蹬车梯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54062发布日期:2022-02-26 00:53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蹬车梯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蹬车梯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2.列车司机室入口门底边距离地面高度1.7米左右。司机室入口门蹬车梯用于司机进入或者离开列车。
3.在相关技术中,列车司机室门蹬车梯的采用多级固定式结构,由于列车停靠位置不固定,为防止意外碰撞,蹬车梯底边距离地面必须有一定高度,因此若列车停靠在没有站台的地方,多级固定式结构会增加下车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蹬车梯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蹬车梯通用性较差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蹬车梯,包括:第一梯段;第二梯段,位于第一梯段的下方;弹性件,设置于第一梯段和第二梯段之间;其中,第二梯段具有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弹性件驱动第二梯段由下降位置复位至上升位置。
6.进一步地,弹性件设置于第一梯段和第二梯段对应的端部。
7.进一步地,蹬车梯还包括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驱动装置,驱动装置设置于第一梯段和第二梯段之间,驱动装置驱动第二梯段由上升位置移动至下降位置。
8.进一步地,驱动装置包括伸缩气缸,伸缩气缸包括缸主体和设置于缸主体上的伸缩杆,伸缩杆远离第一梯段的一端与第二梯段连接。
9.进一步地,蹬车梯还包括第一检测装置和/或第二检测装置,第一检测装置设置于第一梯段上,当第一检测装置检测到第一梯段被踩踏时发出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检测装置设置于第二梯段上,当第二检测装置检测到第二梯段与地面之间的长度小于等于预设值时发出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装置根据第一控制信号和/或第二控制信号控制驱动装置。
10.进一步地,第一梯段包括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第二踏板位于第一踏板和第二梯段之间,第一检测装置设置第一踏板上。
11.进一步地,第一检测装置包括超声检测装置或者光电检测装置或者压力传感器,第二检测装置包括激光测距仪。
12.进一步地,第一梯段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均连接在两个侧板之间。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设置于车体上的蹬车梯,蹬车梯为上述的蹬车梯。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设置于车体上的蹬车梯,蹬车梯为上述的蹬车梯,车体上设置有控制按钮,控制按钮控制驱动装置。
15.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第二梯段设置在第一梯段的下方,弹性件设置在第
一梯段和第二梯段之间。第二梯段具有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弹性件能够驱动第二梯段由下降位置移动至上升位置。通过上述的设置,用户在下车时,先踩至第一梯段,若与地面间距较大时,用户再踩向第二梯段,第二梯段在用户施加的力的作用下移动至下降位置,这样使得第二梯段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减小,当用户下车后,第二梯段又在弹性件的作用下移动至上升位置,这样能够避免列车下次停车时与站台发生干涉。因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蹬车梯通用性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蹬车梯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18.图2示出了图1的蹬车梯的第二梯段处于下降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0.10、第一梯段;11、第一踏板;12、第二踏板;13、侧板;20、第二梯段;30、弹性件;40、驱动装置;41、缸主体;42、伸缩杆;50、第一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23.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24.在相关技术中,机车司机室入口门底边距离地面高度1.7米左右。司机室入口门蹬车梯用于司机进入或者离开机车。现有机车司机室入口门蹬车梯采用多级固定式结构,梯子底边不能根据距离地面的高度进行调节。应用场景只适用于机车停车位置有站台的情况,不适用于没有站台的停车位置司机上下车。
25.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蹬车梯包括:第一梯段10、第二梯段20以及弹性件30。第二梯段20位于第一梯段10的下方。弹性件30设置于第一梯段10和第二梯段20之间。其中,第二梯段20具有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弹性件30驱动第二梯段20由下降位置复位至上升位置。
26.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二梯段20设置在第一梯段10的下方,弹性件30设置在第一梯段10和第二梯段20之间。第二梯段20具有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弹性件30能够驱动第二梯段20由下降位置移动至上升位置。通过上述的设置,用户在下车时,先踩至第一梯段10,若与地面间距较大时,用户再踩向第二梯段20,第二梯段20在用户施加的力的作用下移动至下降位置,这样使得第二梯段20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减小,当用户下车后,第二梯段20又在弹性件30的作用下移动至上升位置,这样能够避免列车下次停车时与站台发生干涉。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蹬车梯通用性较差的问题。
