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93472发布日期:2022-03-02 03:32阅读:69来源:国知局
全地形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2.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全地形车可以用于道路越野、竞技和货运。全地形车包括能够存储燃油的油箱。油箱内设有能够监控油箱内燃油存储量的浮动件。现有全地形车中,油箱上插入油箱内部的进油管是与浮动件所在位置相对的。而这种设置,使得在加注燃油的过程中,燃油时油液冲击浮动件,引起与浮动件连接的连杆变形,造成仪表不准。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燃油监测准确性的全地形车。
4.为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悬架组件,安装于所述车架上;车轮组件,安装于所述悬架组件上;动力组件,包括发动机及供油单元,所述供油单元安装于所述车架上,并与所述发动机连接;所述供油单元包括:油箱,用于存储燃油,安装于车架上;进油管,安装于所述油箱上,并与所述油箱内部连通,用于加注燃油;浮动件,设于所述油箱内,用于检测所述油箱内部的燃油量;所述进油管包括:第一管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油箱外部,用于加注燃油;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且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油箱内;所述第二管路远离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为燃油出口,且所述燃油出口的朝向远离所述浮动件的位置。
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管路设置为弯管,且所述弯管的弯曲方向背离所述浮动件,以使所述燃油出口远离所述浮动件的位置。
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之间通过定位结构定位,且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油箱之间通过焊接或者螺纹连接。
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油箱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箱部和第二箱部,且沿竖直方向,所述第二箱部位于所述第一箱部的上方。
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油箱呈“l”设置。
1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箱部的底部设有凸筋,且所述凸筋将所述第一箱部分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至少部分连通。
1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座椅,安装于所述车架上;沿着所述全地形车的前后方向,所述至少部分油箱位于所述座椅的后方;并且,沿竖直方向,所述油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座椅下方。
1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油箱通过至少三个连接点位安装于所述车架上,且三个所述连接点位分布在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1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三个所述连接点位呈三角形分布;其中,至少有一个所述
连接点的位置能够被调节。
1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全地形车还包括:压杆,安装于所述车架上,并与所述油箱抵靠,以将所述油箱压紧于所述车架上。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将所述第二管路上的燃油出口设置为朝向远离所述浮动件的位置,从而避免燃油冲击浮动件,而引起与浮动连接的连杆变形,有效提高了浮动件测量燃油的准确性,提高了仪表的精度。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全地形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全地形车省略前车轮组、后车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动力组件安装于车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供油单元安装的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供油单元安装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供油单元安装的又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油箱的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油箱的剖视图。
24.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供油单元的爆炸图。
