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移动终端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60223发布日期:2021-10-16 09:11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移动终端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尤其涉及一种车载移动终端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车载移动终端的使用过程中,为实现稳定操作,需要在车体中加装定位装置,以对移动终端进行定位,常用的定位装置操作不便,且定位不够紧固,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定位装置进行结构优化,以便于对移动终端进行定位,提高驾乘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移动终端定位装置,以便于对移动终端进行定位。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车载移动终端定位装置,包括:
6.支承装配组件,该支承装配组件安装于车体中,支承装配组件中具有容纳移动终端的空间;
7.夹持定位组件,该夹持定位组件安装于支承装配组件中,由夹持定位组件对移动终端进行夹持定位;
8.吸附定位组件,该吸附定位组件安装于支承装配组件中,由吸附定位组件对移动终端进行吸附定位;
9.联动操控组件,该联动操控组件安装于支承装配组件中,并分别与夹持定位组件及吸附定位组件配合,通过联动操控组件对夹持定位组件及吸附定位组件的状态进行切换。
10.具体地,支承装配组件包括:
11.支承背板,该支承背板背面具有一组转接端头,各转接端头分别向支承背板后方伸出,其末端伸入车体中,并采用连接件连接固定;
12.装配环圈,该装配环圈位于支承背板边缘,装配环圈内壁具有与移动终端边缘适配的限位面,装配环圈背面具有一组配接端头,各配接端头分别向装配环圈后方伸出,其末端伸入支承背板中,并采用连接件与支承背板连接固定。
13.进一步,夹持定位组件包括:
14.定位臂杆,该定位臂杆通过导向结构安装于支承背板中,并与联动操控组件配合,由联动操控组件带动定位臂杆运动;
15.夹持爪头,该夹持爪头中部通过偏转结构安装于支承背板中,其转接端通过铰接结构与定位臂杆连接,其夹持端延伸至装配环圈的限位面处,定位臂杆运动时带动夹持爪头偏转,对移动终端边缘进行夹持或松脱。
16.进一步,吸附定位组件包括:
17.定位基板,装配环圈中开设有避位通口,定位基板位于避位通口中,并可在避位通
口中移动,定位基板的正面具有与移动终端背部适配的配接面;
18.吸附磁块,该吸附磁块设有一组,各吸附磁块分别固定于定位基板中,移动终端置于配接面上时,由吸附磁块将移动终端吸附定位;
19.阻尼齿条,该阻尼齿条设有一组,各阻尼齿条分别固定于定位基板背部,并向定位基板后方伸出,其末端贯穿支承背板;
20.阻尼齿轮,该阻尼齿轮设有一组,各阻尼齿轮分别安装于支承背板中,并与阻尼齿条配合,定位基板移动时,由阻尼齿轮及阻尼齿条为其提供阻尼;
21.顶升弹簧,该顶升弹簧一端抵住支承背板,另一端抵住定位基板,由顶压升弹簧带动定位基板向前方移动;
22.导向轨杆,该导向轨杆设有一组,各导向轨杆分别固定于定位基板背部,并向定位基板后方伸出,其末端贯穿支承背板,支承背板中开设有与导向轨杆适配的导向轨槽,定位基板移动时,由导向轨杆对其进行导向。
23.进一步,联动操控组件包括:
24.操控按钮,该操控按钮设有一对,支承背板两端分别开设有导向通口,各操控按钮分别设置于导向通口内,可沿导向通口伸缩;
25.联动板片,该联动板片设有一对,各联动板片中分别开设有导向滑孔,导向滑孔沿导向通口的轴向延伸,支承背板上具有定位导杆,该定位导杆从导向滑孔中伸出,支承背板上还设有导向滑槽,各导向滑槽分别与导向滑孔相互平行,联动板片边缘伸入导向滑槽内,操控按钮内端与联动板片外端抵接,可按压操控按钮带动联动板片沿导向滑孔移动;
26.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一端与联动撬板相连,另一端与定位导杆相连,由复位弹簧带动联动板片回复原位;
27.衔接端柱,该衔接端柱固定于定位臂杆末端,联动板片中开设有联动槽口,该联动槽口与导向滑孔形成夹角,衔接端柱伸入联动槽口内,联动板片移动时可带动定位臂杆移动,使夹持爪头偏转;
28.衔接环边,该衔接环边固定于定位基板背部,并向定位基板后方伸出,衔接环边中开设有定位通口,联动板片的外端具有定位翼缘,定位翼缘伸入定位通口中,使定位基板固定,按压操控按钮后,联动板片移动,定位翼缘从定位通口中脱出,定位基板在顶升弹簧的作用下向外移动,便于在定位基板上放置移动终端或将定位基板上的移动终端取下。
29.进一步,联动操控组件还包括:
30.限位接头,该限位接头位于联动板片之间,并通过转动轴杆安装于支承背板上,其两端分别铰接于联动板片的内端,使联动板片可同步移动,由限位接头对联动板片的移动距离进行限制,避免联动板片的移动距离过长,对其他零部件的运行造成影响。
