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47364发布日期:2021-11-29 18:58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换气除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2.交通工具运行时需要大量空气进入其内燃机所在的腔室中,以满足内燃机供氧以及其他部件散热、冷却的需要,空气进入腔室时会裹挟有沙尘、絮状物、碎屑等漂浮的杂质,因而既需要将空气导入腔室又需要将杂质阻挡在腔室之外。为达到上述目的,现有技术的通风除尘装置设置有导流体和滤网,导流体上设置一定数量的朝向交通工具前进方向的开口,在交通工具快速行进时,其外部会产生与交通工具前进方向相反的气流,这些快速的反向气流通过导流体上的开口进入导流体内侧,导流体内侧设置的滤网使空气能够通过并进入腔室,并将杂质阻挡在滤网之外,从而可以达到通风和除尘两方面的目的。但是由于导流体的开口方向是固定的,而某些交通工具(如高铁列车、普通列车、地铁列车等)反方向行进时不需倒转方向,此时需要将这种交通工具上的通风除尘装置倒转方向才能使导流体的开口方向迎向气流方向,从而保证交通工具的供气。可见,现有的用于交通工具的通风除尘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频繁倒转方向,其使用不够方便,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该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翻板式导流体,包括导流体框架和若干翻转导流板,所述翻转导流板位于所述导流体框架的外侧,与所述导流体框架的两个侧边铰接,所述导流体框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翻转导流板匹配的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翻转导流板的翻转幅度;滤网,固定于所述翻板式导流体的内侧,用于阻挡气流中的杂质通过。
6.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为固定导流板,所述固定导流板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翻转导流板之间,与所述导流体框架固定连接。
7.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翻转导流板为轴对称结构,并且以其与所述导流体框架的铰接点连线为对称轴。
8.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翻转导流板通过导流板轴与所述导流体框架的两个侧边铰接。
9.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翻转导流板的横截面为弧形、折线形、弓形、月形和船形中的任意一种。
10.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翻板式导流体还包括至少两个端部导流板,所述端部导流板分布于所述若干翻转导流板的两侧,并与所述导流体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端部导
流板的开口背向所述翻转导流板。
11.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端部导流板为向所述导流体框架外侧凸起的弧形。
12.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翻板式导流体与所述滤网之间的空隙为主通风道,所述翻转导流板与固定导流板之间形成进风口,所述端部导流板的开口为通风口,所述进风口、通风口的截面积均为所述主通风道的截面的二倍至三倍。
13.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滤网的截面形状为波形,所述波形的坡面上设置有若干进气孔。
14.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坡面上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进气孔设置于所述凸起结构上。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本实用新型的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在导流体框架上铰接若干个翻转导流板,利用限位机构限制翻转导流板的翻转幅度,使翻转导流板在导流体框架上形成的进风口的方向保持与气流方向相反,使进风口迎向气流,实现了无需倒转翻板式导流体的方向即可满足交通工具按不同方向行进时需要气流进入内燃机所在腔室的要求,节约了人工;相对平面网面,波形滤网增加了进气的截面积,而且能根据进气需要自由调节进气截面积,确保进气量;进气孔设置在滤网的凸起结构上,在进气孔周边的凸状面会产生与进气方向相逆的气流,阻止气流中的杂质进入进气孔,可以防止滤网堵塞;进风口、通风口的截面积均为主通风道的截面的二倍至三倍,使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风速高、进风量大,满足进气需求外,还能达到较好的除尘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为导流体框架为曲面状的翻板式导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翻转导流板的横截面的各类形状的示意图。
20.图4为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4中a部的放大图。
22.图6为图4中b部的放大图。
23.图7为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24.附图中:1

