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铺车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1652阅读:1221来源:国知局
卧铺车厢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运输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卧铺车厢。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卧铺车厢在现有的铁路客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旅客们可以在卧铺包间中得到休息,进而要求较高的旅途舒适性。

现有的列车卧铺车厢设置为一边是床铺,一边是过道,其中床铺的长度方向与车的运行方向垂直,每个车厢中包括多个卧铺包间,每个卧铺包间由两排相对的上下铺,即4人间,或者由两排相对的上中下铺,即6人间组成。每个包间中,在两个相对的下铺之间设置有一个茶几,供该卧铺包间内的乘客放置茶杯等,同时在茶几的旁边仅设置有一个插座,供乘客充电使用,在卧铺包间的上铺靠近车顶的位置设置有行李放置架,供该卧铺包间内的乘客放置行李。

由上述可知,现有的卧铺包间内所有乘客公用一个车窗、一个插座、一个茶桌等辅助设施,不能保证每个乘客都可以使用,进而降低了乘客的乘车舒适性。同时,现有的卧铺包间,设置在靠近车顶处的行李放置架方便上铺的乘客使用,下铺的乘客只能将行李放置在床铺的旁边或者下方,严重限制了乘客的行动空间,不方便乘客对行李的拿取和管理。因此,如何使得卧铺车厢在不减少车辆定员的基础上,提高乘客的乘车舒适性以及用户体验,成为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卧铺车厢,在车辆长度不变的前提下,对卧铺的布置形式重新布置,以在不减少车辆定员的前提下,解决现有的卧铺车厢中,一个卧铺包间内的所有乘客公用一个茶几和一个行李放置架等辅助设施,造成乘客的乘车舒适性低、对行李的保管不安全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卧铺车厢,包括:多个第一卧铺包间和多个第二卧铺包间,所述第一卧铺包间的第一床铺延过道设置,所述第二卧铺包间的第二床铺延车窗设置,所述第一床铺和所述第二床铺的设置方向均沿车长方向,与过道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卧铺包间和所述第二卧铺包间依次交替排列;

所述第一卧铺包间与所述第二卧铺包间连接的包间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在第二卧铺包间的空间内形成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床铺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中,所述第一凸起用于第二卧铺包间的用户放置物品;

所述第二卧铺包间与下一个第一卧铺包间连接的包间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下一个第一卧铺包间的空间内形成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床铺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第二凸起用于所述下一个第一卧铺包间的用户放置物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床铺与车厢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行李放置架,所述过道的正上方设置有第二行李放置架。

可选地,所述第一行李放置架和所述第二行李放置架上均设置一防撞垫。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卧铺包间和所述第二卧铺包间从所述车厢的两端分别向车厢的中部依次交替排列,所述卧铺车厢还包括一个第三卧铺包间,所述第三卧铺包间设置在同一列卧铺包间组中两个正对的第二卧铺包间之间;

所述第三卧铺包间的第三床铺延过道设置,所述两个正对的所述第二卧铺包间的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三卧铺包间内形成两个第三凸起,所述第三凸起用于所述第三卧铺包间的用户放置物品。

其中,所述第三床铺与车厢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三行李放置架。

进一步地,位于车厢两端的第一卧铺包间内,沿着车厢端部的车厢壁设置有第一物品放置台,所述第一物品放置台紧邻车厢的侧壁。

进一步地,位于车厢两端的第二卧铺包间内,沿着车厢端部的车厢壁设置有第二物品放置台,所述第二物品放置台紧邻所述过道。

进一步地,所述卧铺车厢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安装位置、至少一个第二安装位置和至少一个第三安装位置;

所述卧铺车厢内的任一卧铺包间通过所述第一安装位置与车厢的底部的固定连接;

所述卧铺车厢内的任一卧铺包间通过所述第二安装位置与车厢的侧壁的固定连接;

所述卧铺车厢内的任一卧铺包间通过所述第三安装位置与车厢的顶部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卧铺车厢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安装位置和至少一个第五安装位置;