25.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进油管和出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1为本技术提供的供油单元的一视角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8.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全地形车100。全地形车100作为通用性工具,其可以在沙滩、山坡、沙漠诸多等地带正常行驶。为清楚阐述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本技术在图1中定义了全地形车100的前端、后端、上侧、下侧、左侧以及右侧。
29.如图1及图3所示,全地形车100至少包括车架组件11、悬架组件12、车轮组件13及动力组件14。车架组件11作为骨架,用于承载和连接全地形车100上的各零部件,并承受来至车内外的各种载荷。悬架组件12安装于车架组件11上,且能够承载车轮组件13,用于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组件11等的冲击力,以减少由此引起的震动,保证全地形车100能平顺、稳定地行驶。动力组件14其安装于车架组件11上,全地形车100的运动提供相应动力。
30.悬架组件12包括前悬架组件15以及后悬架组件16。车轮组件13包括前车轮组17、后车轮组18。前悬架组件15靠近全地形车100的前端设置,其安装于车架组件11上,并连接前车轮组17,以传递作用在前车轮组17和车架组件11之间的作用力。并且,前悬架组件15能够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组件11等的冲击力,以减少由此引起的震动。后悬架组件16靠近全地形车100的后端设置,其安装于车架组件11上,并连接后车轮组18,用以传递作用在
后车轮组18和车架组件11之间的作用力。并且,后悬架组件16前悬架组件15能够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组件11等的冲击力,以减少由此引起的震动。
31.如图1及图2所示,车架组件11包括车架111以及车身112,车架111采用框架式结构并作为基体,以承载车内外的各种载荷。前悬架组件15和后悬架组件16分别安装于车架111的前端和后端。当然,前悬架组件15、后悬架组件16在车架111上的布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对应布置,在此不作展开。车身112安装于车架111上并且将车架111的至少部分包裹,从而对车架111上的零、部件进行防护。同时,车身112也是作为驾驶员的驾驶场所、容纳乘客和货物的场所。
32.请继续参考图2,车架111包括前架1111、中架1112、后架1113。前架1111位于全地形车100的前端,以承载或布置相应位于前端的零部件,如前悬架组件15、前大灯、水箱等。后架1113位于全地形车100的后端,以承载或布置相应位于后端后悬架组件16等零部件。中架1112作为连接以及承载部件,前架1111和后架1113分别连接在中架1112。并且前架1111、中架1112以及后架1113围绕形成一个容置空间111a。车身112覆盖车架111,并且车身112上设置有舱体1121。舱体1121用作驾驶舱和/或乘客舱,以供驾驶员或者乘客使用。舱体1121可以部分嵌设于容置空间111a,并安装在车架111上,从而在全地形车100高度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可以使舱体1121获得更大使用空间。
33.如图3所示,动力组件12包括发动机121、变速器122以及供油单元124,发动机121安装于后架1113上,用于动力的输出,变速器122安装于发动机121的一侧,用以改变来发动机121的转速及转矩。供油单元124安装于后架1113,并与发动机121连接,以为发动机121的提供燃料。
34.如图4至图11所示,供油单元124包括油箱1241、进油管1242、浮动件1243。油箱1241安装在车架111上,用于存储燃油以供发动机121燃烧。进油管1242的一端安装于油箱1241上,并与油箱1241内部连通。进油管1242的另一端被固定在车架111和/或车身112上,并作为加油口使用,以便于加注燃油。浮动件1243设于油箱1241内,用于检测油箱1241中的燃油量。
35.参考图4和图5,油箱1241与车架111之间通过至少三个连接点位方式进行定位连接。并且至少三个连接点位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如此,可以多方位的实现油箱1241的定位,使得油箱1241的安装稳定且牢固。在一实施方式中,油箱1241与车架111之间通过三个连接点位连接。其中,沿着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油箱1241靠近全地形车100的前端的一端设有两个定位孔1241a,每个定位孔1241a可以通过螺栓、螺钉等件与车架111连接。油箱1241靠近全地形车100的后端的一端的侧面具有支架1241b,支架1241b的一端可以焊接或者螺纹连接于车架111上,另一端可以通过螺钉等件与油箱1241连接,从而形成一个连接点位。如此,结合两个定位孔1241a,形成三点定位方式将油箱1241进行固定,以避免车辆行驶过程油箱1241的晃动。其中,定位孔1241a为腰型孔,油箱1241与车架111之间的连接点位,可以在腰型孔中改变,从而使得油箱1241与车架111之间的位置相对可以调节,以补偿油箱1241与车架111的之间的安装误差。当然,支架1241b与油箱1241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设置为可以被调节,从而实现在多方向上对油箱1241的调节,以此满足更加精确的安装。其次,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油箱1241与车架111之间的连接点位也可以设置为四个、五个或者更多个,在此就不在穷举。
