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用车轮之装配方法

文档序号:100363阅读:23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用车轮之装配方法
本发明为用于自行车用车轮之装配方法。
自行车用车轮的装配工序为由,a.排列工序b.翻花工序c.至临时紧固装置的输送工序d.临时紧固工序e.临时紧固辐条的锁紧工序等所成,排列工序之习用技术有日本专利特公昭53-11744号、日本专利特公昭53-11745号、翻花工序之习用技术有日本专利特公昭56-49762号、日本专利特公昭53-11744号、日本专利特公昭53-11745号,至已作过翻花的轮毂与辐条的装配体临时紧固装置的输送工序之习用技术有日本专利特公昭53-11746号,临时紧固工序之习用技术有日本专利特公昭53-12685号,日本专利特公昭53-48569号,临时紧固辐条的锁紧工序之习用技术有日本专利特公昭52-30747号,
等。此外还可举出美国专利第4185678号、第4187895号。
兹说明这些习用技术如下。
1.排列方法(日本专利特公昭53-11744号)(日本专利特公昭53-11745号)参阅附图第7、8图如第7图,排列装置的习用例为,借助使翻花前的轮毂H与辐条的临时装配体(以下简称临时装配体D),以规定的回转速度回转,离心力作用于辐条,而使辐条以辐射状排列,一方面,使以同心方式装设于此临时装配体D的环状保持体E,以与此临时装配体D相同的速度和方向回转,借助装设于与辐条尖端部一致位置的前述保持体E的保持部,以便将处于前述排列状态的辐条保持原来姿势。
因此,如第8图,在此保持体E的上缘,分别以规定顺序开设一排缺口,其中的第1缺口部51用以支持位于轮毂一旁的辐条安装板11的上侧的第1辐条21,第2缺口部25用于支持位于下侧第2辐条22,第3缺口部53用于支持位于另一旁辐条安装板12上侧的第3辐条23,第4缺口部54用于支持位于下侧第4辐条24。因此,如使临时装配体D回转使辐条在以辐射状排列的时候,一面以与轮毂的回转同方向同速度回转,一面将此保持体E的上端缘提起至辐条侧,各辐条即嵌入分别对应的缺口部,从而以辐射状排列将辐条保持临时装配体D的原状。
但是,此习用技术,当使临时装配体D的轮毂H保持于竖立姿势回转时,必需预先适当设定保持体与轮毂的关系。亦即,不方便的地方在于必需设定临时装配体D,以便辐条安装板的第1辐条安装部与保持体E的第1缺口部51在半径方向互相对正。
这是因为,一面以同一方向同一速度回转保持体E与轮毂H,一面欲借助形成于保持体E上端缘的却口部保持各辐条之故。
2.翻花工序日本专利特公昭52-49762号、日本专利特公昭53-11744号、美国专利第4187895号、美国专利第4185678号参阅附图第10、第11、第12、第13图对于安装于轮毂H的辐条,因与装设于此轮毂的一对第1、第2辐条安装板11、12的关系,分成下列4种辐条。(参阅第10图、第11图)由第1辐条安装板11的外面侧向轮圈R延伸的第1辐条……(21)由第1辐条安装板11的内面侧向轮圈R延伸的第2辐条……(22)由第2辐条安装板12的内面侧向轮圈R延伸的第3辐条……(23)由第2辐条安装板12的外面侧向轮圈R延伸的第4辐条……(24)在这4种辐条中,以互相交叉的状态张设第1、第2辐条21、22,以互相交叉的状态调节第3、第4辐条23、24。
因此,作为使一组的辐条互相交叉的方法(翻花方法),已有日本专利特公昭56-49762号,但此习用技术为用于自动二轮车车轮的辐条翻花方法,它需要预先依日本专利特公昭53-11744号的方法,如第5图,作为自动轮毂以辐射状排列各种辐条的临时装配体D,按照上述4群的辐条各群,分别借助支持环支撑此临时装配体D的辐条端部,以便各支持环向规定的方向分别转动。
按此习用的方法,首先,如第12图,第1辐条21、21分别由配设于与临时装配体D同心的第1支持环31的各支持部36支持,第2辐条22、22继此第1支持环31由位于其下方向的第2支持环32的支持部36支持,以相同的方式第3辐条23分别被支持于第3支持环33的支持部36,第4辐条24被支持于第4支持环34的支持部36。
继而,如使第1、4支持环31、34以一定角度正转,使第2、第3支持环32、33以一定角度倒转时,第1辐条21与第2辐条22,及第3辐条23与第4辐条24即被翻花成为如第13图。
这种东西被翻花成为,第1辐条21位于第2辐条22的外侧,而且,第4辐条24位于第3辐条23的外侧,不能照旧利用于自行车用车轮的翻花。
因为自行车用车轮,应使第1辐条21在第1、第2辐条21、22的交叉部,位于第2辐条的内侧,第4辐条在第3、第4辐条23、24的交叉部位第3辐条23的内侧。
3.至临时紧固装置的输送工序(日本专利特公昭53-11746号)(美国专利4187895号)参阅附图第17、第18、第19图装配车轮,由下列各道工序组成使插入轮毂H的各辐条排成辐射状的排列工序,从此状态使前述辐条交叉的翻花工序,将此已作为翻花的轮毂H与辐条的装配体(以下简称装配体K)插入轮圈R内,并利用螺栓将各辐条固定于轮圈的临时装配工序,以最终状态锁紧前述临时装配状态的车轮辐条接头的最终锁紧工序。
在此车轮的装配过程,自翻花工序转移至临时装配工序时,必需输送装配体K,以往为采用如第17图~第19图所示的输送装置(日本专利特公昭53-11746号)。
此习用装置由下列部件组成使对应于装配体K的辐条排列,保持辐条尖端部至翻花状态用的定位装置2A,夹持轮毂H的轮毂夹持装置3A,以一体方式使这两装置升降的升降装置4A,使这些全部沿轨道37、37向水平方向移动的行驶装置5A。
上述装置用于输送具备单车等大型轮毂的车轮装配体K,使用时借助轮毂夹持装置3A夹持轮毂H,继而使构成定位装置2A的固定框213的定位片223,与转动框233的系止片243之间产生如自第18图至第19图的动作,定位各辐条,借助升降装置4A提起全体,借助行驶装置5A输送至规定位置。
当此装置在输送装配体K时,因同时被夹持轮毂H与辐条的尖端,主要由轮毂夹持装置3A支持装配体K的负载,所以在输送时不必担心自此输送装置脱离。但是,照旧将它采用于输送自行车用车轮的装配体K却有困难。
因为自行车用轮毂的直径较单车用本身极小,不容易使轮毂夹持装置3A的夹持爪313、313对应轮毂H,如欲由此夹持爪支持装配体K的负载时,会损坏装配轮毂输送姿势的安全性。
4.临时紧固工序(日本专利特公昭57-12685号)、日本专利特公昭56-48569号)参阅附图第23图如欲将以翻花状态临时装配轮毂H与辐条S的装配体K安装于轮圈R,必需把辐条的尖端插过轮圈R的辐条孔14,同时使接头N螺合于此辐条2的端部螺栓39。
于是,以往借助揭示于日本专利特公昭57-12685号的辐条引导装置,使辐条S的螺栓部39插过轮圈R的辐条孔14以后,由揭示于日本专利特公昭56-48569号的紧固装置紧固接头。(第23图)但对于依上述习用法的情形,在辐条孔14插入辐条S的时候,容易在轮圈R的内周面产生擦伤,此擦伤会损坏车轮的商品价值。
这是因为上述辐条引导装置,首先使装配体K的辐条S变成如第23图,同时借助引导件40使螺栓部39与辐条孔14一致,以后,解除前述弯曲状态,使辐条S的尖端部插入辐条孔14。
于是,此时,如稍偏离辐条孔14与螺栓部39时,螺栓部39的尖端接触辐条孔14边缘以后,变成插入此辐条孔14内,此时即产生插伤。
5.临时紧固辐条的锁紧工序
(日本专利特公昭52-30747号)参阅附图第42图这种装置的典型者有车轮的辐条接头锁紧机,而已揭示于日本专利特公昭52-30747号。
这种装置将装配体K的辐条制成临时固定状态的车轮(以下简称车轮W)安装于间歇转盘A,在此转盘的周围自转盘的回转中心以辐射状态配设驱动装置9、9,使各驱动装置沿前述辐射线形成进退自如,将间歇转盘A的转动、停止定时、驱动装置9的锁紧动作定时设定于规定时间。(参阅第42图)此时,在间歇转盘A上设定上述临时装配状态的车轮W以后,使此装置产生动作时,排列于轮圈外周面的辐条用接头被依次锁紧。
但是,此习用技术,对于接头的排列间距如有误差,即容易产生驱动装置9的锁紧错误。
