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小偏置工况的侧气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68575发布日期:2022-07-15 23:37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小偏置工况的侧气帘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小偏置工况的侧气帘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车辆正面碰撞中,汽车正面与刚性壁障的接触面为25%的汽车宽度时,为汽车小偏置正面碰撞。2012年10月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已经在其新车评价规程上增加了一项小偏置25%正面碰撞测试(soi)。该测试具有以下特点:1)对车体结构要求极高,如果没有针对该工况进行优化设计,即使有气囊也无法减少乘员损伤;2)碰撞过程中因为壁障撞击转向管柱,可能导致转向管柱连同乘员正面安全气囊模块驾驶员安全气囊(dab)向右偏移,而乘员头部可能会撞击在a柱的位置。
3.目前,汽车内部安装的乘员正面安全气囊不能完全阻碍驾驶员头部的运动趋势,而侧面气囊没有覆盖到头部运动的最大位移位置,对驾驶员的头部没有起到有效的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小偏置工况的侧气帘装置,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阻止驾驶员的头部向a柱移动,对驾驶员的头部起到有效保护的侧气帘装置。
5.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6.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小偏置工况的侧气帘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和囊袋,囊袋包括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主腔体、由主腔体向上方延伸的第一腔体和由主腔体向下方延伸的第二腔体,气体发生器与主腔体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分别与主腔体内部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向主腔体朝向乘客的一侧弯折并相互固定,其中,气体发生器点爆充气,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均从车辆前侧填补主腔体与方向盘和/或被充气展开的前排气囊之间形成的间隙。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末端缝合连接。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通过拉带相互连接。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囊袋由两层布片缝合边缘而成;布片包括主布片、由主布片向上方延伸的上延伸部和由主布片向下方延伸的下延伸部,其中,两层布片的主布片间形成主腔体、上延伸部间形成第一腔体和下延伸部间形成第二腔体。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延伸部和下延伸部位于主布片的同一垂直线上。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延伸部和下延伸部的形状均为梯形,其中,梯形较长的底边与主布片连接,较短的底边向远离主布片方向延伸。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层布片的主布片间设有结合部,形成非充气区域,非充气区域设置在主腔体与第一腔体和/或第二腔体的连通口处,其中,结合部封闭部分连通口区域。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结合部包括可撕裂硅胶,主腔体压力达到一定阈值,可撕裂硅胶撕裂,以使气体流通。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非充气区域还设置在主布片中部,用于引导主腔体气体分别流向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气展开的前排气囊包括安装在方向盘、仪表板和顶棚中的一个或多种。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在汽车发生小偏置正面碰撞时,侧气帘以及方向盘和/或被充气展开的驾驶员气囊展开时,填充两者之间所形成的间隙,用于阻止驾驶员头部对a柱的撞击,提高了侧气帘对乘员头部的有效保护。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8.图1是一种用于小偏置工况的侧气帘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一种用于小偏置工况的侧气帘装置的布片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一种用于小偏置工况的侧气帘装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互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一种用于小偏置工况的侧气帘装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通过拉带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一种用于小偏置工况的侧气帘装置的第一腔体优先展开的内部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24.1、气体发生器;2、囊袋;3、第一腔体;4、第二腔体;5、主腔体;6、结合部;7、上延伸部;8、下延伸部;9、主布片;10、拉带。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26.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要说明的是,下文描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实施例的各种方面。应显而易见,本文中所描述的方面可体现于广泛多种形式中,且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特定结构及/或功能仅为说明性的。基于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一个方面可与任何其它方面独立地实施,且可以各种方式组合这些方面中的两者或两者以上。举例来说,可使用本文中所阐述的任何数目和方面来实施设备及/或实践方法。另外,可使用除
了本文中所阐述的方面中的一或多者之外的其它结构及/或功能性实施此设备及/或实践此方法。
28.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29.另外,在以下描述中,提供具体细节是为了便于透彻理解实例。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可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所述方面。
30.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小偏置工况的侧气帘装置。
