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靠背发泡风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21224发布日期:2022-02-16 13:17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靠背发泡风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申请涉及汽车座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靠背发泡风道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久坐成了现代人的通病。上学的学生,上班的白领,开长途的司机等等领域的人,往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且长时间人体接触发泡座椅靠背的部分会产生大量的热。如今发泡技术越来越成熟,许多座椅都会采用发泡座椅靠背,同时,为了减少久坐后发泡座椅靠背的热量堆积,通常会在发泡座椅靠背上设置通风腔,并配合风机的安装来实现发泡座椅靠背的散热功能。
3.参照图1,相关技术中,将发泡座椅靠背内部开设通风腔,且在通风腔内填充包裹好的风机,通风腔贯穿整个发泡座椅靠背至发泡座椅靠背的前部。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泡座椅靠背的通风腔体积过大,为了减少噪音,风机的功率通常较小,这使得单位体积内的通风量少,从而导致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发泡座椅靠背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座椅靠背发泡风道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座椅靠背发泡风道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座椅靠背发泡风道结构,包括设于发泡座椅靠背的通风结构和封闭组件;所述通风结构包括开设于发泡座椅靠背的背部的凹槽和开设于所述发泡座椅靠背上的若干通孔,所述通孔自发泡座椅靠背前部贯通至凹槽;所述封闭组件设置于发泡座椅靠背的背部,所述封闭组件用于封闭凹槽的槽口,所述封闭组件上设置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用于与风机的风口连通。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发泡座椅靠背设置通孔和凹槽,风机能够将凹槽内的空气抽出或送入外部空气,由于人体接触发泡座椅靠背的部位有通孔,所以人体散发出的热量能被流动的空气带走,达到给人体散热的效果。在使用同等功率的风机时,采用通孔的设置减小了风道在发泡座椅靠背上散热口的截面面积,增大了单位面积的风速,从而能够提高散热的效果。
8.可选的,所述封闭组件包括:防风布,所述防风布设置于发泡座椅靠背的背部表面,且所述防风布与凹槽之间形成容置腔室,所述通风孔设置于防风布上。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采用防风布覆盖凹槽槽口以达到将凹槽槽口封闭的作用,结构轻巧,便于实现与发泡座椅靠背的安装固定,从而有利于防止外部空气流通于内,且与凹槽之间形成一个风腔,减少空气流动量的损耗,稳定散热效果。
10.可选的,所述凹槽设置为u形槽,所述u形槽开口沿发泡座椅靠背竖向向下,所述u形槽左右对称,且所述u形槽居中设置于发泡座椅靠背上。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凹槽设置为u形槽,一方面减少了开槽的空间,提高了
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u形槽贴合人体接触发泡座椅靠背的部分,符合人体工学;其次,减小了总通风体积,增大了单位体积的通风量,能够提高散热的效果;而且开槽的空间不大,使得发泡座椅靠背的承托结构几乎不变,承托能力几乎不变,表现为椅子的舒适度不变的同时提高散热功能。
12.可选的,所述封闭组件还包括透气支撑件,所述透气支撑件处于容置腔室内,所述透气支撑件贴合u形槽的内壁,且供防风布抵接。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透气支撑件贴合u形槽的内壁,且抵接防风布;容置腔室是一个密封的空间,而且防风布呈柔性,可能会出现防风布落入凹槽,堵住通孔的情况,导致通气效果降低,散热效果不佳。而透气支撑件一方面能够贴合凹槽防止防风布落入凹槽,起到支撑的作用;另一方面,透气支撑件的风阻小,相对于其他材料,能够减少空气在流动过程的消耗。