因驱动装置与车轮W有一间距,当间歇转盘A停止时,此驱动装置的工具92推进至接头侧完成锁紧工作,所以如组合间歇转盘A的停止位置有误差,与接头的排列间距不一致,则在驱动装置推进的状态,其工具部不能正确对向接头,而引起锁紧不良。
针对上述各工序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如下(a).排列工序本发明的技术性课题为,在利用轮毂回转而使安装于轮毂的各辐条以辐射状排列,并借助与轮毂同心设置的保持体保持各辐条于前述排列状态的过程中,消除必需预先设定前述保持体与轮毂关系的不方便,不使保持体以与轮毂相同的方向及速度回转以便将安装于轮毂的辐条分别保持原来排列状态。
为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所采取的本发明技术装置为,使从轮毂的上下对向一对的以自由回转状态对准轮毂的保持体,各保持体上刚好分别嵌入处于排列状态的邻近辐条间的保持辐条间隔装置群由尖细状的针群构成,使这些针群位于轮毂的辐条安装板附近的外侧,当以辐条排列状态回转将针群安装于轮毂的辐条时或停止时,将针群推出至突出于辐条侧。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装置可产生如下的作用。
如使安装于轮毂的辐条作绕中心回转,当在其回转速度达到一定速度的时候,保持体第1~第4辐条即以轮毂为中心排列成辐射状。
此时,保持体对于轮毂以自由回转状态对称,而且,由于保持间隔装置的尖端形成尖细,因此如将此保持体推进处于排列状态的辐条侧时,即造成在第1、第2辐条间分别滑进保持体的一边的保持间隔装置,在第3、第4辐条间滑进另一边保持体的保持间隔装置。
由于这些保持间隔装置的直径,配合处于排列状态的辐条间隔,设定于规定的直径,因此借助嵌入保持间隔装置而照旧保持辐条的排列状态。
(b).翻花工序本发明为使分别借助支持部个别支持被排成辐射状的第1、第2、第3、第4辐条的第1、第2、第3、第4支持环相对转动,作临时装配体的辐条翻花,为便于自行车用车轮的辐条张设状态可作翻花,在互相交叉辐条的前阶段以便可倒转相关位置作为其技术性课题。
本发明的技术装置在于,使第1、第2、第3、第4支持环相对转动,在使各辐条位于交叉前状态的时候,停止前述各支持环的转动,以后,照旧将各辐条保持于前述交叉前状态,同时使所有的第1、第2、第3、第4支持环自辐条脱离,以此脱离状态分别使第1支持环的支持部对向处于交叉前状态的第2辐条,使第2支持环的支持部对向处于交叉前状态的第1辐条,另方面,使第3支持环的支持部对向处于相同状态的第4辐条,而且,使第4支持环的支持部对向处于相同状态的第3辐条,以后,使各支持部对向接近各辐条,使各辐条支持于支持部以后解除上述的辐条保持状态,继而,使第1、第2、第3、第4支持环以一角度相对回转以便第1、第2辐条互相及第3、第4辐条互相成为交叉状态。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装置可产生如下的作用。
安装于轮毂以辐射状张紧的已排列辐条,借助第1次各支持环的相对转动将各辐条设定于交叉前的状态。在此载体,不改变各辐条在车轮轴线方向的位置关系。
其次,各支持环如被设定于新关系位置时,即倒转第1辐条与第2辐条的支持状态,及第3辐条与第4辐条的支持状态,借助最后各支持环的相对转动翻花各辐条,在此翻花状态,变成第1辐条在第2辐条的内侧,第4辐条在第3辐条的内侧,形成希望的翻花状态。
(c).至临时紧固装置的输送工序本发明为将已作过翻花的轮毂与辐条的装配体保持翻花的姿势,且以吊挂的状态输送的装置,具备可借助装设于行驶装置的升降装置升降的装配体保持装置中,其技术性课题为,尽管轮毂小且辐条长已作过翻花的轮毂与辐条的装配体也可在安定状态输送,仅保持辐条以便提起装配体。
本发明的技术装置包括,借助升降装置升降已作过翻花的轮毂与辐条的装配体保持装置,且下端嵌合于轮毂轴的升降轴,与超前对偶此升降轴的保持框,与突设于此保持框的周缘部以便对向各辐条,且在外嵌于前述辐条的以向下方式具备开放部的两种多数舌片、与在一边舌片装设以便封闭其开放部的挂钩,与以规定时间开闭此挂钩的挂钩动作装置,使前述舌片对应于轮毂下侧的第1辐条,同时使另一边舌片对应位于轮毂上侧的第2辐条,下降升降轴以后或同时下降保持框,设定这些各部的定时动作以便于结束下降保持框以后由挂钩关闭开放部。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装置可产生如下的作用。
如下降升降轴时,其尖端即嵌合于轮毂轴,以后,下降保持框其周缘的多数舌片,即以辐条与开放部嵌合。因此,在此状态,各辐条即照旧保持翻花的姿势。
其次,因挂钩动作关闭舌片的开放部,所以由开放部的上端与挂钩包围第1辐条,将此第1辐条保持于固定状态。
以后,借助升降装置提起保持框升降轴时,由于略限制由第1辐条、第2辐条至轮毂轴线方向的摇动,因此也许会产生一些轮毂轴与升降轴的嵌合偏离,但已作过翻花的轮毂与辐条的装配体却变成介由第1辐条从挂钩吊挂,结果,装配体即由保持框提起。
以后,由行驶装置,将已作过翻花的轮毂与辐条的装配体输送至规定的位置,使保持框下降以后开放挂钩,使保持框及升降轴复位上升时,已作过翻花的轮毂与辐条的装配体即被分离独立。
(d).临时紧固工序本发明为一旦弯曲辐条以后,将此辐条装设于轮圈的辐条孔的方法,其技术课题为,可防止因插入辐条而产生的擦伤,以便在非插入辐条状态可连结轮圈与辐条。
本发明的技术装置在于,弯曲辐条使其尖端的螺栓部位于轮圈的辐条孔的内侧附近,以便在此状态从轮圈的外侧螺合接头。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装置产生如下的作用。
当轮圈的内周面与辐条的尖端处于非接触状态时,从轮圈的外侧螺合接头。因此,只要螺合接头与辐条的螺栓部,辐条与轮圈即变成确实由接头连接。而且,在此状态,辐条的尖端部不露出于外部。
如与前述接头的紧固同时或于以后解除辐条的弯曲时,即变成辐条的尖端部确实被轮圈连接。
(e).临时紧固辐条的锁紧工序本发明为将利用向一方向的规定间距以临时固定的状态排列多数接头的已作过临时紧固车轮,向排列方向作间歇移动,当停止已作过临时紧固车轮时,借助驱动装置锁紧接头的方法,其技术性课题为,考虑不容易产生螺栓体锁紧错误,而在驱动装置的锁紧动作时,以设在驱动装置的构件固定驱动装置的工具部分与接头的相关位置。
本发明的技术装置在于,将驱动装置装设于已作过临时紧固车轮的移动轨迹附近,可对此轨迹向直角方向前进后退,同时在此驱动装置的尖端具有一定的间隔,且装设将此间隔配合螺栓体头部的制动器,至少使此驱动装置的尖端部可从其初期位置的轮圈的移动方向移动一定的范围,同时使时常附势于初期位置方向,使驱动装置前进后接触制动器与接头的头部,且此制动器在从初期位置处于一定范围移动状态的时候,以便工具啮合于接头的头部。
上述技术装置可产生如下的作用。
在轮圈的间歇移动过程,其移动区间的最后位置附近为驱动装置处于前进状态,接触制动器与接头的头部。按照此接触状态,在移动一定范围的时候,驱动装置的工具对接于接头的头部互相啮合。在啮合的时候,由于制动器附势至复位方向,因此接头的头部对抗此附势力确实接触于制动器,使制动器与接头的头部相关位置形成一定。一方面制动器与工具的间隔配合前述头部限制至一定,结果,变成工具与接头的头部确实一致。
(f).作为临时紧固工序的预备工序至接头轮圈辐条孔的插入工序以连续方式借助插入装置将接头插入以一定间隔排列于轮圈的辐条孔,使轮圈向辐条孔的排列方向间歇移动,使插入装置在此轮圈的停止时间产生动作,将接头输出至孔部侧,其技术性课题为,考虑使插入装置与辐条孔的定位正确,介由与孔部系合产生往复动作的定位装置,以便工具对向孔部。
本发明的技术装置在于,可将插入装置装成与轮圈平行移动,同时在轮圈的一行程移动区域内系合于孔,自初期位置移动至最终位置以后,在轮圈的附近装设从轮圈独立复位至前述初期位置的辅助移动体,在自辅助移动体的最终位置脱离的位置设立前述插入装置的初期位置,同时装设使此插入装置复位至初期位置的附势装置,至少在辅助移动体的最终位置,装设使插入装置的一部分与辅助移动体接触的加压装置,在辅助移动体的最终位置,设定此插入装置与辅助移动体的接触关系以便对向插入装置的前端工具与辐条孔,使此插入装置具备固定此接触时刻以后的一定时间,插入装置的固定装置。
