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蜂窝吸能的液压分力装置

文档序号:30118625发布日期:2022-05-18 19:59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蜂窝吸能的液压分力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撞击缓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蜂窝吸能的液压分力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汽车被动安全措施主要从吸能方面来削弱碰撞能量,来达到保护车身以及乘员的目的。碰撞生物力学,车身结构抗撞性,成员约束系统为三个主要方向的细化研究,而在材料创新,结构优化等方面产生巨大的突破是越来越困难,而且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整车联动吸能是一个崭新的思路。
3.因此需要设计制造一种结构简单,效果显著,能充实现联动吸能的抗碰撞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蜂窝吸能的液压分力装置。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缓冲效果显著,能实现联动吸能的抗碰撞装置,另外,本技术采取液压分力和蜂窝吸能两种思路并行的设计,实现了蜂窝吸能,也提高了汽车底部空间利用率,兼容性高,适用范围广。
5.一种蜂窝吸能的液压分力装置,包括矩形缸体、导向套、传力杆;所述矩形缸体的四个边角上均设有平台,每个所述平台上均设有所述导向套和所述传力杆;
6.所述导向套固定安装在所述平台上,所述平台上还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导向套相连通,每个所述导向套内均固定安装有蜂窝套;所述传力杆的一端穿过所述蜂窝套和所述通孔伸入所述矩形缸体的内部;
7.位于所述矩形缸体内部的所述传力杆的一端上固定安装有分压头;位于所述矩形缸体内部的所述蜂窝套一侧上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矩形缸体内填充有液压油。
8.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9.进一步地,所述分压头的横截面整体形状呈“工”字型。
10.进一步地,相邻所述平台上设置的两个所述传力杆所在直线的夹角为度。
11.进一步地,伸入所述矩形缸体内的所述传力杆长度是整体所述传力杆长度的三分之一。
12.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矩形缸体外部的所述蜂窝套一侧上设有第二密封圈。
13.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油可替换为缓冲海绵。
14.进一步地,所述蜂窝套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套设在所述第二套筒内,所述第一套筒的外壁和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壁之间由多个缓冲板相连接,且多个所述缓冲板之间交织成蜂窝状。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本技术在导向套内增设了蜂窝套,可以达到两个效果;一个是在受力较大时,传力杆通过破坏导向套达到卸力缓冲的作用,通过吸能保证车辆安全;二个是通过传力杆破
坏蜂窝套,可以保证传力杆可以沿着导向套内活动,如果没有设置蜂窝套,传力杆与导向套硬性接触,容易使传力杆折断。
17.2、本技术采用传力杆端部的分压头和矩形缸体内的液压油的充分接触,达到缓冲的技术效果,且液压油还兼具传力,降噪,缓冲等功能。
18.3、本技术中的装置可以在不改变原车主体结构情况下,达到缓冲吸能的效果,只需在空置、安全的底盘周围,或者相邻的钣金件之间增设该装置即可。该装置可以充分利用车辆底部空间,提高车辆了抗碰撞的能力,极大地减小了车架底梁变形,使其在应对来自汽车侧碰,斜碰时能发挥良好的性能。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平面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传力杆、蜂窝套、分压头以及第一密封圈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密封圈位置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蜂窝套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矩形缸体上的平台位置示意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际应用时使用的示意图。
