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送风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533502发布日期:2022-09-16 21:29阅读:56来源:国知局
空调、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送风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送风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如地铁、有轨电车等交通工具的载客量大大增加,乘客对车内空气品质和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车内温度控制的优化变得日益重要。
3.随着空调技术的成熟发展,现有地铁中一般采用热泵空调制热来提高车厢温度。目前的地铁空调设计均采用的是两个送风口设计。每个送风口均与地铁车顶的风道相连,通过风道送到车厢。但目前的地铁空调由于两个送风口送风温度的差异会导致空气吹入车厢后,车厢不同位置温度存在差异,影响乘客舒适度。造成两个送风口送风温度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
4.由于空间限制,地铁空调的制冷系统设计时两个送风口不是完全对称一致,每个送风口空调系统管路长短有一定的区别。
5.而且地铁列车为了确保安全性和稳定性,采用全密封环境,通过空调系统引入车外新风来保证车厢内空气的新鲜度和流通性。车外新风通过与车厢内回风混合之后通过室内换热器换热后通过送风机吹入车厢。由于地铁空调结构和送风口分布特点,无法保证新风均匀的分到两个送风口。而新风带来的空气负荷会影响空调的送风温度,特别是冬季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地铁在地面运行时,新风温度太低会会导致空调系统的两个送风口温度差异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送风控制方法,能够有效降低不同送风口的送风温差,提升乘客舒适度。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送风控制方法,应用于空调,空调包括第一送风口、第二送风口、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二室内换热器、与第一室内换热器串接的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和与第二室内换热器串接的第二流量调节装置;送风控制方法包括:
8.检测第一送风口的第一送风温度t
f1
和第二送风口的第二送风温度t
f2

9.计算第一送风温度t
f1
和第二送风温度t
f2
的送风温差;
10.当送风温差|t
f1-t
f2
|>2

t时,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和/或,调节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以降低送风温差;
11.其中,

t为设定值。
12.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和/或,调节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降低送风温差”的步骤包括:
13.在制冷模式下,若第一送风温度t
f1
大于第二送风温度t
f2
,调节增大第一流量调节
装置的开度;
14.在制热模式下,若所述第一送风温度t
f1
高于所述第二送风温度t
f2
,调节降低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
15.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和/或,调节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降低送风温差”的步骤包括:
16.在制冷模式下,若第一送风温度t
f1
大于第二送风温度t
f2
,调节减小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
17.在制热模式下,若所述第一送风温度t
f1
高于所述第二送风温度t
f2
,调节增大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
18.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19.设定过热度ts,根据过热度ts预置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和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
[0020]“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和/或,调节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降低送风温差”的步骤还包括:
[0021]
在制冷模式下,若第一送风温度t
f1
大于第二送风温度t
f2
,则按照过热度ts‑△
t
调节增大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并按照过热度t
s+

t
调节降低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维持过热度ts稳定;
[0022]
在制热模式下,若所述第一送风温度t
f1
高于所述第二送风温度t
f2
,则按照过热度ts‑△
t
调节降低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并按照过热度t
s+