31.参考图1,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小偏置工况的侧气帘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1和囊袋2。
32.其中,囊袋2包括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主腔体5、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第一腔体3是由主腔体5向上方延伸所形成;第二腔体4是由主腔体5向下方延伸所形成,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均与主腔体5的内部连通。
33.此外,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朝向驾驶员的一侧弯折,并将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相互固定。
34.通过气体发生器1点爆,对主腔体5进行充气,主腔体5充气时,部分气体进入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以使得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被展开和充气,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均从车辆前侧填补主腔体5和被充气展开的前排气囊之间形成的间隙。
35.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填充间隙,以使得在车辆在发生小偏置正面碰撞时,驾驶员原本应撞击在a住位置的头部,改为与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接触,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对驾驶员的头部形成有效的保护。
3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还可以设置为填补主腔体5与方向盘之间的间隙,同样的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还可以设置为填补主腔体5与方向盘和被充气展开的前排气囊之间的间隙。
37.通过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阻止驾驶员的头部向a柱方向移动,避免侧面气囊没有覆盖到驾驶员头部运动的最大位移位置的情况发生,进而,提高驾驶员在小偏置正面碰撞中的安全性。
3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的末端缝合连接。
3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的末端(末端即为自由端,自由端为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远离主腔体5的一端)可通过缝合的方式连接,以使得第一腔体3的一端与主腔体5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腔体4连接,第二腔体4的连接方式与第一腔体3的连接方式相同。
40.通过第一腔体3与第二腔体4的末端缝合连接,实现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的固定,以使得在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展开和充气后,形成保护驾驶员头部的一个整体,驾驶员头部撞击在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时,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均能够承受头部的撞击,提高头部的保护效果。
41.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通过拉带10相互连接。
4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相互固定的一端还可以通过拉带10进行相互连接,例如在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的整体长度不够的情况下可通过增加拉带10的方式来连接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通过拉带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的自由端连接,进而,形成保护头部的一个整体结构,以使得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均能够承受到头部的撞击,提高头部的保护效果,通过该结构能够减少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的体积,减少生产成本。可选地,拉带10的两端还可以连接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的腔体或边缘轮廓的任意一点上,通过布置拉带10在腔体上的固定位置,充气展开时在拉带10的作用下,第一腔体3和/或第二腔体4可实现不同展开造型,以适应不同的腔体保护区域。
43.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囊袋2可由两层布片缝合边缘而成;布片可包括主布片9、由主布片9向上方延伸的上延伸部7和由主布片9向下方延伸的下延伸部8,其中,两层布片的主布片9间形成主腔体5,上延伸部7间形成第一腔体3,下延伸部8间形成第二腔体4。
44.需要说明的是,两层布片的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两层布片沿边缘缝合后,两个主布片9形成主腔体5,两个上延伸部7组成第一腔体3,两个下延伸部8组成第二腔体4。
45.通过两个布片缝合完成主腔体5、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的装配,提高装配速度。
46.其中,气体发生器1插入在主腔体5内,通过气体发生器1向主腔体5内充入气体,以完成主腔体5内的充气。
4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延伸部7和下延伸部8位于主布片9的同一垂直线上。
48.需要说明的是,上延伸部7和下延伸部8分别竖向垂直于横向设置的主布片9,通过上延伸部7和下延伸部8处于同一主布片9的垂直线上,以便保证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连接后置于主腔体5和被充气展开的驾驶员气囊之间,便于装配。
4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延伸部7和下延伸部8的形状均为梯形,其中,梯形较长的底边与主布片9连接,较短的底边向远离主布片9方向延伸。
50.需要说明的是,上延伸部7和下延伸部8可为等腰梯形的结构,梯形较长的底边与主布片9连接,以使得第一腔体3在充气时,较大的进气口能够增加第一腔体3的进气速度,提高第一腔体3的充气效率。上延伸部7和下延伸部8的梯形较短的底边向远离主布片9的方向延伸,以使得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的梯形较短的底边连接,完成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的固定。
51.通过上延伸部7和下延伸部8的梯形结构,方便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的展开和充气。
