部。遮阳板主体部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并且,车辆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以能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转动的方式与一对杆中的一侧的杆的顶端部卡合,并且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以能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转动的方式与一对杆中的另一侧的杆的顶端部卡合。此外,遮阳板主体部被设
为能分别单独地相对于一对杆的顶端部拆装。因此,当在使一对杆相对于装配部朝向车辆下方侧且使遮阳板主体部以杆的顶端部为中心朝向车辆下方侧展开的状态(以下,仅称为“遮阳板展开状态”)下使遮阳板主体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从一侧的杆脱离时,遮阳板主体部能以一对杆中的另一侧的杆的延伸设置方向为轴向转动。此外,当在遮阳板展开状态下使遮阳板主体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另一端部从另一侧的杆脱离时,遮阳板主体部能以一对杆中的一侧的杆的延伸设置方向为轴向转动。即,能使遮阳板主体部分别向落座位置的宽度方向两外侧移动。因此,能遮挡分别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者的侧方一侧和侧方另一侧这两方对着乘坐者入射的光。
8.对于第二方案的遮阳板而言,在第一方案中,所述杆被配置为能沿着延伸设置方向伸缩。
9.根据第二方案,杆被设为能沿着延伸设置方向伸缩,因此,在使遮阳板主体部向车厢的顶棚侧移动而收起的情况下,能通过使杆收缩来紧凑地收起。另一方面,在遮阳板展开状态下,能通过使杆伸缩来调整遮阳板主体部的位置。因此,能通过使遮阳板主体部向乘坐者感觉到目眩的位置移动来减少乘坐者感觉到的目眩。此外,在从遮阳板展开状态收起的情况下或相反的情况下,能通过使杆收缩而使遮阳板主体部移动来抑制遮阳板主体部碰到乘坐者的头部。
10.对于第三方案的遮阳板而言,在第一或第二方案中,所述一对装配部设于车厢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
11.根据第三方案,一对装配部设于车厢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因此,即使对于落座于设于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的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者而言,也能遮挡分别从乘坐者的侧方一侧和侧方另一侧这两方对着乘坐者入射的光。
12.对于第四方案的遮阳板而言,在第一~第三方案中的任一方案中,所述装配部装配于从保持所述前挡风玻璃的上端部的车顶纵梁向车辆后方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构件。
13.根据第四方案,装配部装配于从保持前窗玻璃的上端部的车顶纵梁向车辆后方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构件,因此,能使遮阳板展开状态配置于比较接近落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者的位置。在此,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者的眼睛朝向前窗玻璃的视野随着趋向前窗玻璃侧而在车辆宽度方向扩展。因此,能使遮挡乘坐者的视野所需的遮阳板主体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随着接近乘坐者的眼睛而变小。因此,能使通过遮挡乘坐者的视野来遮挡对着乘坐者的眼睛入射的光的遮阳板主体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变小。
14.发明效果
15.第一方案的遮阳板具有能提高遮光性这一优异效果。
16.第二方案的遮阳板具有能提高使用性能这一优异效果。
17.第三方案的遮阳板具有能应对车辆用座椅的各种布局这一优异效果。
18.第四方案的遮阳板具有能实现小型化这一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是表示从车辆后方侧朝向车辆前方侧观察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遮阳板的车辆的车厢内的一部分时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20.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遮阳板中的杆的顶端部和遮阳板主体部的概略立体
图。
21.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遮阳板的从遮阳板收起状态向遮阳板展开状态转变时的初期阶段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22.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遮阳板的从遮阳板收起状态向遮阳板展开状态转变时的后期阶段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23.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遮阳板的从遮阳板收起状态向遮阳板展开状态转变时的初期阶段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
24.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遮阳板的从遮阳板收起状态向遮阳板展开状态转变时的后期阶段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
