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防过充设备及防过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482304发布日期:2021-08-31 17:38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防过充设备及防过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防过充设备及防过充方法。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提倡新能源汽车是为了应付环保和石油危机需要,减少或放弃燃烧传统的汽油或柴油驱动内燃机的现时主流车型,而生活中的常规新能源汽车大多采用锂离子电池,都依靠不断充电来续航。

现有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会从正极中脱嵌,再嵌入负极,放电则反之,如果过量充电,将会使正极锂离子过度脱出,晶体结构坍塌;温度上升,造成正极材料不可逆分解,减少正极材料活性容量,增加电解液副反应,释放氧气和热量,从而导致发生“热失控”的情况引发爆炸、着火,且充电枪的管线容易被汽车碾压,在充电时会产生热量,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而,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需要使用较强的冷却机构对充电线管进行降温,避免过充时带来高温引发起火现象,因此,我们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防过充设备来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充电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防过充设备,具备对充电线管进行风冷和水冷降温、防止充电线管温度过高而发生着火等优点,解决了温度上升容易引发爆炸、着火等系列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防过充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腔设置有两个固定座且所述固定座相对设置,两个所述固定座上均设有转动通孔,一个所述转动通孔对应设置有一个连接轴且所述连接轴贯穿所述转动通孔,两个所述连接轴之间设置有冷却辊,所述冷却辊上设置有充电线管,所述壳体上设有接线端,所述充电线管通过所述接线端与外界车辆连接;

所述冷却辊相对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卷线盘,所述卷线盘用于缠绕所述充电线管;

所述壳体内壁固定连接有断路闸刀,所述断路闸刀用于对所述充电线管的输送电量开启或关闭。

优选地,任意一个所述连接轴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侧且固定连接手动装置,所述手动装置包括三个手杆和固定连接三个所述手杆的同一个手轮。

优选地,所述冷却辊上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且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充电线管相贴合。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固定连接有温度导线和控制线,所述温度导线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相连接,所述控制线与所述断路闸刀相连接,并且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导线和所述控制线均为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与任意一个所述连接轴的一端均开设有转孔,所述冷却辊靠近所述手动装置的一侧固定连接连动装置,所述连动装置包括三个连接杆和同时固定连接三个所述连接杆的固定轴承,所述固定轴承固定连接有推进轴,所述推进轴贯穿两个所述转孔且延伸至所述支撑座外部。

优选地,所述推进轴固定连接有螺旋叶片,所述推进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推进皮带轮,所述壳体内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壳体的一侧内壁设有同一个冷却槽,所述冷却槽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基座,所述基座顶部固定连接有冷却电机,所述冷却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联轴器,所述联轴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输入轴,所述输入轴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冷却槽的一侧外,且固定连接有水冷皮带轮和主动皮带轮,所述水冷皮带轮的位置与所述推进皮带轮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水冷皮带轮与所述推进皮带轮的一侧共同张紧有同一个水冷传动皮带,所述冷却辊的一侧开设有两个圆孔,两个所述圆孔内均固定连接有交换管,两个所述交换管的一侧内壁均设有螺纹。

优选地,两个所述固定座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的顶部均开设有穿孔,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贯穿分别贯穿两个所述穿孔,且分别延伸至两个所述穿孔的一侧外,所述出水管与所述进水端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软管,两个所述连接软管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螺纹管。

优选地,两个所述螺纹管外侧均设有螺纹,所述螺纹管的位置分别与交换管的位置一一对应且相适配,所述隔板与所述壳体的一侧内壁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两个转槽,同一相对位置的两个所述转槽内均转动连接有同一个风冷轴,两个所述风冷轴均位于所述冷却槽内,两个所述风冷轴的位置均与所述输入轴的位置相互对应。

优选地,两个所述风冷轴的一侧均固定套接有风冷皮带轮和散热扇,两个所述风冷皮带轮和所述主动皮带轮的一侧上设有同一个风冷传动皮带,所述隔板与所述壳体的一侧壁上均开设有若干分布均匀的交换孔,任意一个所述交换孔均与所述冷却槽相互连通,所述壳体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柱,四个所述支柱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自锁轮。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防过充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新能源汽车智能防过充设备,通过转动手轮,手轮使得其中一个连接轴转动,其中一个连接轴进而使得冷却辊转动,通过冷却辊的转动,从进而带动充电线管,便于收纳充电线管。