翻板式导流体、101

导流体框架、102

翻转导流板、103

固定导流板、104

导流板轴、105

端部导流板、106

折线形翻转导流板、107

弓形翻转导流板、108

月形翻转导流板、109

船形翻转导流板、2

滤网、201

进气孔、202

凸楞、203

凸起点、3

主通风道、4

进风口、5

通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
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8.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包括翻板式导流体1和滤网2。
29.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滤网2固定于翻板式导流体1的内侧,用于阻挡气流中的杂质通过滤网2进入交通工具需要供气的腔室中,滤网2与翻板式导流体1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该空隙为主通风道3,被导入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中的气流能够在主通风道3内流动。翻板式导流体1包括导流体框架101和若干翻转导流板102。导流体框架101包括两个相对的侧边和两个相对的端部,它们共同围成导流体框架101。导流体框架101用于支撑其他部件以及将翻板导流体固定在交通工具上,其中,导流体框架101朝向交通工具需要供气的腔室的一侧为内侧,背向该腔室的一侧为外侧。如图1和图2所示,导流体框架101可以为平面状或曲面状,其形状由交通工具上安装该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的部位的形状决定,滤网2、翻转导流板102和固定导流板103的形状应当与导流体框架101相匹配,为同样程度的平面或曲面形状。翻转导流板102整体呈条形板状,其两端安装铰接部件,在导流体框架101的外侧与其两个侧边铰接,从而翻转导流板102可以在导流体外侧翻转,在导流体框架101上铰接有若干翻转导流板102。翻转导流板102在导流体框架101表面形成的开口为进风口4,导流体框架101上设置有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的形状和数量与翻转导流板102相匹配,可以限制翻转导流板102的翻转幅度,使翻转导流板102向导流体框架101的一端翻转到最大程度时,进风口4朝向导流体框架101的另一端。当交通工具行进时,气流方向与行进方向相反,固定在交通工具表面的翻板式导流体1被气流吹拂,翻转导流板102受到气流向其施加的力,倒向翻板式导流体1与行进方向相反的一端,进风口4朝向交通工具前进的方向,气流可以从进风口4进入交通工具需要供气的腔室;如果交通工具按与前述相反的方向行进,则翻转导流板102同样会因受到气流作用而倒向翻板式导流体1与行进方向相反的一端,进风口4仍然朝向交通工具前进的方向,气流仍可以进入交通工具需要供气的腔室。可见,通过在翻板式导流体1上铰接翻转导流板102并设置限位机构,能够使翻转导流板102形成的进风口4的方向始终保持与气流方向相反,使进风口4迎向气流,方便气流通过进风口4进入翻板式导流体1内侧的腔室,保证了向腔室内的供气,实现了无论交通工具以哪一端为头部行进,都不需要将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倒转方向,提高了其使用的便利程度。
30.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限位机构为固定导流板103。固定导流板103为条形板状,位于两个相邻的翻转导流板102之间,其两端与导流体框架101的两个侧边固定连接。当翻转导流板102受到气流的作用力时,其迎风面受风力作用形成正压,而导流板的背面形成负压区,翻转导流板102被吹动,沿其与导流体框架101的铰接点翻转,翻转到一定程度就会触碰到固定导流板103,固定导流板103限制翻转导流板102继续翻转,此
时达到最大翻转幅度,进风口4朝向气流,气流可以进入翻板式导流体1的内侧。利用固定导流板103作为限位装置,固定在导流体框架101上,能够起到限制翻转导流板102翻转幅度的作用,并且固定导流板103的结构牢固,安全可靠。
31.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翻转导流板102与导流体框架101的两个侧边的铰接点连线为翻转导流板102的对称轴,以该连线为基准,翻转导流板102两侧的部分互为镜像,成轴对称结构。将翻转导流板102设置成轴对称结构,并且以其与导流体框架101的铰接点连线为对称轴,使翻转导流板102向导流体框架101两端翻转的最大幅度相同,进而其向两端翻转所形成的进风口4大小和角度也相同,从而保证交通工具向不同方向行进时翻板式导流体1保持相同进气能力。
32.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翻转导流板102上安装有导流板轴104,翻转导流板102通过导流板轴104与导流体框架101的两个侧边铰接,导流板轴104与导流体框架101连接的点即为铰接点,导流板轴104连接两个铰接点,即为翻转导流板102的对称轴。翻转导流板102通过导流板轴104与导流体框架101铰接,使二者之间的铰接结构更加牢固,提高了翻转导流板102的抗风性能。
