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机车或车辆复轨救援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6678发布日期:2019-05-21 22:04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机车或车辆复轨救援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复轨救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机车或车辆复轨救援的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脱线机车、车辆进行复轨救援时,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方法,分别是吊复法、拉复法与顶复法,其中:

吊复法需要使用吊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电气化线路及线路密集区域及环境狭窄区域无法使用吊复法进行复轨救援作业;

拉复法适用范围有限,在应对连体车辆和机车脱线时,无法展开救援作业,机车脱线后,机车下方的结构部件与砧木或钢轨贴合紧密,无法进行拖动复轨;

顶复法救援作业排除了以上弊端,适用范围广泛,顶复法又分为单缸顶复法和两侧双缸顶复法及多缸顶复法,其中两侧双缸顶复法是顶复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种办法顶复快捷,安全可靠。

顶复法实施过程中,当在车钩处或中梁处单缸顶复时,无法对机车、车辆进行倾斜调整;顶复过程中,机车、车辆具有倾斜的可能性,不利于实现安全救援;对于严重倾斜的机车、车辆首先要进行扶正,延长了救援时间,无法做到一次安装即可完成顶复救援的要求;

当在机车、车辆两侧原顶点顶复时,救援设备安装空间有限,成套的救援设备无法一次性的安装到位,必须先将机车、车辆顶起到一定的高度后,在机车、车辆下方安装垫块,再将成套救援设备安装到机车、车辆原顶点下方实施救援复轨,该办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倒换垫块多次,救援过程繁琐,延长了救援时间,救援人员需要靠近机车、车辆,不宜实现复轨救援。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车或车辆复轨救援的结构,用于安全、快速进行复轨救援。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机车复轨救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机车两侧用于起吊使用的吊装孔内分别安装顶复工装,顶复工装一端插入至吊装孔内并固定,顶复工装另一端分别悬空设置在机车两侧;

步骤二、在机车两侧分别设置一组救援设备,救援设备的导轨根据机车复位行走轨迹放置,救援设备的液压缸位于所述顶复工装下部,并将液压缸顶端顶在顶复工装底面上,根据机车的倾斜情况控制液压缸的顶出高度,并扶正机车至水平状态;

步骤三、将两组救援设备的液压缸在对应的导轨上进行同步行走,使机车复位,当机车的行走轮复位至钢轨正上方时,收回液压缸的顶出部分,使机车的行走轮落在钢轨上,并拆除顶复工装和救援设备。

一种用于机车复轨救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车和两组救援设备;

所述机车两侧的吊装孔内分别设有顶复工装,所述顶复工装一端具有一插入至吊装孔内固定的插入部,顶复工装底部设有顶复工作面;

所述两组救援设备分别设置在机车两侧的顶复工装下部,救援设备的液压缸用于顶紧所述顶复工装的顶复工作面设置,救援设备的导轨位于钢轨外侧,液压缸活动设置在所述导轨上。

所述插入部包括两个不同直径的圆柱体,其截面为T型结构。

所述顶复工装于与其插入部相对的另一端端部外侧设有提手。

一种用于车辆复轨救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车辆两侧的边梁内放置垫块,通过垫块对边梁内侧的顶面和底面进行支撑;

步骤二、在车辆两侧分别设置一组救援设备,救援设备的导轨根据车辆复位行走轨迹放置,救援设备的液压缸位于所述边梁设有垫块位置的下部,并将液压缸顶端顶在边梁设有垫块位置的底面上,根据车辆的倾斜情况控制液压缸的顶出高度,并扶正车辆至水平状态;

步骤三、将两组救援设备的液压缸在对应的导轨上进行同步行走,使车辆复位,当车辆的行走轮复位至钢轨正上方时,收回液压缸的顶出部分,使车辆的行走轮落在钢轨上,并拆除垫块和救援设备。

一种用于车辆复轨救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和两组救援设备;

所述车辆两侧的边梁内设有垫块,垫块顶面与边梁内侧顶面相抵,垫块底面与边梁内侧底面相抵;

所述两组救援设备分别设置在车辆两侧的边梁下部,救援设备的液压缸用于顶紧所述边梁设有垫块位置的底面,救援设备的导轨位于钢轨外侧,液压缸活动设置在所述导轨上。

所述垫块为一实体垫块。

所述垫块包括上块体和下块体,上块体位于下块体上部。

所述上块体的顶面和底面和下块体的顶面和底面均为平面。

所述上块体的底面与下块体顶面相抵设置。

所述上块体的底面与下块体顶面之间通过至少一个顶杆连接,顶杆两端分别设有方向相反的螺纹且其两端分别与上块体和下块体螺纹连接;

所述上块体底面上和下块体顶面上设有用于与所述顶杆螺纹连接的通孔或盲孔。

所述上块体的顶面和下块体的底面均为平面,上块体底面和下块体顶面均为具有相同斜度的斜面,上块体底面的斜面和下块体顶面的斜面方向相反设置并滑动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扩展机车吊装孔的功能和加强车辆边梁结构,解决了机车、车辆两侧双缸顶复受到原顶点限制的问题,实现了机车、车辆两侧双缸安全、快速顶复救援。

