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货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13988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特别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货车。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的发展迅猛,已逐渐成为陆地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轨道交通包括有客运部分和货运部分,在现有的轨道交通车辆中,为保证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安全性,一般将客运与货运分开。这样就需要建设或生产单独的客运站台、客运车辆、客运车辆轨道,或者单独的货运站台、货运车辆、货运车辆轨道,因此货运或者客运的成本将会大幅增加。

而对于现有的货运列车而言,其自身结构不利于快速装卸货,无法满足快速货运的要求。并且货运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低,货运装卸效率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货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轨道交通货车,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一层和位于第一层上方的第二层,所述第一层具有从一侧头车至另一侧头车贯通的货舱空间,在所述货舱空间内设置有支撑结构。

进一步,所述货舱空间被所述支撑结构分为多段空间,一部分空间为设备舱,另一部分空间为货舱,在所述设备舱两侧设置有设备舱裙板,在所述货舱两侧设置有货舱门。

进一步,所述货舱门为折叠门,所述折叠门包括上页和下页,所述上页的顶部与车体骨架铰接,所述上页的底部与下页的顶部铰接,在所述上页与下页之间设置有用于下页随上页翻转而翻转折叠的随动装置。

进一步,所述随动装置为设置在上页与下页之间的多个弹簧合页。

进一步,所述随动装置为设置在上页与下页之间的多个液压合页。

进一步,在所述上页与支撑结构之间设置有舱门支撑杆,所述舱门支撑杆为弹性支撑结构。

进一步,所述舱门支撑杆包括气缸、支杆,所述气缸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铰接,所述气缸的动力端与支杆的一端固定,所述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上页固定。

进一步,在所述货舱内设置货舱地板,在所述货舱地板上设置有多个用于货物在货舱内位移的滚珠。

进一步,在所述货舱内设置有用于货物固定、定位的升降定位结构,所述升降定位结构的截面形状为“凸”形,所述升降定位结构与货运集装箱的底部相配合。

进一步,所述支撑结构为镂空的支架结构,包括由两根横架、两根竖架组成的框架,设置在所述框架内、与所述横架和/或竖架固定的加强架;所述加强架为倾斜设置;所述横架、竖架、加强架为中空支架。

综上内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货车,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采用双层车厢,底层用于货运,顶层可以用于客运,使列车实现客运与货运相结合,无需建设或生产单独的客运站台、客运车辆、客运车辆轨道,或者单独的货运站台、货运车辆、货运车辆轨道,极大的减少了货运和客运成本。

2、客运与货运分为两层,将货运与客运完全隔离,为乘客提供了舒适的乘坐环境,提高了乘坐安全性。

3、底层货舱采用贯通结构,两侧设置折叠门,有效的提高了货运空间,并且便于货物装卸。

4、采用折叠门,减少了开关门所需空间,便于货物装卸。

5、底层货舱设置滚珠,可使货物以及集装箱能够自由位移,便于实现货物装卸的自动化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货运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货舱1、客舱2、设备舱3、支撑结构4、横架4-1、竖架4-2、加强架4-3、折叠门5、上页5-1、下页5-2、舱门支撑杆5-3、滚珠6、升降定位结构7、集装箱8、仓库9、上货通道10、横向上货传送带10-1、自由上货传送带10-2、卸货通道11、纵向卸货传送带11-1、横向卸货传送带11-2、卸货升降台11-3、防跌落挡板11-4、装卸设备12、机器人12-1、底座12-2、机械臂12-3、叉手12-4、滑轨12-5、升降挡板13、辅助滚柱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为方便说明和读者理解,本说明书所述的“列车长度方向”是指图1中的左右方向,“列车宽度方向”是指图2中的左右方向。

实施例一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货车,主要用于轨道货运。

如图1至3所示,一种轨道交通货车,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一层、位于第一层上方的第二层,即货车采用双层结构。底部的第一层用于货运,第二层可用于货运或客运,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层为客舱2。