上述技术装置可产生如下的作用。
轮圈虽由适当的进给装置间歇移动,但此一移动过程却变成略与辐条孔排列间距一致。在此一移动过程,辅助移动体系合于轮圈的辐条被自初期移动至最终位置,暂时停在最终位置。以后,插入装置被加压装置沿轮圈平行移动,接触处于前述停止状态的辅助移动体。在此接触状态,插入装置的前端工具与轮圈的辐条处于正确一致的状态,以后,由固定装置将插入装置固定于修正位置。
其次,辅助移动体独立后复位至初期位置同时插入装置产生动作,接头被插入辐条孔。
以后,各部形成初期状态,轮圈进入下一次过程的动作。
综合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a).排列工序保持体的间隔保持装置滑进处于排列状态的辐条间,临时装配体将辐条保持至排列状态,因此无论保持体与轮毂的关系如何,可将临时装配体及辐条保持至排列状态。所以,可消除将轮毂与辐条定位于保持体的不方便。
而且,由于不必使保持体转动驱动,因此可简化驱动装置。
并且,由于保持体由配设于轮毂的辐条安装板附近的间隔保持装置群构成,因此可使保持体小型化。
(b).翻花工序可分别将第1辐条处于第2辐条的内侧,第4辐条处于第3辐条的内侧的状态实施翻花,且可一次完成各辐条的翻花,因此可有效实施自行车用车轮的辐条翻花。
(c).至临时紧固装置的输送工序不保持轮毂,而保持辐条,因此仅管轮毂小仍可输送。
并且,较保持所有辐条的习用者,可简化保持辐条用的结构。亦即,挂钩较习用的系止片数可节省1/2或1/4。
(d).辐条的临时紧固工序轮圈与辐条连接时,辐条的前端不直接接触辐条孔的四周,在轮圈的内周面不会产生如习用的擦伤。
而且,在螺栓部,由于在插入辐条孔前的工序接头被外嵌螺合,因此不会产生如因螺栓部接触辐条孔的周壁而损害的不方便。
(e).临时紧固辐条的锁紧工序在锁紧接头的时候,不被接头的排列间距误差影响,且不受已作过临时紧固车轮的间歇移动间距的误差影响,使接头的头部与工具正确一致,因此不容易产生因工具与前述头部啮合偏离的锁紧不良。
(f).作为临时紧固过程的预备工序至接头辐条孔的插入工序插入装置被固定于与轮圈的辐条孔一致以后移动的辅助移动体最终位置一致的状态,以此状态前端工具与辐条孔对向,因此尽管辐条孔的排列间距有偏差,插入装置的前端工具与辐条孔仍正确对应不容易产生接头的插入错误。
兹根据第1图~第50图说明本发明方法的实施例如下。
本实施例之排列,在轮毂H装配辐条群的临时装配体D的前述辐条群,以后,将预先设定各辐条翻花成为交叉状态的所谓排列、翻花装置,与输送装置B、辐条临时固定于轮圈的临时紧固装置C及临时固定辐条的锁紧装置组合使用。
(排列、翻花工序)图1实施排列、翻花的装置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2排列装置的原理说明图。
图3排列装置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4该主要部分的动作说明图。
图5辐条排列状态的临时装配体D的平面图。
图6辐条排列保持状态的说明图。
图7、图8(习用例)排列装置的习用例的说明图。
图9辐条翻花装置的示意。
图10、图11实施翻花方法的自行车用车轮的说明图。
图12(习用例)实施习用翻花方法的装置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13(习用例)依此习用翻花方法的翻花后的临时装配体D的说明图。
图14辐条支持体的主要部分的动作说明图。
图15翻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动作说明图。
(输送工序)图16输送装置的示意。
图17~图19(习用例)习用输送装置的说明图。
图20输送装置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21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临时紧固工序)图22临时紧固装置的原理说明图。
图23(习用例)习用临时紧固装置的说明图。
图24临时紧固装置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25轮圈保持装置的说明图。
图26固定用框的主要部分详图。
图27夹持装置的说明图。
图28图27中Ⅹ-Ⅹ线剖面图。
图29螺合接头时的说明图。
(锁紧工序)图30锁紧装置的示意。
图31实施锁紧过程的锁紧机全体平面图。
图32图31示机构的正面图。
图33车轮夹持驱动装置的剖面图。
图34图33的Y-Y线剖面图。
图35驱动装置的平面图。
图36驱动装置的剖面图。
图37、图38表示驱动装置与车轮关系的说明图。
图39、图40轮圈与夹头的关系详图。
图41第2传感器与驱动装置及轮圈的关系图。
图42锁紧装置的习用例的说明图。
(接头插入工序)图43接头插入装置的示意。
图44同上。
图45辅助移动体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46刹车装置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47接头插入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8同上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49主螺合装置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50接头插入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兹详述有关工序的装置如下。
(1).有关排列、翻花工序按照第1图~第15图说明本发明的排列、翻花工序的实施如下。
本实施例为,借助下方的回转体1(F3,1)与上方的保持轴2以便由上下方向夹持轮毂H,前述保持轴连接于油压缸或气筒等的直线驱动装置的输出轴3(F3)。因此,以使输出轴3(F3)向上方后退的状态使临时装配体D(F3,2)的轮毂H(F3,1)竖立于回转轴1(F3,1)的上端,再使输出轴3向下方推进使保持轴2的下端接触轮毂H的上端,即把临时装配体D的轮毂H夹持于回转轴1与保持轴2之间。
而且,本实施例在回转轴1(F3,1)的端面,与保持轴2(F3)的端面装有由橡胶等所成的弹性材料层10、20(F3),此弹性材料层与装在轮毂H两端的轮毂安装板11、12(F2,3)的辐条穿通部接触。因此,如使回转轴1及保持轴2对接于轮毂H的辐条安装板11、12(2,3)时,弹性材料层10、20(F3)将各辐条的端部压住,因此,各辐条形成自辐条安装板11、12(F3,2)向略水平方向张开。而且,借助回转轴1(F1,3)回转轮毂H(F2,3)时,各辐条被排成辐射状,因弹性材料层10、20(F3)与辐条端部的磨擦而使各辐条被临时固定于从轮毂H排成辐射状的状态。
其次,上方的保持体E在配设于保持轴2外周的第一环状体5a的下面,将针55、55配合第1、第2辐条21、22的排列间距配设,另方面,下方的保持体E在配设于回转轴1外周的第二环状体5b的上面,将当做间隔保持装置的针55、55配合第3、第4辐条23、24的排列间距配设,第一环状体5a通过滚子轴承14分别安装于保持轴2,第二环状体5b通过滚子轴承16安装于超前与回转轴1对偶的驱动轴111(F3)。因此,保持体E、E主体部的第一、第二环状体5a、5b均对于轮毂H形成自由回转的状态。
另外,在此处,如第6图所示,将针55、55的直径设定为与处于排列状态的第1、第2辐条21、22的间隔,或与第3、第4辐条23、24的间隔一致,此例中,将针55、55的直径设定为小于对向的辐条间隔0.1mm。如针55、55的直径按上述设定,在互相邻接的所有辐条间插入针55、55时,各辐条对于轮毂H的中心处在向半径方向正确辐射的位置。当各辐条从前述半径方向向一边倾斜时,互相邻接的辐驱动轴111(第3图)的关系而形成升降一定范围的结构。
因此,在此回转轴1的下端与回转轴1之间形成空室141,此空室被连通于气压或油压等的压力源。因此,回转轴1由压力驱动对于驱动轴111升降。
