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及其总成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924323发布日期:2022-05-07 10:31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及其总成安装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通风系统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汽车作为最为普遍的交通工具,除了起到运输作用外,人们对乘车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长时间的乘坐使得与座椅接触的臀部、腿部和背部的位置空气不流通,导致热量散发不畅容易出汗,所以现在一些汽车发泡座椅内会设置通风系统,通过通风系统将座椅贴近人体的内侧的热空气吸到座椅外侧,实现座椅内部的空气流通,从达到散热的效果。
3.常见的座椅通风系统包括3d网格和风扇,3d网格设置在座椅的外侧,在坐垫底部开设有一个基本占据坐垫面积大小的凹槽,凹槽底部贯穿坐垫开设有通孔,通孔将凹槽和坐垫上部的空间连通;在椅背背面开设有一个基本占据椅背背面面积大小的凹槽,凹槽底部贯穿椅背也开设有通孔,通孔将凹槽和椅背前部的空间连通;两组3d网格分别固定在两个凹槽中且分别与凹槽相适配,风扇对3d网格内部风路抽风,使3d网格内部风路产生负压空间,从而将坐垫内侧的热空气通过凹槽底部的通孔引导到3d网格内部,最后再通过风扇引导离开座椅。
4.这其中存在的缺陷是,考虑到风扇噪音的影响,风扇往往最大风力是有限的,而热风进入到3d网格后就会被大面积的分散,同时因3d网格是有一定风阻的,热风被分散太多,不利于热空气快速的从3d网格中导出,进而使得散热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进一步提升汽车座椅的散热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及其总成安装方法。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座椅通风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包括用于设置在坐垫底面的坐垫支撑网格、用于设置在椅背背面的椅背支撑网格以及用于对坐垫支撑网格和椅背支撑网格内部抽风的抽风组件;所述坐垫在所述坐垫支撑网格覆盖的位置开设有若干坐垫通风孔,所述坐垫通风孔连通所述坐垫的底面和上部空间;所述坐垫支撑网格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一端固定连接且内部风路连通,第一支撑部包括处于同侧的两块腿位支撑板,两块腿位支撑板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椅背在所述椅背支撑网格覆盖的位置开设有若干椅背通风孔,所述椅背通风孔连通所述椅背的背面和前部空间;所述椅背支撑网格包括两个直线支撑板和弯曲支撑板,两个所述竖向支撑板竖向设置,所述弯曲支撑板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竖向支撑板连接,两个所述直线支撑板之间设置有间隙。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腿位支撑板之间的空隙减少了坐垫支撑网格的材料
使用量,椅背支撑网格两个竖向支撑板的间隙同样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面积,使得坐垫和椅背在面积大小相同的条件下,在达到对腿部和背部的支撑和风路导向效果的同时,立体网格的体积更小,降低了材料成本;而且因支撑件体积减小并且通风孔集中在腿部以及背部,有助于风量集中在腿部和背部,既提升了对腿部和背部的散热效果,而且又因为导风面积减小,同等风量的情况下,风速就会增加,也达到了提升对腿部和背部散热效果的目的。
8.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通风连接部和两个臀位支撑板,所述通风连接部一端与所述腿位支撑板固定连接且内部风路连通,所述通风连接部另一端与两个所述臀位支撑板相连且内部风路连通,两个所述臀位支撑板之间设置有间隙。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个臀位支撑板之间间隙的设置,进一步减小了坐垫支撑网格的体积,在达到对臀部的支撑和风路导向效果的同时,减少了支撑材料的使用量,进一步降低了材料成本;而且第二支撑部体积减小并集中在臀部,有助于风量集中在臀部,既提升了对臀部的散热效果,而且又因为导风面积减小,同等风量的情况下,风速就会增加,也达到了进一步提升对臀部散热效果的目的。