第一层具有从一侧头车至另一侧头车贯通的货舱空间,在货舱空间内设置有支撑结构4,该支撑结构4用于承载客舱2。

货舱空间被支撑结构4分为多段独立空间,一部分空间为设备舱3,另一部分空间为货舱1,设备舱3用于放置空调等车用设备,货舱1用于运载货物。在设备舱3两侧设置有设备舱裙板,设备舱裙板可为固定裙板,或者为活动裙板。在货舱1的两侧设置有货舱门。

本发明采用了双层车厢,底层用于货运,顶层可以用于客运,使列车实现客运与货运相结合,无需建设或生产单独的客运站台、客运车辆、客运车辆轨道,或者单独的货运站台、货运车辆、货运车辆轨道,极大的减少了货运和客运成本。

客运与货运分为两层,将货运与客运完全隔离,为乘客提供了舒适的乘坐环境,提高了乘坐安全性。

底层货舱采用贯通结构,两侧设置折叠门,有效的提高了货运空间,并且便于货物装卸。

实施例二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货舱1内设置货舱地板,货舱地板分为多个长方体块,每块货舱地板上均设置有多个滚珠6,滚珠6用于货物或集装箱能够在货舱1内位移。

在货舱1内设置有升降定位结构7,升降定位结构7用于货物或集装箱的固定以及定位。升降定位结构7设置在两个相邻长方体块货舱地板之间,升降定位结构7的截面形状为“凸”形,升降定位结构7与货运集装箱8的底部相配合。当集装箱8装载到位后,升降定位结构7升起将集装箱8固定,防止其在货车运行中晃动,损坏车体结构以及内部货物。

底层货舱设置滚珠,可使货物以及集装箱能够自由位移,便于实现货物装卸的自动化操作。

在货车进站或出站时,设有一装卸系统自动装卸货,该装卸系统包括设置在站台上的仓库9、货运通道,货运通道铺设至货车两侧与货车临近。货运通道连接仓库9,仓库9的货物可直接由货运通道传送至列车旁进行装卸,从列车卸下的货物也可由货运通道传送至仓库9,再由仓库9向站外运输。

货运通道包括上货通道10、卸货通道11、装卸设备12。上货通道10设置在货车的一侧,卸货通道11设置在货车的另一侧。货车两侧设置货运通道,使得装货、卸货可同时进行,提高了货物进出效率。

装卸设备12设置于货车一侧,与上货通道10同侧,装卸设备12将上货通道10上的货物沿着列车宽度方向推入货车货舱1,完成货物装载。

装卸设备12将货车货舱1内的货物沿着列车宽度方向推出货车,货物被推入卸货通道11,货物由卸货通道11传送出站台,完成货物卸载。或者装卸设备12在推入货物的同时,通过货物进入列车货舱将原来货舱内的货物挤出货舱至卸货通道11,货物由卸货通道11传送出站台,完成货物卸载。

货物或集装箱8在推入货舱1后,可通过货舱1底部的滚珠6进行位置上的调整,实现最大化利用空间的用途。在卸货时,货物或集装箱8可从另一侧直接推入卸货通道11,从而将货物卸载。

通过设置采用推入推出方式的自动装卸设备12,货物从货车一侧推入货舱1,从列车另一侧被推出货舱1,实现了自动化装卸,提高了装卸效率,并且推入推出的装卸方式效率高、占用空间小。

上货通道10包括上货传送带、连接传送带。连接传送带设置于仓库9与上货传送带之间,用于仓库9与上货传送带之间的货物传送。

上货传送带临近货车一侧设置,上货传送带沿着列车长度方向贯通列车全长设置,在上货传送带底部设置有地基,上货传送带在地基上修建后,其表面与货车货舱1的地板平齐,便于装卸货物。

上货传送带包括多段横向上货传送带10-1和多段自由上货传送带10-2。

其中,横向上货传送带10-1的传送方向为沿着列车长度的方向。自由上货传送带10-2设置在货车货舱1的舱门处,其传送方向可沿列车宽度方向或列车长度方向。货车货舱1的舱门处设置自由上货传送带10-2,在两个临近的自由上货传送带10-2之间设置有横向上货传送带10-1。