上述实施例可看出,由驱动输出轴3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动作,及控体311连接于输出轴3,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此筒体311与回转轴1。
另方面,回转轴1,也相同形成筒轴,在其内部,第2副轴13超前对偶此回转轴1,且由弹簧121加载至突出于回转轴1。而且,回转轴1超前与驱动轴111(第3图)对偶的状态嵌合,同时因与装设于一定位置的驱动轴111(第3图)的关系而形成升降一定范围的结构。
因此,在此回转轴1的下端与回转轴1之间形成空室141,此空室被连通于气压或油压等的压力源。因此,回转轴1由压力驱动对于驱动轴111升降。
上述实施例可看出,由驱动输出轴3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动作,及控制供给至空室141的压力而控制临时装配体D的夹板及保持体E、E的动作。兹说明此动作如下。
首先,在初期状态,回转轴1处于最突出状态,如使轮毂H的轴471的下端嵌合于此回转轴1(F3,1)的第2副轴13(F3)的下陷部15(F3)时,即将此轮毂H保持于竖立状态。此时,空室141处于加压状态,如以此状态使输出轴3下降时,首先接触轴471(F3)的上端,轮毂H即以配合弹簧221、121(F3)作用力的压力夹持于第1、第2副轴221、13间(F3)。
如输出轴3对抗上述弹簧221、121(F3)再下降时,保持轴2的端面弹性材料层20对接辐条安装板11,同时回转轴1的端面弹性材料层20对接另一边辐条安装板12(F3),见第4图状态。此时,各辐条的前端被载置于配设在驱动轴111外周的支持板F上。
如从前述状态回转驱动轴111时,转动的轮毂H对各辐条产生离心力的作用,如达到规定回转速度时,各辐条即形成如第5图的排列状态。另外,在此时刻,上方的保持体E侧,第1、第2辐条21、22以保持水平的状态提起。然后,当临时装配体D以排列辐条的状态回转时或停止时,保持体E、E上作为辐条间隔保持装置的尖细状针群为突出于辐条之间而推出,在第1、第2辐条21、22之间被插入针55、55。(参阅第2图的双点划线状态)。
同时保持驱动轴111的回转状态,或在停止回转轴的状态,降低空室141的压力,推进输出轴3时,即下降回转轴1,下方的第3、第4辐条23、24被插入下方的保持体E的针55、55之间。因此,各辐条如第6图所示,由保持体E、E的针55、55保持于排列状态。
另外,上述实施例虽在回转轴1或保持轴2的端面装设弹性材料层10、20、,但只要轮毂在被回转驱动,并不一定需要此弹性材料层。
兹说明有关翻花工序如下本实施例变成,以连续且自动的方式实施上述的动作,如第1图各支撑环由各自对应的驱动装置M分别回转。另外,在该图仅表示第4支撑环34与一个驱动装置M的关系,省略其它。而且,这些支持环的结构与上述习用技术相同,由滚珠35以可相对转动的方式支持,且形成由升降框30支持全体的结构。(参阅第12图)。
此升降框由装设于底座40的第1气筒41升降驱动,且因以圆筒配合导柱42与底座40,所以视第1气筒41的动作使升降框保持水平状态升降。
而且,在此升降框30的中央部,装有支持轮毂H用的回转轴1,并在该支持筒43与升降框30之间,配设环状的辐条支持体44,此辐条支持体44由第2气筒45驱动。
在前述辐条支持体44上,如第14图,分别有嵌合第1辐条21~第4辐条24的4种第1缺口部51~第4缺口部54,各缺口部的配置与临时装配体D的辐条转动至交叉前状态(以下简称中间设定状态)时的第1辐条21~第4辐条24的前端附近位置一致。因此,在前述中间设定状态,第1辐条21与第1缺口部51,第2辐条22与第2缺口部52,第3辐条与第3缺口53,第4辐条24与第4缺口部54一致。
上述的实施例,将处于排列辐条状态的临时装配体支持于回转轴1,特别由对应的第1支持环31~第4支持环34的支持部36支持各辐条,如从此状态,由驱动装置相对驱动第1支持环31~第4支持环34时,各辐条被移动至中间设定状态,以此状态停止第1支持环31~第4支持环34。
其次,当第2气筒45提起辐条支持体44(F1、F15),各辐条被保持此中间设定状态以后,视第1气筒41(F1)的动作降低升降框30(F1),以此下降状态相对转动第1支持环31~第4支持环34,分别使第1辐条21与第2支持环32的支持部36,第2辐条22与第1支持环31的支持部36,第3辐条23与第4支持环34的支持部36,第4辐条24与第3支持环33的支持部36一致。
以后,上升升降框30(F1)由各支持部36(F1)支持各辐条之后,借助第2气筒45下降辐条支持体44,相对转动第1支持环31~第4支持环34。
因此,如所述,各辐条被翻花成为规定的状态。
对于上述一系列的动作,如采用第1辐条21与第2辐条22的关系为例在图上表示时,即如第15图,以使辐条排列状态的临时装配体D保持于回转轴1的状态提起升降框30,相对转动第1支持环31~第4支持环34时即形成同图A的状态。其次,提起辐条保持体44,将第1辐条21~第4辐条24保持于第1缺口部51~第4缺口部54同时使升降框下降,如以此下降状态,使第1支持环31~第4支持环相对转动时即形成同图B的状态,以后,提起升降框30同时使辐条支持体44下降,如使支持部36与各辐条嵌合使第1支持环31~第4支持环34相对转动规定角度时即形成同图C的状态。
如上所述,第1支持环31~第4支持环34(F12)的驱动装置M或辐条支持体44的第2气筒45,或升降框30用的第1气筒41等,为以预先规定的定时动作而设定其程式。
又,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对向于回转轴1的保持轴2(F3),使其保持临时装配体D的轮毂H,因此可安定临时装配体D的保持姿势,并不需要如前述的弹力材质10、20。
②、关于已作过翻花的轮毂、辐条装配体的输送工序第20图、第21图所示为从整列、作翻花装置X使整列并已作过翻花的轮毂、辐条装置体向临时紧固装置Y输送的装置。
如第20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保持框56(F21)对升降轴47相对升降,并装设于与升降轴47(F20)一体动作的升降体48(F20),在此保持框56的周边向下方突起设有舌片57、58,而挂钩59的回转支点591设于上述舌片57的中央部位。
而且,前述挂钩59装有时常提供关闭方向作用力的弹簧592,如第21图,并且,挂钩59的上端自保持框56的上端突出后对向强制开放用的致动器37。此时,此致动器37与弹簧592做为上述挂钩的动作装置7A产生功能。
此致动器37被设定,以便借助气筒713对于保持框相对升降,当致动器37接近保持框56时,推进挂钩59的上端,将对抗弹簧592拉开。
再说明有关使用上述装置实际输送已作过翻花的轮毂、辐条装配体。
通常,升降轴47仍然当做翻花装置的支轴,装配体K的轮毂H的上部嵌入升降轴47。在此状态,各辐条的排列与舌片57、58的排列一致,如从此状态使保持框56从升降轴47独立下降时,挂钩59的上端即自致动器37脱离,由弹簧592带动键状部593,将舌片57、58的开放部581关闭。
如保持框56再被迫下降时,各辐条即嵌入各舌片57、58的开放部581,辐条群即被照旧设定于翻花状态。而且,下方的第1辐条24、24分别对抗弹簧592侵入挂钩59的键状部593内,以后,由弹簧592复位此挂钩59由各挂钩(F3)保持第4辐条23、24(F20)。
以后如提起升降体48时,轮毂H与辐条的装配体,在其周缘部由挂钩将第3辐条23、24夹持于保持框56,升降轴47在中央部嵌合轮毂H,以一体方式提起全体。以后,因行驶装置5A的水平移动及升降体48的升降,而将装配体K输送载置于输送对象。
结束输送后,使致动器37下降,挂钩59的上端与此致动器接触,开放键状部593,如再使升降轴47,保持框56及升降体48复位,各部即形成初期状态。
另外,在此处,升降轴47因与行驶装置5A的关系构成可升降,同时升降体48对此升降轴47可相对地升降,并且,保持框56及致动器37因与升降体48的关系而设定为可相对地升降。而且,气筒等的驱动装置以规定时间进行升降动作。