25.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遮阳板的遮阳板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26.图8是表示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遮阳板的车辆的车厢内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27.图9是表示从车辆侧面侧观察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遮阳板的车辆的车厢内的一部分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28.图10是概略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遮阳板的遮阳板主体部与乘坐者的视野的关系的俯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8:车辆用座椅;18b:座椅坐垫(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坐者的落座部位);24:前窗玻璃(前挡风玻璃);24a:上端部;26:前车顶纵梁(车顶纵梁);28:装配部;30:杆;30ba:顶端部;32:遮阳板主体部;60:遮阳板;64:装配部;65:前窗玻璃(前挡风玻璃);65a:上端部;66:托架(延伸设置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1.(第一实施方式)
32.参照图1~图7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遮阳板12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图中记载的箭头fr、箭头up以及箭头out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向、上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下,在仅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朝向车辆前方向的情况下的左右。而且,为了便于说明,附图的尺寸比率被夸大,有时与实际的比率不同。
33.(整体构成)
34.如图1所示,具有遮阳板12的车辆14作为一个例子被设为在车厢16内具有多个车辆用座椅18(参照图3)的乘用车。车辆用座椅18具有:支承落座的乘坐者p的头部h的头枕18a、作为供乘坐者p落座的落座部位的座椅坐垫18b(参照图7)以及支承乘坐者p的脊背b的座椅靠背18c(参照图3)。此外,虽然未进行图示,但车辆用座椅18作为一个例子被排列成两排,车辆前方侧的第一排的车辆用座椅18在车辆宽度方向相邻地设有驾驶席和副驾驶席这两个席位。
35.在车辆14的车厢16内的车辆前方侧设有仪表操纵板(以下,称为“仪表板”)22。具体而言,仪表板22配置于隔出车厢16和车辆前部的前围板(未图示)的车辆后方侧的上部侧。前围板的下端部与未图示的地板面板的前端部接合,地板面板构成车厢16的下表面。此外,在前围板的上端部接合有未图示的车颈,该车颈支承前窗玻璃24的下端部。前窗玻璃24
构成车厢16的上部侧的前表面,前窗玻璃24的下端部侧配置于仪表板22的上端部侧。此外,前窗玻璃24的上端部24a经由未图示的紧固件支承于作为构成车辆14的骨架的一部分的车顶纵梁的前车顶纵梁26(参照图3)。
36.(遮阳板)
37.如图3所示,遮阳板12设于车厢上部的前窗玻璃24的车辆后方侧且车辆用座椅18的车辆前方侧。即,遮阳板12分别与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车辆用座椅18对应地设置。各个遮阳板12被配置为包括装配部28、杆30以及遮阳板主体部32。需要说明的是,驾驶席侧的遮阳板12和副驾驶席侧的遮阳板12均被设为相同的构成,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驾驶席侧的遮阳板12进行说明。
38.(装配部)
39.装配部28设于车厢上部,具体而言,设于顶棚34的与前车顶纵梁26对应的位置。该装配部28隔着作为顶棚34的内饰材料的车顶内衬36通过未图示的紧固件固定于前车顶纵梁26。此外,如图7所示,装配部28在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分离地设有一对。具体而言,装配部28分别设于与相对于车辆用座椅18的座椅坐垫18b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而言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对应的位置和与相对于座椅坐垫18b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而言的车辆宽度方向另一侧对应的位置。就是说,在乘坐者p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8的状态下,在乘坐者p的车辆宽度方向两外侧分别配置有装配部28。
40.(杆)
41.如图1所示,杆30形成为长条状且分别以能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转动的方式装配于装配部28。该杆30被配置为包括:第一杆构成构件30a,形成为圆筒状;以及第二杆构成构件30b,形成为圆筒状,并且直径尺寸被设定得小于第一杆构成构件30a。第一杆构成构件30a构成杆30的装配部28侧,并且第二杆构成构件30b以能沿着第一杆构成构件30a(即,杆30)的轴向滑动的方式被插入第一杆构成构件30a的与装配部28相反侧的端部的内部。此外,被设为第二杆构成构件30b能以第一杆构成构件30a的轴向为中心相对于第一杆构成构件30a转动。因此,被设为能通过使第二杆构成构件30b向第一杆构成构件30a的内部的插入量变化来进行杆30的沿着轴向的伸缩,并且如图2所示被设为第二杆构成构件30b能以第一杆构成构件30a的轴向为中心相对于第一杆构成构件30a转动。
42.在第二杆构成构件30b的顶端部30ba(与第一杆构成构件30a相反侧的端部)装配有保持架40。该保持架40形成有在水平方向开口的开口部40a。开口部40a被设为能在内部保持后述的设于遮阳板主体部32的遮阳板轴42,并且被设为能通过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弹性变形来解除遮阳板轴42的保持状态。由此,被设为保持架40能相对于遮阳板轴42乃至遮阳板主体部32拆装。由于保持架40接合于第二杆构成构件30b,因此保持架40被设为能以杆30的轴向为中心相对于第一杆构成构件30a转动。
43.(遮阳板主体部)
44.如图1所示,遮阳板主体部32作为一个例子由形成为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尺寸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的树脂构件构成。在遮阳板展开状态下的车辆上方侧端部且遮阳板主体部3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设有遮阳板轴42。如图2所示,该遮阳板轴42形成为以遮阳板主体部32的长尺寸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设于遮阳板主体部32的一部分被切口而成的缺口部44。需要说明的是,该缺口部44的缺口范围被设定为在保持架40保持有遮阳板轴42的