相邻的两个卧铺包间的底部通过所述第四安装位置固定连接;

相邻的两个卧铺包间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五安装位置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卧铺车厢设置有两列卧铺包间组,所述两列卧铺包间组之间设置有过道,每列卧铺包间组包括交替排列的第一卧铺包间和第二卧铺包间;所述第一卧铺包间和所述第二卧铺包间均为上下铺的包间。

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卧铺包间和多个第二卧铺包间,其中第一卧铺包间的第一床铺延过道设置,第二卧铺包间的第二床铺延车窗设置,第一床铺和所述第二床铺的设置方向均平行于过道方向,将第一卧铺包间和第二卧铺包间依次交替排列形成卧铺车厢。本发明在第一卧铺包间与第二卧铺包间连接的包间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在第二卧铺包间的空间内形成第一凸起,第一床铺的一端延伸至上述第一凹槽中,第一凸起用于第二卧铺包间的用户放置物品,对应的,在第二卧铺包间与下一个第一卧铺包间连接的包间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在下一个第一卧铺包间的空间内形成第二凸起,第二床铺的一端延伸至上述第二凹槽中,第二凸起用于下一个第一卧铺包间的用户放置物品。本发明提供的卧铺包间,第一卧铺包间和第二卧铺包间沿着过道方向依次交替排列,将每个卧铺包间的床铺的一端延伸至每个卧铺包间的凹槽中,并将上一个卧铺包间的凹槽(即脚窝)作为下一个卧铺包间的凸起(即茶几),进而在不减小乘客的活动空间和车厢的定员的的基础上,保证了每个床铺对应一个凸起(即茶几),从而满足了每个乘客的工作和娱乐需求,进而提高了乘客的乘车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a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卧铺包间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的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实施例三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卧铺包间的侧壁与车厢的侧壁之间的固定连接示意图;

图8为卧铺包间的顶部与车厢的顶部之间的固定连接示意图;

图9为相邻的两个卧铺包间的底部的固定连接示意图;

图10为相邻的两个卧铺包间的顶部的固定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卧铺包间;

11:第一床铺;

111:第一床铺的一端;

12:第一凹槽;

13:第一凸起;

14:第一行李放置架;

20:第二卧铺包间;

21:第二床铺;

22:第二凹槽;

23:第二凸起;

24:第二行李放置架;

50:过道;

60:车窗;

30:第三卧铺包间;

31:第三床铺

32:第三凸起;

33:第三行李放置架;

40:第四卧铺包间;

41:第四床铺

42:第四凸起;

61:第一物品放置台;

62:第二物品放置台;

70:车厢;

71:车厢的底部;

72:车厢的侧壁;

73:车厢的顶部;

80:第一安装位置;

81:第二安装位置;

82:第三安装位置;

83:第四安装位置;

84:第五安装位置;

801:第一紧固件;

802:弹性座;

803:第二紧固件;

804:第三紧固件;

805:连接码a的一端;

806:连接码a的另一端;

807:连接码b的一端;

808:连接码b的另一端;

809:第四紧固件

810:第五紧固件

100:卧铺包间;

101:卧铺包间的底部;

102:卧铺包间的侧壁;

103:卧铺包间的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可以适用于现有的任何型号的列车,旨在保证定员不减少的前提下,解决现有的卧铺车厢中同一个卧铺包间中的多名乘客共用一个茶几、一个行李放置架等辅助设施,造成乘客(即用户)乘车舒适性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保证了每个乘客都有单独的行李放置架和单独的茶几,进而提高了乘客的乘车舒适性和安全性。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卧铺车厢包括:多个第一卧铺包间10和多个第二卧铺包间20,其中第一卧铺包间10的第一床铺11延过道50设置,第二卧铺包间20的第二床铺21延车窗60设置,第一床铺11和第二床铺21的设置方向均平行于过道50方向;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依次交替排列;第一卧铺包间10与第二卧铺包间20连接的包间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2,第一凹槽12在第二卧铺包间20的空间内形成第一凸起13,第一床铺1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凹槽12中,第一凸起13用于第二卧铺包间20的用户(即乘客)放置物品;第二卧铺包间20与下一个第一卧铺包间10连接的包间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22,第二凹槽22在下一个第一卧铺包间10的空间内形成第二凸起23,第二床铺2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22中,第二凸起23用于下一个第一卧铺包间10的用户(即乘客)放置物品。

