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贴检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11636发布日期:2020-06-09 18:55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密贴检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实用新型及一种检查铁路道岔单侧尖轨的密贴和斥离状态的密贴检查器,尤其涉及一种密贴检查器。



背景技术:

密贴检查器是用于反映道岔尖轨位置状态的设备,它也可用于挤岔时的切断表示。目前市场上保有量最大的密贴检查器是jm-a型密贴检查器。jm-a型密贴检查器用于直向通过列车速度在120km/h以上牵引的道岔,在两牵引点间检查5mm,jm-a型安装于线路两侧。一台jm-a型密贴检查器检查一根尖轨的密贴状态,因此每组道岔两根尖轨需要两台密贴检查器,分别安设在两侧。接点系统采用圆弧接点。jm-a型密贴检查器最早的出现是解决当时提速道岔配套使用的elp-319型密贴检查器故障多、结构复杂、可靠性低和易损坏的技术问题。jm-a型密贴检查技术参数如下:

(1)表示杆动程65~170mm;

(2)密贴检查间隙1.5~10mm可调;

(3)挤岔断表示的动程,从起动片的滚轮接触表示斜面开始为10mm;

(4)线路一侧的密检器检查尖轨的密贴位置,另外一侧的密检器检查尖轨斥离65mm以上的位置;当道岔转换后,则上述表示杆的功能互换;

(5)每台检查器设有2组表示接点和2组斥离接点。

随着jm-a型密贴检查器在全国大范围铺开使用,jm-a型密贴检查器在结构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jm-a型密贴检查器的表示杆动作过程中会出现卡阻现象:表示杆卡阻的主要原因是表示杆的约束过定义。表示杆在动作的过程中,经过底壳中的两处方槽再加上导向套形成三处约束,本身处于过定义状态。容易出现导向套和两处方槽不在同一线直线上的情况,这时表示杆的驱动力就会明显增大,也就是发生了卡阻。发生卡阻后,影响了密贴检查器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密贴检查器,本实用新型具阻力小的特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密贴检查器,包括底壳、导块滚轮弹簧组、接点座、动接点组、静接点组、导块双滚轮组、速动板、启动块和表示杆,接点座安装于底壳上,导块滚轮弹簧组、动接点组、静接点组和导块双滚轮组安装在接点座上;表示杆为圆杆,表示杆可滑动安装于底壳上,启动块固定套装于表示杆上;动接点组与接点座轴连接,动接点组位于表示杆的一侧;导块双滚轮组安装于动接点组与表示杆之间,导块双滚轮组的一端与启动块接触,导块双滚轮组的另一端与动接点组接触,导块双滚轮组能够在启动块与动接点组之间自由滑动;导块滚轮弹簧组安装于与导块双滚轮组相对的一侧,导块滚轮弹簧组一端与固定,另一端为可动端且与动接点组接触;导块滚轮弹簧组和导块双滚轮组用于为动接点组提供一对反向力;速动板安装于底壳上,速动板能够锁住导块双滚轮组;接点座上在动接点组摆动方向的两侧均安装有与动接点组适配的静接点组。

表示杆两端安装有轴套,轴套安装在底壳上。

动接点组通过动接点轴安装在接点座上,动接点组与动接点轴同步转动,动接点轴与接点座通过轴承可转动连接,接点座上安装有对轴承限位的轴承挡圈,动接点组在轴承挡圈的内侧套设有对密封圈。

导块双滚轮组包括第一导块、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接点座中开设有供第一导块滑动的第一滑槽,第一导块设置于第一滑槽中,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分别安装于第一导块的两端,第一滚轮与启动块接触,第一滚轮转轴的轴线与表示杆的滑动方向垂直;第二滚轮与动接点组接触,第二滚轮转轴的轴线与动接点组转轴的轴线平行。

导块滚轮弹簧组包括第二导块、弹簧和第三滚轮,接点座中开设有供第二导块滑动的第二滑槽,第二导块设置于第二滑槽中,第三滚轮安装于第二导块的一端并与动接点组接触,第三滚轮转轴的轴线与动接点组转轴的轴线平行;第二导块上开设有盲孔,弹簧设置于所述盲孔中。