2、该新能源汽车智能防过充设备,通过开启控制器,控制器通过温度导线开启温度传感器,使得温度传感器对充电线管进行温度检测,检测后的温度信息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温度导线将信号传入控制器内,与控制器内设定好的温度数据进行比对,当比对温度过高时,使得控制器通过控制线关闭断路闸刀进行自动断电,防止充电线管温度持续升高而引发爆炸着火。

3、该新能源汽车智能防过充设备,通过启动冷却电机,冷却电机通过联轴器使得输入轴转动,输入轴进而使得主动皮带轮和水冷皮带轮转动,主动皮带轮通过风冷传动皮带使得两个风冷皮带轮转动,风冷皮带轮通过风冷轴从而使得散热扇转动,散热扇高速转动产生一定的风量,通过隔板上的多个交换孔吹出,实现对充电线管风冷降温。

4、该新能源汽车智能防过充设备,通过水冷皮带轮转动进而带动水冷传动皮带,进而使得水冷传动皮带带动推进皮带轮转动,推进皮带轮从而使得推进轴和螺旋叶片转动,推进轴转动进而使得水冷箱内的水进入进水管内,通过进水管进而进入冷却辊内,实现对外侧的充电线管水冷降温,配合风冷降温进一步提高对充电线管的冷却效果。

5、该新能源汽车智能防过充设备,通过螺旋叶片的不断转动推挤,进而将水排进出水管内,通过出水管再次排进水冷箱内,从而使得水能够实现循环使用,避免造成水源浪费,通过设置冷却电机,同时实现风冷和水冷作用,从而降低了整个设备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壳体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冷却辊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冷却辊另一视角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水冷箱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冷却电机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固定座;3、连接轴;4、冷却辊;5、手杆;6、手轮;7、卷线盘;8、接线端;9、断路闸刀;10、充电线管;11、收纳盒;12、温度传感器;13、控制器;14、温度导线;15、控制线;16、支撑座;17、连接杆;18、固定轴承;19、推进轴;20、螺旋叶片;21、推进皮带轮;22、冷却槽;23、基座;24、冷却电机;25、输入轴;26、水冷皮带轮;27、水冷传动皮带;28、交换管;29、水冷箱;30、进水管;31、出水管;32、连接软管;33、螺纹管;34、限位块;35、风冷轴;36、风冷皮带轮;37、散热扇;38、风冷传动皮带;39、交换孔;40、万向自锁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防过充设备及防过充方法。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防过充设备,包括壳体1,壳体1内腔设置有两个固定座2且固定座2相对设置,两个固定座2上均设有转动通孔,一个转动通孔对应设置有一个连接轴3且连接轴3贯穿转动通孔,两个连接轴3之间设置有冷却辊4,冷却辊4上设置有充电线管10,壳体1上设有接线端8,充电线管10通过接线端8与外界车辆连接;

冷却辊4相对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卷线盘7,卷线盘7用于缠绕充电线管10,避免充电线管10相互缠绕;