另外,装配体K在翻花状态,如第11图辐条的中间部分处于交叉状态,因此使舌片57、58的开放部581对应至此交叉部亦可,此时,舌片57、58及挂钩59变成较上述实施例只要一半即可,更可简化结构。
而且,有关挂钩动作装置7A,除上述结构以外,如习用例,亦可采用以整体方式连接挂钩59,借助气筒等的驱动装置产生摇动动作的结构。
③、有关临时紧固工序本实施例的装置(F22,F24~F29)为,将各部安装于底座B上,如以水平状态将装配体K设定于此底座上时,预先以同心方式装设在其外周的轮圈R与接头N即被依次连接,如第24、25图,由保持轮圈R的保持装置,与将装配体K固定于轮圈R内的固定用框6,与使固定用框间歇回转运动的驱动装置83,与将辐条的前端部固定至规定资势的夹持装置7,与从形成于轮圈R的辐条孔14插入接头N后使螺合于螺栓部39的插入装置4所组成。
兹详述有关上述各部如下。
首先,如第25图轮圈保持装置,为由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支持轮圈R的外周及周侧缘的多个支持杆514、514,与后述的驱动装置83与装配体K及固定用框6一体转动的L字状的驱动臂8,及由装设于此驱动臂上端的针81所成,如以使辐条孔14与针81嵌合的状态以水平姿势将轮圈R嵌入支杆514、514内时,即以规定姿势装设轮圈R。
其次,如第24图,固定用框6包括将与辐条同数的定位用片62、62配设于上面的转盘604,在前述定位片62中装设的与同图上方的辐条S、S对应的定位片62的挂钩621,自抓盘604中央突出的筒轴部。驱动装置83(F24)以间歇转动方式驱动此转盘604(F24)。
如第26图,定位片62与挂钩621的关系为,由装于定位片62之间的弹簧66,对挂钩621加力,关闭定位片62的固定用沟622。而且,挂钩621的前端(上端)也相同形成键状部。
因此,插入临时紧固装置固定用框6的装配体K,各辐条由定位片62、62固定于原来的翻花状态,如装配体K被插入固定用框6的适当位置时,即形成由挂钩621钩住上方的辐条S、S的状态。
因此,各辐条与轮圈R的辐条孔14被设定于适当的相关位置。
如第24圈、第27图所示,夹持装置为由一对夹持体71、72,与接离此夹持体用的气筒75的驱动装置所成,被装设于与插入装置4对向的位置。
此夹持体71、72的对接位置为,如一边夹持体71借助制动器76限制上升位置,同时将小于前述夹持体71的上升驱动力的推下压力施于另一边夹持体72而限制至一定的位置。而且,为将夹持体71、72的辐条夹持区域保持于一定范围,将此夹持体设定为规定宽度,在借助此夹持装置夹紧一个辐条的状态,辐条变成如第27图所示,辐条前端在轮圈R的里面位于辐条孔14的附近。
插入装置4为众所周知的形式,当每次紧固动作时,使接头N突出于前端工具69的前端,自动实施螺合动作。
在具备上述装置的临时紧固装置上,装配体K以设定于固定用框6的状态,最接近阀孔BH的辐条孔14及对向它的辐条形成与插入装置4前端工具69一致的状态,因各辐条处于较完成锁聚时大幅度倾斜的状态,所以该前端较轮圈R的内周更位于内侧。
如自此状态使夹持装置8产生动作时,此装置的夹持体71、72即将辐条变成如第27图。由此夹持体71、72所成的夹持装置因与轮圈R的关系适当设定为如第28图所示,因此在此时辐条的前端辐条孔14对向,如在此时使插入装置4产生动作如第29图所示,接头N即自辐条孔14突出于内侧,接头N被螺合于辐条前端的螺栓部39,临时紧固一条辐条。
其次,由驱动装置83(第47图),转动装配体K一间距,下面辐条与插入装置4对向,进行上述的一系列动作,也同样临时紧固接头,以后,随转盘604的间歇回转,对于各辐条进行螺合接头,大约转动驱动臂8(第47图)(第25图)一次时车轮即被组成临时紧固状态。
另外,使接头N螺合于上面的辐条S、S时,由挂钩621(第26圈)拉下这些辐条的前端部,但如进行插入装置4(F47、F24)螺合接头N时,由于辐条S、S产生张力的作用,自动地脱离挂钩621(F24)与这些辐条的系合。
这是因为键状部的形状为略向辐条脱离方向倾斜。
而且,因夹持装置7(F27、24)的夹持体71、72(F24、27)的夹持力也设定为规定的范围,如因插入装置(F43、44、47)4将接头N锁紧而使辐条产生规定张力的作用时,使夹持部开放。
④、有关临时紧固辐条的锁紧工序其次说明有关第30图~第41图所记载上述工序的临时紧固辐条的锁紧装置。
首先如第30图以直线方式展开轮圈,以梗概方式说明前述锁紧装置。
第30图表示具有可摇动的爪片95(F30)和与之处于相反侧的制动器91(F30)的驱动装置9,以及由前述制动器91(F30)与爪片95(F30)夹持接头N的状态,作为工具92(F30)啮合于接头N的结构,在接头N与制动器91(F30)接触初期以前,前述爪片在与轮圈R之间具有超过前述接头N的突出量。
由此梗概图即可明白,当移动轮圈后至接头N接触制动器91(F30)的时间内由于爪片95(F30)处于躲避的状态,因此在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接头N接触制动器91(F30)之前接触爪片95改变其姿势,并无产生工具92(F30)与接头N啮合错误的不方便,而且,在工具92(F30)与接头N啮合的时候,接头N即被爪片95(F30)与制动器91(F30)夹持,因此工具92与接头N在锁紧的时候正确对应,而可防止锁紧不良。
第31图~第41图所示的实施例为,车轮W向一方向回转,前述轮圈采取圆形的移动轨迹。因此,使驱动装置9(F31)位于车轮W的回转中心的半径方向线上。
对于全体而言,如第31图、第32图所示,借助由配合车轮W尺寸的圆形第1、第2夹板941、942(F32)所成的车轮夹板915(F32)以保持车轮W,在机台BB上面配设第1夹板941(F32),以升降自如且转动自如的方式将另一边的第2夹板942(F32)装设于立设在此机台上面的圆顶943上(F32)。
而且,在机台BB上面的第1夹板941(F32)的周缘附近配设四个驱动装置9、9、9(F31)以便形成上述的关系,借助被夹持于第1夹板941(F32)与第2夹板942(F32)间的车轮W驱动第1夹板941(F32)的驱动装置被以间歇转动的方式驱动至一方向,于第1、第2夹板停止时期各驱动装置产生动作,以最终状态方式锁紧临时装配于车轮W的辐条接头N。
对于本实施例的装置,为自动进行装设车轮W以后的各工序,由初期位置检查装置、驱动装置9(F31),使处于夹持状态的车轮以间歇方式运动的驱动装置,及控制这些定时动作的电脑形成。
兹分别说明这些部分关系如下。
(1)、有关驱动装置如第33图、第34图所示,驱动装置由机台BB(F31)的底面及上表面保持于四周对称状态,包括从该上表面突出并将第1夹板941(F32)安装于上端的竖立轴944(F34),安装于此竖立轴下端部的蜗轮945(F34),将啮合于该蜗轮的蜗杆946(F34)连接至输出轴的脉冲马达947(F34)。电脑的输出信号限制脉冲马达的转速,竖立轴944(F34)及它的第1夹板941(F32)作间歇回转运动。因此,被持于第1、第2夹板941(F32)、942(F32)之间的临时装配状态的车轮W(F42)也作间歇回转。
(2)、有关驱动装置9(F42,44)由于四个驱动装置均属相同结构,因此详述一种如下。
a、全体结构如第35图、第36图所示,本驱动装置包括下列部件对应接头N的工具92(F35)(F36),跟此工具一体转动由马达MM回转驱动的驱动轴94,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保持此驱动轴的保持筒95,装设于此保持筒前端部的夹头97,以进退自如的方式保持此保持筒96的筒93。此筒93被插入比它直径大的固定筒98内,其中间由球面对偶滑环装置985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支持以便自由摇头,而且,筒93的前端部由以辐射状配设于固定筒98前端的四个弹簧99、99、99、99支持为自由状态。弹簧99、99、99、99的力平衡预先被设定于规定范围,在通常状态下,筒93与固定筒98同轴。