36.如图6所示,油箱1241的表面还有设有压杆1241c,沿着竖直方向,压杆1241c相对位于油箱1241的上方,且压杆1241c固定于后架1113上,并与油箱1241抵靠,以将油箱1241压紧在后架1113上。如此,结合三点定位,从不同位置对油箱1241进行进一步限位,以提高油箱1241安装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避免油箱1241晃动。
37.如图4及图7所示,油箱1241包括第一箱部1241d和第二箱部1241i。第一箱部1241d和第二箱部1241i形成l型,即油箱1241呈l形。从而增加在油箱1241容积的同时,也使得车架111的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均被充分利用,有效地节约车架111内部处的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并且,沿着全地形车100的竖直方向,第二箱部1241i位于第一箱部1241d的上方,进油管1242的一端与第二箱部1241i连接。发动机121与第一箱部1241d连接,从而使油箱1241的低位与发动机121连接,以油箱1241中燃油的供给。两个定位孔1241a位于第一箱部1241d上,支架1241b可以与第一箱部1241d或者第二箱部1241i焊接。沿竖直方向,第一箱部1241d的至少部分位于座椅1122f的下方,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第二箱部1241i位于座椅1122f的后方。如此,结合油箱1241的形状,可以使油箱1241匹配座位的形状,从而充分利用座椅1122f下方以及后方的区域,使得此区域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有效地了增大了油箱1241的体积,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
38.如图8所示,第一箱部1241d的底部设有凸筋1241f。凸筋1241f将第一油箱1241的底部分隔为第一区域1241g和第二区域1241h。第一区域1241g和第二区域1241h至少部分连通。发动机121可以在第一区域1241g或者第二区域1241h与油箱1241内部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凸筋1241f在第一箱部1241d的底部会对燃油形成阻挡,有效保证在车辆在转弯、下坡、颠簸等工况时,发动机121取油的区域始终会有燃油,从而持续供给发动机121,提高了发动机121动力输出的稳定性。同时凸筋1241f的设置,也有效地提高了油箱1241整体的结构强度。
39.如图9及图10所示,进油管1242至少包括第一管路1242a以及第二管路1242b,第一管路1242a的至少部分位于油箱1241外部,用作为加注燃油的管口。第二管路1242b与第一管路1242a连接,且至少部分位于油箱1241内部,第二管路1242b远离第一管路1242a的一端作为燃油出口,并且燃油出口的朝向远离浮动件的1243位置。如此,在加注燃油时,可以避免燃油支架冲击浮动件1243,导致浮动件1243跳动,从而使得仪表的显示也跟随跳动,即出现燃油仪表的指示乱跳,不仅易于损坏且有量指示的真实性也会受到影响。同时,浮动件1243跳动会致使与之连接的连杆发生形变,从而导致浮动件1243所检测的精度下降。
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管路1242b设置为弯管,且弯管的弯折方向背离浮动件1243,以使弯管的燃油出口远离浮动件或者与浮动件1243错位设置。在这里,第二管路1242b为弧形管、l形管又或者异型管。第一管路1242a与第二管路1242b之间互相连接。第一管路1242a与油箱1241焊接,以使进油管1242整体固定在油箱1241上。
41.第一管路1242a与第二管路1242b之间过盈配合。第二管路1242b与第一管路1242a之间设有第一定位结构1245。当第一管路1242a和第二管路1242b连接后,第二管路1242b与第一管路1242a通过第一定位结构1245定位,以保证第一管路1242a和第二管路1242b之间连接的可靠性。第一定位结构1245包括第一孔1245a以及第一凸部1245b,第一孔1245a开设于第二管路1242b远离油箱1241内部一端的端面上。相应的,第一凸部1245b位于第一管路1242a与第二管路1242b连接一端的端面上。随着第一管路1242a与第二管路1242b之间互相
以过盈配合的方式插接,第一凸部1245b能够插入第一孔1245a内,以实现第一管路1242a和第二管路1242b的定位。当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孔1245a以及第一凸部1245b之间的位置可以互换,其同样也是可以实现第一管路1242a和第二管路1242b的定位。
42.如图10所示,第一管路1242a与油箱1241之间设有第二定位结构1246,并通过第二定位结构1246实现第一管路1242a与油箱1241之间的预定位。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结构1246包括第二孔1246a以及第二凸部1246b。第二孔1246a开设于油箱1241上,第二凸部1246b设于第一管路1242a靠近第二管路1242b的一端。当第一管路1242a与油箱1241连接时,第二凸部1246b能够插入第二孔1246a内,以实现第一管路1242a与油箱1241之间的定位。同时,在定位后,第一管路1242a与油箱1241之间焊接连接,以此实现进油管1242整体与油箱1241之间的安装。当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孔1246a以及第二凸部1246b之间的位置可以互换,其同样也是可以实现第一管路1242a和油箱1241之间的定位。第一管路1242a的一端设有凸肩1242c,第一凸部1245b位于凸肩远离第一管路1242a一侧的表面面上,第二凸部1246b位于凸肩1242c的外周面上。
4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