在本实施例中,横向上货传送带10-1采用带有动力源的滚柱或者履带,货物可通过滚柱或履带的转动带动其位移。自由上货传送带10-2采用带有动力源的多个滚珠,货物可由滚珠的转动带动其实现沿列车长度或宽度方向上的位移,从而即实现沿列车长度方向位移的传送,又实现沿着列车宽度方向位移的装车。

多个滚柱组成一组传送板,传送板并排设置,组成自由上货传送带10-2。

货物在仓库9内装入集装箱8,集装箱8放置于连接传送带后被传送至上货传送带,在横向上货传送带10-1的带动下沿着列车长度方向传送,通过识别集装箱8上的识别装置确定其需放入的车厢编号,在指定车厢的舱门处停下并装载入货车货舱1。

卸货通道11包括多段纵向卸货传送带11-1、多段横向卸货传送带11-2。

纵向卸货传送带11-1设置在货车货舱1的舱门处,其倾斜设置,靠近舱门处高度较高,纵向卸货传送带11-1的传送方向为沿列车宽度方向。在纵向卸货传送带11-1远离列车的一端连接横向卸货传送带11-2,横向卸货传送带11-2沿着列车长度方向贯通列车全长设置,其传送方向为沿列车长度方向。

货物从列车被推出后,通过纵向卸货传送带11-1沿列车宽度方向传送至横向卸货传送带11-2,在横向卸货传送带11-2的传送下,实现货物的出站。在本实施例中,在横向卸货传送带11-2的尽头设置有集散区,通过agv小车将货物自动运输出站。

纵向卸货传送带11-1为多个并排设置的滚柱。多个滚柱沿列车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组成一滚柱板,多组滚柱板沿列车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滚柱的长度与集装箱8尺寸相配合,使集装箱8被推出货车货舱1后,能够在倾斜纵向卸货传送带11-1自由下落。滚柱可不加动力,货物或集装箱8在重力作用下实现位移。

横向卸货传送带11-2包括多段连成一行并带有动力源的履带,通过履带的带动实现货物或集装箱8的位移。

若货物或集装箱8直接从纵向卸货传送带11-1滑入横向卸货传送带11-2,货物或集装箱8在横向卸货传送带11-2上会遇到较大阻力,不易挺落在横向卸货传送带11-2上,因此在横向卸货传送带上11-2设置有卸货升降台11-3。

在本实施例中,卸货升降台11-3设置与两段相邻的履带之间的缝隙,在货物或集装箱8在纵向卸货传送带11-1下落时,卸货升降台11-3升起,货物划至卸货升降台11-3后,控制卸货升降台11-3下落,货物或集装箱8完全落到履带上后由履带带动实现沿列车长度方向的位移。

为了防止货物或集装箱8从纵向卸货传送带11-1滑至卸货升降台11-3时跌落站台,在横向卸货传送带11-2上设置有防跌落挡板11-4。防跌落挡板11-4设置在横向卸货传送带11-2远离纵向卸货传送带11-1的一侧,其向上延伸,高度比卸货升降台11-3升起时高,以便抵住货物或集装箱8,防止其跌落,造成事故。

货物或集装箱8从列车内被推出,通过重力作用在纵向卸货传送带11-1下滑至横向卸货传送带11-2,在横向卸货传送带11-2的带动下传送至集散区,通过agv小车将货物自动运输出站。

为了防止货物或集装箱8在沿列车长度方向传送时跌落至轨道造成事故,在横向上货传送带10-1、纵向卸货传送带11-1上均设置有升降挡板13。

升降挡板13设置在列车与横向上货传送带10-1之间,以及设置在列车与纵向卸货传送带11-1之间,在列车左右两侧的地基内设置凹槽,用于升降挡板13下降隐藏,防止其阻碍货物或集装箱8正常装卸。