27.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多级固定梯级即第一梯段10,保证紧急情况时人员可照常下车;第二部分为可自动升降踏板即第二梯段20。采用两部分相结合的方式,即在固定梯级底边增加1级可调节踏板,伸缩根据需要可控制,以降低蹬车难度。同时,确保机车行驶过程中,第二梯段20处于缩回位置。
28.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0设置于第一梯段10和第二梯段20对应的端部。将弹性件30设置在第一梯段10和第二梯段20对应的端部,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对用户的下车进行干扰,进而使得下车更加安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端部是指第一梯段10第二梯段20长度方向的侧壁或者与上述侧边之间具有10cm的距离内。
29.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蹬车梯还包括驱动装置40和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驱动装置40,驱动装置40设置于第一梯段10和第二梯段20之间,驱动装置40驱动第二梯段20由上升位置移动至下降位置。上述的驱动装置40能够驱动第二梯段20的下移,这样的驱动方式较为简单,并且这样能够使得用户下车更加安全。具体地,用户在下车时,驱动装置40预先启动,并带动第二梯段20下移,当用户下车后,驱动装置40带动第二梯段20上移,以到达上升位置;此时的弹性件30起到辅助保护的作用,以防止驱动装置40损坏无法收缩时,弹性件30能够依靠自身的弹力,将第二梯段20移动至上升位置。控制装置包括气动电磁阀。
30.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40包括伸缩气缸,伸缩气缸包括缸主体41和设置于缸主体41上的伸缩杆42,伸缩杆42远离第一梯段10的一端与第二梯段20连接。伸缩气缸的结构简单,便于设置。
31.本实施例中的伸缩气缸的气源来自于列车内的压缩空气系统。
32.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液压缸,丝杠螺母结构等。
33.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蹬车梯还包括第一检测装置50和,第一检测装置50设置于第一梯段10上,当第一检测装置50检测到第一梯段10被踩踏时发出第一控制信号,控制装置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控制驱动装置40。上述的设置能够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加智能化,具体地,第一检测装置50包括超声检测装置或者光电检测装置或者压力传感器。
34.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蹬车梯还包括第二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设置于第二梯段上,当第二检测装置检测到第二梯段与地面之间的长度小于等于预设值时发出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装置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驱动装置。当然,还可以同时设置第一检测装置和
第二检测装置,这样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35.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梯段10包括第一踏板11和第二踏板12,第二踏板12位于第一踏板11和第二梯段20之间,第一检测装置50设置第一踏板11上。第一踏板11位于最上方,将第一检测装置50设置在第一踏板11上,这样使得第二梯段20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下移以达到下降位置,这样能够防止出现用户踩踏在第二梯段20上时,第二梯段20依旧在下移。
36.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检测装置还可以设置在第一踏板侧部的侧板上。
37.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装置50包括超声检测装置或者光电检测装置或者压力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包括测距仪。上述的传感器的价格较低,进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38.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梯段1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13,第一踏板11和第二踏板12均连接在两个侧板13之间。两个侧板13的设置使得第一踏板11和第二踏板12的位置更加稳定。结构强度更好。
39.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和弹性件均为两个,并间隔设置在第一梯段和第二梯段的两端。
40.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本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体和设置于车体上的蹬车梯,蹬车梯为上述的蹬车梯。上述的蹬车梯能够针对不同环境可选择地改变伸长的长度,进而便于用户下车,因此具有上述蹬车梯的车辆也具有上述的优点。
41.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本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体和设置于车体上的蹬车梯,蹬车梯为上述的蹬车梯,车体上设置有控制按钮,控制按钮控制驱动装置40。上述的蹬车梯能够针对不同环境可选择地改变伸长的长度,进而便于用户下车,同时,驾驶员能够在驾驶室内对驱动装置进行控制,这样能够使得蹬车梯的使用更加安全,因此具有上述蹬车梯的车辆也具有上述的优点。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43.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44.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
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