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卧铺车厢中包括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其中第一卧铺包间10的第一床铺11沿着过道50设置,第二卧铺包间20的第二床铺21沿着车窗60设置,并且第一床铺11和第二床铺21的设置方向均与过道50平行。如图1所示,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沿着过道50方向依次交替排列,即沿着过道50方向,一个第一卧铺包间10紧挨着下一个第二卧铺包间20,该第二卧铺包间20又紧挨着下一个第一卧铺包间10,这样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在过道50的一边形成一列卧铺包间组,也就是说一列卧铺包间组包括交替排列的多个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

如图1和图1a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卧铺包间10和下一个相邻的第二卧铺包间20连接的包间侧壁C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2,该第一凹槽12在下一个相邻的第二卧铺包间20中形成一个第一凸起13,该第一凸起用于该第二卧铺包间20的乘客放置物品,例如,该第一凸起可以被用作茶几。其中,上述第一卧铺包间10的第一床铺11的一端111延伸至上述第一凹槽12中,进而形成一脚窝,当第一卧铺包间10中的乘客平躺时可以将脚部伸到上述第一凹槽12中,进而在不减少第一卧铺包间10乘客活动空间的基础上,减小了第一卧铺包间10的空间,从而增加了卧铺车厢中第一卧铺包间10的数量。

同理,如图1所示,第二卧铺包间20与下一个相邻的第一卧铺包间10连接的包间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22,该第二凹槽22在与该第二卧铺包间20相邻的下一个第一卧铺包间10中形成一个第二凸起23,该第二凸起用于该第一卧铺包间10的乘客放置物品,例如,该第二凸起可以被用作茶几。其中,上述第二卧铺包间20的第二床铺21的一端延伸至上述第二凹槽22中,进而形成一脚窝,当第二卧铺包间20中的乘客平躺时可以将脚部伸到上述第二凹槽22中,进而在不减少第二卧铺包间20乘客活动空间的基础上,减小了第二卧铺包间20的空间,从而增加了卧铺车厢中第二卧铺包间20的数量。

由上述可知,当第一卧铺包间10与第二卧铺包间20沿过道50的依次交替排布时,第一卧铺包间10的第一凹槽12(即脚窝)作为下一个相邻第二卧铺包间20的第一凸起13(例如茶几),第二卧铺包间20的第二凹槽22(即脚窝)作为下一个相邻第一卧铺包间10的第二凸起23(例如茶几),进而保证了卧铺包间中的每一个乘客都拥有一个茶几,从而满足了每一个乘客的工作娱乐需求。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卧铺车厢,其中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可以是沿着车厢的一端向车厢的另一端依次交替排列。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卧铺车厢,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还可以从车厢的两端开始,依次交替向车厢的中部进行排列。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可以为上下铺设置,即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各包括2个床铺,可选地,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还可以是上中下铺设置,即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各包括3个床铺,其中每层床铺的结构和分布相同。本实施例中每个卧铺包间沿竖直方向上所设置的床铺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设计情况来设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第一卧铺包间10的第一凹槽12在下一个相邻的第二卧铺包间20中形成的第一凸起13紧靠第二床铺21,第二卧铺包间20的第二凹槽22在下一个相邻的第一卧铺包间10中形成的第二凸起23紧靠第一床铺11,这样不仅方便第一卧铺包间和第二卧铺包间20中乘客拿取物品,而且该第一凸起13和第二凸起23占用了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的空余地方,进而提高了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的空间利用率。即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满足乘客的需求、提高乘客的乘车舒适性的同时提高了整个车厢的空间利用率,进而保证了列车的定员。例如,如图1所示,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在车厢中沿着过道50的两侧各设置一列卧铺包间组(即在整个车厢中设置两列卧铺包间组),并且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分别为上下铺设置时,则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使一个长25.5米的卧铺车厢的定员达到60人。