在列车未进站或货物在传送带上传送时,升降挡板13处于升起状态,当货物或集装箱8准备推入列车时,升降挡板13下降。

为辅助货物或集装箱8推入、推出列车,在横向上货传送带10-1、纵向卸货传送带11-1上均设置有辅助滚柱14。

辅助滚柱14设置在列车与横向上货传送带10-1之间,以及设置在列车与纵向卸货传送带11-1之间。辅助滚柱14的传送方向沿着列车宽度方向,当货物或集装箱8推入、推出列车时,起到辅助传送作用。

装卸设备12用于将货物推入、推出列车,在本实施例中,装卸设备12包括机器人12-1、滑轨12-5,设置在上货通道10上的站台内。

滑轨12-5设置在上货通道10地基的外侧,供机器人12-1滑动,以便机器人12-1工作区域能够覆盖整个列车货舱舱门区域。

机器人12-1包括底座12-2、机械臂12-3。底座12-2下方设置滑轮,滑轮与滑轨12-5配合。机械臂12-3与底座12-2旋转固定,机械臂12-3可在底座12-2自由旋转,机械臂12-3包括了两段臂,进一步提高其灵活性。

在机械臂12-3前端设置有叉手12-4,叉手12-4用于与集装箱8配合,使机械臂12-3在推动集装箱8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机器人12-1采用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当集装箱8进入该机器人12-1工作区域内时,机器人12-1通过rfid技术识别集装箱8,判别该集装箱8是否是其所在车厢的货物,若是则判断该集装箱8应放于该节车厢货舱的具体位置,通过叉手12-4固定集装箱8后移动集装箱8的位置,或者与上货通道10联动配合,通过上货通道10传送至相对应位置后,将集装箱8推入列货车货舱。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例中,货舱门为折叠门5,折叠门5包括上页5-1和下页5-2,当折叠门5开启时,上页5-1和下页5-2折叠重合,实现门体的开启。

上页5-1的顶部与车体骨架铰接,上页5-1的底部与下页5-2的顶部铰接,上页5-1与下页5-2之间设置有随动装置,当上页5-1翻转时,下页5-2通过随动装置随之翻转实现两者的折叠。

在本实施例中,随动装置采用多个弹簧合页或者多个液压合页。

由于货舱门外侧即为上货通道10,为避免门体与集装箱8相冲突,也为了减少集装箱8与货舱1之间的距离,因此设置本实施例所述的折叠门5,可有效减少开门半径,减少所需空间,便于货物或集装箱8的装卸。

实施例四

在本实施例中,上页5-1与支撑结构4之间设置有舱门支撑杆5-3,舱门支撑杆5-3为一种弹性支承结构。

舱门支撑杆5-3包括气缸、支杆,气缸一端与支撑结构4铰接,气缸的动力端与支杆的一端固定,支杆的另一端与上页5-1固定。

在开门时,气缸带动支杆伸长,上页5-1翻转,下页5-2随之翻转并于上页5-1折叠。在关门时,支杆回缩,上页5-1翻转,下页5-2随之翻转并与上页5-1形成门体。

实施例五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4为镂空的支架结构,包括由两根横架4-1、两根竖架4-2组成的框架,设置在所述框架内、与所述横架4-1和/或竖架4-2固定的加强架4-3。

两根横架4-1分别固定于货舱1顶部和底部,两根竖架4-2分别固定于货舱1两侧,两根横架4-1、两根竖架4-2组成“口”形框架。在框架内设置有加强架4-3,加强架4-3包括横向加强架和倾斜加强架,横向加强架设置在两根横架4-1之间,倾斜加强架分别固定于横向加强架与横架4-1、横向加强架与竖架4-2之间。通过上述结构设置,使得整个支撑结构4具有足够的支承强度,满足货舱1的安全性要求。

为减少货车自重,在本实施例中,横架4-1、竖架4-2、加强架4-3为中空支架。

实施例六

在本实施例中,在货车两侧设置有站台,该站台为双层站台,包括货运层和客运层,其中货运层与货舱1对应,客运层与客舱2对应。货运层设置货运通道与货舱1连接,实现自动装卸货。客运层设置连通道与客舱2连接,实现乘客上下车。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