31.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32.该定位装置采用夹持定位组件对移动终端的边缘进行夹持定位,并采用吸附定位组件对移动终端的背部进行吸附定位,而吸附定位组件可从支承装配组件中伸出,方便对移动终端进行取放操作,该定位装置布置在副仪表板后盖区域,驾乘人员的手部、头部均难以触及,发生事故时不易造成损伤,有利于提升安全性。
附图说明
33.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载移动终端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是该装置的背部结构示意图;
35.图3是该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6.图4是支承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37.图5是该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39.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载移动终端定位装置包括支承装配组件、夹持定位组件、吸附定位组件及联动操控组件,支承装配组件安装于车体中,支承装配组件中具有容纳移动终端的空间,夹持定位组件安装于支承装配组件中,由夹持定位组件对移动终端进行夹持定位,吸附定位组件安装于支承装配组件中,由吸附定位组件对移动终端进行吸附定位,联动操控组件安装于支承装配组件中,并分别与夹持定位组件及吸附定位组件配合,通过联动操控组件对夹持定位组件及吸附定位组件的状态进行切换。在本实施例中,支承装配组件包括支承背板110及装配环圈120,支承背板背面具有一组转接端头111,各转接端头分别向支承背板后方伸出,其末端伸入车体中,并采用连接件连接固定,装配环圈位于支承背板边缘,装配环圈内壁具有与移动终端边缘适配的限位面,装配环圈背面具有一组配接端头121,各配接端头分别向装配环圈后方伸出,其末端伸入支承背板中,并采用连接件与支承背板连接固定。夹持定位组件包括定位臂杆210及夹持爪头220,定位臂杆通过导向结构安装于支承背板中,并与联动操控组件配合,由联动操控组件带动定位臂杆运动,夹持爪头中部通过偏转结构安装于支承背板中,其转接端通过铰接结构与定位臂杆连接,其夹持端延伸至装配环圈的限位面处,定位臂杆运动时带动夹持爪头偏转,对移动终端边缘进行夹持或松脱。吸附定位组件包括定位基板310、吸附磁块320、阻尼齿条330、阻尼齿轮340、顶升弹簧350及导向轨杆360,装配环圈中开设有避位通口,定位基板位于避位通口中,并可在避位通口中移动,定位基板的正面具有与移动终端背部适配的配接面,吸附磁块设有一组,各吸附磁块分别固定于定位基板中,移动终端置于配接面上时,由吸附磁块将移动终端吸附定位,阻尼齿条设有一组,各阻尼齿条分别固定于定位基板背部,并向定位基板后方伸出,其末端贯穿支承背板,阻尼齿轮设有一组,各阻尼齿轮分别安装于支承背板中,并与阻尼齿条配合,定位基板移动时,由阻尼齿轮及阻尼齿条为其提供阻尼,顶升弹簧一端抵住支承背板,另一端抵住定位基板,由顶压升弹簧带动定位基板向前方移动,导向轨杆设有一组,各导向轨杆分别固定于定位基板背部,并向定位基板后方伸出,其末端贯穿支承背板,支承背板中开设有与导向轨杆适配的导向轨槽,定位基板移动时,由导向轨杆对其进行导向。联动操控组件包括操控按钮410、联动板片420、复位弹簧430、衔接端柱440、衔接环边450及限位接头460,操控按钮设有一对,支承背板两端分别开设有导向通口112,各操控按钮分别设置于导向通口内,可沿导向通口伸缩,联动板片设有一对,各联动板片中分别开设有导向滑孔421,导向滑孔沿导向通口的轴向延伸,支承背板上具有定位导杆113,该定位导杆从导向滑孔中伸出,支承背板上还设有导向滑槽114,各导向滑槽分别与导向滑孔
相互平行,联动板片边缘伸入导向滑槽内,操控按钮内端与联动板片外端抵接,可按压操控按钮带动联动板片沿导向滑孔移动,复位弹簧一端与联动撬板相连,另一端与定位导杆相连,由复位弹簧带动联动板片回复原位,衔接端柱固定于定位臂杆末端,联动板片中开设有联动槽口422,该联动槽口与导向滑孔形成夹角,衔接端柱伸入联动槽口内,联动板片移动时可带动定位臂杆移动,使夹持爪头偏转,衔接环边固定于定位基板背部,并向定位基板后方伸出,衔接环边中开设有定位通口451,联动板片的外端具有定位翼缘423,定位翼缘伸入定位通口中,使定位基板固定,按压操控按钮后,联动板片移动,定位翼缘从定位通口中脱出,定位基板在顶升弹簧的作用下向外移动,便于在定位基板上放置移动终端a或将定位基板上的移动终端a取下,限位接头位于联动板片之间,并通过转动轴杆安装于支承背板上,其两端分别铰接于联动板片的内端,使联动板片可同步移动,由限位接头对联动板片的移动距离进行限制,避免联动板片的移动距离过长,对其他零部件的运行造成影响。该定位装置采用夹持定位组件对移动终端的边缘进行夹持定位,并采用吸附定位组件对移动终端的背部进行吸附定位,而吸附定位组件可从支承装配组件中伸出,方便对移动终端进行取放操作,该定位装置布置在副仪表板后盖区域,驾乘人员的手部、头部均难以触及,发生事故时不易造成损伤,有利于提升安全性。
40.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