25.图中:1、矩形缸体,2、导向套,3、传力杆,4、平台,5、蜂窝套,51、第一套筒,52、第二套筒,53、缓冲板,6、第一密封圈,7、分压头,8、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7.参考图1、图5、图6。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28.一种蜂窝吸能的液压分力装置,包括矩形缸体1、导向套2、传力杆3;矩形缸体1的四个边角上均设有平台4,每个平台4上均设有导向套2和传力杆3;
29.导向套2固定安装在平台4上,平台4上还设有通孔,通孔与导向套2相连通,每个导向套2内均固定安装有蜂窝套5;传力杆3的一端穿过蜂窝套5和通孔伸入矩形缸体1的内部;
30.位于矩形缸体1内部的传力杆3的一端上固定安装有分压头7;位于矩形缸体1内部的蜂窝套5一侧上设有第一密封圈6;矩形缸体1内填充有液压油。
31.分压头7的横截面整体形状呈“工”字型。
32.相邻平台4上设置的两个传力杆3所在直线的夹角为90度。
33.伸入矩形缸体1内的传力杆3长度是整体传力杆3长度的三分之一。
34.位于矩形缸体1外部的蜂窝套5一侧上设有第二密封圈8。
35.缓冲油可替换为缓冲海绵。
36.蜂窝套5包括第一套筒51和第二套筒52,第一套筒51套设在第二套筒52内,第一套筒51的外壁和第二套筒52的内壁之间由多个缓冲板53相连接,且多个缓冲板53之间交织成蜂窝状。
37.参考图1。其中,四根斜安置的传力杆3可以兼顾前后传导和侧向传导,矩形缸体1可以根据汽车本身结构,选择安装于空置、安全的底盘周围;蜂窝套5采用蜂窝铝板制造成
空心圆筒结构;传力杆3和矩形缸体1由钢板冲压或铸造而成。
3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其结构简单,重量轻,制造成本低,兼容性高,安全可靠,抗碰撞能力强的汽车附加被动安全装置,本装置的四个传力杆3尺寸大小,安置角度等可以根据汽车实际情况灵活改变,实现在与汽车本身结构不产生干涉以及无需重大调整汽车原本结构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发挥吸能分力的功能。相比于单纯的机械缓冲结构,本装置液压油同时兼具传力,降噪,缓冲等功能,适用于家用车以及非场地赛车等。
39.参考图6。传力杆3自由端可以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固定于车架底梁连接处。矩形缸体1采用钢板冲压或铸造成型,根据与底盘固连方式可预设置安置点,一般考虑直接焊接或吊耳即可。导向套2采用螺栓,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矩形缸体1上,内部焊接蜂窝套5,并与增设导向平键的传力杆3形成配合,稳定传力杆3移动方向。
40.参考图1-图3。哑铃型的分压头7在向内移动时与液压油充分接触,达到缓冲的效果,矩形缸体1则具有分力,减噪,抗震等多功能。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的车架具有良好的刚性来应对来自汽车正面,斜向,以及侧面的撞击,达到对汽车被动安全的提升,实现对乘员的保护。
41.参考图4、图6。具体使用时,通过该装置将相邻两个钣金件进行相连,一侧的两个传力杆3外端固定安装在一个钣金件上,另一侧的两个传力杆3外端固定安装在另一个钣金件上,该装置处于水平放置。当受到撞击时,传力杆3沿着导向套2向矩形缸体1内部移动,传力杆3端部的分压头7可以与液压油充分接触,达到缓冲的效果。由于传力杆3穿过导向套2中第一套筒51的内部的空间,如果撞击力较大时,传力杆3还能通过破坏第一套筒51、第二套筒52以及之间连接的蜂窝状的缓冲板53,进一步达到缓冲效果。同时该装置在没有受到撞击时,第一密封圈6和第二密封圈8可以对蜂窝套5上的蜂窝孔洞达到密封效果,防止液压油从蜂窝孔洞中流出,同时第一密封圈6和第二密封圈8还可以防止液压油沿着传力杆3流出矩形缸体1外部;另外整个装置受到撞击结束后也容易进行更换。
42.参考图2、图3。其中,需注意的是,一般使用一个密封圈,即第一密封圈6进行密封即可,就能防止液压油从蜂窝套3或沿着传力杆4流出矩形缸体1外部;若将矩形钢梯1内的液压油替换为缓冲海绵,甚至可以不需要密封圈进行密封。
43.需要注意的是,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前”、“后”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44.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