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承框架和天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06256发布日期:2022-05-05 23:37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支承框架和天窗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承框架和天窗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用的天窗装置的支承框架。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在车辆的天窗装置设置遮阳件的结构。遮阳件由片材构成,在需要遮阳时,使遮阳件展开并遮盖天窗装置的透光面板,在不需要遮阳时,使遮阳件退回而卷绕成卷地收纳于天窗装置的一侧,更具体而言,收纳于在车顶与内饰部件之间形成的空间。
3.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遮阳件的天窗装置,其具备支承框架,在遮阳件展开或退回时,通过该支承框架的两个山形突起部与遮阳件抵接而使得遮阳件能够在限定的高度顺畅地展开成片状或退回成卷。由于遮阳件退回并收纳于车顶与内饰部件之间的空间,因此通过该支承框架的两个山形突起部对遮阳件进行支承,能够确保遮阳件与内饰部件之间的间隙。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1: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8812953u
6.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对遮阳件进行引导的引导件在导轨中滑动而引导遮阳件的展开和退回,因该导轨和支承框架的制造公差而可能导致如下问题:当车辆在路况差的路段行驶时,两个山形突起部无法对遮阳件进行有效支承,从而遮阳件拍打支承框架而产生异样的拍打音。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承框架和天窗装置,制造简单、成本较低,能够有效抑制因制造公差而导致在路况差的路段行驶时遮阳件拍打支承框架而产生异响的情况。
8.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的支承框架,用于支承天窗装置的遮阳件,所述遮阳件由片材构成,能够从遮阳件保持部件展开或向所述遮阳件保持部件退回,其中,所述支承框架从下方对所述遮阳件进行支承,所述支承框架具有在所述遮阳件的展开方向上从下游侧到上游侧依次配置的第一山形突起部、第二山形突起部、第三山形突起部,所述第三山形突起部在所述支承框架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延伸,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山形突起部和所述第二山形突起部在所述第三山形突起部延伸的长度范围内交替配置,以使得在所述展开时或所述退回时所述遮阳件能够在所述展开方向上由所述第三山形突起部和所述第一山形突起部或所述第二山形突起部支承。
9.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在对应于第三山形突起部的整个长度范围内具有在展开方向上分别位于下游侧和上游侧的第一山形突起部、第二山形突起部,且第一山形突起部、第二山形突起部在支承框架的长度方向上交替配置,从而能够在整个长度方向上对遮阳件进
行多点支承而增加遮阳件的张紧力,从而抑制遮阳件拍打支承框架而产生异响。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山形突起部的突起顶端相对于所述第一山形突起部的突起顶端和所述第三山形突起部的突起顶端位于上方。
11.由此,能够进一步支承遮阳件,增加遮阳件的张紧力,更有效地抑制遮阳件拍打支承框架而产生异响。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山形突起部和所述第二山形突起部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为所述第一山形突起部的方式交替配置。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山形突起部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更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山形突起部的数量为两个或三个。
13.由此,能够在整个长度方向上均衡地支承遮阳件。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山形突起部和所述第二山形突起部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为所述第二山形突起部的方式交替配置。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山形突起部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更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山形突起部的数量为两个或三个。
15.由此,能够在整个长度方向上均衡地支承遮阳件。
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支承框架的所述长度方向两侧设置有供所述遮阳件保持部件安装的部件。
17.由此,能够通过支承框架来安装遮阳件保持部件,结构简单,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降低制造成本。
1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天窗装置,具备:所述遮阳件;所述遮阳件保持部件;以及上述支承框架。
19.根据该技术方案,天窗装置的制造简单、成本较低,能够有效抑制因制造公差而导致在路况差的路段行驶时遮阳件拍打支承框架而产生异响的情况。
附图说明
20.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优选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的局部立体图。
21.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a-a向剖视图。