状态下保持架40与遮阳板主体部32不发生干扰的尺寸。
45.(遮阳板收起状态)
46.如图3所示,对于遮阳板12而言,在收起的状态(参照图中双点划线)下,使杆30在杆30的轴向收缩,并且以保持架40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使杆30以装配部28为中心转动,由此使杆30朝向大致车辆后方侧延伸设置。此外,对于遮阳板主体部32而言,以与缺口部44相反侧的端部46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方式使遮阳板主体部32以保持架40为中心转动,由此遮阳板主体部32朝向大致车辆前方侧延伸设置。换言之,杆30和遮阳板主体部32被折回为在车辆上下方向重叠。
47.(遮阳板展开状态)
48.另一方面,在使用遮阳板12的情况下,使杆30相对于装配部28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与遮阳板主体部32一体地朝向车辆前方侧转动。然后,在杆30的轴向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使杆30的转动停止(参照图中实线),并且仅使遮阳板主体部32以保持架40为中心且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向车辆下方侧转动(参照图中虚线)。然后,如图4所示,使杆30伸长来使遮阳板主体部32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移动,由此能使遮阳板主体部32配置于与乘坐者p的眼睛e的位置对应的适当的遮光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遮阳板12的情况下,不限于上述的使用方法,作为一个例子,如图5所示,把持收起的状态的遮阳板主体部32(参照图中双点划线)的端部46侧并以向车辆下方侧展开的方式拉动,由此,如图6所示,能使遮阳板12向遮阳板展开状态转变。
49.如图1所示,在遮阳板展开状态下,在遮挡从乘坐者p的左侧入射的光时,解除遮阳板主体部32的右侧的遮阳板轴42与保持架40的保持,使遮阳板主体部32以左侧的杆30的轴向为中心向左侧转动(参照图中虚线)。由此,能遮挡从乘坐者p的左侧入射的光。另一方面,在遮挡从乘坐者p的右侧入射的光时,解除遮阳板主体部32的左侧的遮阳板轴42与保持架40的保持,使遮阳板主体部32以右侧的杆30的轴向为中心向右侧转动(参照图中双点划线)。由此,能遮挡从乘坐者p的右侧入射的光。
50.(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51.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5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遮阳板12具有装配部28、杆30以及遮阳板主体部32。装配部28设于车厢上部的前窗玻璃24的车辆后方侧且车辆用座椅18的车辆前方侧。此外,装配部28在与相对于车辆用座椅18上的落座位置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而言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对应的位置和与相对于车辆用座椅18上的落座位置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而言的车辆宽度方向另一侧对应的位置配置有一对。杆30形成为长条状且被配置为能以延伸设置方向为轴向转动,并且以能分别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转动的方式装配于一对装配部28。遮阳板主体部32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并且,车辆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以能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转动的方式经由保持架40与一对杆30中的一侧的杆30的顶端部30ba卡合,并且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以能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转动的方式经由保持架40与一对杆30中的另一侧的杆30的顶端部30ba卡合。此外,遮阳板主体部32被设为能分别经由保持架40单独地相对于一对杆30的顶端部30ba拆装。因此,当在遮阳板展开状态下使一对杆30中的一侧的杆30与遮阳板主体部32脱离时,遮阳板主体部32能以一对杆30中的另一侧的杆30的延伸设置方向为轴向转动(参照图中双点划线和虚线)。即,能使遮阳板主体部32分别向座
椅坐垫18b的宽度方向两外侧移动。因此,能遮挡分别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8的乘坐者p的侧方一侧和侧方另一侧这两方对着乘坐者入射的光。由此,能提高遮光性。
53.此外,杆30被设为能沿着延伸设置方向伸缩,因此,如图3所示,在使遮阳板主体部32向车厢16的顶棚34侧移动而收起的情况下,能通过使杆30收缩来紧凑地收起。另一方面,在遮阳板展开状态下,能通过使杆30伸缩来调整遮阳板主体部32的位置。因此,能通过使遮阳板主体部32向乘坐者p感觉到目眩的位置移动来减少乘坐者p感觉到的目眩。此外,在从遮阳板展开状态收起的情况下或相反的情况下,能通过使杆30收缩而使遮阳板主体部32移动来抑制遮阳板主体部32碰到乘坐者p的头部h。
54.(第二实施方式)
55.接着,使用图8~图10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遮阳板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编号,省略其说明。
56.该第二实施方式的遮阳板60的基本构成被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其特征在于遮阳板60设于车厢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这点。
57.即,如图8所示,具有遮阳板60的车辆63作为一个例子被设为在车厢16内具有多个车辆用座椅18的公共汽车(作为一个例子为巴士)。虽然未进行图示,但车辆用座椅18作为一个例子被排列成多排,车辆前方侧的第一排的车辆用座椅18作为驾驶席在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设有一个席位。