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卧铺包间和多个第二卧铺包间,其中第一卧铺包间的第一床铺延过道设置,第二卧铺包间的第二床铺延车窗设置,第一床铺和所述第二床铺的设置方向均平行于过道方向,将第一卧铺包间和第二卧铺包间依次交替排列形成卧铺车厢。本发明在第一卧铺包间与第二卧铺包间连接的包间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在第二卧铺包间的空间内形成第一凸起,第一床铺的一端延伸至上述第一凹槽中,第一凸起用于第二卧铺包间的用户放置物品,对应的,在第二卧铺包间与下一个第一卧铺包间连接的包间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在下一个第一卧铺包间的空间内形成第二凸起,第二床铺的一端延伸至上述第二凹槽中,第二凸起用于下一个第一卧铺包间的用户放置物品。本发明提供的卧铺包间,第一卧铺包间和第二卧铺包间沿着过道方向依次交替排列,将每个卧铺包间的床铺的一端延伸至每个卧铺包间的凹槽中,并将上一个卧铺包间的凹槽(即脚窝)作为下一个卧铺包间的凸起(即茶几),进而在不减小乘客的活动空间和车厢的定员的的基础上,保证了每个床铺对应一个凸起(即茶几),从而满足了每个乘客的工作和娱乐需求,进而提高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的截面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卧铺车厢,在第一床铺11与车厢70的侧壁72之间设置有第一行李放置架14,并在过道50的正上方设置有第二行李放置架24。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床铺11为沿过道50设置,进而使得在第一卧铺包间10中,第一床铺11与车厢70的侧壁72(即车厢安装窗户的侧壁)之间存在一间隙,本实施例为了充分利用第一卧铺包间10的空间,在该间隙上设置有第一行李放置架14,该第一行李放置架14设置在第一床铺11的旁边,进而方便第一卧铺包间10的乘客放置、拿取和保管自己的行李。即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床铺11与车厢70的侧壁72之间设置第一行李放置架14,进而保证了第一卧铺包间10中的每一位乘客都有一个行李放置架,方便第一卧铺包间10中的每位乘客拿取行李,同时实现了第一卧铺包间10中的乘客对各自行李的安全保管,从而提高了乘客的乘车舒适性和安全性。

另外,为了方便第二卧铺包间20中乘客放置行李,本实施例的卧铺车厢在过道50的正上方设置有第二行李放置架24,用于第二卧铺包间20中的乘客放置行李。

进一步地,当本实施例的卧铺车厢设置有两列卧铺包间组,该两列卧铺包间组之间设置有过道50,每列卧铺包间组包括交替排列的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所述第一卧铺包间10和所述第二卧铺包间20均为上下铺的包间时,本实施例的第二行李放置架24的设置可以参照图3所示。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由于在过道50的两旁设置有两列卧铺包间组,每列卧铺包间由交替排列的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组成,而第二卧铺包间20的第二床铺21沿过道50设置,为了方便第二卧铺包间20的乘客放置和拿取行李,则在过道50的正上方设置第二行李放置架24,这样使得上铺的第二床铺21的乘客可以将行李放置到过道50正上方的第二行李放置架24上。可选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行李放置架24可以沿过道50方向成两列设置,每列第二行李放置架24的开口朝向卧铺包间的方向,这样方便过道50两边的第二卧铺包间20中的乘客放置和拿取行李。可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二卧铺包间20的乘客放置和拿取行李的方便性,同时提高第二卧铺包间20中乘客对各自行李的安全保管,本实施例还可以将第二行李放置架24与第二卧铺包间20连接起来,并与周围的第一卧铺包间10隔开,这样使得每个第二卧铺包间20对应一个独立的第二行李放置架24。可选地,还可以将上述第二行李放置架24与第一卧铺包间10连接,并与周围的第二卧铺包间20隔开,这样可以使得每个第一卧铺包间10对应一个独立的第二行李放置架24,进而使得第一卧铺包间10的乘客可以将不方便放置在第一行李放置架14上的行李放置到第二行李放置架24上。即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使得卧铺车厢中每个乘客可以将自己的行李放置到对应的行李放置架上,进而提高了乘客对各自行李的安全保管,同时避免乘客将行李放置到过道50中占用乘客的活动空间,提高了乘客的乘车舒适性。

