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立柱除霜风道及车辆立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95562发布日期:2021-12-25 02:15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车辆立柱除霜风道及车辆立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立柱除霜风道。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辆立柱除霜风道的车辆立柱。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汽车已经不简简单单的只是代步工具,人们对其实使用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有除霜功能的立柱应运而生。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立柱内设置除霜风道,以承接汽车空调吹出的热风,从而对玻璃进行除霜。
3.但由于立柱内的除霜风道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除霜风道的使用效果差,从而导致用户的抱怨。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立柱除霜风道,以提高除霜风道的除霜效果。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车辆立柱除霜风道,配置于车辆的立柱内,并用以引导气流由设置在所述立柱侧面上的出风口排出,所述车辆立柱除霜风道包括壳体和若干导流部,其中:所述壳体收容于所述立柱内,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出风口相连的除霜通道;若干所述导流部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分布,以将所述出风口分隔成至少两个横向出风口,且各所述导流部延伸设置于所述除霜通道内。
7.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部位于所述壳体内,并沿所述除霜通道内气流方向延伸设置。
8.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固设于所述立柱内,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上,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扣合相连,而于两者间限定出所述除霜通道;所述导流部构造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两者之一上。
9.进一步的,对应于各所述导流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两者另一上设有若干插装部;所述导流部的一侧因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扣合相连而插入所述插装部内。
10.进一步的,扣合相连的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卡接于一起。
1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立柱除霜风道具有以下优势:
12.(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立柱除霜风道,通过收容在立柱内的形成有除霜通道的壳体,以及设于壳体内的若干导流部,利于提高气流在除霜通道内流动的均匀性,从而提高除霜风道的除霜效果;并通过若干导流部将出风口分隔成横向出风口,还利于提高对出风口处的装饰效果。
13.(2)导流部在壳体内沿气流方向延伸,利于提高气流在出风口处的均匀性,且导流部便于在壳体内布置实施。
14.(3)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便于对壳体内部进行清理。
15.(4)插装部的设置,利于提高导流部的使用稳定性。
16.(5)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卡接相连,利于提高两者间的安装和拆卸的便利性。
1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立柱,包括立柱本体,所述立柱本体上设有朝向侧窗玻璃设置的出风口,所述立柱本体内配置有如上所述的车辆立柱除霜风道。
18.进一步的,所述立柱本体上设有格栅,所述格栅包括格栅主体和若干格栅板,其中:所述格栅主体设于所述出风口处,并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若干所述格栅板设于所述格栅主体内,并沿所述立柱本体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出风口被所述格栅板分隔成至少两个竖向出风口。
19.进一步的,所述格栅主体卡接于所述立柱本体上。
20.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出风端和所述立柱本体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用以构成所述壳体和所述立柱本体之间的密封。
21.进一步的,所述立柱本体包括内饰板和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内饰板上的外饰板;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外饰板上。
2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立柱具有以下优势:
23.(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立柱,通过在立柱本体内设置如上所述的除霜风道,利于提高对侧窗玻璃的除霜效果。
24.(2)通过设置格栅上的格栅板,不仅能够与导流部共同对出风口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且还利于提高出风口的出风均匀性。
25.(3)格栅主体采用卡接的方式安装在立柱本体上,具有安装方式简单,利于提高装配效率的优点。
26.(4)通过设置密封件,可防止气流的泄露,而利于提高除霜效果,并利于防止因气流的泄露而导致的风噪问题的发生。
27.(5)外饰板和内饰板可拆卸连接,便于对壳体进行安装和拆卸,将出风口设置在外饰板上,能够提高对侧窗玻璃的除霜效果。
附图说明