33.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翻转导流板的横截面为弧形、折线形、弓形、月形和船形中的任意一种。
34.其中最优的方案是翻转导流板102为向导流体框架101内侧凹陷的弧形。具体而言,翻转导流板102的外侧面为向导流体框架101内侧凹陷的弧形,其内侧面为向导流体框架101内侧凸起的弧形,即翻转导流板102向导流体框架101的外侧“翘起”。“翘起”的翻转导流板102的外侧面极易受到气流的作用而发生翻转,从而使翻转导流板102的内侧面迎向气流,使气流进入翻板式导流体1内侧。当与交通工具行进方向相反的气流作用在翻转导流板102上时,其内侧面受风力作用形成正压,而外侧面形成负压区,翻转导流板102被吹动,沿导流板轴104翻转,翻转到一定角度时,翻转导流板102下方与固定导流板103接触被阻挡,这时的翻转导流板102被气流固定在最佳进风导流位置,与相邻的另一个固定导流板103及另一个翻转导流板102形成进风口4,气流通过进风口4时被导流、加压、提速后进入翻板式导流体1内侧。通过将翻转导流板102设置成向导流体框架101内侧凹陷的弧形,可以使翻转导流板102在外界气流的作用下更容易翻转,使进风口4迎向气流方向,同时翻转导流板102的形状也有利于与固定导流板103配合对气流进行导流、加压、提速并使其进入翻板式导流体1内侧。
35.除弧形外,翻转导流板的横截面还可以为折线形、弓形、月形或船形,即为折线形翻转导流板106、弓形翻转导流板107、月形翻转导流板108和船形翻转导流板109,如图3所示。这些形状的翻转导流板的内侧面同样向导流体框架101的内侧凸起,有的呈弧面形,有的呈斜面形,均向导流体框架101的外侧“翘起”,同样,翘起的折线形翻转导流板106、弓形翻转导流板107、月形翻转导流板108或船形翻转导流板109的外侧面极易受到气流的作用而发生翻转,从而使其内侧面迎向气流,使气流进入翻板式导流体内侧,当气流方向相反时,折线形翻转导流板106、弓形翻转导流板107、月形翻转导流板108或船形翻转导流板109可以从反方向实现上述进气过程。
36.通过将翻转导流板的横截面设置成上述各种形状,可以使翻转导流板在外界气流的作用下更容易翻转,使进气口迎向气流方向,同时翻转导流板的形状也有利于与固定导
流板3配合对气流进行导流、加压、提速并使其进入翻板式导流体内侧。
37.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翻板式导流体还包括至少两个分别位于翻转导流板102两侧的端部导流板105。所有的端部导流板105均分布于所有的翻转导流板102的两侧,通常是在导流体框架101的端部。端部导流板105与导流体框架101固定连接,其在导流体框架101处形成的开口为通风口5,通风口5背向翻转导流板102,朝向导流体框架101的端部。交通工具行进时,位于前端(以交通工具前进方向为前)的端部导流板105迎向气流,将气流导入翻板式导流体1的内侧,进入需要供气的腔室内。位于后端(以交通工具前进的反向为后)的端部导流板105背向气流,与交通工具前进方向相反的气流在翻板式导流体1内侧流动一段距离后从该端部导流板105的通风口5处排出,此过程中,气流所裹挟的羽毛、枯叶等杂物进入翻板式导流体1后会随气流继续运动,并随气流从位于后端(以交通工具前进的反向为后)的端部导流板105的通风口5处一同排出。通过在翻转导流板102的两侧设置端部导流板105,在导流体框架101的端部增加了通风口5,有利于气流在翻板式导流体1端部的进出,并能够利用气流将进入翻板式导流体1内侧的杂物排出,减少杂物在翻板式导流体1内侧的堆积,改善了其清洁度。
38.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端部导流板105为向导流体框架101外侧凸起的弧形。外界气流到达前端的通风口5时,由于端部导流板105的上述弧形结构,其内表面的曲线较为平滑,气流通过时被端部导流板105的内侧面导流、加压、提速,进入端部导流板105的内侧。外界气流到达与端部导流板105相邻的进风口4处时,气流被翻转导流板102的内侧面和端部导流板105的外侧面同时导流,并且该两个面的曲线都较为平滑,可以将气流顺利地进行导流、加压、提速,使其进入翻板式导流体1内侧。通过将端部导流板105设置为向导流体框架101外侧凸起的弧形,能够将外界气流平滑地引入翻板式导流体1的内侧,同时尽量减少气流与端部导流板105和翻转导流板102的撞击和摩擦。
39.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翻转导流板102倒向导流体框架101一端时,其与另一端的固定导流板103之间形成开口,该开口用于气流进入翻板式导流体1内侧,为进风口4。端部导流板105的开口在迎向气流方向时用于气流进入翻板式导流体1内侧,该开口背向气流方向时用于裹挟杂质的气流从此处排出,该开口为通风口5。交通工具在各种不同运行工况下,所需的进风量、进风速度不同,为了实现最佳除尘效果,主通风道3内也要有相应的气流流速,除了满足滤网2上进气孔201吸风的需求,还要有充足的风速用来除尘,这个最适当的风量、风速的取得,是通过设置进风口4、通风口5的截面积与主通风道3的通风截面积的比值关系来实现的。当进风口4、通风口5的截面积与主通风道3的通风截面积的比值大时,风速高,且风量大;反之,风速和风量减小。这个比值设置在2—3时(即进风口4、通风口5的截面积为主通风道3的通风截面积的二倍至三倍),可在主通风道3内得到相当于交通工具行进速度的2—3倍的风速,风速也能较好地满足除尘要求,风量也能够较好地满足供气要求,同时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的厚度也较为适宜,方便安装。通过将进风口4、通风口5的截面积设置成主通风道3的截面的二倍至三倍,使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完全能够满足进气和除尘的要求,并且其体积也较为适宜安装在交通工具上。