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减缓行李箱与第一行李放置架14和第二行李放置架24的冲击,则本实施例还在第一行李放置架14和所述第二行李放置架24上设置一防撞垫(图中未示出),该防撞垫可以缓冲行李箱的拿取或者列车运行过程中行李箱与行李放置架之间的碰撞,进而在保护行李箱和行李箱中行李同时,对行李放置架也起到了保护作用,从而提高了行李放置架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提供的卧铺包间,通过在第一床铺与车厢的侧壁之间设置第一行李放置架,在过道的正上方设置第二行李放置架,保证了卧铺包间中每一个乘客都有一个单独的行李放置架,方便乘客拿取和保管行李,进而提高了乘客的乘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时,为了减缓行李箱与行李放置架之间的碰撞,本实施例还在第一行李放置架和第二行李放置架上均设置防撞垫,防止拿取行李或者列车运行过程中行李放置架与行李箱之间发生碰撞,造成损毁行李放置架,损毁行李的事故发生,进而保证了行李的安全性,提高了行李放置架的使用寿命。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当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从车厢70的两端分别向车厢70的中部依次交替排列时,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卧铺车厢70还可以包括一个第三卧铺包间30,该第三卧铺包间30设置在同一列卧铺包间组中两个正对的第二卧铺包间20之间;该第三卧铺包间30的第三床铺31延过道50设置,两个第二卧铺包间20的第二凹槽22在第三卧铺包间30内形成两个第三凸起32,第三凸起32用于第三卧铺包间30的用户放置物品。

具体地,如图4所示,当上述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从车厢70的两端分别向车厢70的中部依次交替排列时,同一列卧铺包间组的中部可以设置一个床铺的空间为两个正对的第二卧铺包间20(此时两个第二卧铺包间20的第二凹槽22正对设置)形成的空间时,则在该两个正对的第二卧铺包间20形成的空间中设置一个第三卧铺包间30,该第三卧铺包间30的第三床铺31沿过道50设置,该第三床铺31的方向与过道50的方向一致。如图4所示,与上述第三卧铺包间30相邻的两个第二卧铺包间20各自的第二凹槽22,在第三卧铺包间30中形成两个正对的第三凸起32,该第三凸起32(即茶几)用于第三卧铺包间30的乘客放置物品。即本实施例的第三卧铺包间30中包括两个第三凸起32(即两个茶几),并且该第三卧铺包间30中没有设置凹槽(即脚窝),即第三卧铺包间30的空间大于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的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由于上述第三床铺31是沿着过道50设置的,因此,在第三床铺31与车厢70的侧壁72之间可以设置一个第三行李放置架33,方便第三卧铺包间30的乘客拿取和保管行李。可选地,为了减缓第三行李放置架33与行李箱之间的碰撞,则第三行李放置架33上设置防撞垫。