底壳上在启动块移动的路径上安装有与启动块接触的滑块。

底壳在速动板上部安装有压板,底壳在压板上部安装有防尘盖板;表示杆上套装有移位标,移位标与底壳连接,移位标与表示杆之间设有骨架油封。

接点座上安装有静接点块,静接点组通过两孔安装方式或者三孔安装方式安装于静接点块上,安装孔对称分布在静接点块上。

表示杆的轴线与动接点组转轴的轴线平行。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密贴检查器的表示杆在底壳上滑动时,带动启动块一起移动,启动块移动后利用其表面的斜坡能够驱动导块双滚轮组移动,导块双滚轮组移动后能够驱动动接点组摆动,动接点组摆动后即可实现与静接点组之间的接触以及分离,实现密贴检查器的断表示功能、斥离表示功能以及实现密贴位的表示。由于表示杆为圆杆,因此表示杆与底壳之间进行相对滑动时,不易因为表示杆发生扭转或安装精度不足而发生卡阻,保证了密贴检查器的使用性能。其次,表示杆采用圆杆,其加工方便,制造成本降低,并且方便密封设计,设计密封后防水效果要比方杆的防水效果要好。

进一步的,表示杆两端安装有轴套,轴套安装在底壳上,通过轴套能够进一步降低表示杆往复运动时的运动阻力,避免卡阻。

进一步的,动接点组的上安装有动接点轴,动接点轴上安装有轴承,由于采用动接点轴和轴承来安装动接点组,因此动接点组转动更加灵活可靠,进一步避免卡阻;动接点轴上还安装有对轴承限位的轴承挡圈,通过轴承挡圈能够实现对动接点轴和轴承进行定位安装,使得安装的累积误差较小。

进一步的,导块双滚轮组上设置有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第一滚轮与启动块接触,第一滚轮转轴的轴线与表示杆的滑动方向垂直;第二滚轮与动接点组接触,第二滚轮转轴的轴线与动接点组转轴的轴线平行,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的该布置形式既能够保证向动接点组传力,驱动动接点组摆动,又能够减小第一滚轮与启动块之间的接触阻力以及第二滚轮转轴的轴线与动接点组转轴之间的接触阻力,进一步避免卡阻。

进一步的,导块滚轮弹簧组的第三滚轮与动接点组接触,通过第三滚轮能够减小动接点组的驱动阻力,能够进一步避免卡阻。

进一步的,通过防尘盖板能够避免异物掉入产生卡阻,移位标中安装密封圈,通过该密封圈能够避免整个密贴检查器进水,保证使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密贴检查器动接点组于密贴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密贴检查器动接点组于中间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密贴检查器动接点组于斥离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密贴检查器动接点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密贴检查器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密贴检查器俯视图;

图7为密贴检查器动作原理图,其中,图7(a)为导块双滚轮组、启动块和摆杆组连接部的示意图,图7(b)为导块双滚轮组、速动板和摆杆组连接部的示意图;

图8为实用新型密贴检查器动作原理图,其中,图8(a)为表示杆从0位开始移动示意图,表示杆从0位开始移动,第一滚轮开始爬上第一个斜坡;图8(b)为表示杆从0位开始移动,速动板不动;图8(c)为表示杆移动10mm,第一滚轮爬上第一个斜坡,动接点组转过11.5°如图2所示;图8(d)为表示杆移动10mm,速动板打入,锁定导块双滚轮组,接触面为导块26动作过程中接触的面;图8(e)为表示杆移动65mm,第一滚轮爬上第二个斜坡,动接点组转过23°打入静接点组,如图3所示;图8(f)为表示杆移动65mm,速动板打入,再次锁定导块双滚轮组,接触面8-1为滚轮21-3在滚动过程中接触的面;图8(g)为表示杆移动65~170mm,导块双滚轮组和启动块分离;图8(h)为表示杆移动65~170mm,速动板锁定导块双滚轮组;

