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可变式汽车后排座椅

文档序号:28534584发布日期:2022-01-19 13:4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可变式汽车后排座椅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可变式汽车后排座椅。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私家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2019年上半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5亿辆,私家车达1.98亿辆。截至6月,汽车保有量达2.5亿辆,占机动车总量的74.58%,其中私家车(以个人名义登记的小型载客汽车和微型载客汽车)保有量达1.98亿辆。2019年上半年汽车新注册登记1242万辆全国66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北京、成都等11个城市超过300万辆。载货汽车保有量达2694万辆,上半年新注册登记量创历史新高。
3.同时,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兴起很多很多的人都会选择自驾游,据统计2018国内自驾游达5.8亿人次,同比增长35.6%。自驾游避免不了的就是长途开车而长途开车对人的体力也是一种消耗,因此在中途休息的时候如何有一个更舒服的环境,对于长时间自驾乘车的人来说是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可变式汽车后排座椅。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一种新型可变式汽车后排座椅,包括起降控制单元、座椅靠背、第一椅面、第二椅面和座椅升降调节装置,所述起降控制单元与所述座椅升降调节装置相连,所述升降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椅面和第二椅面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二椅面的底部相连,所述座椅靠背、所述第一椅面和所述第二椅面依次相连,所述第一椅面与所述第二椅面通过转动轴实现二者可转动地相连。
7.优选地,所述座椅升降调节装置包括座椅支架、液压杆和轨道,所述座椅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椅面的下方,且其顶部与所述第一椅面的底部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座椅支架的底部与所述轨道相连,所述第二椅面的侧部设有滚轮,所述滚轮设置在所述轨道内,所述液压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椅面的底部相连,所述液压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支架相连。
8.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地是,所述液压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耳环与所述座椅支架和所述第二椅面的底部相连接。
9.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地是,所述座椅支架与所述轨道之间焊接。
10.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地是,所述滚轮上设有三角形的凹槽,所述轨道上设有三角形的凸起,所述凹槽与所述凸起相适配。
11.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地是,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第一椅面通过轴承和轴相连。
12.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地是,所述第一椅面和所述第二椅面分别通过轴承与所述转动轴相连。
13.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地是,所述起降控制单元包括ecu电子控制单元、起降控制单
元开关、电动执行器、发动机机油泵和发动机机油箱,所述ecu电子控制单元与所述起降控制单元开关相连,所述ecu电子控制单元通过信号线与所述电动执行器相连,所述电动执行器通过油管与所述发动机机油泵、所述发动机机油箱和所述液压杆相连。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滚轮与轨道之间采用三角形设计有效地防止了偏离轨道现象;
16.第一椅面与转动轴之间通过轴承连接,第二椅面与轴之间通过轴承连接,连接刚度显著提高。
17.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将汽车内部后座座椅的灵活转换为一张舒适的床,可为开车的人群提供较好的临时休息空间。该新型可变式的新型座椅可使乘坐的人有多种乘坐方式,使旅途,工作,生活,更轻松、更自由、更舒服。
附图说明
18.图1为新型可变式汽车后排座椅总体结构图;
19.图2为新型可变式汽车后排座椅控制单元;
20.图3为新型可变式汽车后排座椅展开图;
21.图4为新型可变式汽车后排座椅合起图;
22.图5为第二椅面上的滚轮与车底轨道的结合图;
23.图6为座椅靠背与第一椅面之间的连接方式图;
24.图7为第一椅面与第二椅面之间的连接方式图;
25.图中:
26.1、ecu电子控制单元;2、座椅控制单元开关;3、发动机机油泵;4、发动机机油箱;
27.5、电动执行器;6、座椅支架;7、轨道;8、液压杆;9、第二椅面;10、第一椅面;11、座椅靠背;12、滚轮;13、轴;14、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29.如图1-7所示,1为ecu电子控制单元;2为座椅控制单元开关;3为发动机机油泵;4为发动机机油箱;5为电动执行器;6为座椅支架;7为轨道;8为液压杆;9为第二椅面;10为第一椅面;11为座椅靠背;12为滚轮;13为轴;14为转动轴。
30.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可变式汽车后排座椅,包括起降控制单元、座椅靠背、第一椅面、第二椅面和座椅升降调节装置,所述起降控制单元与所述座椅升降调节装置相连,所述升降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椅面和第二椅面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二椅面的底部相连,所述座椅靠背、所述第一椅面和所述第二椅面依次相连,所述第一椅面与所述第二椅面通过转动轴实现二者可转动地相连。
31.如图2所示,所述起降控制单元包括ecu电子控制单元、电动执行器、发动机机油泵和发动机机油箱,所述ecu电子控制单元通过信号线与所述电动执行器相连,所述电动执行器通过油管与所述发动机机油泵、所述发动机机油箱和所述液压杆相连。
32.如图3、图4所示所述座椅升降调节装置包括座椅支架、液压杆和轨道,所述座椅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椅面的下方,且其顶部与所述第一椅面的底部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座椅
支架的底部与所述轨道相连,所述第二椅面的侧部设有滚轮,所述滚轮设置在所述轨道内,所述液压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椅面的底部相连,所述液压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支架相连。如图5所示,所述滚轮与所述轴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轴与第二椅面之间通过斜键连接,所述滚轮上设有三角形的凹槽,所述轨道上设有三角形的凸起,所述凹槽与所述凸起相适配。
33.如图3所示所述液压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耳环与所述座椅支架和所述第二椅面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座椅支架与所述轨道之间焊接;
34.如图6所示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第一椅面通过轴承和轴相连,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椅面和所述第二椅面分别通过轴承与所述转动轴相连。
35.工作过程:
36.当有需要时按下所述座椅控制单元开关,信息通过信号线将信息传递给所述ecu电子控制单元,所述ecu电子控制单元通过信号线控制所述电动执行器接通所述发动机机油泵与所述液压杆之间的油路,使所述液压杆伸长推动所述第二椅面,所述第二椅面绕转动所述轴逆时针转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椅面缓慢升起,所述第一椅面由于失去了所述第二椅面的支撑从而下降到所述座椅支架上以此实现所述第一椅面的水平放置。当所述液压杆伸长到一定长度时,所述第二椅面与所述第一椅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此时,所述电动执行器断开油路并将油路锁死。此时汽车后排座椅就变成了一张舒服的床,如图3所示。
37.当想使床变成座椅时,再按一下所述座椅控制单元开关,开关将信息通过信号线传递给所述ecu电子控制单元,所述ecu电子控制单元再次通过信号线控制所述电动执行器将所述液压杆内的压力油通过油管吸出再通过油管排到所述发动机机油箱内。由于所述液压杆的收缩使得所述第二椅面绕所述转动轴顺时针转动,所述第二椅面缓慢下降,当下降到一定高度时椅面下端的所述滚轮与所述轨道接触,所述液压杆继续收缩拉动所述第二椅面,在所述液压杆的拉力及所述滚轮与所述轨道的作用下所述第二椅面设置有所述转动轴端被抬高,进而使所述第一椅面前段升高使所述第一椅面与水平面形成一定的夹角使人坐着更加舒服。当所述液压杆达到最短长度时,所述电动执行器停止吸油并锁死各个油路,此时汽车后排座椅就与平常座椅一样,如图4所示。
3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