b、有关夹头97其次,夹头97为以进退自如的方式装设于筒93的前端,且由下列部件组成贯通工具的可动筒921,制动器91,其筒状基部922以超前对偶状态嵌合于此可动筒921前端,封闭该筒状基部以防脱落的盖板923(F35,36),装设于此盖板一端的爪片95(F36)。
工具92的前端,贯通筒状基部922及盖板923突出于其外部,制动器91也突出于盖板923的外部。此制动器91与爪片95水平方向对向,工具92的前端突出至这些中间。而且,爪片95在盖板923具备摇动支点,借助装于盖板923之间的弹簧920时常趋向于开放方向(驱动装置的前端方向)。
上述可动筒921借助装于保持筒96(F36)之间的第1弹簧89趋向前进方向,同时制动器91(F35,36)借助装于前述保持筒与筒状基部922(F36)之间的第2弹簧79也同样趋于前进方向,将第1弹簧89作用力设定大于第2弹簧79。
c、前进、后退的驱动分别对形成于汽缸93之间的第1油压室28a及第2油压室28b供给压力油,使保持筒96产生一定行程的前进、后退的动作,此行程及定时动作由来自控制油压源的电脑输出信号设定于规定的范围。
d、作用如上构成的驱动装置9被安装于装设在机台BB上面的支持框90,将此支持框90的设置条件设定于规定条件以便满足上述车轮W与驱动装置9的相关位置。而且,各部的动作由电脑控制,而产生如下的作用。
如第37、第38图所示,借助以后详述的初期位置检测装置,装设于车轮夹板915的车轮W的接头N,在初期位置与夹头97的制动器91取得规定的距离。
随车轮夹板915的开始回转,借助油压源的油压推进保持筒96使制动器91接触轮圈R的外周面。以后,并由保持筒96对抗第2弹簧79推进一定量然后固定于前进位置,如第39图,在此位置推进制动器91,在爪片95与轮圈R的外周面之间取得一定的空隙、如再从此位置转动车轮W时,(参阅第41图),接头N即接触制动器91,缸筒即以球面对偶滑环985为中心转动一定的角度。在此转动状态,处于支持弹簧99、99的复位弹性力作用之下。因这种转动的缸筒93的摆动角度如达到一定时,车轮夹板915,亦即,车轮W的转动即被停止,同时借助油压驱动再使保持筒前进,爪片95即接触轮圈R,接头N的头部被夹持于制动器91与此爪片95之间。如保持筒96再被推进啮合处于前述夹持状态的接头N与工具92的前端时,停止保持筒96的前进,驱动马达MM锁紧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接头N。
假定此螺栓紧固力达到一定扭力时,借助紧固扭力限制装置(未图示)而停止马达MM的驱动。
以后,如保持筒96(F36,41)后退复位至初期位置时,即脱离接头N与夹头97的系合,缸筒93也因弹簧99、99而回复初期姿势。同时车轮W开始转动,在接头N超过制动器91以后再进行上述的一系列动作,使下一个接头N被夹持锁紧。
另外,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缸筒93被以球面对偶状态支持,并且,制动器91及爪片95的剖面由于内侧被设定如第40图的山形凹部,因此连接于轮毂H一边的对应辐条S的接头N与对应另一边辐条S的接头N双方可同时用一个驱动装置锁紧。
借助山形凹部的引导作用,由排成锯齿形的接头N、N使缸筒93摇动至垂直方向,缸筒93(F36,35)在自初期姿势被转动一定角度的时候,接头N被夹头97夹持,大致与对应此时的缸筒93姿势的辐条姿势一致。
而且,对于夹头97(F35),也因为将接头N位于形成夹持部一边的制动器91(F30)的山形凹部,另一边爪片95(F30)的山形凹部对接此接头N,所以不会产生夹持错误。而且,此夹持动作仅由保持筒96(F36)的直线运动产生,确保动作的安定性。
且在本实施例中,借助此车轮夹板915(F31)的回转角度设定车轮W的回转停止时期。亦即,设定接头N接触制动器91(F30)以后再转动一定的微小角度至停止为止的一间距回转角度,限制接头N的移动量。而且,在此停止时期配合定时以使工具92(F30)及爪片95(F30)对应接头N。因此,尽管改变车轮规格,改变接头N、N的间距,仍与驱动装置9(F30,31)对应使此车轮W的停止时期正确。
其次,有关此驱动装置9(F31、42)的进退装置,如上述c,除以规定的时间使油压作用于第1、第2油压室28a、28b(F36)的方法以外,也可使支持固定筒98(F38)的支持台999(F35)与此固定筒98相对于车轮W(F38)前进后退而超前对偶,借助气筒等的直进驱动装置组合使固定筒98(F36)进退。
此组合的情形为,将制动器91至初次接触轮圈的前进移动,作为依前述直进驱动装置的固定筒98的前进动作,可借助第1、第2油压室28a、28b的加压,实施以后的夹头97的动作及工具92的推进动作,此时,可减少设定保持筒96的动作量。
(3)、有关初期位置检测装置对于初期检测装置来说,采用组合光电开关与电脑作为传感器,以阀孔BH作为检测对象。而且,如第31图所示,此检测装置为,安装于靠支持框90设置于机台BB上面的驱动装置9,该驱动装置9、9与由前述光电开关所成的第1传感器951与第2传感器952分别邻近。
在此处,前述第2传感器952使位于车轮W回转方向下游侧的驱动装置9与阀孔BH的相关位置至一定,使下面工序的接头锁紧动作顺利,当第2传感器952检测阀孔BH时,以制动器91对应接头N,设定制动器91与传感器952的相关位置。
因此,如来自第2传感器952的信号被输入电脑时,伴同它的输出信号即自电脑输入驱动装置9,推进夹头97及工具92抵达车轮夹板915的初期位置时,也同样借助来自电脑的指令停止驱动装置,进行锁紧动作。
以后,按照接头N的排列间距设定车轮夹板915的回转角度,亦即,自上述初期停止位置至下次锁紧动作用的停止位置的回转角度,利用上述的作用依次锁紧接头N、N。
上述动作同时在四个驱动装置进行,在由各驱动装置以各1/4锁紧接头群的时候完成所有的接头锁紧动作。
另外,此锁紧完成时刻为,依据预先设定的车轮接头数目判断,由电脑计算锁紧动作次数,在此计数达到全部接头数目1/4的时候,便将完成作业的信号输入驱动装置、车轮夹板915。
而且,本实施例除第二传感器之外还装设第一传感器951,车轮W被车轮夹板915夹持以后,在回转驱动它至第一传感器951检测阀孔BH为止,与至第二传感器952检测阀孔BH为止的工序,改变因驱动装置的回转速度。至第一传感器951检测阀孔BH为止的期间,高速回转车轮夹板915,以后,将回转速度降至符合与锁紧动作有关的间歇回转结构的要求。
因此,借助上述两个第1、第2传感器951、952的组合,以高速实施车轮W的初期位置设定,而且,在锁紧动作中设定至符合它的周速。
另外,形成上述第1、第2传感器951、952的光电开关为反射光线检测式的开关,具备发光部与受光部,当阀孔BH与各传感器一致时,因透过来自发光部的光线,因此此光线不达到受光部,所以产生阀孔检测输出功能。
(4)、有关电脑电脑为控制车轮夹板915(F31)、驱动装置、运动装置、初期位置的检测装置,可使动作指令输入各部分。
(5)、临时紧固过程前的接头至辐条孔的插入工序按照第43图~第50图说明上述过程的实施例如下。
第43图~第44图以直线方式展开轮圈,以说明接头插入装置。
在第43图~第44图,将辐条孔14贯穿于轮圈R,从插入装置4以临时固定状态将接头N螺合插入此辐条孔14。以后临时紧固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接头后,再以最终状态方式锁紧。在第43图中,接头插入装置4与辅助移动体68位于轮圈R的同侧,在第44图如后述插入装置4与辅助移动体68位于相反侧。
对于辅助移动体68来说,如第45图嵌合于辐条孔14的轴部326与垫板336,被安装于第1气筒306的输出轴。此第1气筒306以超前对偶状态安装于与轮圈R平行的第1轨道346,由第1弹簧356加力处于初期位置侧。在此,第1气筒306的初期位置,便于轴部326自辐条孔14向轮圈R的移动方向脱离。
因此,令第1气筒306处于输出状态,以规定的压力将轴部326压接至轮圈R侧,使此轮圈R移动一工步时,在适当位置将轴部326嵌入辐条孔14,辅助移动体68照旧与第1气筒306同时被移动至最终位置。此时,垫板336的安装位置因与后述插入装置的前端工具69的关系,预先设定至规定的范围,作为此插入位置定位用制动器。