可选地,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实施例三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当上述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从车厢70的两端分别向车厢70的中部依次交替排列时,在同一列卧铺包间组的中部可以设置一个床铺的空间为两个正对的第一卧铺包间10(此时两个第一卧铺包间10的第一凹槽12正对设置)形成的空间时,则在该两个正对的第一卧铺包间10形成的空间中设置一个第四卧铺包间40,该第四卧铺包间40的第四床铺41沿车窗60设置,该第四床铺41的方向与过道50的方向一致。如图5所示,与上述第四卧铺包间40相邻的两个第一卧铺包间10各自的第一凹槽12,在第四卧铺包间40中形成两个正对的第四凸起42,该第四凸起42(即茶几)用于第四卧铺包间40的乘客放置物品。即本实施例的第四卧铺包间40中包括两个第四凸起42(即两个茶几),并且该第四卧铺包间40中没有设置凹槽,即第四卧铺包间40的空间大于第一卧铺包间10和第二卧铺包间20的空间。

可选地,继续参照上述图5,在位于车厢70两端的第一卧铺包间10内,沿着车厢70端部的车厢壁设置有第一物品放置台61,该第一物品放置台61紧邻车厢70的侧壁72。

具体地,如图5所示,当位于车厢70两端的卧铺包间为第一卧铺包间10时,在车厢70两端的第一卧铺包间10中各设置一个第一物品放置台61(即茶几),该第一物品放置台61紧邻车厢70的侧壁72(即安装窗户的车厢70侧壁)设置,并且该第一物品放置台61的一端与车厢70端部的车厢壁固定连接,用于车厢70端部的第一卧铺包间10中的乘客放置物品。

可选地,继续参照上述图4,当位于车厢70两端的卧铺包间为第二卧铺包间20时,在位于车厢70两端的第二卧铺包间20内,延车厢70端部的车厢壁设置有第二物品放置台62,该第二物品放置台62紧邻过道50。

具体地,如图4所示,当位于车厢70两端的卧铺包间为第二卧铺包间20时,在车厢70两端的第二卧铺包间20中各设置有一个第二物品放置台62(即茶几),该第二物品放置台62紧邻过道50设置,并且该第二物品放置台62的一端与车厢70端部的车厢壁固定连接,用于车厢70端部的第二卧铺包间20中的乘客放置物品。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乘客的乘车舒适性,本实施例的卧铺车厢70,在每个卧铺包间中设置有床头灯、电视、插座、腰靠、头靠等,方便乘客办公或者娱乐。同时,在上述每个凸起(即茶几)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杯托,方便乘客放置茶杯。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卧铺车厢,在每个卧铺包间朝向过道50的外壁上设置有折叠椅和垃圾盒。

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在列车的中部可以设置一个床铺的空间为两个正对的第二卧铺包间形成的空间时,在两个正对的第二卧铺包间之间设置一个第三卧铺包间,该第三卧铺包间的第三床铺延过道设置,同时上述两个正对的第二卧铺包间各自的第二凹槽在上述第三卧铺包间内形成两个第三凸起,该第三凸起用于第三卧铺包间的用户放置物品。可选地,在列车的中部可以设置一个床铺的空间为两个正对的第一卧铺包间形成的空间时,在两个正对的第一卧铺包间之间设置一个第四卧铺包间,该第四卧铺包间的第四床铺延过道设置,同时上述两个正对的第一卧铺包间各自的第一凹槽在第四卧铺包间内形成两个第四凸起,该第四凸起用于第四卧铺包间的用户放置物品,即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充分利用了车厢内的空间,在保证卧铺车厢的定员的基础上,丰富了卧铺包间的样式。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卧铺包间的侧壁与车厢的侧壁之间的固定连接示意图,图8为卧铺包间的顶部与车厢的顶部之间的固定连接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卧铺车厢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安装位置80、至少一个第二安装位置81和至少一个第三安装位置82;其中,卧铺车厢内的任一卧铺包间100通过上述第一安装位置80与车厢70的底部71的固定连接,卧铺车厢内的任一卧铺包间100通过上述第二安装位置81与车厢70的侧壁72的固定连接,卧铺车厢内的任一卧铺包间100通过上述第三安装位置82与车厢70的顶部73的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卧铺包间100可以通过卧铺包间100的骨架与车厢70的骨架之间的连接,来实现卧铺包间100与车厢70的连接。