10.可选的,所述椅背支撑网格左右轴对称设置,所述椅背支撑网格居中设置在椅背背面,所述弯曲支撑板位于两个所述直线支撑板上方。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椅背支撑网格一方面减少材料使用量,减少风阻;另一方面,椅背支撑网格开口向下且左右轴对称的设置,适配人体背部与椅背接触时接触面的形状,在对应的位置开设的通风孔,使得通风位置更具针对性,提高了通风效果。
12.可选的,所述坐垫底部开设有适配所述坐垫支撑网格形状的坐垫通风槽,所述坐垫通风孔连通所述坐垫通风槽以及所述坐垫上部的空间,所述坐垫支撑网格设置在所述坐垫通风槽内部;所述椅背背部开设有适配所述椅背支撑网格形状的椅背通风槽,所述椅背通风孔连通所述椅背通风槽以及所述椅背前部的空间;所述椅背支撑网格设置在所述椅背通风槽内部。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坐垫的材料有较好的气密性,在坐垫底部开设与坐垫支撑网格形状适配的坐垫通风槽,并将坐垫支撑网格安装于坐垫通风槽内,将使坐垫支撑网格的侧壁密封,使得坐垫支撑网格内部流通的热空气仅可以通过坐垫支撑网格的上下表面进出坐垫支撑网格内部,进一步减小了导风面积,使得在抽风风力相同的条件下,坐垫支撑网格单位面积风速更高,通风效果更好。同理的,椅背背部开设与椅背支撑网格形状适配的椅背通风槽,并将椅背支撑网格安装于椅背通风槽内的设计,也使得在抽风风力相同的条件下,椅背支撑网格单位面积的风速更高,通风效果更好。
14.可选的,所述坐垫在开设所述坐垫通风槽的位置设置有坐垫密封布,所述坐垫密封布用于密封所述坐垫通风槽的槽口,所述坐垫密封布上开设坐垫抽风口,所述坐垫抽风口连通所述坐垫通风槽与所述坐垫底部空间;所述椅背在开设所述椅背通风槽的位置设置有椅背密封布,所述椅背密封布用于密封所述椅背通风槽的槽口,所述椅背密封布上开设椅背抽风口,所述椅背抽风口联通所述椅背通风槽与所述椅背背部空间。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坐垫密封布将坐垫支撑网格密封在坐垫通风槽内,仅通过坐垫密封布上开设的坐垫抽风口对坐垫通风槽内部的座椅支撑件进行抽风,有助于风力集中在坐垫抽风口处,相比于直接对坐垫支撑网格的下表面进行抽风,这样的抽风效果会更好;同理的,由于椅背密封布和椅背抽风口的设置,相比于直接对椅背支撑网格的外侧表
面进行抽风,在抽风风力相同的条件下,椅背支撑网格内部的通风风速更大,通风效果更好。
16.可选的,所述抽风组件包括坐垫抽风件,所述坐垫密封布上开设的所述坐垫抽风口在所述坐垫底面的中部位置,所述坐垫抽风件设置在所述坐垫底部且与所述坐垫抽风口沿坐垫底面相邻,所述坐垫密封布上在所述坐垫抽风口的位置设置有一个通风管,所述通风管一端与所述坐垫抽风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坐垫抽风口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坐垫抽风口的位置开设在坐垫底部偏离中心的位置,坐垫抽风口的位置开设在坐垫底面中部的位置,使得整个坐垫通风槽内部各个位置的风速大致相同,从而使坐垫各个位置的散热效果较为均匀;但是由于坐垫底部的竖向空间相比于横向空间较为狭窄,坐垫中部又是整个坐垫受到压力最大的部位,这就使得坐垫底部中间位置的竖向空间最为狭窄,坐垫抽风件与坐垫抽风口呈相邻状态安装,并通过通风管连接,使坐垫抽风件避开了坐垫底部空间最狭小的位置,优化了空间布局。
18.可选的,所述抽风组件还包括椅背抽风件,所述椅背密封布上开设的椅背抽风口在所述椅背支撑网格远离自身开口一端的中间位置,所述椅背抽风件通过所述椅背抽风口与所述椅背通风槽连通。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椅背抽风口设置在椅背支撑网格顶部的中间位置,使椅背支撑网格内部各个位置的风速大致相同,从而使椅背各个位置的散热效果更加均匀。
20.可选的,所述坐垫支撑网格与所述坐垫密封布靠近坐垫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椅背支撑网格与所述椅背密封布靠近所述椅背一侧表面固定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坐垫密封布与坐垫支撑网格固定成一个整体,在安装时直接将二者连接成的整体安装在坐垫底部对应的位置,相比于分部单个安装,安装时更加方便,提高了安装效率;同理的,椅背密封布与坐垫支撑网格固定成一体的设计,相比于分部单个安装,也使得安装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安装效率。
