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80883发布日期:2022-05-18 04:20阅读:79来源:国知局
旋转座椅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旋转座椅。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有能够使座椅主体在就座位置与乘降位置之间旋转的旋转座椅。例如,在日本特开2020-147186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不能旋转的固定部件、座椅主体、支撑座椅主体的旋转部件及设置于固定部件与旋转部件之间的四节连杆机构的旋转座椅。四节连杆机构具有两个连杆。各连杆的一端侧以能够转动的状态连结于固定部件,各连杆的另一端侧以能够转动的状态连结于旋转部件。通过四节连杆机构的动作,座椅主体和旋转部件相对于固定部件一边使旋转中心移动一边旋转。
3.在该旋转座椅中,通过四节连杆机构进行动作,座椅主体及旋转部件相对于固定部件一边使旋转中心移动一边旋转。因而,通过四节连杆机构的单独动作,例如,能够以在前后方向上避开了障碍物的状态使座椅主体旋转。
4.在日本特开2020-147186号公报所记载的旋转座椅中,为了车辆的障碍物(柱等)的避让,需要将座椅主体的移动距离确保得大,即,需要四节连杆机构的大型化。由此,四节连杆机构的各连杆变长,因此连杆的刚性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连结单元的刚性的下降并确保就座位置与乘降位置之间的座椅主体的移动距离的旋转座椅。
6.按照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旋转座椅具备:基板,固定于地板侧;座椅主体,配置于所述基板上;旋转板,以不相对于所述座椅主体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座椅主体的下表面;及连结单元,以使所述旋转板能够相对于所述基板而在所述座椅主体朝向车辆的前方的就座位置与所述座椅主体朝向车辆的车门的开口部的乘降位置之间旋转的方式连结所述基板和所述旋转板,所述连结单元具有:连杆,连结所述基板和所述旋转板;轨道,固定于所述基板;及滑动件,能够沿着所述轨道移动,以使所述旋转板能够相对于该滑动件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旋转板,所述连杆具有:固定端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基板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基板;及旋转端部,能够以所述固定端部为旋转中心而相对于所述基板转动,且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板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旋转板,所述轨道具有沿着假想圆的直径而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所述假想圆以所述固定端部与所述旋转端部之间的距离的两倍的长度为半径、且以所述固定端部为中心,所述滑动件使所述旋转板中的从与所述旋转端部固定的部位离开的部位一边向与在所述旋转板从所述就座位置向所述乘降位置移动时所述旋转板相对于所述旋转端部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而相对于该滑动件相对旋转,一边沿着所述轨道移动。
7.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及优点根据与附图相关联地理解的、与本发明相关的以下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明了。
附图说明
8.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就座位置下的旋转座椅的立体图。
9.图2是乘降位置下的旋转座椅的立体图。
10.图3是旋转座椅的分解立体图。
11.图4是示出连杆的旋转端部的附近的立体图。
12.图5是示出从基板的背面侧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
13.图6是概略性地示出就座位置下的基板、旋转板及连结单元的位置关系的图。
14.图7是概略性地示出从就座位置起连杆以固定端部为中心旋转了10度的状态下的基板、旋转板及连结单元的位置关系的图。
15.图8是概略性地示出从就座位置起连杆以固定端部为中心旋转了20度的状态下的基板、旋转板及连结单元的位置关系的图。
16.图9是概略性地示出从就座位置起连杆以固定端部为中心旋转了30度的状态下的基板、旋转板及连结单元的位置关系的图。
17.图10是概略性地示出从就座位置起连杆以固定端部为中心旋转了40度的状态下的基板、旋转板及连结单元的位置关系的图。
18.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座椅的基板、旋转板及连结单元的立体图。
19.图12是图11所示的基板及连结单元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参照的附图中,对同一或与其相当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21.(第一实施方式)
22.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就座位置下的旋转座椅的立体图。图2是乘降位置下的旋转座椅的立体图。图3是旋转座椅的分解立体图。