图9为本实用新型密贴检查器安装孔位置示意图,其中图9(a)为静接点组两孔安装方式的示意图,图9(b)为静接点组三孔安装方式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导块滚轮弹簧组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导块双滚轮组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摆杆组和启动块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摆杆组和速动板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双滚轮组、滚轮弹簧组、动接点和静接点组中间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接点座、动接点组、静接点组以及表示杆、速动板、启动块和双滚轮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双滚轮组和启动块以及速动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摆杆组、底壳、速动板和启动块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壳,2-导块滚轮弹簧组,3-接点座,3-1-第一滑槽,3-2-第二滑槽,3-3-第一铆钉,4-动接点组,5-静接点组,6-导块双滚轮组,6-1-第一滚轮,6-2-第二滚轮,6-3-第二铆钉,6-4-第三铆钉,7-防尘盖板,8-速动板,8-1-接触面,9-压板,10-启动块,10-1-斜坡,11-表示杆,12-滑块,13-平键,14-动接点轴,15-轴承,16-密封圈,17-轴承挡圈,18-移位标,19-连接销,20-轴套,21-摆杆组,21-1-摆杆,21-2-第四滚轮,21-3-第五滚轮,21-4-滚轮轴,21-5-摆杆轴,22-静接点块,23-第三滚轮,24-第二导块,25-弹簧,26-第一导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密贴检查器,包括底壳1、导块滚轮弹簧组2、接点座3、动接点组4、静接点组5、导块双滚轮组6、速动板8、启动块10和表示杆11,接点座3安装于底壳1上,导块滚轮弹簧组2、动接点组4、静接点组5和导块双滚轮组6安装在接点座3上;表示杆11为圆杆,表示杆11可滑动安装于底壳1上,启动块10固定套装于表示杆11上;动接点组4与接点座3轴连接,动接点组4位于表示杆11的一侧;导块双滚轮组6安装于动接点组4与表示杆11之间,导块双滚轮组6的一端与启动块10接触,导块双滚轮组6的另一端与动接点组4接触,导块双滚轮组6能够在启动块10与动接点组4之间自由滑动;导块滚轮弹簧组2安装于与导块双滚轮组6相对的一侧,导块滚轮弹簧组2一端与固定,另一端为可动端且与动接点组4接触;导块滚轮弹簧组2和导块双滚轮组6用于为动接点组4提供一对反向力;速动板8安装于底壳1与速动板8适配的安装槽中,速动板8能够锁住导块双滚轮组6;接点座3上在动接点组4摆动方向的两侧均安装有与动接点组4适配的静接点组5。导块双滚轮图6包括第一导块26、第二滚轮6-2、第一滚轮6-1、第二铆钉6-3、第三铆钉6-4。第二滚轮6-2包括第二铆钉6-3固定在第一导块26上,第一滚轮6-1由第三铆钉6-4固定在第一导块26上。参照图5,表示杆11两端安装有轴套20,轴套20安装在底壳1上。参照图4,动接点组4通过动接点轴14安装在接点座3上,动接点组4与动接点轴14同步转动,动接点轴14与接点座3通过轴承15可转动连接,接点座3上安装有对轴承15限位的轴承挡圈17,动接点组4在轴承挡圈17的内侧套设有对密封圈16。参照图11,导块双滚轮组6包括第一导块26、第一滚轮6-1和第二滚轮6-2,接点座3中开设有供第一导块26滑动的第一滑槽3-1,第一导块26设置于第一滑槽3-1中,第一滚轮6-1和第二滚轮6-2分别安装于第一导块26的两端,第一滚轮6-1与启动块10接触,第一滚轮6-1转轴的轴线与表示杆11的滑动方向垂直;第二滚轮6-2与动接点组4接触,第二滚轮6-2转轴的轴线与动接点组4转轴的轴线平行。参照图10,导块滚轮弹簧组2包括第二导块24、弹簧25和第三滚轮23,接点座3中开设有供第二导块24滑动的第二滑槽3-2,第二导块24设置于第二滑槽3-2中,第三滚轮23安装于第二导块24的一端并与动接点组4接触,第三滚轮23转轴的轴线与动接点组4转轴的轴线平行;第二导块24上开设有盲孔,弹簧25设置于所述盲孔中。底壳1上在启动块10移动的路径上安装有与启动块10接触的滑块,滑块12安装于启动块10底部对应位置。参照图6、图7(a)、图7(b)、图8(a)~图8(d),速动板8一侧安装有摆杆组21,所述的摆杆组21如图12和图17所示:摆杆组21包括摆杆21-1、第四滚轮21-2、第五滚轮21-3、滚轮轴21-4和摆杆轴21-5,摆杆21-1的一端通过摆杆轴21-5安装在底壳1上,第四滚轮21-2和第五滚轮21-3通过滚轮轴21-4安装在摆杆21-1另一端的上下两侧,第四滚轮21-2和启动块10接触,第五滚轮21-3和速动板8接触。速动板8内安装有弹簧,弹簧始终对速动板8有推力,使得速动板8能及时复位。

