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前稳定杆的新型吊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66265发布日期:2021-10-30 10:00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前稳定杆的新型吊杆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前稳定杆的新型吊杆结构。


背景技术:

2.吊杆是设置在汽车稳定杆与车架之间的一个稳固件。
3.如图1和图2所示,目前的吊杆包括第一杆部、第一下固定部、第一上固定部、下橡胶衬套和上橡胶衬套,在第一下固定部内设置有下橡胶衬套,在第一上固定部上设置橡胶衬套,汽车前稳定杆穿过第一下固定部,第一上固定部穿过且夹在车架上,下橡胶衬套包裹住汽车前稳定杆,上橡胶衬套作为第一上固定部夹住车架的垫块;在目前的吊杆中,利用下橡胶衬套和上橡胶衬套的形变,可以作为吊杆分别夹紧汽车稳定杆与车架的部件,安装好的吊杆,下橡胶衬套和上橡胶衬套会发生形变,从而使得第一下固定部和第一上固定部可以充分的夹紧汽车稳定杆与车架;但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车架和前稳定杆会发生位移和振动,当前稳定杆与第一下固定部发生径向相对移动和车架与第一上固定部发生径向相对移动时,下橡胶衬套和上橡胶衬套会被挤压变形,经过多次挤压变形,纯橡胶的下橡胶衬套和上橡胶衬套的结构易发生磨损,从而导致第一下固定部和第一上固定部与前稳定杆和车架之间产生间隙,导致吊杆的稳固性能下降;另一方面,当前稳定杆与第一下固定部发生轴向相对移动,下橡胶衬套为橡胶材质,容易发生变形而从第一下固定部中脱落出来;同时,目前吊杆的第一杆部为一圆柱杆体,杆部单薄,侧倾刚度差,使得吊杆容易发生折断。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前稳定杆的新型吊杆结构,用上复合衬套和下复合衬套分别取代上橡胶衬套和下橡胶衬套的作用,前稳定杆固定在下复合衬套内,车架固定在上复合衬套内,复合衬套为金属套与橡胶套交替包裹而成的多层结构,最外层和最内层均为金属套层,这样使得最内层的金属套与前稳定杆或车架接触,最外层的金属套与第二下固定部或第二上固定部接触,前稳定杆和车架均为金属材质,第二下固定部和第二上固定部均为金属材质,这样使得复合衬套利用最内层的金属套层与前稳定杆和车架紧密接触,利用最外层的金属套与第二下固定部和第二上固定部紧密接触,复合衬套接触其它零件的部位同为金属材质,使得复合衬套的耐磨性能有极大的提高,相比于现有技术,新型吊杆极大的提高了汽车的稳定性,使用寿命更长;第二杆部位三角加强筋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的圆柱杆体,第二杆部的杆体本身结构强度大,提供的侧倾刚度大,使得整车稳定性更好;同时,为了防止下复合衬套脱出第二下固定部,在第二下固定部内开有环形凹槽,在下复合衬套最外层金属套上间隔设置有凸点,凸点卡入凹槽,下复合衬套压入吊杆,使得下复合衬套受侧向力不会脱出。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前稳定杆的新型吊杆结构,包括第二杆部、第二下固
定部和第二上固定部,所述第二下固定部和所述第二上固定部通过两者之间的所述第二杆部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下固定部和所述第二上固定部均呈“圆环”状,所述第二上固定部通过三角固定架固定在车架上,所述第二下固定部与前稳定杆固定连接,所述前稳定杆穿过所述第二下固定部且紧密配合在所述第二下固定部内,所述三角固定架穿过所述第二上固定部且紧密配合在所述第二上固定部内;
7.所述第二上固定部内设置有上复合衬套,所述第二下固定部设置有下复合衬套,所述上复合衬套和所述下复合衬套均为金属套与橡胶套交替包裹而成的多层结构,最外层和最内层均为金属套层,所述三角固定架与所述上复合衬套最内层直接接触,所述前稳定杆与所述下复合衬套最内层直接接触,所述第二上固定部的内圆柱面与所述上复合衬套最外层直接接触,所述第二下固定部的内圆柱面与下复合衬套的最外层直接接触。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杆部为三角加强筋结构。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下固定部的内圆柱面上开设有绕其圆心的环形凹槽,所述下复合衬套最外层的金属套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凸点,所述凸点均卡接在所述环形凹槽内。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下固定部分为两个半圆环部分,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所述上半部分与所述第二杆部下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上半部分与所述下半部分通过调节螺栓连接在一起。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套为钢片,所述橡胶套为硫化橡胶。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用上复合衬套和下复合衬套分别取代上橡胶衬套和下橡胶衬套的作用,前稳定杆固定在下复合衬套内,车架固定在上复合衬套内,复合衬套为金属套与橡胶套交替包裹而成的多层结构,最外层和最内层均为金属套层,这样使得最内层的金属套与前稳定杆或车架接触,最外层的金属套与第二下固定部或第二上固定部接触,前稳定杆和车架均为金属材质,第二下固定部和第二上固定部均为金属材质,这样使得复合衬套利用最内层的金属套层与前稳定杆和车架紧密接触,利用最外层的金属套与第二下固定部和第二上固定部紧密接触,复合衬套接触其它零件的部位同为金属材质,使得复合衬套的耐磨性能有极大的提高,相比于现有技术,新型吊杆极大的提高了汽车的稳定性,使用寿命更长。
13.2、第二杆部位三角加强筋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的圆柱杆体,第二杆部的杆体本身结构强度大,提供的侧倾刚度大,使得整车稳定性更好。
14.3、为了防止下复合衬套脱出第二下固定部,在第二下固定部内开有环形凹槽,在下复合衬套最外层金属套上间隔设置有凸点,凸点卡入凹槽,下复合衬套压入吊杆,使得下复合衬套受侧向力不会脱出。
附图说明
15.图1为现有技术吊杆的安装示意图。
16.图2为现有技术吊杆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吊杆的安装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吊杆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吊杆的爆炸图。
20.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前稳定杆,2、车架,3、第一杆部,4、第一下固定部,5、第一上固定部,6、下橡胶衬套,7、上橡胶衬套,8、第二杆部,9、第二下固定部,91、上半部分,92、下半部分,93、凹槽,10、第二上固定部,11、上复合衬套,12、下复合衬套,13、金属套,14、橡胶套,15、凸点。
具体实施方式
21.现在将参照附图在下文中更全面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当前优选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本文所阐述的实施方式;而是为了透彻性和完整性而提供这些实施方式,并且这些实施方式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技术人员。
22.如图3