28.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立柱除霜风道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立柱除霜风道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立柱除霜风道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壳体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壳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立柱本体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立柱本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外饰板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外饰板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格栅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格栅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1、外饰板;2、第一壳体;3、第二壳体;4、格栅主体;5、密封件;
43.101、固定柱;102、出风口;103、第三卡接孔;104、定位孔;105、第一卡接头;
44.201、安装凸起;202、固定孔;203、第一卡接孔;204、导流板;205、插装孔;206、卡接凸起;
45.301、插装凸起;302、第二卡接孔;303、插装槽;
46.401、凸缘;402、翻边;403、格栅板;404、第三卡接头;405、第二卡接头;406、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4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9.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0.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51.实施例一
52.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立柱除霜风道,配置于车辆的立柱内,并用以引导气流由设置在立柱侧面上的出风口排出。整体构成上,该车辆立柱除霜风道包括壳体和若干导流部。
53.其中:壳体收容于立柱内,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与出风口相连的除霜通道。若干导流部沿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分布,以将出风口分隔成至少两个横向出风口,且各导流部延伸设置于除霜通道内。
54.基于如上整体介绍,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辆立柱除霜风道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立柱具体可为车辆的a柱或者b柱,图中未示出的出风口朝向侧窗玻璃设置,除霜风道设置在a柱或者b柱内,以对侧窗玻璃进行除霜。以下以立柱为a柱为例对车辆立柱除霜风道的结构进行说明。
55.继续结合图1至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壳体包括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其中,第一壳体2固设于立柱内,第二壳体3可拆卸安装于第一壳体2上。因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
的扣合相连,而于两者间限定出上述的除霜通道。
56.本实施例中,a柱包括内饰板和可拆卸安装于内饰板上的外饰板1,通过将第二壳体3由第一壳体2上拆卸下来,而便于对除霜通道的内部进行清理,从而便于对壳体进行维护,利于延长壳体的使用寿命。
57.结合图1、图4和图5中所示,上述的导流部为构造于第一壳体2上的导流板204,各导流板204由第一壳体2向第二壳体3延伸设置。此处,导流板204的结构简单,便于在第一壳体2上加工成型,且对气流的导流效果好,还兼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
58.为提高导流板204的导流效果,本实施例中,导流板204位于第一壳体2内,并沿除霜通道内的气流方向延伸设置。如图5中所示,沿着a柱的高度方向,三个导流板204在气流方向上,位于中部的导流板204的端部距离除霜通道的进风端最近,位于最上方的导流板204的端部距离除霜通道的进风端最远。
59.其中,位于中部的导流板204将除霜通道分隔成上下两部分,而由于进风端流入的气流更易于由除霜通道的上部分流出,而导致下部分的风量和出风口102的风速都比较低。本实施例中,中间的导流板204的设置,利于提高气流在除霜通道内上下两部分流动的均匀性,进而提高出风口102出风的均匀性,从而提高除霜效果。
60.另外,如图6中所示,对应于各导流板204,于第二壳体3上设有若干插装部,导流板204的一侧因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扣合相连而插入插装部内。具体来讲,本实施例中的插装部位构造于第二壳体3上的插装槽303。插装槽303的结构简单,便于在第二壳体3上加工成型。且插装槽303的设置,还利于提高导流板204在使用中的稳定性,并有效防止导流板204的变形。
61.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导流板204和插装槽303的位置还可进行互换,即将导流板204设置在第二壳体3上,而将插装槽303设置在第一壳体2上。此时,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在连接状态下,导流板204能够插入插装槽303中,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62.作为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2固定在外饰板1上,扣合相连的第二壳体3与第一壳体2卡接于一起。具体来讲,如图4和图5中所示,在第一壳体2的靠上布置的一侧设有间隔布置的两个安装凸起201,并在各安装凸起201上开设有固定孔202。同时,在第一壳体2的靠下布置的一侧设有第一卡接孔203。
63.如图9中所示,对应于两个固定孔202,在外饰板1上设有可插设于固定孔202内的固定柱101。对应于第一卡接孔203,在外饰板1上设有可卡接于第一卡接孔203内的第一卡接头105。具体安装时,通过固定柱101在固定孔202内的插设,以及第一卡接头105和第一卡接孔203的卡接,第一壳体2可定位在外饰板1上。
64.另外,通过固定柱101和固定孔202之间的焊接固定,可将第一壳体2固定在外饰板1上。本实施例中,固定柱101、固定孔202、第一卡接孔203和第一卡接头105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且连接效果好。