22.一种基于座椅通风系统的总成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通风管一端固定在坐垫密封布开设坐垫抽风口的位置,将坐垫支撑网格固定在坐垫密封布背离通风管安装面的一面上,坐垫密封布设置坐垫支撑网格的一面粘贴双面密封胶;s2.在坐垫底部开设适配坐垫支撑网格的坐垫通风槽;s3.将坐垫密封布、坐垫支撑网格和通风管三者总成的一个整体覆盖在坐垫底部,坐垫支撑网格卡在坐垫通风槽内,坐垫密封布粘结在坐垫底部,并将坐垫通风槽槽口封住;s4.将坐垫抽风件连接在通风管的另一端,并固定在坐垫底面临近坐垫抽风口的位置;s5.将椅背支撑网格固定在椅背密封布上,椅背密封布设置椅背支撑网格的一面粘贴双面密封胶;s6.在椅背底部开设适配椅背支撑网格的椅背通风槽;s7.将椅背密封布和椅背支撑网格二者总成的一个整体覆盖在椅背背部,椅背支撑网格卡在椅背通风槽内,椅背密封布粘结在椅背背部;s8.将椅背抽风件安装在椅背抽风口的位置,并且椅背抽风件进风口与椅背抽风口连通。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法将可以将坐垫密封布、坐垫支撑网格及通风管三者预先组装固定好,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将三者同时安装在座椅组件底部,极大地节约了安装工时,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椅背密封布与椅背支撑网格二者预先组装固定好,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将二者同时安装在椅背背部,极大地节约了安装工时,提高了安装效率。
24.综上所述,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一种有益效果:减少了支撑件材料的使用量,在达到对腿部和背部的支撑和风路导向效果的同时,通风风速更高,散热效果更好。
25.坐垫抽风件避免安装在坐垫面中部的位置,优化了坐垫底部的空间布局。
26.坐垫密封件、坐垫密封布及通风管三者总成,椅背密封件及椅背密封布二者总成的总成安装方法可以减少安装工时,提高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一种座椅通风系统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一种座椅通风系统中为了凸显坐垫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一种座椅通风系统中坐垫支撑网格的侧视图。
30.图4是本技术一种座椅通风系统中为了凸显椅背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一种座椅通风系统中坐垫抽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坐垫;11、坐垫通风孔;12、坐垫通风槽;13、凹陷区;2、椅背;21、椅背通风孔;22、椅背通风槽;3、坐垫支撑网格;31、第一支撑部;311、腿位支撑板;32、第二支撑部;321、臀位支撑板;3211、支撑前部;3212、支撑后部;322、通风连接部;a1、第一夹角;a2、第二夹角;a3、第三夹角;4、椅背支撑网格;41、直线支撑板;42、弯曲支撑板;5、抽风组件;51、坐垫抽风件;511、入风管;512、叶轮;513、出风管;52、椅背抽风件;6、坐垫密封布;61、坐垫抽风口;7、椅背密封布;71、椅背抽风口;8、通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座椅通风系统。
35.参照图1,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包括用于设置在坐垫1底面的坐垫支撑网格3、用于设置在椅背2背面的椅背支撑网格4以及用于对坐垫支撑网格3和椅背支撑网格4内部抽风的抽风组件5。