5所示,一种用于前稳定杆1的新型吊杆结构,包括第二杆部8、第二下固定部9和第二上固定部10,第二下固定部9和第二上固定部10通过两者之间的第二杆部8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二下固定部9和第二上固定部10均呈“圆环”状,第二上固定部10通过三角固定架固定在车架2上,第二下固定部9与前稳定杆1固定连接,前稳定杆1穿过第二下固定部9且紧密配合在第二下固定部9内,三角固定架穿过第二上固定部10且紧密配合在第二上固定部10内;第二上固定部10内设置有上复合衬套11,第二下固定部9设置有下复合衬套12,上复合衬套11和下复合衬套12均为金属套13与橡胶套14交替包裹而成的多层结构,最外层和最内层均为金属套13层,三角固定架与上复合衬套11最内层直接接触,前稳定杆1与下复合衬套12最内层直接接触,第二上固定部10的内圆柱面与上复合衬套11最外层直接接触,第二下固定部9的内圆柱面与下复合衬套12的最外层直接接触。
23.用上复合衬套11和下复合衬套12分别取代上橡胶衬套7和下橡胶衬套6的作用,前稳定杆1固定在下复合衬套12内,车架2固定在上复合衬套11内,复合衬套为金属套13与橡胶套14交替包裹而成的多层结构,最外层和最内层均为金属套13层,这样使得最内层的金属套13与前稳定杆1或车架2接触,最外层的金属套13与第二下固定部9或第二上固定部10接触,前稳定杆1和车架2均为金属材质,第二下固定部9和第二上固定部10均为金属材质,这样使得复合衬套利用最内层的金属套13层与前稳定杆1和车架2紧密接触,利用最外层的金属套13与第二下固定部9和第二上固定部10紧密接触,复合衬套接触其它零件的部位同为金属材质,使得复合衬套的耐磨性能有极大的提高,相比于现有技术,新型吊杆极大的提高了汽车的稳定性,使用寿命更长。
24.进一步地,第二杆部8为三角加强筋结构,第二杆部8位三角加强筋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的圆柱杆体,第二杆部8的杆体本身结构强度大,提供的侧倾刚度大,使得整车稳定性更好。
25.进一步地,第二下固定部9的内圆柱面上开设有绕其圆心的环形凹槽93,下复合衬套12最外层的金属套13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凸点15,凸点15均卡接在环形凹槽93内,为了防止下复合衬套12脱出第二下固定部9,在第二下固定部9内开有环形凹槽93,在下复合衬套12最外层金属套13上间隔设置有凸点15,凸点15卡入凹槽93,下复合衬套12压入吊杆,使得下复合衬套12受侧向力不会脱出。
26.进一步地,第二下固定部9分为两个半圆环部分,为上半部分91和下半部分92,上半部分91与第二杆部8下端固定连接在一起,上半部分91与下半部分92通过调节螺栓连接
在一起,调节调节螺栓,从而调节上半部分91与下半部分92的松紧程度,进而调节第二下固定部9分与前稳定杆1配合的紧密性。
27.进一步地,金属套13为钢片,橡胶套14为硫化橡胶。
2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