在速动板8上部安装有压板9,在压板9的上部安装有防尘盖板7;表示杆11上套装有移位标18,移位标18与底壳1连接,移位标18与表示杆11之间设有骨架油封。接点座3上安装有静接点块22,静接点组5通过两孔安装方式或者三孔安装方式安装于静接点块22上,安装孔对称分布在静接点块22上。表示杆11的轴线与动接点组4转轴的轴线平行。

如图9(a)所示静接点组5的安装方式分为两孔安装,如图9(b)所示,静接点组5的安装方式分为三孔安装,安装孔对称分布在静接点块22上。

如图1所示,第二滑槽3-2从接点座3的端面向内开设,接点座3在第二滑槽3-2的端部通过螺栓连接有挡板,因此挡板可拆卸,有利于更换和调整导块滚轮弹簧组2。

如图5所示,骨架油封16安装于移位标18内。如图13所示,摆杆组21的第五滚轮21-3和速动板的接触部位为接触面8-1。如图14所示,启动块10和摆杆组21的第四滚轮21-2接触,启动块10和摆杆组21的第四滚轮21-2在启动块10的接触面10-1处接触。动接点组受导块双滚轮的推力居中布置,动接点组摆动更加稳定可靠,不会发生偏载情况,零件寿命更长。如图15所示,动接点组4受导块双滚轮组6的第一滚轮6-1和导块滚轮弹簧组2的第三滚轮23的推力位置居中。导向弹簧布置在接点座内;弹簧25采用了密封设计,避免了因弹簧25受外界水汽、潮气影响发生锈蚀最终导致性能失效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中,如图7(a)所示,启动块10通过连接销19固定在表示杆11上,当表示杆11开始移动时,带动启动块10同步移动。启动块10上有两个斜坡10-1,当表示杆10移动时,导块双滚轮组6的第一滚轮6-1开始在启动块10上的斜坡10-1上滚动(如图7(a))并推动动接点组4摆动(如图1)。

当表示杆11移动10mm时,滚轮爬上第一个斜坡(如图8c),动接点组4转过了11.5°到达中间位,实现了10mm断表示功能(如图2)。

当表示杆移动≥65mm时,滚轮爬上第二个斜坡(如图8e),动接点组打入静接点组并到达斥离位,动接点组转过23°,实现了≥65mm斥离表示功能(如图3)。

当表示杆移动65~170mm时,导块双滚轮组6被速动板8锁住(如图8d)。

相反,当动接点组4由斥离位向密贴位转换时,启动块10带动速动板8移动,在导块滚轮弹簧组2的推动下,导块双滚轮组迅6速落入启动块10的槽中,动接点组4打入静接点组5,实现密贴位的表示。

本实用新型密贴检查器的工作原理:

如图5所示,表示杆11通过连接销19带动启动块10在滑块12上动作0-65mm行程时(如图8(a)),导块双滚轮组6的第一滚轮6-1爬上接触面10-1的第一个斜坡(如图8(c)),第一滚轮6-2推动动接点组4由密贴位到达中间位(如图1和图2),动接点组4摆过11.5°。此时,速动板8在弹簧28的推力作用下打入接触面8-2第一个台阶并锁定导块双滚轮组6(如图8(d))。

摆杆组21的第五滚轮21-3在启动块10的接触面10-2侧面上滚动(如图8(c))。

表示杆11通过连接销19带动启动块10动作65-170mm行程时,速动板8在弹簧28的推力作用下打入接触面8-2第二个台阶并锁定导块双滚轮组6(如图8(h)),摆杆组21的滚轮21-3在速动板8的缺口8-1内,速动板8锁定导块双滚轮组6;导块双滚轮组6和启动块10分离(如图8(g))。

