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置的车载空调的壳体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51297发布日期:2022-04-14 12:32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顶置的车载空调的壳体模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置的车载空调的壳体模块。


背景技术:

2.车载空调可以实现对车厢内空气进行温度调节、更换新鲜空气和空气净化的功能。它可以为乘车人员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强度,提高行车安全。现有的车载空调大多采用分体式结构,分体式结构会使得制冷部件之间的冷媒连接管过长,在车辆长期运行的过程中,过长的连接管容易发生断裂的现象而导致冷媒泄漏、制冷效果差,而且分体式的车载空调的安装效率低、维修困难。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顶置的车载空调的壳体模块。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置的车载空调的壳体模块,解决了分体式的车载空调的安装效率低、维修困难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顶置的车载空调的壳体模块,包括:底座和顶盖,所述底座和顶盖之间形成部件安装腔;所述部件安装腔包括相互连通的冷凝腔和蒸发腔,所述冷凝腔内设有冷凝器安装座,所述底座上设有若干个第一进风口,所述冷凝器安装座设在第一进风口的两侧,所述顶盖上还设有排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排风口之间形成直线型的冷凝通道,所述蒸发腔内设有环形的隔热罩底托,所述隔热罩底托的内侧依次设有送风过孔、接水槽和回风过孔,所述送风过孔的周围设有风机固定座,所述底座的下方设有控制盒,所述控制盒的两端分别设有回风口和送风口,所述回风口和送风口之间设有显示面板固定座,所述回风口和回风过孔对应设置,所述送风口和送风过孔对应设置。
7.进一步的,所述顶盖的侧面设有第二进风口。
8.进一步的,所述底座靠近第一进风口的一侧设有凸出的侧板,所述侧板上设有第三进风口。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进风口的高度小于冷凝器安装座的高度。
10.进一步的,所述回风口和送风口设在控制盒的底部端面。
11.进一步的,所述回风口和送风口之间设有隔板槽。
12.进一步的,所述送风口和送风过孔之间设有送风罩。
13.进一步的,所述送风口为风量可调的或者风向可调的风口。
14.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两侧设有超出于顶盖两侧的加强部。
15.进一步的,所述排风口上设有朝向冷凝器安装座的导风圈。
16.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和顶盖,所述底座和顶盖之间形成相互连通的冷凝腔和蒸发腔,冷凝腔内设有冷凝器安装座,底座上设有若干个第一进风口,冷凝器安装座设在第一进风口的两侧,顶盖上还设有排风口,第一进风口与所述排风口之间形成直线型的冷凝通道,
蒸发腔内设有环形的隔热罩底托,隔热罩底托的内侧依次设有送风过孔、接水槽和回风过孔,底座的下方设有控制盒,控制盒的两端分别设有回风口和送风口,所述回风口和送风口之间设有显示面板固定座,回风口和回风过孔对应设置,送风口和送风过孔对应设置。该车载空调的壳体模块的优点在于:安装效率高,制冷效果好。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模块的剖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模块中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模块中控制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模块中控制盒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置的车载空调的壳体模块,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顶置的车载空调的壳体模块,其结构如图1-图6所示,包括:底座10和顶盖20,底座10和顶盖20通过其周边的连接孔用螺钉固定,所述底座10和顶盖20之间形成部件安装腔30;所述部件安装腔30包括相互连通的冷凝腔31和蒸发腔32,所述冷凝腔31内设有冷凝器安装座11,所述底座上设有若干个第一进风口12,第一进风口12的四周设有加强筋以增加进风部位的强度,所述冷凝器安装座11设在第一进风口12的两端,所述顶盖20上还设有排风口21,排风口21与冷凝器之间设有排风风机,所述第一进风口12与所述排风口21之间形成直线型的冷凝通道,所述蒸发腔32内设有环形的隔热罩底托13,隔热罩底托13用来固定包围了蒸发器和送风风机的隔热罩。所述底座10上设有压缩机安装座14,所述压缩机安装座14设在隔热罩底托13的外侧。所述隔热罩底托13的内侧依次设有送风过孔131、接水槽132和回风过孔133,接水槽132上固定有蒸发器,蒸发器上的冷凝水通过接水槽上的导水条往底座10上的排水孔流动排出。所述送风过孔131的周围设有风机固定座,所述底座10的下方设有控制盒15,所述控制盒15的两端分别设有回风口151和送风口152,所述回风口151和送风口152之间设有显示面板固定座153,所述回风口151和回风过孔133对应设置,所述送风口152和送风过孔131对应设置。