40.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滤网2的截面形状为波形,波形的坡面上设置有若干进气孔201。滤网2的波形结构包括若干波峰和波谷,波峰与波谷连接,波峰之间、波谷之间均相互间隔,相邻的波峰至波谷的部分、波谷至波峰的部分均为坡面。进气
孔201均设置在坡面上,在裹挟着杂物的气流流向滤网2表面时,杂物首先最可能接触到波形结构的波峰,由于波峰位置没有进气孔201,接触波峰的杂物会被波峰弹开,回归到大气中;杂物还可能在波谷位置停留,由于波谷位置没有进气孔201,杂物也不会在此进入滤网2内部。相比较而言,作为固体的杂物沿垂直于滤网2的坡面的方向运动的概率最小,所以在坡面设置进气孔201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杂物进入进气孔201,而与此相对的是,作为流体的气流会有很大的部分流经滤网2坡面并进入进气孔201,所以在坡面设置进气孔201并不会对进入进气孔201的气流量产生大的影响。相比于普通平面滤网2,表面呈波形结构的滤网2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其上可以设置数量更多的进气孔201,从而有利于更多的气流进入滤网2的内部,将进气孔201设置在在波形结构的坡面上,由于波形结构对漂浮的杂物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对减少进入滤网2的杂物的量也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41.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坡面上设置有凸起结构,进气孔201设置于凸起结构上。凸起结构可以是在坡面上排列的若干竖向条形凸楞202,每条凸楞202上排列设置若干个进气孔201;凸起结构也可以是在坡面上分开排布的若干凸起点203,每个凸起点203上设置一个进气孔201。图2中滤网2上的凸楞202和凸起点203仅为示意性的结构,并非实际应用中的必然结构。这种凸起结构的作用是,当经过导流后接近滤网2面的气流,垂直通过凸起的进气孔201时,进气孔201周边凸状面会产生与进气方向相逆的气流,气流中裹挟的尘沙等颗粒物高速撞击凸状面后发生弹射,并在相逆气流的作用下,避开进气孔201,强大的弹射力及裹挟力足以克服进气孔201的吸引力,使其不能进入进气孔201。而柳絮、杨絮等絮状物、及植物叶片等碎屑,由于长度比较长,面积比较大,速度更快,当高速垂向贴近凸起的进气孔201经过时,只是占它很小面积的部分被吸引,产生很小的吸引力,其它本身的绝大部分仍被高速气流裹挟,进气孔201产生的微弱吸引力,不能克服高速气流的裹挟力,所以,这些有害物也不能进入进气孔201。通过在波形滤网2的坡面上设置凸起结构,在凸起结构上设置进气孔201,可以进一步限制柳絮、尘沙等杂质进入进气孔201以及堵塞进气孔201,有效提高了进入交通工具腔室内的空气质量,同时也起到了有效防止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堵塞的作用。
42.工作原理:
43.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被安装在交通工具的表面,其内侧即为安装有内燃机的需要供气的腔室,交通工具为高铁列车、普通列车、地铁列车等。假设列车首先从a地驶向b地,气流方向为由b指向a,气流吹动翻转导流板102,使翻转导流板102倒向导流体框架101接近a的一端,进风口4朝向b方向,气流可以从翻板式导流体1接近b的通风口5和进风口4进入翻板式导流体1内侧,其中一部分气流为纵向气流,会从滤网2的进气孔201进入腔室,另一部分气流为横向气流,在主通风道3内向a方向继续流动,并从接近a的通风口5排出。气流中较轻的杂质在主通风道3内由于自身的惯性以及横向气流的裹挟会继续向接近a的通风口5运动,并从接近a的通风口5排出,气流中较重的杂质高速撞击滤网2坡面的凸状面后发生弹射,并在横向气流的作用下,避开进气孔201,强大的弹射力及裹挟力足以克服进气孔201的吸引力,使其不能进入进气孔201,并随横向气流从接近a的通风口5排出。经过上述过程,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可以实现列车从a地向b地行进时向列车的腔室供气以及为进入腔室的空气除尘的功能。当列车从b地驶向a地时,车头变为车尾、车尾变为车头,此时不需要倒转翻板式通风除尘装置的方向,气流吹动翻转导流板102,使翻转导流板102倒向导流体框架
101接近b的一端,进气口朝向a方向,仍然可以重复上述过程,实现列车从b地向a地行进时向列车的腔室供气以及为进入腔室的空气除尘的功能。
44.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