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座椅控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45477发布日期:2022-07-13 07:31阅读:54来源:国知局
折叠座椅控制的制作方法

1.引言本节中提供的信息是为了总体上呈现本公开的背景的目的。当前署名的发明人的工作,就其在本节中所描述的程度而言,以及在提交时不可被另视为现有技术的该描述的各方面,既不明确地也不隐含地被认作针对本公开的现有技术。
2.本公开涉及具有头枕的折叠式(fold-down)车辆座椅。目前,车辆中的中排和后排座位能够包括头枕,如果头枕不处于完全缩回位置中,则头枕会阻碍座椅靠背的完全折叠。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的进一步的适用领域将从详细描述、权利要求书和附图变得显而易见。详细描述和特定示例仅旨在用于说明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4.一种车辆包括乘客舱,该乘客舱具有第一排座椅和设置在第一排座椅后面的第二排座椅。第二排座椅包括被构造成朝向第一排座椅向前折叠的座椅靠背。第二排座椅的座椅靠背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头枕,所述头枕可从缩回位置移动到延伸位置。所述至少一个头枕包括缩回机构,该缩回机构被构造成当第二排座椅的座椅靠背向前折叠时使头枕自动缩回到缩回位置。
5.本公开至少包括如下示例性具体方案:方案1. 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乘客舱,所述乘客舱具有第一排座椅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排座椅后面的第二排座椅,所述第二排座椅包括被构造成朝向所述第一排座椅向前折叠的座椅靠背;所述第二排座椅的所述座椅靠背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头枕,所述头枕可从缩回位置移动到延伸位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头枕包括缩回机构,所述缩回机构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二排座椅的所述座椅靠背向前折叠时使所述头枕自动缩回到缩回位置。
6.方案2. 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缩回机构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连接到所述头枕以将所述头枕朝向缩回位置偏压;以及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被构造成将所述头枕保持在所述延伸位置中并在所述座椅靠背向前折叠时被释放以便将所述头枕移动到所述缩回位置。
7.方案3. 根据方案2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锁止机构由螺线管释放,所述螺线管响应于对所述第二排座椅的所述座椅靠背的马达驱动型折叠机构的激活而被激活。
8.方案4. 根据方案3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马达驱动型折叠机构与可由用户操作的激活开关通信。
9.方案5. 根据方案2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锁止机构由机械连杆机构释放,所述机械连杆机构被构造成当所述座椅靠背向前枢转时释放所述锁止机构。
10.方案6. 根据方案5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机械连杆机构连接到座椅倾斜装置。
11.方案7. 根据方案2所述的车辆,所述车辆进一步包括头枕释放闩锁,所述头枕释放闩锁与所述头枕相邻并且被构造成由用户操作以脱开所述锁止机构。
12.方案8. 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缩回机构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连接到所述头枕以将所述头枕朝向缩回位置偏压;以及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被构造成将所述头枕保持在所述延伸位置中,并且所述锁止机构被构造成在所述头枕枢转时被释放以允许所述弹簧将所述头枕偏压到所述缩回位置。
13.方案9. 根据方案8所述的车辆,其中,当所述头枕处于所述延伸位置中时,所述弹簧被压缩。
14.方案10. 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第一排座椅是前排座椅。
15.方案11. 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第一排座椅是中排座椅,并且所述第二排座椅是后排座椅。