25.安装车载空调时,将装配好的车载空调的底座10固定在车顶天窗上,底座10的下方设有与控制盒15配合的凸出的装饰罩。压缩机接通电源启动后,冷媒顺着连接管在各制冷部件中循环流动而反复进行放热或者吸热,冷凝器放热将经过的空气变成热空气排出车外,蒸发器吸热将经过的空气变成冷空气。车内的空气经过回风口151和回风过孔133后到达蒸发器后温度变低,送风过孔131处的送风风机带动冷空气从送风过孔131往送风口152流动,从而将冷空气输送至车内。而车外的空气顺着第一进风口12向冷凝器方向流动,排风风机带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排出车外。而第一进风口12与排风口21之间的直线型的冷凝通道,使得冷凝器的实际进行换热的空气流通量更大,且风阻较小,对整个车载空调的散热
效果更好,可以提高车载空调的制冷能力。
26.具体的,所述顶盖20的侧面设有第二进风口22。车外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进风口22进入,排风风机带动空气通过冷凝器后排至车载空调的上方,这样增大了冷凝器的空气流通量,改善了车载空调的制冷效果。
27.具体的,所述底座10靠近第一进风口12的一侧设有凸出的侧板16,所述侧板16上设有第三进风口161。第三进风口161与第二进风口22一样可以增大冷凝器的空气流通量,以改善车载空调的制冷效果。
28.具体的,所述第三进风口161的高度小于冷凝器安装座11的高度。冷凝器的翅片平面与侧板16平行,可以保证第一进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22进入的空气经过冷凝器的流通量。所以第三进风口161的进风方向与冷凝器的翅片平面垂直。而第三进风口161的高度小于冷凝器安装座11的高度,使得从第三进风口161进入的空气从冷凝器下方流向排风口21,避免发生风阻过大而降低了车载空调的制冷能力。
29.具体的,所述回风口151和送风口152设在控制盒15的底部端面。回风口151和回风过孔133形成直线的回风通道,送风口152和送风过孔131形成直线的送风通道,即可减小蒸发腔32流动的风阻,提高了车载空调的制冷能力。
30.具体的,所述回风口151和送风口152之间设有隔板槽154。隔板槽154用来安装隔板以完全隔开控制盒15内的回风与送风,保证送入车内的空气都是经过换热后的冷空气。
31.具体的,所述送风口152和送风过孔131之间设有送风罩155。送风罩155和隔板槽154一样可以完全隔开控制盒15内的回风与送风,避免回风直接在控制盒15内流向送风口152而进入车内,同时送风罩155还有引导冷空气进入车内的功能。
32.具体的,所述送风口152为风量可调的或者风向可调的风口。另一实施例中,送风口152a为风量可调的或者风向可调的风口。这样驾乘人员可以由于风量或者风向需要更改时,手动调节送风口152或者送风口152a的风量或者风向,以满足不同驾乘人员长期使用的舒适性。
33.具体的,所述底座10的两侧设有超出于顶盖20两侧的加强部17。对于较大的车型需要的车载空调的制冷能力也较大,使得制冷部件的体积与质量相应增加,超出于顶盖20两侧的加强部17使得底座10固定的支撑面积更大,增加了车载空调的承载力。
34.具体的,所述排风口21上设有朝向冷凝器安装座11的导风圈211。导风圈211可以引导空气向排风口21流动,加强了车载空调的散热能力,同时加强了顶盖20的结构强度,而且整体一体化制造,减轻了员工的装配劳动强度,提高了装配效率。
3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包括底座10和顶盖20,所述底座10和顶盖20之间形成相互连通的冷凝腔31和蒸发腔32,冷凝腔31内设有冷凝器安装座11,底座10上设有若干个第一进风口12,冷凝器安装座11设在第一进风口12的两侧,顶盖20上还设有排风口21,第一进风口12与所述排风口21之间形成直线型的冷凝通道,蒸发腔32内设有环形的隔热罩底托13,隔热罩底托13的内侧依次设有送风过孔131、接水槽132和回风过孔133,底座10的下方设有控制盒15,控制盒15的两端分别设有回风口151和送风口152,所述回风口151和送风口152之间设有显示面板固定座153,回风口151和回风过孔133对应设置,送风口152和送风过孔131对应设置。该车载空调的壳体模块的优点在于:安装效率高,制冷效果好。
36.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
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