22.图3是从b方向观察图2时看到的支承框架的俯视图。
23.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3的c-c向剖视图。
24.图5是优选实施方式的支承框架示意图。
25.图6是第一变形例的支承框架示意图。
26.图7是第二变形例的支承框架示意图。
27.图8是从d方向观察图3时看到的立体图。
28.图9是表示在安装有遮阳件保持部件的情况下的图3的g-g向剖视图。
29.图10是从e方向观察图3时看到的立体图。
30.图11是表示在安装有遮阳件保持部件的情况下的图3的f-f向剖视图。
31.符号说明
32.100天窗装置
33.10天窗开口
34.1、1a、1b支承框架
35.2遮阳件
36.21导向件
37.3遮阳件保持部件
38.4导轨部件
39.5内饰部件
40.11、11a、11b第一山形突起部
41.110突起顶端
42.12、12a、12b第二山形突起部
43.120突起顶端
44.13第三山形突起部
45.130突起顶端
46.31固定安装部(供遮阳件保持部件3安装的部件)
47.32可动安装部(供遮阳件保持部件3安装的部件)
48.x车辆前后方向(遮阳件2的展开方向)
49.y车辆宽度方向(支承框架1的长度方向)
50.z车辆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51.以下,参照图1~5以及图8~11对优选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00进行说明。
52.天窗装置100具有支承框架1、遮阳件2、遮阳件保持部件3。
53.在以下说明中,遮阳件2的展开方向(以下,有时简称为展开方向)为车辆前后方向x,支承框架1的长度方向(以下,有时简称为长度方向)为车辆宽度方向y,支承框架1的第一山形突起部11、第二山形突起部12、第三山形突起部13的突出方向为车辆上下方向z。
54.优选实施方式中的遮阳件2是设置于车辆的天窗装置100(对于天窗装置的公知结构省略图示)用于对天窗装置的天窗开口10、透光面板进行面覆盖而实现遮阳功能的部件。
55.遮阳件2由片材构成,例如是柔软的遮光布料等。如图2所示,遮阳件2能够从遮阳件保持部件3展开或向遮阳件保持部件3退回。具体来说,在不需要遮阳时,遮阳件2卷绕成卷地收纳于遮阳件保持部件3,遮阳件保持部件3例如是辊状部件,两端支承于支承框架1(关于遮阳件保持部件3安装于支承框架1的结构将在后文描述),遮阳件2的一边缘固定于遮阳件保持部件3,与此对应的另一边缘固定于导向件21。导向件21设置成能够沿着天窗装置的导轨部件4移动。导轨部件4在车辆宽度方向y上相对地设置有一对。在需要遮阳时,通过未图示的电机和控制装置等控制导向件21,通过导向件21沿着导轨部件4移动,遮阳件2被从遮阳件保持部件3拉出而由导向件21引导地向展开方向展开,最终遮阳件2展开成面覆盖天窗开口10、透光面板的状态。之后,在不需要遮阳时,通过未图示的电机和控制装置等驱动遮阳件保持部件3反向旋转,展开的遮阳件2沿着退回方向退回遮阳件保持部件3,由遮阳件保持部件3卷绕而恢复卷绕收纳状态。
56.在遮阳件2展开或退回的过程中,利用该支承框架1对遮阳件2进行支承使得遮阳件2能够在规定的高度展开,并能够张紧遮阳件2而使遮阳件2顺畅地展开或退回,而不会在宽度方向上产生高低起伏。
57.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支承框架1收纳于车顶与内饰部件5之间形成的空间,利用
第一山形突起部11、第二山形突起部12、第三山形突起部13而将遮阳件2支承为与内饰部件5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
58.支承框架1例如是主体部沿着与遮阳件2的展开方向正交的方向即车辆宽度方向y延伸的板材部件,其材质没有特殊限定,可以是已知的各种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铝合金等,也可以是树脂材料。
59.支承框架1从下方对遮阳件2进行支承,支承框架1具有在遮阳件2的展开方向上从下游侧到上游侧依次配置的第一山形突起部11、第二山形突起部12、第三山形突起部13。遮阳件2的展开方向上的最上游侧也即最靠近遮阳件保持部件3的一侧,遮阳件2的展开方向上的最下游侧也即遮阳件2完全展开时导向件21所处的一侧。
60.第三山形突起部13在支承框架1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延伸。具体而言,参见图3~5,第三山形突起部13为向上方突起的形状,且在长度方向上呈直线状地连续延伸,更具体而言是第三山形突起部13的突起顶端130在长度方向上呈直线状地连续延伸。但第三山形突起部13并非必须呈直线状延伸,例如也可以是呈一定曲线状地延伸,只要第三山形突起部13在长度方向上连续为能够在整个长度方向上支承遮阳件2即可。第三山形突起部13的突出高度在整个长度方向上几乎相等,但也可以依据遮阳件2的材质等而有一定的微弧度。
61.在长度方向上,第一山形突起部11和第二山形突起部12在第三山形突起部13延伸的长度范围内交替配置,以使得遮阳件2能够在展开方向上由第三山形突起部13和第一山形突起部11或第二山形突起部12支承。
62.也即,在第三山形突起部13的长度范围内,交替而连续地对应有第一山形突起部11、第二山形突起部12。
6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山形突起部11和第二山形突起部12以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为第一山形突起部11的方式交替配置。更具体而言,参见图5,与连续延伸的第三山形突起部13的两端侧对应地形成有两个第一山形突起部11,在两个第一山形突起部11之间,一个第二山形突起部12与第三山形突起部13相对。支承部件1的沿展开方向延伸的中轴线ctr穿过第二山形突起部12和第三山形突起部13。另外,第一山形突起部11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以上即可。
64.也即,当以由车辆前后方向x和车辆上下方向z限定的平面剖切支承框架1时,能够连续地得到具有第一山形突起部11和第三山形突起部13的剖面、具有第二山形突起部12和第三山形突起部13的剖面、具有第二山形突起部12和第三山形突起部13的剖面。
65.在连续的一段长度范围内无论在哪个剖面都有两个突起顶端(突起顶端120和突起顶端130,或者突起顶端110和突起顶端130),但在该连续的长度范围内,以两个突起顶端之间的间距为大间距、小间距、大间距的方式交替配置。