14.可选的,风道结构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连接于防风布,所述密封圈的尺寸适配于所述通风孔的尺寸。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机在安装过程中,由于风机功率大小不同,形状规格也不同,因此风口大小尺寸也不相同。为了减少风机安装后出现缝隙的情况,设置尺寸合适的密封圈连接防风布,使得风机口大小契合风口大小,来保持良好通风效果。
16.可选的,所述u形槽包括:弯曲段和直线段,所述弯曲段设置于直线段竖向的上方,所述直线段设为两组,两组所述直线段分别连接所述弯曲段的两端,所述防风布的通风孔连通至u形槽的弯曲段。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上面说明过u形槽是呈中线对称的,风机连通于弯曲段一方面能够保证u形槽沿轴线两边对称的部位通风效果相同,另一方面避免u形槽某一段风路变长,通风效果不佳。
18.可选的,所述u形槽的直线段与发泡座椅靠背宽度中线的距离为30mm-150mm。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人体接触发泡座椅靠背的部位大致位于离中线30mm-150mm范围之内,因此u形槽这样设置更符合人体工学;如果发泡座椅靠背其他位置开槽,额外的空间利用不仅可能会损坏发泡座椅靠背的支撑结构,而且散热效果也不是最佳。
20.可选的,所述发泡座椅靠背上的通孔分布密度由上而下逐渐变大。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人体在接触发泡座椅靠背的位置主要集中在这个范围,而且由于人体自身的血液流通情况,越靠近尾椎部,血液流通得越慢,因此人体尾椎部要求的散热条件更高;基于这种人体现象,通孔分布的密度也与之配合设置,设置更多的通孔从而达到散热效果更好,达到一个更符合人体工学的散热效果。
22.可选的,所述通孔为圆孔,且所述通孔的直径在15mm-30mm。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次试验测试,测试出通孔的直径在15mm-30mm范围之间的通风效果最好,通风效果越好说明散热效果越好。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发泡座椅靠背承托能力稳定和风机功率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发泡座椅靠背的散热效果。
25.2.散热位置精准设计符合人体工学,散热效果好。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背景技术参考图。
27.图2是本技术爆炸视图。
28.图3是本技术后视图。
29.图4是本技术前视图。
30.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通风结构;2、封闭组件;3、通风孔;4、风机;11、凹槽;12、通孔;21、防风布;22、透气支撑件;23、密封圈;111、u形槽;1111、弯曲段;1112、直线段。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5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例公开了一种座椅靠背发泡风道结构,用于提高发泡座椅靠背的散热。
34.参照图2和图3,一种座椅靠背发泡风道结构,包括设于发泡座椅靠背的通风结构1和封闭组件2,其中,通风结构1包括开设于发泡座椅靠背的背部的凹槽11和开设于所述发泡座椅靠背上的若干通孔12,通孔12自发泡座椅靠背前部贯通至凹槽11;封闭组件2用于封闭凹槽11槽口,且封闭组件2上设置有用于与风机4的风口连通的通风口。
35.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1设置为u形槽111,且u形槽111的槽口水平放置,u形槽111开口沿发泡座椅靠背竖向向下;同时,u形槽111左右对称,u形槽111轴线与发泡座椅靠背中线一致,且u形槽111两端沿轴线对称。此外,u形槽111槽口位置设置于轴线的30mm-150mm范围,一方面减少了开槽的空间,稳定发泡座椅靠背承托能力且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u形槽111贴合人体接触发泡座椅靠背的部分,而且u形槽111中线位置为u形槽111的轴线,轴线两端对称符合人体身体特征,设计理念贴合人体工学。从整体来看,减小了通风的通风体积,在风机4功率相同的情况,单位通风量会增大,提高了散热效果。