具体地,如图6所示,卧铺车厢70内的任一卧铺包间100可以通过上述第一安装位置80实现每个卧铺包间100的底部101与车厢70的底部71的固定连接,例如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等方式实现。卧铺车厢70内的任一卧铺包间100可以通过上述第二安装位置81,实现每个卧铺包间100的侧壁102与车厢70的侧壁72的固定连接。可选地,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如图7所示的连接码a实现卧铺包间100的侧壁102与车厢70的侧壁72之间的固定连接。具体为,首先,通过两个第三紧固件804将一个弹性座802固定连接到车厢70的侧壁72上,接着,将连接码a的一端805通过第一紧固件801连接到上述的弹性座802上,然后,将连接码a的另一端806通过第二紧固件803连接至卧铺包间100的侧壁102上,进而实现了卧铺包间100的侧壁102与车厢70的侧壁72之间的固定连接。

卧铺车厢70内的任一卧铺包间100通过上述第三安装位置82实现与车厢70的顶部73的固定连接,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卧铺车厢70可以通过如图8所示的连接码b实现卧铺包间100的顶部103与车厢70的顶部73之间的固定连接。具体地,首先,将连接码b的一端807通过第一紧固件801连接到车厢70的顶部73,再将连接码b的另一端808通过第二紧固件803连接至卧铺包间100的顶部103,进而实现了卧铺包间100的顶部103与车厢70的顶部73之间的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7和图8所示的连接码a和连接码b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的连接方式和连接位置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可选地,本实施例还可以采用现有的其他的连接方式实现上述卧铺包间100的侧壁102与车厢70的侧壁72之间的固定连接,以及卧铺包间100的顶部103与车厢70的顶部73之间的固定连接。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位置80、第二安装位置81和第三安装位置82的具体位置和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只要可以保证每个卧铺包间100与车厢70的固定连接即可。

进一步地,图9为相邻的两个卧铺包间的底部的固定连接示意图,图10为相邻的两个卧铺包间的顶部的固定连接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卧铺车厢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安装位置83和至少一个第五安装位置84,其中,相邻的两个卧铺包间100的底部101通过上述第四安装位置83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卧铺包间100的顶部103通过上述第五安装位置84固定连接。

具体地,在第四安装位置83,相邻的两个卧铺包间A和卧铺包间B的底部101可以通过如图9所示的连接方法固定连接。如图9所示,首先,将相邻的两个卧铺包间A和卧铺包间B的侧壁102靠近底部101的位置用第四紧固件809(例如自攻钉)固定连接,接着,再将上述相邻的卧铺包间A和卧铺包间B的底部101用第五紧固件810(例如木螺钉)固定到车厢70的底部71上,进而实现了相邻的两个卧铺包间底部的固定连接。

可选地,可以通过如图10所示的螺栓连接方式,在第五安装位置84将相邻的卧铺包间A和卧铺包间B顶部(即卧铺包间100的侧壁102的顶端)的固定连接。

可选地,上述第四安装位置83和第五安装位置84的具体位置和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只要可以实现相邻的两卧铺包间之间的固定连接即可。

可选地,为了提高卧铺包间100的稳定性和卧铺包间100的美观性,本实施例的卧铺车厢70中的卧铺包间100的外层和卧铺车厢70的内壁为一整体,并使用玻璃钢材料制成,并在卧铺包间100的外层和卧铺车厢70的内壁中设置有预埋金属骨架的地方,可以将卧铺车厢70的金属骨架和卧铺包间100的金属骨架埋设在上述玻璃钢中,进而使得整个卧铺包间100更加的美观,同时该玻璃钢外壳还具有减振的作用,进而提高乘客的乘车舒适性。

本发明提供的卧铺车厢,通过第一安装位置、第二安装位置和第三安装位置实现了卧铺车厢中的每个卧铺包间与车厢的固定连接,同时通过第四安装位置和第五安装位置,实现了相邻两卧铺包间之间的固定连接,进而保证了卧铺包间在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