66.此外,第一山形突起部11和第二山形突起部12与第三山形突起部13一样,为向上方突起的形状,且在长度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更具体而言是第一山形突起部11的突起顶端110和第二山形突起部12的突起顶端120在长度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但第一山形突起部11和第二山形突起部12并非必须呈直线状延伸,例如也可以是呈一定曲线状地延伸,只要两者能够有效地支承遮阳件2即可。第一山形突起部11的突出高度在整个长度方向上几乎相等,但也可以依据遮阳件2的材质等而有一定的微弧度。第二山形突起部12的突出高度在整个长度方向上几乎相等,但也可以依据遮阳件2的材质等而有一定的微弧度。
6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山形突起部12的突起顶端120相对于第一山形突起部11的突起顶端110和第三山形突起部13的突起顶端130位于上方。也即,第二山形突起部12最高。
68.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框架1,第一山形突起部11、第二山形突起部12、第一山形突起部11在支承框架1的长度方向上交替配置,且在上游侧具有连续延伸的第三山形突起部13,从而能够在整个长度方向上对遮阳件2进行多点支承而增加遮阳件2的张紧力,从而抑制遮阳件2拍打支承框架1而产生异响。
69.以下,参照图8~11对遮阳件保持部件3相对于支承框架1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70.在支承框架1的长度方向两侧设置有供遮阳件保持部件3安装的部件。具体而言,从支承框架1的长度方向两侧分别向下方突出形成有固定安装部31、可动安装部32。遮阳件保持部件3的卷轴的一端形成有方形的插嵌部,该插嵌部插入固定于在固定安装部31形成的对应的方形孔。在遮阳件保持部件3的卷轴的另一端侧,以可旋转的方式套嵌于卷轴的外侧的套筒的圆形端部插入于在可动安装部32形成的对应的圆形孔,遮阳件2卷绕于该套筒。此外,该遮阳件保持部件3还具有弹簧部件,弹簧部件的一端经由插嵌部固定于固定安装部31,弹簧部件的另一端固定于套筒,由此,在遮阳件2展开时,弹簧部件扭转施力,在遮阳件2收回时,利用该弹簧部件的弹性恢复力能够顺畅地将遮阳件2卷绕成卷。由此,能够通过支承部件1同时支承遮阳件保持部件3。
71.《第一变形例》
72.在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对支承框架1进行了详细描述,以下,参照图6说明第一变形例的支承框架1a,第一变形例中的第三山形突起部13与优选实施方式相同,故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73.支承框架1a中第一山形突起部11a和第二山形突起部12a以在长度方向y上的两侧为第二山形突起部12a的方式交替配置。
74.也即,与连续延伸的第三山形突起部13的两端侧对应地形成有两个第二山形突起部12a,在两个第二山形突起部12a之间,一个第一山形突起部11a与第三山形突起部13相对。支承部件1a的沿展开方向延伸的中轴线ctr穿过第一山形突起部11a和第三山形突起部13。
75.也即,第一变形例与优选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第一山形突起部和第二山形突起部的分布相反。
76.第一变形例的其他结构与优选实施方式相同,也能够实现与优选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效果。
77.《第二变形例》
78.在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对支承框架1进行了详细描述,以下,参照图7说明第二变形例的支承框架1b,第二变形例中的第三山形突起部13与优选实施方式相同,故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79.支承框架1b的第一山形突起部11b和第二山形突起部12b以在长度方向y上的两侧为第一山形突起部11b的方式交替配置,与优选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二变形例中,第一山形突起部11b的数量为三个。也即,在长度方向上,从一端侧起以第一山形突起部11b、第二山形突起部12b、第一山形突起部11b、第二山形突起部12b、第一山形突起部11b的方式交替
配置。支承部件1b的沿展开方向延伸的中轴线ctr穿过中间的第一山形突起部11b和第三山形突起部13。
80.第二变形例的其他结构与优选实施方式相同,也能够实现与优选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效果。
81.此外,与第二变形例同样,在第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第二山形突起部的数量为三个,另外,第二山形突起部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以上即可。
82.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变形。
83.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对于第一山形突起部和第二山形突起部的数量进行了限制,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只要第一山形突起部和第二山形突起部交替配置,则其数量可以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只有一个第一山形突起部和一个第二山形突起部。
84.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对于第二山形突起部的突起顶端相对于第一山形突起部的突起顶端和第三山形突起部的突起顶端位于上方的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各山形突起部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设定。
85.以上,参照具体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该具体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该具体例施加恰当的设计变更而得到的设计,只要具备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也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