23.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座椅1具备基板100、座椅主体200、旋转板300及连结单元400。该旋转座椅1作为交通工具用座椅、尤其是车辆用座椅发挥功能。
24.基板100固定于车辆的地板2侧。基板100具有连接部110和贯通孔120。
25.连接部110形成于基板100中的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连接部110连接于后述的座椅滑动件3。关于贯通孔120后述。
26.座椅主体200配置于基板100上。座椅主体200能够在就座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与乘降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就座位置是座椅主体200朝向车辆的前方的位置。就座位置下的座椅主体200位于构成车身的骨架的一部分的柱4的内侧。乘降位置是座椅主体200朝向车辆的车门的开口部的位置。乘降位置下的座椅主体200在柱4的前方朝向车门的开口部。
27.座椅主体200具有座椅坐垫210和座椅靠背220。座椅坐垫210构成座部。座椅靠背220支撑就座于座椅坐垫210的乘员的背部。
28.在地板2安装有使座椅主体200相对于地板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滑动的座椅滑动件3。座椅滑动件3具有下轨道3a和上轨道3b。
29.下轨道3a以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平行的姿势固定于地板2。上轨道3b能够相对于下轨道3a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下轨道3a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位移。
30.基板100的连接部110固定于上轨道3b。因而,基板100能够相对于下轨道3a而与上轨道3b一起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
31.旋转板300以不相对于座椅主体200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座椅主体200的下表面。
32.连结单元400以使旋转板300能够相对于基板100在就座位置与乘降位置之间旋转的方式连结基板100和旋转板300。
33.连结单元400具有连杆410、辊420、突出部432、固定部件434、相当于轨道的第一轨道450、相当于滑动件的第一滑动件460、相当于另一轨道的第二轨道470及相当于另一滑动件的第二滑动件480。
34.连杆410连结基板100和旋转板300。连杆410具有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连杆410具有固定端部411和旋转端部412。
35.固定端部411以能够相对于基板100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基板100。固定端部411由连杆410的一端部构成。
36.旋转端部412能够以固定端部411为旋转中心相对于基板100转动,且以能够相对于旋转板300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旋转板300。旋转端部412由连杆410的另一端部构成。
37.辊420以与基板100的上表面相接且从旋转板300离开的方式固定于连杆410。在连杆410以固定端部411为中心转动时,辊420一边与基板100的上表面相接一边与旋转端部412一起在基板100上移动。也就是说,连杆410在固定端部411和辊420这两点处支撑于基板100。
38.突出部432具有从连杆410向基板100突出的形状。基板100的所述贯通孔120具有包括突出部432的移动轨迹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120形成为圆弧状。突出部432插通于贯通孔120内。
39.如图4及图5所示,固定部件434固定于突出部432中的从基板100向下方突出的部位。固定部件434具有在突出部432相对于基板100向上方移动时与基板100的下表面抵接的形状。
40.第一轨道450固定于基板100。如图6~图10所示,第一轨道450具有沿着假想圆a1的直径而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假想圆a1以固定端部411与旋转端部412之间的距离的两倍的长度为半径、且以固定端部411为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轨道450具有在假想圆a1的直径上从中心b1的一侧到另一侧的方式延伸的形状。第一轨道450以与座椅滑动件3平行的姿势固定于基板100。不过,第一轨道450也可以以与座椅滑动件3交叉的姿势固定于基板100。
41.第一滑动件460能够沿着第一轨道450移动。第一滑动件460以使旋转板300能够相对于该第一滑动件460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旋转板300。第一滑动件460支撑旋转板300中的从与旋转端部412固定的部位离开的部位。如图6~图10所示,旋转端部412固定于旋转板300的后部,第一滑动件460支撑旋转板300的后部且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比旋转端部412靠内侧的部位(以下,记为“第一被支撑部310”)。