58.(遮阳板)
59.如图9所示,遮阳板60设于车厢上部的前窗玻璃65的车辆后方侧且车辆用座椅18的车辆前方侧。即,遮阳板60与驾驶席对应地设于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参照图8)。遮阳板60被配置为包括:装配部64、杆30、遮阳板主体部32以及作为延伸设置构件的托架66。
60.(托架)
61.托架66作为一个例子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前端部66a与支承前窗玻璃65的上端部65a的作为车顶纵梁的前车顶纵梁26接合且后端部66b与车顶板68的内侧面接合。换言之,托架66从前车顶纵梁26向车辆后方侧延伸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该托架66分别设于与相对于设于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的车辆用座椅18的座椅坐垫18b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而言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对应的位置和与相对于座椅坐垫18b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而言的车辆宽度方向另一侧对应的位置(参照图8)。就是说,在乘坐者p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8的状态下,在乘坐者p的车辆宽度方向两外侧分别配置有托架66。
62.(装配部)
63.装配部64在车厢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设有一对。具体而言,装配部64设于顶棚34的与托架66对应的位置。该装配部64隔着顶棚34的车顶内衬36通过未图示的紧固件固定于托架66。此外,装配部64与托架66对应地在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分离地设有一对。就是说,与托架66同样地,在乘坐者p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8的状态下,在乘坐者p的车辆宽度方向两外侧分别配置有装配部64。
64.如图8所示,在遮阳板展开状态下,在遮挡从乘坐者p的左侧入射的光时,解除遮阳板主体部32的右侧的遮阳板轴42与保持架40的保持,使遮阳板主体部32以左侧的杆30的轴向为中心向左侧转动(参照图中虚线)。由此,能遮挡从乘坐者p的左侧入射的光。另一方面,在遮挡从乘坐者p的右侧入射的光时,解除遮阳板主体部32的左侧的遮阳板轴42与保持架
40的保持,使遮阳板主体部32以右侧的杆30的轴向为中心向右侧转动(参照图中双点划线)。由此,能遮挡从乘坐者p的右侧入射的光。
65.(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66.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67.根据上述构成,除了遮阳板60设于车厢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这点以外,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遮阳板12同样地构成,因此,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此外,一对装配部64设于车厢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因此,如图8所示,即使对于落座于设于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的车辆用座椅18的乘坐者p而言,也能遮挡分别从乘坐者p的侧方一侧和侧方另一侧这两方对着乘坐者p入射的光。由此,能应对车辆用座椅18的各种布局。
68.此外,装配部64装配于从保持前窗玻璃65的上端部65a的前车顶纵梁26向车辆后方侧延伸设置的托架66,因此,能使遮阳板展开状态配置于比较接近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8的乘坐者p的位置。即,如图10所示,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8的乘坐者p的眼睛e朝向前窗玻璃65的视野趋向朝向前窗玻璃65侧而在车辆宽度方向扩展。因此,随着接近乘坐者p的眼睛e,能使遮挡乘坐者p的视野所需的遮阳板主体部3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比装配于前车顶纵梁26的一般的遮阳板100(也参照图9)小。因此,能使通过遮挡乘坐者p的视野来遮挡对着乘坐者p的眼睛e入射的光的遮阳板主体部3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变小。由此,能实现小型化。
69.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车辆前方侧的第一排的车辆用座椅18作为驾驶席在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设有一个席位的构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被设为如所谓长座椅那样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车辆用座椅,与乘坐者的落座位置对应地设置遮阳板60。
70.此外,在上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杆30相对于装配部28、64的转动轴向被设为车辆宽度方向,但并不仅限于严格的车辆宽度方向,也可以从车辆宽度方向稍微偏离。
71.而且,杆30采用了在延伸设置方向伸缩的构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不伸缩的构成。
72.并且,装配部28、64采用了装配于前车顶纵梁26或托架66的构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装配于柱、上边梁等其他构件的构成。
73.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除了上述以外还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