垫块的使用,扩展了起复救援设备的安装空间,改变了受车辆原顶点约束的局限性,通过垫块将车辆边梁进行填充,目的是分散顶升时的应力,防止边梁变形。

救援设备一次安装即可完成机车、车辆调姿,复位等顶复救援动作,缩短了救援时间,调高了救援效率,并且在救援设备安装后,在机车、车辆复轨过程中救援人员远离了事故车,避免了二次伤害,实现了安全救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机车复轨救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机车复轨救援)顶复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车辆复轨救援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车辆复轨救援的侧视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车辆复轨救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三(车辆复轨救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四(车辆复轨救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五(车辆复轨救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复工装、2液压缸、3机车、4钢轨、5导轨、6插入部、7提手、8车辆、9上块体、10下块体、11顶杆、12垫块、13边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实施例一

根据附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机车复轨救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机车3两侧用于起吊使用的吊装孔内分别安装顶复工装1,顶复工装1一端插入至吊装孔内并固定,顶复工装1另一端分别悬空设置在机车3两侧;

步骤二、在机车3两侧分别设置一组救援设备,救援设备的导轨5根据机车3复位行走轨迹放置,救援设备的液压缸2位于所述顶复工装1下部,并将液压缸2顶端顶在顶复工装1底面上,根据机车3的倾斜情况控制液压缸2的顶出高度,并扶正机车3至水平状态;

步骤三、将两组救援设备的液压缸2在对应的导轨5上进行同步行走,使机车3复位,当机车3的行走轮复位至钢轨4正上方时,收回液压缸2的顶出部分,使机车3的行走轮落在钢轨4上,并拆除顶复工装1和救援设备。

一种用于机车3复轨救援的结构,包括机车3和两组救援设备;

所述机车3两侧的吊装孔内分别设有顶复工装1,所述顶复工装1内侧端部具有一插入至吊装孔内固定的插入部6,顶复工装1外侧端部外侧设有提手7,所述插入部6包括两个不同直径的圆柱体,圆柱体之间同轴分布且位于外侧的圆柱体直径大于位于内侧的圆柱体,插入部6截面为T型结构,顶复工装1底部设有顶复工作面,顶复工作面为用于救援设备作业的平面;

所述两组救援设备分别设置在机车3两侧的顶复工装1下部,救援设备的液压缸2用于顶紧所述顶复工装1的顶复工作面设置,救援设备的导轨5位于钢轨4外侧,液压缸2活动设置在所述导轨5上,液压缸2可以在导轨5上进行滑动,用于在机车3顶复状态下进行移动复位。

实施例二

根据附图3、4、5所示:一种用于车辆复轨救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车辆8两侧的边梁13内放置垫块12,通过垫块12对边梁13内侧的顶面和底面进行支撑;

步骤二、在车辆8两侧分别设置一组救援设备,救援设备的导轨5根据车辆8复位行走轨迹放置,救援设备的液压缸2位于所述边梁13设有垫块12位置的下部,并将液压缸2顶端顶在边梁13设有垫块12位置的底面上,根据车辆8的倾斜情况控制液压缸2的顶出高度,并扶正车辆8至水平状态;

步骤三、将两组救援设备的液压缸2在对应的导轨5上进行同步行走,使车辆8复位,当车辆8的行走轮复位至钢轨4正上方时,收回液压缸2的顶出部分,使车辆8的行走轮落在钢轨4上,并拆除垫块12和救援设备。

一种用于车辆8复轨救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8和两组救援设备;

所述车辆8两侧的边梁13内设有垫块12,垫块12为一实体垫块12,垫块12顶面和底面均为平面,垫块12顶面与边梁13内侧顶面相抵,垫块12底面与边梁13内侧底面相抵,使得垫块12对边梁13内部进行支撑,加强边梁13结构强度,用于满足救援设备的顶复救援动作;

所述两组救援设备分别设置在车辆8两侧的边梁13下部,救援设备的液压缸2用于顶紧所述边梁13设有垫块12位置的底面,救援设备的导轨5位于钢轨4外侧,液压缸2活动设置在所述导轨5上,液压缸2可以在导轨5上进行滑动,用于在车辆8顶复状态下进行移动复位。

实施例三

根据附图3、4、6所示:一种用于车辆复轨救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车辆8两侧的边梁13内放置垫块12,通过垫块12对边梁13内侧的顶面和底面进行支撑;

步骤二、在车辆8两侧分别设置一组救援设备,救援设备的导轨5根据车辆8复位行走轨迹放置,救援设备的液压缸2位于所述边梁13设有垫块12位置的下部,并将液压缸2顶端顶在边梁13设有垫块12位置的底面上,根据车辆8的倾斜情况控制液压缸2的顶出高度,并扶正车辆8至水平状态;

步骤三、将两组救援设备的液压缸2在对应的导轨5上进行同步行走,使车辆8复位,当车辆8的行走轮复位至钢轨4正上方时,收回液压缸2的顶出部分,使车辆8的行走轮落在钢轨4上,并拆除垫块12和救援设备。