36.参照图1,坐垫1在坐垫支撑网格3覆盖的位置均匀开设若干个坐垫通风孔11,坐垫通风孔11的直径为15~30mm,直径小于15mm通风面积过小,导风效果不好,直径大于15mm容易产生异物感或塌陷等不良体验;本技术中坐垫通风孔11的直径为30mm。坐垫通风孔11连通坐垫1的底面和上部空间;椅背2在椅背支撑网格4覆盖的位置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椅背通风孔21,椅背通风孔21的直径为15~30mm,椅背通风孔21连通椅背2的背面和前部空间。坐垫支撑网格3包括第一支撑部31和第二支撑部32,第一支撑部31一端与第二支撑部32一端固定连接且内部风路连通,第一支撑部31包括处于同侧的两块腿位支撑板311,两块腿位支撑板311之间设置有间隙。
37.参照图1,抽风组件5对坐垫支撑网格3内部抽风,使得坐垫支撑网格3内部形成负
压空间,将坐垫1上部的热空气通过坐垫通风孔11抽到座椅外部,实现座椅的通风散热;两个腿位支撑板311之间的空隙减少了坐垫支撑网格3的材料使用量,降低了材料成本,同等风量的情况下,风速增加,达到了提升对腿部散热效果的目的。
38.参照图2,坐垫支撑网格3中,两个腿位支撑板311处在同一平面且互相平行,两个腿位支撑板311之间的间距为40~100mm,腿位支撑板311的宽度为40~80mm;第二支撑部32包括通风连接部322和两个臀位支撑板321,通风连接部322一端与腿位支撑板311一体固定连接且内部风路连通,通风连接部322另一端与两个臀位支撑板321相连且内部风路连通,两个臀位支撑板321之间设置有间隙,臀位支撑板321的宽度为40~80mm;腿位支撑板311与臀位支撑板321厚度相同,腿位支撑板311与臀位支撑板321的厚度为8~30mm。
39.参照图2,两个腿位支撑板311之间40~100mm的宽度适配人体坐在坐垫1上时两腿张开的宽度,使得两个腿位支撑板311能够更加准确的分别对准坐在上面人的两个腿部,有助于提升散热的效率;而腿位支撑板311和腿位支撑板311的宽度为40~80mm,则适配大多数人腿部和臀部与坐垫1接触处的宽度,这样既不太浪费风力,又能很好的对腿部降温。腿位支撑板311与臀位支撑板321相同的厚度,使得腿位支撑板311和臀位支撑板321风阻大致一致,风力风配更加均匀;小于8mm厚度由于材料太薄,通风导向作用效果不好,大于30mm的厚度由于材料硬度差异性的缘故,导致容易出现异物感的不良体验。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两个腿位支撑板311之间的距离为60mm,宽度为50mm,厚度为10mm;腿位支撑板311的宽度为50mm,厚度为10mm。
40.参照图2和图3,腿位支撑板311所在平面与通风连接部322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a1,第一夹角a1为钝角;臀位支撑板321所在平面与通风连接部322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a2,第二夹角a2为钝角;第一夹角a1的朝向与所述第二夹角a2的朝向相反;臀位支撑板321包括支撑前部3211和支撑后部3212,支撑前部3211一端与通风连接部322一体固定连接,支撑后部3212的一端与支撑前部3211远离通风连接部322的一端一体固定连接;支撑前部3211所在平面与支撑后部3212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三夹角a3,第三夹角a3为钝角,第三夹角a3的朝向与第二夹角a2的朝向在同一侧。
41.参照图3,第一夹角a1与第二夹角a2的设置,使得腿位支撑板311与臀位支撑板321之间有一定的高度差,通风连接部322倾斜地一体固定连接在腿位支撑板311与臀位支撑板321之间,使得第一支撑部31、通风连接部322以及第二支撑部32之间形成类似z形的弯折结构;第三夹角a3的设置使得在支撑前部3211和支撑后部3212连接的位置形成向下凹的形状,该种结构更加贴合人体臀部与腿部,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使得坐垫支撑网格3支撑的位置更精准,支撑效果更好。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夹角a1角度为135度,第二夹角a2角度为135度,第三夹角a3角度为165度。
42.参照图4,所述椅背支撑网格4居中设置于在椅背2背面,椅背支撑网格4包括两个直线支撑板41和弯曲支撑板42,两个为矩形形状的直线支撑板41在同一平面且互相平行,弯曲支撑部设置在两个直线支撑板41顶端之间分别与两个直线支撑部相连且内部风路连通。两个直线支撑板41长度为500-800mm,厚度为8-30mm,两个直线支撑板41之间的距离为60-300mm,弯曲支撑板42的厚度为8-30mm。椅背支撑网格4的形状、位置和尺寸的设计适配人坐在座椅上倚靠在椅背2上时与椅背2接触面的形状位置和接触面积,使得在提高通风效果的同时,更加贴合人体背部,通风位置更加精准;两个直线支撑板41之间的空隙减少了材
