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用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7346阅读:15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陆两用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及水上行走用具领域。
自行车是我国人民最常用的陆路代步工具,随着短途旅游活动的兴起,尤其是双休日制度的实行,人们普遍需求一种既能陆路代步,又能在水面行走、嬉戏的水陆两用交通工具。中国专利9320394.1公开了一种水上自行车,这种自行车在构成水上用具时,需要扒掉后轮轮胎,并在后轮钢圈的外沿装上叶片,其实际使用仅限于水面,不能达到水陆两用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能保持陆路自行车的相对完整性,拆卸、组装容易的新型水陆两用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设计实现的。
水陆两用自行车,由驱动机构、水中行进推动机构、漂浮支架等组成,漂浮支架由对称相联的浮筒构成,由一普通自行车组成的驱动机构置于浮筒支架上;链条链接在自行车大链轮与水中行进推动机构之间;采用了如上的结构后,将柔性囊袋浮筒充气后,辅以抱箍及其他一些简单常用辅件,就可构成浮筒支架,将自行车放在浮筒支架上,并采用常规的方法将其适当固定(以避免放置不稳),将原联于自行车大链轮及后轮上的链条取下并重新联接在大链轮及水中行进推进机构小链轮之间,骑者就可以常规的骑车姿势足踏自行车在水面行走;收折时,重新安装链条,将浮筒放气压瘪收藏,就可在陆路上骑行,水陆转换方便,易行。


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中行进推动机构的另一种形式。
图4是本实用新型漂浮支架分段设置实施例的俯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使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述。
由图1和图2可看出,本实用新型水陆两用自行车由驱动机构,水中行进推动机构、漂浮支架三大部分组成,在此,漂浮支架实际上是两个对称的浮筒1、2,辅之常规的联接物,在本例中采用刚性的抱箍10、12、13联接成漂浮支架。自行车安置在漂浮支架的抱箍上,并以一些常规束缚固定方式予以固定,由小链轮3、伞齿轮副4、转轴5及螺旋推进器6组成的水中行进推动机构固联在抱箍12上,链条7链接在自行车大链轮8与水中行进推动机构的小链轮3之间。
漂浮支架的抱箍上设置有方向舵9,自行车车把上设置有方向舵操纵机构,一般可用柔性连接件(如钢丝)连接在方向舵转杆与自行车(左、右)刹把之间,提动(左、右)刹把,牵动方向舵(左、右)导向。
在图3中,水中行进推动机构,采用链条8带动小链轮3直接带动叶片转轮15的推进形式,叶片转轮直接在水中划动前进。
为便于导向操纵,也可将漂浮支架做成如图4所示的分段设置形式,此时,自行车20的前轮固定在两浮筒16、17组成的前轮漂浮支架上;后轮固定在浮筒18、19构成的后轮漂浮支架上,方向舵与前轮固联,操纵者可采用搬动车把来实现转向。当然,浮筒16、17做成一整体,即做成一个浮筒,也是前轮漂浮支架的一种形式。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方案,在实施中可根据不同的材料和工艺条件制造出不同的产品,其产品外形和实际结构不限于以上实施例。
权利要求1.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由驱动机构、水中行进推动机构、漂浮支架等组成,其特征在于,漂浮支架由对称相联的浮筒构成,由一普通自行车(20)组成的驱动机构置于浮筒支架上;链条(7)链接在自行车大链轮(8)与水中行进推动机构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漂浮支架上设置有方向舵,自行车车把上设置有方向舵操纵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漂浮支架可分段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浮筒为可充气的柔性囊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将一普通自行车(20)设置在由对称设置相联的浮筒组成的浮筒支架上,链条(7)链接在自行车大链轮(8)与水中行进推动机构之间。由于增设配件能方便拆卸组装,水陆转换容易,方便自如,是进行交通、旅游、体育运动的良好工具。
文档编号B60F3/00GK2237557SQ9524190
公开日1996年10月16日 申请日期1995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1995年7月21日
发明者刘国辉, 刘治洪 申请人:刘国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