42.第一滑动件460使第一被支撑部310一边向与在旋转板300从就座位置向乘降位置
移动时旋转板300相对于旋转端部412旋转的方向(图6中的顺时针)相同的方向相对于该第一滑动件460相对旋转一边沿着第一轨道450向前方移动。第一滑动件460在座椅主体200从就座位置向乘降位置移动时,以沿着以固定端部411与旋转端部412之间的长度为半径且以旋转端部412为中心的圆a2一边与假想圆a1内切一边旋转时的圆a2上的点的轨迹(假想圆a1的直径)的方式移动。所述圆a2上的点对应于第一被支撑部310。
43.第二轨道470具有沿着假想圆a1的直径而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第二轨道470以与第一轨道450交叉的姿势固定于基板10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轨道470在假想圆a1的直径上仅位于中心b1的一侧。第二轨道470以随着去往车辆的前方而逐渐从第一轨道450向去往乘降口的方向离开的姿势固定于基板100。
44.第二滑动件480能够沿着第二轨道470移动。第二滑动件480以使旋转板300能够相对于该第二滑动件480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旋转板300。第二滑动件480支撑旋转板300中的从固定于旋转端部412的部位及第一被支撑部310双方离开的部位(以下,记为“第二被支撑部320”)。如图6~图10所示,第二被支撑部320相当于旋转板300的中央部。
45.第二滑动件480使第二被支撑部320一边向与在旋转板300从就座位置向乘降位置移动时旋转板300相对于旋转端部412旋转的方向(图6中的顺时针)相同的方向相对于该第二滑动件480相对旋转一边沿着第二轨道470向前方移动。第二滑动件480在座椅主体200从就座位置向乘降位置移动时,以沿着圆a2一边与假想圆a1内切一边旋转时的圆a2上的点的轨迹(假想圆a1的直径)的方式移动。所述圆a2上的点对应于第二被支撑部320。
46.接着,参照图6~图10对旋转座椅1中的座椅主体2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示出了就座位置下的旋转板300与连结单元400的关系。在图6中的上方设置有乘降口。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图10中,旋转板300由双点划线示出。
47.在图6所示的就座位置下,旋转端部412位于贯通孔120的后端部,第一滑动件460位于第一轨道450的后端部,第二滑动件480位于第二轨道470的后端部。需要说明的是,旋转板300中的由第一滑动件460支撑的部位(第一被支撑部310)及旋转板300中的由第二滑动件480支撑的部位(第二被支撑部320)位于圆a2上。
48.图7是概略性地示出从就座位置起连杆以固定端部为中心旋转了10度的状态下的基板、旋转板及连结单元的位置关系的图。图8是概略性地示出从就座位置起连杆以固定端部为中心旋转了20度的状态下的基板、旋转板及连结单元的位置关系的图。图9是概略性地示出从就座位置起连杆以固定端部为中心旋转了30度的状态下的基板、旋转板及连结单元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0是概略性地示出从就座位置起连杆以固定端部为中心旋转了40度的状态下的基板、旋转板及连结单元的位置关系的图。需要说明的是,连杆410的旋转角度意味着就座位置(图6)下的连结假想圆a1的中心b1和圆a2的中心b2的直线与当前的连杆410的位置下的连结中心b1和中心b2的直线所成的角。
49.从图6~图10所示,对应于连杆410的旋转端部412以固定端部411为中心转动,第一滑动件460沿着第一轨道450向前方移动,并且第二滑动件480沿着第二轨道470向前方移动。此时,旋转板300朝向乘降口旋转。具体而言,旋转板300中的固定于旋转端部412的部位相对于旋转端部412朝向乘降口旋转,各被支撑部310、320一边向与旋转板300相对于旋转端部412旋转的方向(在图6~图10中是顺指针)相同的方向相对于各滑动件460、480旋转一边沿着各轨道450、轨道470向前方移动。由此,旋转板300位于乘降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
本实施方式中,连杆410从就座位置旋转了40度的位置被设定为乘降位置。
50.在以上说明的旋转座椅1中,各滑动件460、480在座椅主体200从就座位置向乘降位置移动时,以沿着圆a2一边与假想圆a1内切一边旋转时的圆a2上的点的轨迹(假想圆a1的直径)的方式移动。因而,能够确保就座位置与乘降位置之间的座椅主体200的移动距离。由此,座椅主体200能够避开位于就座位置下的该座椅主体200的侧方的柱4并向乘降位置移动。
51.而且,由于该旋转座椅1的各轨道450、470固定于基板100,所以连结单元400的刚性的下降被抑制。
52.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旋转板300在旋转端部412、第一滑动件460及第二滑动件480这三点处被支撑,所以座椅主体200被稳定地支撑。
53.(第二实施方式)
54.接着,参照图11及图12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座椅1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不反复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的说明。