表示杆11通过连接销19带动启动块10动作170-65mm行程时,启动块10的接触面10-2端面推动摆杆组21的第四滚轮21-2,从而带动摆杆组21摆动;同时,摆杆组21的滚轮第五21-3带动速动板8滑动,在弹簧25的推力作用下,导块滚轮弹簧组2的第三滚轮23推动动接点组4,动接点组4带动导块双滚轮组6快速打入速动板8的第一个台阶,动接点组4从斥离位快速离开到达中间位,最终实现65mm的速动。

当表示杆11从65mm以上行程往回运动时,启动块10跟着表示杆11运动从而带动第四滚轮21-2,使得摆杆21-1摆动,进而滚轮第五21-3推动速动板8,最终实现密贴检查器65mm的断开表示。实现了如图8(e),图8(f)到图8(c)和图8(d)的过程,也就是实现了图3到图2的过程。

表示杆11通过连接销19带动启动块10动作65-0mm行程时,启动块10上的键块带动速动板8滑动,在弹簧25的推力作用下,导块滚轮弹簧组2的第三滚轮23推动动接点组4,动接点组4带动导块双滚轮组6快速打入速动板8的接触面8-2的缺口处,动接点组4从中间位快速打入静接点组5到达密贴位,最终实现0mm的速动。

本实用新型是一项关于一种密贴检查器,其改进之处如下:

①表示杆采用圆杆;

圆杆相比方杆更容易加工,定位精度更高,两端轴套固定,动作阻力更小。

②表示杆采用骨架油封密封;

骨架油封安装于表示杆轴套外侧,相比毛毡寿命更长,密封防水性能优良。

③动接点组受力居中布置;

动接点组受导块双滚轮的推力居中布置,动接点组摆动更加稳定可靠,不会发生偏载情况,零件寿命更长。

④导向弹簧布置在接点座内;

弹簧采用了密封设计,避免了因弹簧受外界水汽、潮气影响发生锈蚀最终导致性能失效的情况。

⑤导向滚轮布置在接点座内;

导向滚轮采用密封设计,避免因滚轮受外界水汽、潮气影响发生锈蚀而发生转动不灵活的情况。

⑥导向滚轮增加了衬套;

导向滚轮增加了衬套,转动更加灵活、可靠,使得滚轮转动时的阻力大为减小。

⑦表示杆采用了密封设计;

表示杆在底壳内有盖板密封,防止异物进入,动作更加可靠。在箱内不容易发生因受外界影响发生锈蚀而发生动作卡阻的情况。

⑧静接点组安装孔采用居中左右对称方式;

静接点组采用了居中左右对称安装方式,相比后置安装方式更加稳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整机模块化密封设计,接点座和表示杆使用垂直布置方式,表示杆采用圆杆,动接点组受力居中,具有结构紧凑、动作可靠、阻力小、寿命长等优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jm-a型密贴检查器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表示杆动作过程中出现卡阻

表示杆卡阻的主要原因是表示杆的约束过定义。表示杆在动作的过程中,经过底壳中的两处方槽再加上导向套形成三处约束,本身处于过定义状态。容易出现导向套和两处方槽不在同一线直线上的情况,这时表示杆的驱动力就会明显增大,也就是发生了卡阻。

2)接点转换不到位,影响表示

①花键轴上的拉簧接头、衬套、挡圈、调整板、启动片、垫圈以及动接点支架累积误差偏大,最终导致装配时存在过紧或过松的情况;

②花键轴的受力为偏载方式,容易出现因受力不均造成卡阻;

③拉簧因为极端寒冷天气失效,导致接点转换不到位;

④静接点组安装孔位置偏后,不够稳定可靠。

3)箱内防水、防尘不良

①表示杆为方杆与导向套密封不良,容易进水;

②表示杆无防尘措施,容易进入异物导致表示杆卡阻;

③拉簧、拉簧接头、调整板、启动片、滚轮暴露在外容易受到水汽、潮气影响发生锈蚀。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