其次,插入装置4为,以超前对偶状态安装于平行于轮圈装设的第2轨道456、456,以便前端工具69对向辐条孔14。使此插入装置4移动至辅助移动体68侧用的第2气筒466,其输出轴连接于插入装置4。而且,在第2轨道456、456与插入装置4之间介装作为复位装置426的第2弹簧476、476。
本插入装置另设有上述的锁紧装置,与第30图及第44图所示者相同,采用驱动装置9、工具部分92、制动器91及附势用的弹簧组合。因此,对于此情形,由插入装置4插入接头N以后,由驱动装置9最终锁紧此接头N。
在此第44图中,辅助移动体68(F44)的轴部326(F44)对于轮圈R(F44)位于前端工具69(F44)的相反侧,插入装置4(F44)及垫板336(F44)位于与前端工具69(F44)同侧。因此,轴部326嵌入辐条孔14在位于最终位置的时候,第2气筒466动作,插入装置4对抗第2弹簧476、476被移动至垫板336侧,在前端工具69与垫板336接触的时候,对向辐条孔14与前端工具69。此时,作为介装于插入装置4与第2轨道456间的固定装置的刹车装置506(第46图)产生动作,维持辐条孔14与前端工具69的前述对向状态,以此状态,插入装置4动作后接头N被插入辐条孔14。
此处,上述刹车装置506为如图46所示的结构,在此第46图的实施例为,借助第3气筒526以借助使夹持一边第2轨道456的一对刹车衬垫516、516产生夹压、开放动作,将此第3气筒526的定时动作设定,以便获得如上述的动作。
其次,对于第47~49图及与它有关的第27~29图说明上述接头插入装置的具体装置。首先由固定用框6(F47,24,25)保持由辐条S(F47,49,27,28)与轮毂H的组合所成的装配体K,将装设于此固定用框6(F47,24,25)外周一边的插入装置4当做副螺合装置4b,另一方面,在与此副螺合装置4b相反侧配设具备使轮圈R间歇移动的驱动臂8的主螺合装置4a。
此处,在副螺合装置4b(F47)侧,作直线运动的插入装置4(F47,46,43,44),辅助移动体68分别沿轮圈R作弧形运动。副螺合装置4b和辅助移动体68相对于形成固定用框6回转中心的主轴60(F47)在四周对称。
因此,副螺合装置4b被固定于以自由状态在主轴60四周对偶的第1伸臂61的上面,辅助移动体68(F47,42,44)也同样形成以自由状态在主轴60四周对偶的伸臂。而且,轮圈R自固定用框6独立,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持,副螺合装置4b(F47)的前端工具69(F47,45)及辅助移动体68的轴部326,被设定至于前述支持状态的轮圈R的辐条孔14同高位置,在平面图上的关系为,此辐条孔14与前端工具69(F47,43,44)及轴部326(F43,44,47),具有与示意图所说明者相同的关系。
另外,在此副螺合装置4b(F47)侧的辅助移动体68(F47,43,44),轴部326(F43,44,47)被连接于对应第1气筒306(F43,44)的回转式致动器366(F47,48)的输出轴,辅助移动体68的竖立部376形成对应上述垫板336的接触部,接触因将副螺合装置4b安装于第1伸臂61而连接于安装架486的安装板496边缘,与前述竖立部376的边缘。(参阅第48图)。
而且,刹车装置506被装在第1伸臂61的下面,与配设于其下方的弧形状第2轨道456对应,由第3气筒526产生动作的一对刹车衬垫516、516夹持此第2轨道对向的结构。(参阅第47图)。
在以上详述的副螺合装置4b为,辐条孔14作间歇回转驱动的期间,产生辅助移动体68的动作,以后,第1伸臂61及副螺合装置4b被推动以便符合此辅助移动体68的位置,轮圈R的辐条孔14与前端工具69正确对向,在此时刻产生刹车装置506的动作形成固定状态。
然后,在此时刻,回转式致动器366产生复位动作,轴部326即自轮圈R的辐条孔14脱离,消失第2气筒466的输出功能,由第1弹簧356对此辅助移动体68产生作用,此辅助移动体68即被复位至初期位置。以后,前端工具69将辐条接头N插入辐条孔14,借助副螺合装置4b插入轮圈R,使对向内周侧的辐条S的前端螺栓部。
另外,在此处,当将辐条接头N(F43,44)螺合于辐条S(F47)的螺栓部时,使辐条S(F47)的前端位于轮圈R(F47,43,44)的内周面附近,且制成由其螺栓部夹持幅条孔14与前端工具69(F43,44)对向,因此,采用后述的夹持装置7(F24,27)与固定用框的组合。在使装配体K(F47,24)保持于固定用框6(F24,25,47)的状态,从轮毂H(F47,1,38)上面延伸的辐条,由装在此固定用框6(F47,24,25)的定位片62(F24,25,47)的第1缺口部63、63(F47)定位,与轮圈R(F47)的条孔14、14(F43,44,29)的一边对应,自轮毂H的下面延伸的辐条,由第2缺口部64、64(F47)群定位,与轮圈R的辐条孔14、14(F43,44,29)群的另一边对应,各辐条的前端与辐条孔14(F43,44,29)被放在相同的半径线上。
夹持装置7(F24,27)为由一对第1、第2夹持体71、72(F27,24)所成,如第27图~29图所示,下面的第1夹持体71(F24,27)在上面形成与轮圈R切线平行的凹沟73(F28),U字形挖削部74、74(F28)对向配设于此凹沟的边墙,另一边上面的第2夹持体72(F28),为可嵌入前述凹沟73(F28)的方块。这些第1、第2夹持体71、72(F28)均由第4气筒75、75(F27)驱动。
如由此夹持装置7(F27,24)与固定用框6(F24,25)组合时,如第47图,利用与轮圈R的内径关系,将第1、第2缺口部63(F47),64(F47)与辐条S的关系设定为规定的姿势,将装配体K(F24,47)设定于固定用框6(F47,24,25),各辐条S互相以规定的状态交叉,且被放在倾斜的状态,其前端位于轮圈R的表面。然后,如使夹持装置7(F24,27)产生动作时,如第27、第29图,自夹持部对向前端侧以便与轮圈R的辐条孔14(F28)一致,且变成全部被弯曲。以此状态从前端工具69(F29,45,43,44)插入辐条接头N(F43,44),由副螺合装置4b(F47)螺合此辐条接头N(F43,44),即连接轮圈R与辐条S。
其次,主螺合装置4a(F47)以固定状态被放在一定位置。在与此主螺合装置4a(F47)的前端工具69(F29,43,44,45)对向的位置,也与副螺合装置4b(F47)同样装有夹持装置7(F24,27)。为使轮圈R的辐条孔14(F43,44,29)位于连接此夹持装置7(F24,27)与前端工具69(F29,43,44)的线上,装入轮圈进给装置。
此轮圈进给装置包括下列另部件第5气筒83(F47,49)在一定范围往复摇动的驱动臂8(F47,48),装设于此驱动臂8(F48,47)上端的控制杆84(F48,47),使此控制杆对轮圈R接离的回转式致动器82(F48,47),装设于前述控制杆84(F47,48)的前端且嵌入于辐条孔14(F43,44,29)的针81(F47,48)。与驱动臂8(F47,48)同一角度摇动的针81(F47,48)的往复移动被设定于规定的范围,借助此主螺合装置4a,将自初期位置至最终位置(前端工具69与辐条孔14一致的位置)的摇动范围设定为略大于应螺合辐条接头N(F43,44)的辐条孔14、14(F43,44,29)的间隔。而且,在最终位置,如第29图,驱动臂8(F47,48)的竖立部85(F47)与第4气筒75(F47)的安装板496(F47,48)的一侧接触。因此,如由第5气筒83(F47)摇动驱动臂8(F48,47)一行程时,在去程,由回转式致动器82(F48,47)推至轮圈R侧的针81(F47,48),在其初期嵌入辐条孔14(F43,44,29),轮圈R被转动至此辐条孔14(F43,44,29)与前端工具69(F48,43,44,45)对向的位置,以后,回转式致动器82(F47,48)形成相反的输出状态,针81(F48,47)即自幅条孔14(F43,44,29)脱离,由第5气筒83(F47,49)的复位动作,驱动臂8(F49,49,47)也被回复至初期位置。重复此动作而使轮圈间歇移动。
其次,通过单段离合器(F47)使主轴60(F47)与驱动臂8(F47,48,49)联锁,视驱动臂8(F47,48,49)的一行程往复动作,装配体K(F47,27,24)也与固定用框6(F24,25,47)同时被转动一定角度。
