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车辆与流程

文档序号:26717998发布日期:2021-09-22 20:13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车辆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2.近年来消费者对车辆的智能性和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t

box(远程控制系统)已经大量应用在整车中,t

box能够通过手机app实现车辆的远程启动发送机、空调控制、解闭锁、电动窗等舒适性功能。车辆解锁的方法有三种,遥控钥匙解锁、机械钥匙解锁和手机app远程解锁。
3.t

box和手机app之间的通讯有加密流程,但是车内t

box模块与车身控制模块(bcm)之间信息通讯无加密流程。车身控制模块接收到t

box发送的指令后直接执行,无任何安全校验,车辆解锁指令可以随意被模拟。可以通过can总线工具模拟t

box节点向车身控制模块发送解锁指令,使整车在无人的情况下随意解锁,严重威胁整车和用户财产安全。t

box的应用使车辆连接到了互联网,有被黑客入侵控制车辆的风险,因此需要对车辆的解锁功能进行加密,保证车辆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方法。
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系统。
6.本发明又提供一种具有上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系统的车辆。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在t

box的存储器中存储序列号;
10.在车身控制模块内写入与所述序列号匹配的t

box id序列号;
11.手机app发送解锁指令;
12.云端接收所述解锁指令并发送至所述t

box,所述t

box初步判断解锁条件,所述解锁条件满足则发送安全认证和解锁请求报文至车身控制模块,所述车身控制模块接收并校对所述安全认证请求,若所述安全认证请求符合所述序列号和密码,则执行解锁请求指令。
13.进一步地,所述t

box发送的报文为事件型报文。
14.进一步地,通过诊断设备在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写入所述t

box id序列号。
15.进一步地,通过诊断仪连接所述t

box以在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写入所述t

box id序列号。
16.进一步地,通过所述手机app修改所述密码。
17.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系统包括:
18.t

box,所述t

box的存储器中存储序列号;
19.车身控制模块,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内写入与所述序列号匹配的t

box id序列号;
20.手机app,所述手机app用于发送解锁指令;
21.云端,所述云端接收所述解锁指令并发送至所述t

box,所述t

box初步判断解锁条件,所述解锁条件满足则发送安全认证和解锁请求报文至车身控制模块,所述车身控制模块接收并校对所述安全认证请求,若所述安全认证请求符合所述序列号和密码,则执行解锁请求指令。
22.进一步地,所述t

box发送的报文为事件型报文。
23.进一步地,通过诊断设备在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写入所述t

box id序列号。
24.进一步地,通过诊断仪连接所述t

box在所述车身控制模块写入所述t

box id序列号。
25.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系统。
26.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27.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方法,通过在所述t

box与所述车身控制模块之间增加安全校验流程,提升了车辆安全性,且加密方式简单。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系统信号传输示意图;
2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控制方法的解密流程图;
30.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系统的下线匹配示意图。
31.附图标记
32.t

box10;车身控制模块20;手机app30;云端40。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4.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方法。
35.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t

box10的存储器中存储序列号;在车身控制模块20内写入与序列号匹配的t

box10 id序列号;手机app30发送解锁指令;云端40接收解锁指令并发送至t

box10,t

box10初步判断解锁条件,解锁条件满足则发送安全认证和解锁请求报文至车身控制模块20,车身控制模块20接收并校对安全认证请求,若安全认证请求符合序列号和密码,则执行解锁请求指令。
36.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用户通过手机app30发送解锁指令至云端40,云端40接收到指令后通过4g网络发送给t

box10,t

box10首先进行判断解锁条件,条件满足后发送总线报文唤醒整车,同时发送解锁请求指令。一般情况下,解锁请求指令通过can总线进行传输,车身控制模块20接收到t

box10发送的解锁请求后执行解锁动作,但是当非法模拟t

box10节点发送相同的信号命令时,车身控制模块20仍然能够解锁,存在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
问题,如图2所示,信号传输增加认证加密功能,t

box10出厂时在存储器(eeprom)中存储独一无二的序列号,在车身控制模块20内写入与之匹配的t

box10 id序列号,当车身控制模块20接收到此序列号+密码(初始密码可以为6位数字)时,判断此id发送的解锁信息有效,执行解锁请求指令。
37.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方法,通过在t

box10与车身控制模块20之间增加安全校验流程,提升了车辆安全性,且加密方式简单。
3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t

box10发送的报文为事件型报文。
39.具体地,为防止报文被非法截获,泄露加密信息,定义t

box10发送的报文为事件型报文,当接收到手机app解锁指令时才向车身控制模块20发送解锁请求报文,大大提升了安全等级。该加密策略不需要复杂的认证流程和加密算法,总线报文信息也不需要进行加密,节省了认证时间,解锁实时性好。
40.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诊断设备在车身控制模块20写入t

box10 id序列号。也就是说,车辆下线时诊断设备在车身控制模块20内写入与之匹配的t

box10 id序列号。
41.可选地,通过诊断仪连接t

box10以在车身控制模块20写入t

box10 id序列号。
42.换言之,如图3所示,车辆下线时,在综合线电检工位通过诊断仪连接t

box10,写入车辆vin(车辆识别码)并读取t

box10序列号,诊断仪将此序列号写入车身控制模块20,车身控制模块20进行存储。通过设计车身控制模块20自动匹配方案,可保证在后装市场加装t

box10模块后自动匹配,为售后更换t

box10提供了便利。
43.优选地,通过手机app30修改密码。
44.也就是说,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30设置通讯密码,设置完成后,t

box10将此密码发送至车身控制模块20,车身控制模块20进行记录。
45.总而言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方法,通过在t

box10与车身控制模块20之间增加安全校验流程,提升了车辆安全性,且加密方式简单。
46.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系统包括t

box10、车身控制模块20、手机app30和云端40。
47.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t

box10的存储器中存储序列号,车身控制模块20内写入与序列号匹配的t

box10 id序列号,手机app30用于发送解锁指令,云端40接收解锁指令并发送至t

box10,t

box10初步判断解锁条件,解锁条件满足则发送安全认证和解锁请求报文至车身控制模块20,车身控制模块20接收并校对安全认证请求,若安全认证请求符合序列号和密码,则执行解锁请求指令。
48.优选地,t

box10发送的报文为事件型报文。
4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通过诊断设备在车身控制模块20写入t

box10 id序列号。
50.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通过诊断仪连接t

box10在车身控制模块20写入t

box10 id序列号。
51.总而言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方法,通过在t

box10与车身控制模块20之间增加安全校验流程,提升了车辆安全性,且加密方式简单。
5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系统,由
于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车辆远程加密解锁控制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提升了车辆安全性。
5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结构和操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可以理解并且容易实现的,因此不再详细描述。
54.除非另作定义,本发明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55.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