55.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单元400不具有第二轨道470及第二滑动件480,还具有内齿轮491和外齿轮492。
56.内齿轮491形成为沿着假想圆a1的圆弧状,固定于基板100。内齿轮491配置于座椅滑动件3之间。
57.外齿轮492是与内齿轮491啮合的齿轮。外齿轮492以能够相对于旋转端部412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旋转端部412。外齿轮492的半径被设定为与中心b1与中心b2之间的距离相同。外齿轮492形成为扇形。
58.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到,上述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是以下的方案的具体例。
59.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旋转座椅具备:基板,固定于地板侧;座椅主体,配置于所述基板上;旋转板,以不相对于所述座椅主体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座椅主体的下表面;及连结单元,以使所述旋转板能够相对于所述基板而在所述座椅主体朝向车辆的前方的就座位置与所述座椅主体朝向车辆的车门的开口部的乘降位置之间旋转的方式连结所述基板和所述旋转板,所述连结单元具有:连杆,连结所述基板和所述旋转板;轨道,固定于所述基板;及滑动件,能够沿着所述轨道移动,以使所述旋转板能够相对于该滑动件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旋转板,所述连杆具有:固定端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基板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基板;及旋转端部,能够以所述固定端部为旋转中心而相对于所述基板转动,且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板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旋转板,所述轨道具有沿着假想圆的直径而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所述假想圆以所述固定端部与所述旋转端部之间的距离的两倍的长度为半径、且以所述固定端部为中心,所述滑动件使所述旋转板中的从与所述旋转端部固定的部位离开的部位一边向与在所述旋转板从所述就座位置向所述乘降位置移动时所述旋转板相对于所述旋转端部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而相对于该滑动件相对旋转,一边沿着所述轨道移动。
60.在该旋转座椅中,通过轨道具有沿着所述假想圆的直径而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滑动件在座椅主体从就座位置向乘降位置移动时,以沿着以固定端部与旋转端部之间的长度为半径且以旋转端部为中心的圆一边与所述假想圆内切一边旋转时的所述圆上的点的
轨迹(假想圆的直径)的方式移动。因而,能够确保就座位置与乘降位置之间的座椅主体的移动距离。而且,由于该旋转座椅的轨道固定于基板,所以连结单元的刚性的下降被抑制。
61.另外,可以是,所述连结单元还具有:另一轨道,具有沿着所述假想圆的直径而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以与所述轨道交叉的姿势固定于所述基板;及另一滑动件,能够沿着所述另一轨道移动,以使所述旋转板能够相对于该另一滑动件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旋转板。
62.在该方案中,由于旋转板在旋转端部、滑动件及另一滑动件这三点处被支撑,所以座椅主体被稳定地支撑。
63.或者,可以是,所述连结单元还具有:内齿轮,形成为沿着所述假想圆的圆弧状,固定于所述基板;及外齿轮,与所述内齿轮啮合,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端部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旋转端部。
64.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连结单元还具有辊,所述辊以与所述基板的上表面相接且从所述旋转板离开的方式固定于所述连杆。
65.这样一来,连杆相对于基板的相对旋转变得顺畅。
66.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连结单元还具有从所述连杆向所述基板突出的突出部和固定于所述突出部的固定部件,在所述基板设置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具有包括所述突出部的移动轨迹的形状,所述突出部插通于所述贯通孔内,所述固定部件固定于所述突出部中的从所述基板向下方突出的部位,具有在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基板向上方移动时与所述基板的下表面抵接的形状。
67.这样一来,由于连杆在固定端部和固定部件这两点处固定于基板,所以车辆正面碰撞时等经由座椅主体而向连杆作用了朝上的力时的连杆的破损被抑制。
68.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非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