一种用于车辆8复轨救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8和两组救援设备;

所述车辆8两侧的边梁13内设有垫块12,垫块12包括上块体9和下块体10,上块体9位于下块体10上部,上块体9的顶面和底面、下块体10的顶面和底面均为平面,上块体9的顶面与边梁13内侧顶面相抵,下块体10的底面与边梁13内侧底面相抵,所述上块体9的底面和下块体10的顶面之间通过两个对称分布的顶杆11连接,顶杆11两端分别设有方向相反的螺纹且其两端分别与上块体9和下块体10螺纹连接,所述上块体9底面上和下块体10顶面上设有用于与所述顶杆11螺纹连接的通孔,通过转动顶杆11,既可以对上块体9和下块体10之间的间距调整,使得垫块12对边梁13内部进行支撑,加强边梁13结构强度,用于满足救援设备的顶复救援动作;

所述两组救援设备分别设置在车辆8两侧的边梁13下部,救援设备的液压缸2用于顶紧所述边梁13设有垫块12位置的底面,救援设备的导轨5位于钢轨4外侧,液压缸2活动设置在所述导轨5上,液压缸2可以在导轨5上进行滑动,用于在车辆8顶复状态下进行移动复位。

实施例四

根据附图3、4、7所示:一种用于车辆复轨救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车辆8两侧的边梁13内放置垫块12,通过垫块12对边梁13内侧的顶面和底面进行支撑;

步骤二、在车辆8两侧分别设置一组救援设备,救援设备的导轨5根据车辆8复位行走轨迹放置,救援设备的液压缸2位于所述边梁13设有垫块12位置的下部,并将液压缸2顶端顶在边梁13设有垫块12位置的底面上,根据车辆8的倾斜情况控制液压缸2的顶出高度,并扶正车辆8至水平状态;

步骤三、将两组救援设备的液压缸2在对应的导轨5上进行同步行走,使车辆8复位,当车辆8的行走轮复位至钢轨4正上方时,收回液压缸2的顶出部分,使车辆8的行走轮落在钢轨4上,并拆除垫块12和救援设备。

一种用于车辆8复轨救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8和两组救援设备;

所述车辆8两侧的边梁13内设有垫块12,垫块12包括上块体9和下块体10,上块体9位于下块体10上部,上块体9的顶面、下块体10的底面均为平面,上块体9底面和下块体10顶面均为具有相同斜度的斜面,上块体9底面的斜面和下块体10顶面的斜面方向相反设置并滑动连接,上块体9的顶面与边梁13内侧顶面相抵,下块体10的底面与边梁13内侧底面相抵,通过控制上块体9和下块体10的滑动接触长度即可对垫块12的高度进行调整,使得垫块12对边梁13内部进行支撑,加强边梁13结构强度,用于满足救援设备的顶复救援动作;

所述两组救援设备分别设置在车辆8两侧的边梁13下部,救援设备的液压缸2用于顶紧所述边梁13设有垫块12位置的底面,救援设备的导轨5位于钢轨4外侧,液压缸2活动设置在所述导轨5上,液压缸2可以在导轨5上进行滑动,用于在车辆8顶复状态下进行移动复位。

实施例五

根据附图3、4、8所示:一种用于车辆复轨救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车辆8两侧的边梁13内放置垫块12,通过垫块12对边梁13内侧的顶面和底面进行支撑;

步骤二、在车辆8两侧分别设置一组救援设备,救援设备的导轨5根据车辆8复位行走轨迹放置,救援设备的液压缸2位于所述边梁13设有垫块12位置的下部,并将液压缸2顶端顶在边梁13设有垫块12位置的底面上,根据车辆8的倾斜情况控制液压缸2的顶出高度,并扶正车辆8至水平状态;

步骤三、将两组救援设备的液压缸2在对应的导轨5上进行同步行走,使车辆8复位,当车辆8的行走轮复位至钢轨4正上方时,收回液压缸2的顶出部分,使车辆8的行走轮落在钢轨4上,并拆除垫块12和救援设备。

一种用于车辆8复轨救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8和两组救援设备;

所述车辆8两侧的边梁13内设有垫块12,垫块12包括上块体9和下块体10,上块体9底面和下块体10顶面均为平面,且上块体9底面和下块体10顶面相抵并支撑固定,上块体9位于下块体10上部,上块体9的顶面、下块体10的底面均为平面,上块体9的顶面与边梁13内侧顶面相抵,下块体10的底面与边梁13内侧底面相抵,通过该结构方便垫块12的安装固定,使得垫块12对边梁13内部进行支撑,加强边梁13结构强度,用于满足救援设备的顶复救援动作;

所述两组救援设备分别设置在车辆8两侧的边梁13下部,救援设备的液压缸2用于顶紧所述边梁13设有垫块12位置的底面,救援设备的导轨5位于钢轨4外侧,液压缸2活动设置在所述导轨5上,液压缸2可以在导轨5上进行滑动,用于在车辆8顶复状态下进行移动复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