5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层布片的主布片9间设有结合部6,形成非充气区域,非充气区域设置在主腔体5与第一腔体3和/或第二腔体4的连通口处,其中,结合部6封闭部分连通口区域。
53.需要说明的是,结合部6为带状,通过带状的结合部6将主腔体5内分割成多个区域,结合部6将主布片9分割,形成非充气区域,结合部6在主腔体5内的作用在于引导主腔体5内的气体流动。结合部6可设置在主腔体5与第一腔体3的连通口处,以使得第一腔体3内形成非充气区域,结合部6作用在于封闭主腔体5和第一腔体3的连通结构,结合部6在受到大于预设的拉力后结合部6撕裂,气体进入第一腔体3内,通过结合部6能够引导气体的流动,并且能够延迟第一腔体3的展开和充气。
54.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腔体4与主腔体5的连通口处还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结合部6,
连通口处的结合部6作用与第一腔体3连通口处设置的结合部6作用相同。
55.通过在第一腔体3和/或第二腔体4的连通口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结合部6,以便控制第一腔体3和/或第二腔体4的展开和充气的顺序,例如,经过多次实验第二腔体4被驾驶员撞击的概率高于第一腔体3被撞击的概率,可以在第一腔体3的连通口处设置结合部6,第二腔体4的连通口处未设置结合部6,在主腔体5充气时,可以优先将第二腔体4展开和充气,再撕裂第一腔体3的连通口处的结合部6,在将第一腔体3展开和充气,进而提高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的保护效果。
5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部6可包括可撕裂硅胶,主腔体5压力达到一定阈值,可撕裂硅胶撕裂,以使气体流通。
57.需要说明的是,结合部6可以选用可撕裂硅胶,利用可撕裂硅胶的阻隔以及可撕裂的特性,在主腔体5内设置至少一个可撕裂硅胶,通过可撕裂硅胶引导气体的流动。
58.其中,可撕裂硅胶可为线涂、点涂、面涂中的一种或多种。
5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非充气区域还设置在主布片9中部,用于引导主腔体5气体分别流向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
60.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在主腔体5充气时优先对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进行充气,可以在主腔体5的中部设置结合部6,通过结合部6使得主腔体5的中部形成非充气区域,引导气流首先进入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内,在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展开和充气完成后,在利用结合部6可撕裂的特点撕裂结合部6,对非充气区域充气,完成主腔体5的充气,在汽车小偏置正面碰撞中提高对驾驶员的保护。可选地,设置在主腔体5中部的结合部6可以是完全的封闭结构,不可撕裂,气体在抵达封闭结构处,向上下分流,一部分流向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另一部分流向封闭结构后方的主腔体5中,这样既能够达到气体引流作用保护驾驶员头部,又能减少充满整个囊袋2所需的气体量。
6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充气展开的前排气囊包括安装在方向盘、仪表板、顶棚中的一个或多种。
62.需要说明的是,充气展开的驾驶员气囊可以安装在方向盘、仪表板和顶棚中的一种或多种。
63.为了方便理解,提供如下实施例:
64.参考图1至图5,一种用于小偏置工况的侧气帘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1和囊袋2。
65.囊袋2可包括两层对称的布片,其中,每片布片设有主布片9、上延伸部7和下延伸部8。
66.具体的,将两层布片的边缘缝合后,两个主布片9形成主腔体5,两个上延伸部7形成第一腔体3,第一腔体3是由主腔体5向上方延伸所形成,两个下延伸部8形成第二腔体4,第二腔体4是由主腔体5向下方延伸所形成。
67.缝合可以选用连缝、点缝、粘结等方式设置。缝合的缝合线可平行于主布片9上下轮廓,或相对于主布片9上下轮廓产生一定角度进行缝合。
68.布片可使用pa或者pet材质。
69.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的末端相互连接。
70.在囊袋2完全展开时,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可以阻止驾驶员的头部向a柱运动,提高对驾驶员头部的保护。
71.其中,上延伸部7和下延伸部8可根据不同的汽车车型设为对称或非对称结构,并且,上延伸部7和下延伸部8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形成双翼结构,形状优选为梯形。上延伸部7和下延伸部8的梯形较长底边与主布片9连接,上延伸部7和下延伸部8的梯形较短的底边相互连接(上延伸部7和下延伸部8的梯形较短的底边即为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的自由端相互连接)。
72.此外,为了提高侧气帘优先展开对驾驶员的头部最优保护的区域进行保护,可以在主腔体5内设置结合部6,通过结合部6引导气流走向。例如,在主腔体5和第一腔体3的连通口处设置结合部6,以使得主腔体5充气时,优先展开和充气第二腔体4,待压力达到一定预值后,结合部6撕裂,以使得气体进入第一腔体3内。结合部6还可以设置在主腔内相对于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右轮廓竖直位置上,此处的结合部6可以使得气体受到主腔体5结合部6的阻挡作用,优先将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内充满,在主腔体5内的压力达到一定的阈值后,结合部6撕开,气体再将主腔体5全部填充满。
73.需要说明的是,结合部6可为可撕裂硅胶,可撕裂硅胶可为线涂、点涂、面涂等,根据不同车型,可撕裂硅胶涂于不同位置,以便优先展开对乘员头部最优的保护区域。
74.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相互连接的一端可以通过拉带10或布片连接,通过拉带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的任意轮廓线上的位置连接,进而,形成保护头部的一个整体结构。
75.综上所述,通过在主腔体上设置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使得侧气帘以及方向盘和/或被充气展开的驾驶员气囊展开时,填充两者之间所形成的间隙,用于阻止驾驶员头部对a柱的撞击,提高了侧气帘对乘员头部的有效保护。
76.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侧重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后面说明的方法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系统是对应的,描述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系统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7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