65.为便于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之间的卡接,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中所示,在第一壳体2的靠上布置的一侧设有间隔布置的三个插装孔205,上述的两个固定孔202分别位于两个插装孔205之间。同时,在第一壳体2靠下设置的一侧还设有一个插装孔205。另外,在各插装孔205的远离第二壳体3的一侧还设有卡接凸起206。
66.如图6中所示,对应于各插装孔205,在第二壳体3的两侧分别设有插装凸起301,并
在各插装凸起301的端部设有第二卡接孔302。随各插装凸起301在插装孔205内的插入,各卡接凸起206卡接在对应的第二卡接孔302内,从而实现第二壳体3在第一壳体2上的卡接。
67.本实施例中的插装孔205和插装凸起301的配合,不仅利于对安装中的第二壳体3进行导向,而且还利于提高卡接凸起206和第二卡接孔302之间的卡接效果。
68.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插装孔205和卡接凸起206还可直接布置在第二壳体3上,相应地,插装凸起301和第二卡接孔302布置在第一壳体2上。另外,插装孔205的数量和位置均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只要能够将第二壳体3卡接在第一壳体2上即可。
69.当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之间除了采用插装孔205、插装凸起301、第二卡接孔302和卡接凸起206的配合外,还可直接采用卡接头和卡接孔配合的卡接方式进行连接。
70.在需要对除霜通道内进行清理时,先将外饰板1从内饰板上拆下,然后再将第二壳体3由第一壳体2上拆下。在完成对除霜通道的清理后,先将第二壳体3卡接在第一壳体2上,再将外饰板1安装在内饰板上。
71.本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立柱除霜风道,通过收容在立柱内的形成有除霜通道的壳体,以及设于壳体内的若干导流部,利于提高气流在除霜通道内流动的均匀性,从而提高除霜风道的除霜效果;并通过若干导流部将出风口102分隔成横向出风口102,利于提高对出风口102处的装饰效果。
72.实施例二
73.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立柱,整体结构上,该车辆立柱包括立柱本体,于立柱本体上设有朝向侧窗玻璃设置的出风口102。同时,于立柱本体内配置有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立柱除霜风道。
74.具体结构上如图7至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立柱可为a柱或b柱,两者均包括内饰板和可拆卸安装于内饰板上的外饰板1,出风口102设置设于外饰板1上,并朝向侧窗玻璃设置,以对侧窗玻璃进行除霜的底部。
75.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出风口102沿外饰板1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如此设置,利于提高对侧窗玻璃的除霜效果。尤其是,壳体设置在a柱上时,通过对前侧窗玻璃的除霜,而可便于驾驶员观察外后视镜。
76.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在壳体的出风端和外饰板1之间设有密封件5,该密封件5用以构成壳体和外饰板1之间的密封,防止气流的泄露,而利于提高除霜效果,并利于防止因气流的泄露而导致的风噪问题的发生。具体实施时,密封件5可采用海绵,其产品成熟,便于在壳体和外饰板1间布置实施,且密封效果好。
77.另外,本实施例中,在外饰板1上设有格栅。结合图7、图11和图1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格栅包括格栅主体4和若干格栅板403。其中,格栅主体4设于出风口102处,并与出风口102相连通。于格栅主体4内设有一个格栅板403,且格栅板403并沿外饰板1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出风口102被格栅板403分隔成两个竖向出风口102。而为进一步提高格栅板403的导流效果,本实施例中的格栅板403朝向侧窗玻璃倾斜布置。
78.此处,通过设置在格栅上的格栅板403,不仅能够与导流部一起共同对出风口102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且还利于提高出风口102的出风均匀性。另外,格栅板403的数量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进行增加。
79.作为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格栅主体4卡接于外饰板1上。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在格栅主体4的外周构造有凸缘401,并在凸缘401的一侧构造有翻边402。格栅主体4通过凸缘401在外饰板1上的卡接而固定在外饰板1上,且卡接状态下的翻边402抵置于外饰板1的内侧,以具有较好的连接效果。
80.具体结构上,参照图10和图12中所示,在凸缘401的靠近翻边402的一侧设有间隔布置的两个定位柱406,对应于定位柱406,在外饰板1上设有两个定位孔104,格栅主体4可通过定位柱406在定位孔104中的插入而定位在外饰板1上。
81.另外,在凸缘401的靠近翻边402的一侧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卡接头405,对应于第二卡接头405,在外饰板1上设有两个第三卡接孔103。在凸缘401的与翻边402相对布置的一侧设于间隔布置的三个第三卡接头404。随定位柱406在定位孔104内的插入,第二卡接头405卡接在第三卡接孔103内,第三卡接头404卡接在出风口102内侧的外饰板1上,从而实现格栅在外饰板1上的卡接。
82.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实施时,第二卡接头405和第三卡接头404的数量和位置,均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进行增减,只要能够满足格栅在外饰板1上的卡接即可。
83.本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立柱,通过在立柱本体内设置如上所述的除霜风道,利于提高对侧窗玻璃的除霜效果。而外饰板1和内饰板可拆卸连接,便于对壳体进行安装和拆卸,将出风口102设置在外饰板1上,能够提高对侧窗玻璃的除霜效果。
8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