16.方案12. 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乘客舱,所述乘客舱具有第一排座椅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排座椅后面的第二排座椅,所述第二排座椅包括被构造成朝向所述第一排座椅向前折叠的座椅靠背;所述第二排座椅的所述座椅靠背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头枕,所述头枕可从缩回位置移动到延伸位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头枕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被构造成将所述头枕朝向缩回位置偏压;以及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被构造成将所述头枕保持在所述延伸位置中并在所述座椅靠背向前折叠时被释放以便将所述头枕移动到所述缩回位置。
17.方案13. 根据方案12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锁止由螺线管释放,所述螺线管响应于对所述第二排座椅的所述座椅靠背的机械或电动折叠中的一者而被激活。
18.方案14. 根据方案12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锁止由机械连杆机构释放,所述机械连杆机构被构造成当所述座椅靠背向前枢转时释放所述锁止机构。
19.方案15. 根据方案12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第一排座椅是前排座椅。
20.方案16. 根据方案12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第一排座椅是中排座椅,并且所述第二排座椅是后排座椅。
21.方案17. 根据方案12所述的车辆,其进一步包括头枕释放闩锁,所述头枕释放闩锁被构造成由用户操作以脱开所述锁止。
22.方案18. 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乘客舱,所述乘客舱具有第一排座椅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排座椅后面的第二排座椅,所述第二排座椅包括被构造成朝向所述第一排座椅向前折叠的座椅靠背;所述第二排座椅的所述座椅靠背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头枕,所述头枕可从缩回位置移动到延伸位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头枕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连接到所述头枕以将所述头枕朝向缩回位置偏压;以及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被构造成将所述头枕保持在所述延伸位置中并在所述座椅靠背向前折叠时被释放以便将所述头枕移动到所述缩回位置;以及头枕释放闩锁,所述头枕释放闩锁被构造成由用户手动操作以脱开所述锁止机构。
23.方案19. 根据方案18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锁止机构由螺线管释放,所述螺线管响应于对所述第二排座椅的所述座椅靠背的马达驱动型折叠机构的激活而被激活,其中,所述马达驱动型折叠机构与可由用户操作的激活开关通信。
24.方案20. 根据方案18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锁止机构由机械连杆机构释放,所述
机械连杆机构被构造成当所述座椅靠背向前枢转时释放所述锁止机构。
附图说明
25.本公开将从详细描述和附图变得被更充分地理解,其中:图1是具有带多排座椅的乘客舱的车辆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具有可缩回头枕的折叠座椅的第一实施例的前视示意图;图3是图2的折叠座椅的侧视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具有可缩回头枕的折叠座椅的第二实施例的前视示意图;图5是图4的折叠座椅的侧视示意图;以及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具有可缩回头枕的折叠座椅的第三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26.在附图中,附图标记可被重复使用以识别类似和/或相同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27.参考图1,车辆10被示为具有乘客舱12,该乘客舱具有前排座椅14、中排座椅16和后排座椅18。为了本公开的目的,本公开的折叠座椅控制能够应用于中排座椅16和/或后排座椅18。特别地,中排座椅16和后排座椅18能够各自包括座椅靠背20、座椅底部22(见图3)、以及可缩回头枕24。在中排座椅16和后排座椅18中的每一者中,座椅靠背20可相对于座椅底部22向前折叠。如果中排座椅16和后排座椅18的头枕处于延伸位置中,则它可能碰到在它前面的一排座椅并干扰座椅靠背20到达其完全折叠位置。因此,本公开提供了缩回机构26、126、226(见图2、图4、图6),该缩回机构被构造成当中排座椅16抑或后排座椅18的座椅靠背20向前折叠时使头枕24自动缩回到缩回位置。