36.参照图2和图3,u形槽111包括弯曲段1111和直线段1112,所述防风布21的通风孔3连通至u形槽111的弯曲段1111。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如果风机4设置于某一直线段1112,那么另一端直线段1112由于离风机4太远,风路变长,导致通风效果差,散热效果不佳,整体的散热效果就会降低。而且u形槽111呈轴对称,风机4安装在轴线位置顶部,u形槽111两直线段1112均有通风效果,其通风效果相同,散热稳定。
37.参照图2和4,通孔12沿发泡座椅靠背竖向方向上分布密度逐渐变大,通孔12直径范围在15mm-30mm之间,通孔12沿发泡座椅靠背竖向方向上分布密度逐渐变大。为了提高散热效果,通过合理的测试,将通孔12的直径确定在15mm-30mm之间。此外由于人体自身的血液流通情况,越靠近尾椎部,血液流通得越慢,因此人体尾椎部要求的散热条件更高;基于这种人体现象,通孔12分布的密度也与之配合,达到一个更符合人体工学的散热效果。
38.具体的,人体现象原理:根据血液流速公式:其中,为输入端的血压,为输出端的血压,(>),血管半径为r。该式说明:血液在血管中的流速与血液的粘粘系数η呈反比,与血管两端的血压差呈正比,血管半径r越大流速越大,反之流速越小。(参考文献:[1]张亚文,卢书成.人体血液的流速分布与流量
[j].今日科苑,2007(04):73.)人体在长时间久坐后,血管受到长时间挤压,血管半径相对于正常站立半径减小。如果将背部抵接发泡座椅靠背的血管看成若干个分段血管组成,因为人体依靠发泡座椅靠背受力情况在竖向方向上由上至下逐渐增大,所以血管半径受压力而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则每个分段血管输入端的半径大于输出端的半径,且依靠发泡座椅靠背部位的初始分段血管半径等于正常站立血管半径。因此,人体尾椎部的血管半径最小。
[0039]
而且根据公式可知,血管半径越大流速越大,血管半径越小流速越小,因此血液流速沿发泡座椅靠背竖向方向上越来越慢,血液物质交换越慢,代谢越慢,则人体排泄功能越慢,人体皮肤主要排泄依靠出汗,排出汗液少,则堆积的热量越多,因此需要得更好的散热效果。
[0040]
参照图2和图4,本实施例中,人体尾椎部与发泡座椅靠背接触的区域设置为发泡座椅靠背尾椎接触区,且发泡座椅靠背上的通孔12分布密度分布与人体工程学原理相同。其中,离发泡座椅靠背尾椎接触区0mm-150mm处设置10个通孔12,离发泡座椅靠背尾椎接触区150mm-300mm设置6个通孔12,离发泡座椅靠背尾椎接触区300mm外设置3个通孔12。
[0041]
参照图2和图5,在另一实施例中,发泡座椅靠背上的通孔分布密度相同,但在竖向上由上至下孔径越来越大。其中,离发泡座椅靠背尾椎接触区0mm-150mm处孔径设置为30mm,离发泡座椅靠背尾椎接触区150mm-300mm处孔径设置为20mm,离发泡座椅靠背尾椎接触区300mm外孔径设置为15mm。
[0042]
参照图2,封闭组件2包括:防风布21、密封圈23和透气支撑件22,防风布21覆盖发泡座椅靠背的背部表面,且防风布21与u形槽111之间形成容置腔室,通风孔3设置于防风布21上。具体的,风机4的风口连接有风管,风管与通风孔3连接。同时,密封圈23围绕在风管周围,防止风管周围出现空隙,维持椅座的散热通风效果。
[0043]
在本实施例中,透气支撑件22设置为3d网格件,3d网格件贴合u形槽111的内壁设置,3d网格件形状与u形槽111一致,尽量减小空隙。
[0044]
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防风布21与u形槽111形成一个密封的腔室,防止外部空气进入,稳定了通风效果;设置3d网格件的作用:由于3d网格件本身的性质,3d网格件的硬度大,抗压系数大,风阻小,而且3d网格件能够采用多个3d网格拼接的方式构成3d网格件,整体组件形状可塑性强。而且在通风过程中,风阻小能够极大减小通风量的损耗,维持良好的通风效果,且防止防风布21在通风过程中内凹掉落至风道内,3d网格件给了防风布21支撑的作用。
[0045]
参照图2,若透气支撑件22不贴合凹槽11内壁,会使得透气支撑件22与u形槽111的内部空隙过大,人在依靠发泡座椅靠背时,开槽的位置缺少支撑,发泡座椅靠背便会发生弯折;而本实施例中,透气支撑件22贴合凹槽11内壁,可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因此透气支撑件22还起到支撑发泡座椅靠背的作用。
[0046]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发泡座椅靠背发泡成型,在发泡座椅靠背上开设凹槽11,凹槽11的内壁开设通孔12,通孔12的直径大小范围在15mm-30mm之间,封闭组件2能够覆盖u形槽111,且封闭组件2上设置有通风孔3,通风孔3能够连通风机4的风管口输出,风机4可将内部的空气流通于外;通风体积减小,风机4功率一定,单位体积通风量增大,通风效果增强,散热效果提高。
[0047]
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