料使用量,降低了材料成本,同等风量的情况下,风速增加,进一步提高了通风效果。
43.参照图2,坐垫1底部对应人体坐在坐垫1上的位置开设有适配坐垫支撑网格3形状结构的坐垫通风槽12,坐垫支撑网格3卡在坐垫通风槽12内,限制坐垫1在坐垫通风槽12位置的形变,同时坐垫通风槽12将坐垫支撑网格3的侧壁密封,坐垫通风槽12在槽底的位置开设坐垫通风孔11;椅背2背部对应人体背部倚靠在椅背2上的位置开设有适配椅背支撑网格4的椅背通风槽22,椅背支撑网格4卡在椅背通风槽22内,限制椅背通风槽22内部的形变,同时椅背通风槽22将椅背2立体网格的侧壁密封,椅背通风槽22在槽底的位置开设椅背通风孔21。
44.参照图1和图4,抽风组件5包括椅背抽风件52,椅背2在开设椅背通风槽22的位置设置有椅背密封布7,椅背密封布7覆盖在椅背2背面将椅背通风槽22的槽口密封,椅背密封布7上开设椅背抽风口71,椅背抽风口71在椅背支撑网格4远离自身开口一端的中间位置,坐垫抽风口61连通椅背通风槽22与椅背2后部空间,椅背抽风件52通过椅背抽风口71与椅背通风槽22连通。
45.参照图1和图2,抽风组件5还包括坐垫抽风件51,坐垫1在开设坐垫通风槽12的位置设置有坐垫密封布6,坐垫密封布6覆盖在坐垫1底面可以将坐垫通风槽12的槽口密封,坐垫密封布6上开设矩形的坐垫抽风口61,坐垫抽风口61在坐垫1底面中部的位置,坐垫抽风口61连通坐垫通风槽12与坐垫1底部空间;坐垫1底面从中部开始向坐垫1底面一侧开设一个凹陷区13域,凹陷区13域开设在人坐在坐垫1上时腿部对应的位置,坐垫抽风件51安装在凹陷区13域的底面上;坐垫密封布6在坐垫抽风口61处设置一个通风管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风管8为橡胶软管,通风管8的通风横截面为矩形且长边方向与坐垫1的底面平行,通风管8一端与坐垫抽风件51连接,另一端与坐垫抽风口61连接。
46.参照图1和图2,凹陷区13域的设置扩大了坐垫1底部的空间,坐垫1抽风组件5可以安装在凹陷区13域的位置,优化了空间布局;同时开设位置不在坐垫1中部,避开了人坐在坐垫1上时坐垫1压力最大的区域,在不影响整体支撑力的同时,节约了材料减轻了整体的重量;通风管8的设计在通风面积相同的条件下,相比于横截面为圆形或方形的管道,矩形的通风横截面使得通风管8可以扁平地安装在坐垫1底部,节约了坐垫1底部的纵向空间。
47.参照图2和图5,坐垫抽风件51包括入风管511、叶轮512和出风管513;入风管511用于与通风管8连通,出风管513与入风管511风路联通,入风管511的通风横截面为矩形且长边方向与坐垫1的底面平行,叶轮512安装在出风管513中,用于由电机驱动进行抽风;入风管511内部风路方向与坐垫1底面平行,出风管513内部风路与坐垫1底面垂直。入风管511通风截面的设置在通风面积相同的条件下,相比于横截面为圆形或方形的管道,矩形的通风横截面使得入风管511可以扁平地设置在坐垫1底部,节约了坐垫1底部的纵向空间;在叶轮512工作时,出风管513能够向远离坐垫1的方向吹风,此时即使出风管513远离入风管511一端端口做的比较大也不会占用坐垫1下方很多的竖向空间,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出风管513的出风面积,又能够不占用太多的竖向空间,尤其相比于将出风管513远离入风管511一端的出风方向沿着坐垫1底部平行设置,这方面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48.以下提供一种座椅通风系统的总成安装方法:s1.将通风管8一端固定在坐垫密封布6开设坐垫抽风口61的位置,将坐垫支撑网格3固定在坐垫密封布6背离通风管8安装面的一面上,坐垫密封布6设置坐垫支撑网格3的
一面粘贴双面密封胶;s2.在坐垫1底部开设适配坐垫支撑网格3的坐垫通风槽12;s3.将坐垫密封布6、坐垫支撑网格3和通风管8三者总成的一个整体覆盖在坐垫1底部,坐垫支撑网格3卡在坐垫通风槽12内,坐垫密封布6粘接在坐垫1底部并将坐垫通风槽12槽口封住;s4.将坐垫抽风件51连接在通风管8的另一端,并且固定在坐垫1底面临近坐垫抽风口61的位置;s5.将椅背支撑网格4固定在椅背密封布7上,椅背密封布7设置有椅背支撑网格4的一面粘贴双面密封胶;s6.在椅背2背部开设适配椅背支撑网格4的椅背通风槽22;s7.将椅背密封布7和椅背支撑网格4二者总成的一个整体覆盖在椅背2背部,椅背支撑网格4卡在椅背通风槽22内,椅背密封布7粘结在椅背2背部;s8.将椅背抽风件52安装在椅背抽风口71的位置,并且椅背抽风件52进风口与椅背抽风口71连通。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