28.参考图2和图3,座椅靠背20被示为具有用于使头枕24缩回的缩回机构26,该头枕由插入于座椅靠背20中的孔口30中的一对杆28支撑。缩回机构26包括连接到头枕24的弹簧32。当头枕24移动到延伸位置时,弹簧32能够被构造成被加载处于拉伸状态(如图2的实施例中所示),或者弹簧132能够被构造成被加载处于压缩状态(如图4的实施例中所示)。当弹簧32、132基于其构型而被加载处于压缩状态或拉伸状态时,弹簧32、132将头枕朝向缩回位置偏压。提供了用于将头枕24可释放地保持在延伸位置中的锁止机构34。锁止机构34能够可释放地接合设置在一对杆28中的一个中的凹部或一系列凹部中的一个。锁止机构34能够与手动可释放机构35通信,手动可释放机构诸如为被采用于头枕24以手动地释放锁止机构34的滑动件或杆件。座椅16、18能够进一步包括锁止释放机构36,该锁止释放机构与锁止机构34相互作用以在座椅靠背20向前折叠时释放锁止机构34。参考图2和图3,锁止释放机构36能够包括缆索38和/或杆件40(或其他机构),所述缆索和/或杆件(或其他机构)能够互连到本领域中众所周知的座椅倾倒杆件42,该座椅倾倒杆件用于激活座椅倾斜机构以便使座椅靠背20向前枢转。杆件40能够被弹簧偏压朝向接合位置。因此,当座椅倾倒杆件42被激活以用于使座椅靠背20向前枢转时,由锁止释放机构36自动释放锁止机构34以在座椅靠背20向前枢转时允许弹簧32将头枕24偏压到其缩回位置,使得头枕24不干扰允许座椅靠背20完
全向前折叠。
29.参考图4和图5,示出了替代性实施例,其中弹簧132被构造成当头枕24处于延伸位置中时处于压缩状态。另外,锁止机构34由包括螺线管138的锁止释放机构136接合。螺线管138能够由控制器140响应于对座椅折叠开关142的激活而被电子地激活,该座椅折叠开关还激活电子地控制座椅靠背20的位置的座椅折叠用马达144。因此,当用户按下折叠开关142以引起座椅折叠用马达144使座椅靠背20向前折叠时,控制器140还激活螺线管138以释放锁止机构34,使得弹簧132能够将头枕24偏压到缩回位置。因此,延伸的头枕24自动缩回,使得头枕24不阻碍座椅靠背20移动到完全折叠位置。
30.参考图6,示出了另一替代性实施例,其中座椅倾倒杆件242并入于座椅靠背220的背面中,使得其将可由用户从乘客舱的后部通达。如图6中所示,座椅倾倒杆件242能够连接到座椅靠背释放机构244,该座椅靠背释放机构允许座椅靠背220向前折叠。另外,座椅倾倒杆件242能够连接到锁止释放机构236,当座椅靠背220向前折叠时,该锁止释放机构与锁止34相互作用以释放锁止机构34。参考图6,锁止释放机构236能够包括能够互连到座椅倾倒杆件242的缆索238和/或杆件240。因此,当座椅倾倒杆件242被激活以用于使座椅靠背220向前枢转时,由锁止释放机构236自动释放锁止机构34以在座椅靠背220向前枢转时允许弹簧32(诸如早前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将头枕24偏压到其缩回位置,使得头枕24不干扰允许座椅靠背220完全向前折叠。
31.可选地,阻尼器50能够与弹簧32、132平行以提供头枕24的更平滑的运动以防止冲撞。阻尼件能够设计成使得头枕24能够及时地完全缩回,以便座椅靠背20完全向下折叠而没有来自前排座椅的干扰。锁止34还能够由用户手动脱开,使得头枕24也能够手动缩回。
32.根据本公开,当座椅靠背向前折叠时,能够通过机械或电动设备来实现对延伸的头枕的释放,以便使头枕自动缩回。应理解的是,虽然本技术的公开是结合机动车辆座位系统进行描述的,但是本公开也能够适用于其他非汽车座位系统。
33.前面的描述本质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并且决不旨在限制本公开、其应用或使用。本公开的广泛教导能够以各种形式实施。因此,尽管本公开包括特定示例,但是本公开的真实范围不应受到如此限制,因为在研究附图、说明书和以下权利要求时,其他修改将变得显而易见。应理解的是,方法内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可以以不同次序(或同时)执行,而不更改本公开的原理。进一步地,虽然上文将实施例中的每一个描述为具有某些特征,但是关于本公开的任何实施例描述的那些特征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能够在其他实施例中的任一个的特征中实施和/或与其组合,即使该组合未明确描述。换句话说,所描述的实施例不是相互排斥的,并且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彼此的排列仍然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34.元件之间(例如,模块、电路元件、半导体层等之间)的空间和功能关系使用各种术语来描述,包括“连接”、“接合”、“联接”、“相邻”、“紧邻”、“在
……
顶部”、“上方”、“下方”和“设置”。除非明确地描述为“直接”,否则当在上面的公开中描述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的关系时,该关系能够是在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不存在其他介入元件的直接关系,但也能够是在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存在(空间抑或功能上)一个或多个介入元件的间接关系。如本文中所使用的,短语a、b和c中的至少一者应被解释为意指使用非排他性逻辑或的逻辑(a或b或c),并且不应被解释为意指“a中的至少一者、b中的至少一者、以及c中的至少一者”。
35.在附图中,如由箭头指示的箭头方向通常展示图示所关注的信息(诸如,数据或指令)的流动。例如,当元件a和元件b交换多种信息但是从元件a传输到元件b的信息与图示相关时,箭头可从元件a指向元件b。该单向箭头并不暗示没有其他信息从元件b传输到元件a。进一步地,对于从元件a发送给元件b的信息,元件b可向元件a发送针对信息的请求或接收确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