另外,因为驱动臂8(F47,48,49)的摇动角度被设定为大于轮圈R所需的一行程进给量,所以在一次进给动作,装配体K(F24,27,47)即略为领先进给。因此,应螺合接头N(F43,44)的辐条S稍离轮圈R的辐条孔14(F43,44,29),同时自挖削部74(F28,27)、74的中央部脱离,但如嵌合第1、第2夹持体71(F27,29,28)、72时(F27,28,29),辐条S即被迫移动至适当的位置。
如重复辐条接头N的螺合动作时,增加轮圈R对装配体K(F24,27,47)的领先转速,最后,辐条S自挖削部74、74(F27,28)的U字型挖削区域脱离,因此为消除此缺点,在本实施例,转动离合装置65连接固定用框6(F47,24,25)与主轴60(F47),仅在驱动臂8的移动区域去程,离合装置65(F47)形成合状态,以便自驱动臂8(F47,48,49)将转动扭力传送至固定用框6(F47,24,25)。因此,当夹持装置7(F24,27)产生动作时,及当主螺合装置4a(F47)产生动作时,由于固定用框6(F24,25,47)被放在自由状态,因此在完成螺和辐条接头N时,装配体K(F27,47,24)仅复位至一行程的领先移动量,修正此领先移动。
多根辐条S、S由辐条接头N连接于轮圈时,轮圈R与装配体K即被一体化,视驱动臂8(47,48,49)的动作,轮圈R与装配体K(F24,27,47)同步转动,因此在此时,不必由离合装置(65(F47)传送扭力。所以,在此时刻以后,预先将主轴60(F47)与固定用框6设定为自由状态即可。
另外,此第2实施例,在主螺合装置4a(F47)配设部借助此主螺合装置4a(F47),辐条接头N被螺合于自轮毂H的上面延伸的辐条S,同时以一定间距间歇回转驱动轮圈R,随着它在副螺合装置4b(F47)部分联锁辅助移动体68(F43,44,47),在此部分辐条接头N被螺合于自轮毂H的下面延伸的辐条S。
第50图所示的实施例为,仅借助第2弹簧实现在第1实施例的第2气筒466(F48,47)与第2弹簧476(F50)的组合,使插入装置4(F47,46,43,44)的前端工具69(F43,44,45,47)的初期位置于最终位置的前面侧。
这种装置为,随辅助移动体68(F47,43,44,48)的移动,首先接触插入装置4(F43,44,46,47)的一部分与辅助移动体68(F43,44,47,48),照旧被移动至辅助移动体68(F43,44,47)的最终位置,以对向前端工具69(F47,48,43,44)与辐条孔14的状态停止。此时,第2弹簧476(F50)当做复位装置(F43),同时也当做加压装置。
而且,如上所述,各动作部为实施上述的各动作,当然具备以规定时间产生动作的关系。
权利要求
1.一种自行车用车轮的装配方法,第1工序为,排列安装于轮毂的辐条,第2工序为,翻花排列的辐条,第3工序为,利用输送装置输送已作过翻花的轮毂辐条装配体至临时紧固装置,第4工序为,在临时紧固装置,临时紧固已作过翻花的轮毂辐条装配体的辐条,第5工序为,紧固前述装配体已作过临时紧固的辐条,如此所成的自行车用车轮的装配方法,其中,在第1工序使轮毂回转,使安装于轮毂的各辐条排列成辐射状,借助与轮毂同心设置的保持体,以便保持各辐条至前述排列状态,使一对的保持体由轮毂上下对向使此保持体以自由回转状态对偶于轮毂,各保持体由刚好分别作为辐条间隔装置嵌入处于排列状态的邻近辐条间的尖细状针群所成,同时使这些针群放在轮毂的辐条安装板附近的外侧位置,以便在使针群向辐条侧以排列状态回转辐条时或停止时,由其针群将保持体推出至辐条侧,使用保持自行车轮的辐条排列状态的装置,借助支持部使以辐射状排列于第1工序的第1、第2、第3、第4辐条分别支持于相对转动的第1、第2、第3、第4支持环,使前述各支持环的转动停止于置各辐条于交叉前的状态的时刻,以后,以前述交叉前状态保持各辐条,同时使第1、第2、第3、第4支持环全部自辐条脱离,以此脱离状态分别使第1支持环的支持部对向处交叉前状态的第2辐条,使第2支持环的支持部对向处于交叉状态的第1辐条,一方面,使第3支持环的支持部对向处于交叉前状态的第4辐条,使第4支持环的支持部对向处于相同状态的第3辐条,以后,使各支持部邻近对向各辐条使各辐条支持于支持部以后,解放上述的辐条保持状态,继而,使第1、第2、第3、第4支持环以一定角度转动,以便第1、第2辐条互相及第3、第4辐条互相形成交叉状态。
2.如权利要求
1所记载的自行车用车轮装配方法,其中在第3工序以翻花姿势的原状且以吊挂状态输送已作过翻花的轮毂与辐条的装配体的装置,具备装配体保持装置,可借助装设于行驶装置的升降装置升降,其中包括借助升降装置以升降装配体保持装置,且下端嵌合于轮毂轴的升降轴,对此升降轴超前对偶的保持框,实设于此保持框的周缘部以便对向各辐条且具备外嵌于该辐条的向下开放的开放部的两种多数舌片,装在一边舌片以便封装其开放部的挂钩,以规定时间开闭此挂钩的挂钩动作装置;使前述舌片对应位于轮毂下侧的第1辐条,同时,使另一边舌片对应于轮毂上侧的第2辐条,降低升降轴以后或同时降低保持框,使用设定这些部分定时动作的已翻花辐条轮毂装配体的输送装置,以便下降保持框结束以后由挂钩关闭开放部。
3.如权利要求
1所记载的自行车用车轮装配方法,其中,使辐条的一端弯曲于第4工序以后,将此辐条装设于轮圈的辐条孔的方法,使用自行车用车轮的临时紧固装置,使辐条弯曲,使其前端的螺栓部位于轮圈的辐条孔的内侧附近,以此状态从轮圈的外侧螺合接头。
4.如权利要求
1所记载的自行车用车轮装配方法,其中,使多数接头在第5工序向一方向以规定间距排成临时固定状态的已作过临时紧固的车轮车圈,向接头的排列方向间歇移动,当已作过临时紧固的车轮停止时以驱动装置锁紧此接头,其中相对于此移动轨迹向直角方向以可前进后退的方式将驱动装置装设于已作过临时紧固车轮的移动轨迹附近,同时在此驱动装置的前端具有与工具一定的间隔,且装设将此间隔配合接头头部的制动器,至少使此驱动装置的前端可在一定范围自其初期位置移动至已作过临时紧固车轮的移动方向,同时使时常趋向初期位置方向,使驱动装置前进后退接触制动器与接头的头部,且在雌此制动器自初期位置处于一定范围移动状态的时候,使用锁紧装置以便工具啮合接头头部的临时固定螺栓的。
5.如权利要求
4所记载的自行车用车轮装配方法,其中当作使可摇动的爪片具备于制动器的相反侧的驱动装置,同时以借助前述制动器与爪片夹持接头的状态,当做工具啮合于接头的结构,在接头与制动器的接触初期以前,使用临时固定螺栓锁紧装置,以便前述爪片在与轮圈之间具有超过前述接头突出量的间隔。
6.如权利要求
1所记载的自行车用车轮装配方法,其中,将接头插入轮圈的辐条孔的装置作为临时紧固工序的预备工序,以连续方式由插入装置将接头插入以一定间距排列的辐条孔,使轮圈向辐条孔的排列方向间歇移动,使插入装置于此轮圈的停止时期产生动作,将接头送过辐条孔,其中使用将插入装置成可与轮圈平行移动,同时在轮圈的一行程移动区域内,系合于辐条孔自初期位置移动至最后位置以后,将自轮圈独立复位至前述初期位置的辅助移动体装设于轮圈的附近,将前述插入装置的初期位置设定于从辅助移动体的最后位置离开的位置,同时装设使此插入装置复位至初期位置的复位装置,至少在辅助移动体的最后位置,装设使一部分与辅助移动体接触的加压装置,设定此插入装置与辅助移动体的接触关系以便在辅助移动体的最后位置使插入装置的前端工具与孔部对向,在此接触时刻以后的一定时间,使固定插入装置的固定装置具备于此插入装置。
专利摘要
自行车车轮的装配方法,包括下列工序排列装于轮毂的辐条,辐条翻花,输送已翻花的辐条轮毂组件到临时紧固装置,辐条临时紧固,辐条最终紧固。其中,转动轮毂使装于其上的辐条排成辐射状,借助与轮毂同心设置的装置以保持各辐条的排列状态,令分别支撑第1、2、3、4类辐条的四个支持环按特定的程序上下移动及相对转动一定角度,使第1第2类辐条及第3第4类辐条分别相互交叉,然后由紧固装置将之与轮圈组装为一体。
文档编号B23P21/00GK86104582SQ86104582
公开日1987年1月7日 申请日期1986年7月10日
发明者小坂明彦 申请人:新家工业株式会社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