壳体1内壁固定连接有断路闸刀9,断路闸刀9用于对充电线管10的输送电量开启或关闭,紧急情况下可由控制器13及时关闭。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任意一个连接轴3延伸至壳体1的外侧且固定连接手动装置,手动装置包括三个手杆5和固定连接三个手杆5的同一个手轮6,通过转动手轮6,实现间接带动连接轴3转动。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冷却辊4上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12且温度传感器12与充电线管10相贴合,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12,实时检测冷却辊4的温度。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壳体1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控制器13,控制器13分别固定连接有温度导线14和控制线15,温度导线14与温度传感器12相连接,控制线15与断路闸刀9相连接,并且控制器13与温度导线14和控制线15均为电性连接,通过设置控制器13,实现对各个电器元件智能化控制。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壳体1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座16,支撑座16与任意一个连接轴3的一端均开设有转孔,冷却辊4靠近手动装置的一侧固定连接连动装置,连动装置包括三个连接杆17和同时固定连接三个连接杆17的固定轴承18,固定轴承18固定连接有推进轴19,推进轴19贯穿两个转孔且延伸至支撑座16外部,通过设置推进轴19,带动螺旋叶片20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推进轴19固定连接有螺旋叶片20,推进轴1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推进皮带轮21,壳体1内固定连接有隔板,隔板与壳体的一侧内壁设有同一个冷却槽22,冷却槽22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基座23,基座23顶部固定连接有冷却电机24,冷却电机24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联轴器,联轴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输入轴25,输入轴25的一端延伸至冷却槽22的一侧外,且固定连接有水冷皮带轮26和主动皮带轮,水冷皮带轮26的位置与推进皮带轮27的位置相互对应,水冷皮带轮26与推进皮带轮21的一侧共同张紧有同一个水冷传动皮带27,冷却辊4的一侧开设有两个圆孔,两个圆孔内均固定连接有交换管28,两个交换管28的一侧内壁均设有螺纹,通过水冷皮带轮27的设置,使得推进皮带轮21能够转动。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壳体1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水冷箱29,水冷箱29的一侧分别开设有进水孔和出水孔,进水孔内固定连接有进水管30,出水孔内固定连接有出水管31,进水管30与出水管31的一端分别贯穿进水孔和出水孔,且延伸至水冷箱29内,通过进水管30的设置,使得水冷箱29内的水能够排进冷却辊4内;进一步的,通过出水管31的设置,使得冷却辊4内的水能够再次排进水冷箱29内,实现水循环使用。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两个固定座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34,两个限位块34的顶部均开设有穿孔,进水管30与出水管31的一端贯穿分别贯穿两个穿孔,且分别延伸至两个穿孔的一侧外,出水管31与进水端30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软管32,两个连接软管32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螺纹管33,通过两个限位块34和穿孔的设置,能够对进水管30和出水管31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两个螺纹管33的外侧均设有螺纹,两个螺纹管33的位置分别与两个交换管28的位置一一对应且相适配,隔板与壳体1的一侧内壁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两个转槽,同一相对位置的两个转槽内均转动连接有同一个风冷轴35,两个风冷轴35均位于冷却槽22内,两个风冷轴35的位置均与输入轴25的位置相互对应,通过风冷轴35的设置,便于散热扇37的转动。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两个风冷轴35的一侧均固定套接有风冷皮带轮36和散热扇37,两个风冷皮带轮36和主动皮带轮的一侧上设有同一个风冷传动皮带38,隔板与壳体1的一侧壁上均开设有若干分布均匀的交换孔39,任意一个交换孔39均与冷却槽22相互连通,壳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柱,四个支柱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自锁轮40,通过万向自锁轮40的设置,便于整个设备在地面移动。

工作原理:在使用时,转动手轮6,手轮6使得其中一个连接轴3转动,其中一个连接轴3进而使得冷却辊4转动,通过冷却辊4的转动,从进而带动充电线管10,从而便于充电线管10进行收纳;

在充电时,开启控制器13,控制器13通过温度导线14开启温度传感器12,使得温度传感器12对充电线管10进行温度检测,检测后的温度信息通过温度传感器12和温度导线14将信号传入控制器13内,与控制器13内设定好的温度数据进行比对,当比对温度过高时,使得控制器13通过控制线15关闭断路闸刀9进行自动断电,防止充电线管10温度持续升高而引发爆炸着火等情况;

启动冷却电机24,冷却电机24通过联轴器使得输入轴25转动,输入轴25进而使得主动皮带轮和水冷皮带轮26转动,主动皮带轮通过风冷传动皮带38使得两个风冷皮带轮36转动,风冷皮带轮通过风冷轴35从而使得散热扇37转动,散热扇37高速转动产生一定的风量,通过隔板上的多个交换孔39吹出,从而能够对充电线管10进行风冷降温;

水冷皮带轮26转动进而带动水冷传动皮带27,进而使得水冷传动皮带27带动推进皮带轮21转动,推进皮带轮21从而使得推进轴19和螺旋叶片20转动,推进轴19转动进而使得水冷箱29内的水进入进水管30内,通过进水管30进而进入冷却辊4内,从而能够对外侧的充电线管10进行水冷降温,配合风冷降温进一步提高了充电线管10的冷却效果;

水进入冷却辊4后,通过螺旋叶片20的不断转动推挤,进而将水排进出水管31内,通过出水管31再次排进水冷箱29内,从而使得水能够实现循环使用,避免造成水源浪费,一方面通过冷却电机24的设置,同时实现风冷和水冷作用,从而降低了整个设备的生产成本。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