t
调节增大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维持所述过热度ts稳定。
[0023]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第一送风口的第一送风温度t
f1
和第二送风口的第二送风温度t
f2”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0024]
在制热模式下且新风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若第一送风温度t
f1
高于第二送风温度t
f2
,则调节增大输向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新风流量。
[0025]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同步调节降低输向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新风流量,以维持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的送风总流量稳定。
[0026]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第一送风口的第一送风温度t
f1
和第二送风口的第二送风温度t
f2”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0027]
在制热模式下,若第一送风温度t
f1
高于第二送风温度t
f2
,则调节增大设于第一送风口处的第一送风机的转速。
[0028]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同步调节降低设于第二送风口处的第二送风机的转速,以维持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的送风总流量稳定。
[0029]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第一送风口的第一送风温度t
f1
和第二送风口的第二送风温度t
f2”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0030]
检测新风温度和回风温度,若新风温度和回风温度的温差大于预设值,则对新风进行预加热以降低新风和回风的温差,或,
[0031]
检测新风温度,若所述新风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则对新风进行预加热以降低新风和回风的温差。
[0032]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包括四通换向阀、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室外换热器、以及并联连接在室外换热器和四通换向阀之间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与第一室
内换热器串接的第一流量调节装置,与第二室内换热器串接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第一送风机和第二送风机;还包括:
[0033]
第一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送风机对应的第一送风口并用于检测第一送风温度;
[0034]
第二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送风机对应的第二送风口并用于检测第二送风温度;
[0035]
控制器,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和第二流量调节装置连接,用于在第一送风温度和第二送风温度的送风温差大于预设温差时控制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和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以降低第一送风温度和第二送风温度二者中的较高值、提高二者中的较低值,维持空调的过热度稳定。
[0036]
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控制方法。
[0037]
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在的计算机设备执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控制方法。
[0038]
本技术所提供的空调及送风控制方法通过检测不同送风口的送风温度,调节为对应送风口送风换热的室内换热器处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对应室内换热器的制冷剂流量,调整新风和回风混合后在对应的室内换热器处换热负荷,实现控制缩小乃至消除不同送风口的送风温差,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所提供的空调及送风控制方法不仅适用于轨道交通,也适用于其它具有多个送风口的空调系统的公共交通工具。
附图说明
[003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0]
图1为空调的送风示意图;
[0041]
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0042]
图3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送风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43]
图4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所提供的送风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44]
图5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所提供的送风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45]
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的示意图。
[0046]
其中:
[0047]
1-四通换向阀、2-单向阀、3-压缩机、4-气液分离器、5-第一温度传感器、6-第一送风机、7-第一室内换热器、8-第二室内换热器、9-第二温度传感器、10-第二送风机、11-控制器、12-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3-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4-视液镜、15-干燥过滤器、16-冷凝风机、17-室外换热器、18-第一送风口、19-第二送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9]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50]
本技术提供一种送风控制方法,应用于空调,能够调节不同送风口的送风温度,缩小送风温差。空调的送风系统的设置参考图1、图2和图,6,空调包括位于车厢中部的第一送风口18、位于车厢端部的第二送风口19、第一室内换热器7、第二室内换热器8、与第一室内换热器7串接用来调节第一室内换热器7的冷媒量的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与第二室内换热器8串接用来调整第二室内换热器8的冷媒量的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空调的其它部分参考现有技术,图1和图2中,a表示车外新风进入,b表示车内回风,c表示新风和回风混合并在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的送风。
[0051]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送风控制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
[0052]
步骤s110:检测第一送风口18的第一送风温度t
f1
和第二送风口19的第二送风温度t
f2
,具体可以分别在第一送风口18和第二送风口19设置温度传感器,利用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第一送风口18的第一送风温度t
f1
和第二送风温度t
f2

[0053]
步骤s120:计算第一送风温度t
f1
和第二送风温度t
f2
的送风温差,将温度传感器经步骤s110测得的第一送风温度t
f1
和第二送风温度t
f2
传输送控制器11/处理器,利用控制器11/处理器对第一送风温度t
f1
和第二送风温度t
f2
做差并取绝对值获得送风温差|t
f1-t
f2
|。
[0054]
步骤s130:当送风温差|t
f1-t
f2
|>2

t时,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的开度,和/或,调节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的开度,以降低所述送风温差。设置一个设定值

t并存储在控制器11/处理器中,将步骤s120计算得到的送风温差|t
f1-t
f2
|和2

t比较,若送风温差|t
f1-t
f2
|<2

t,则表明第一送风口18的第一送风温度t
f1
和第二送风口19的第二送风温度t
f2
的差值在允许范围内,不会给乘客带来明显的不适,此时无需调节第一送风温度t
f1
和第二送风温度t
f2
;若送风温差|t
f1-t
f2
|>2

t,则表明当前第一送风口18和第二送风口19的送风温差过大,容易给乘客带来不适,则需要调节第一送风口18、第二送风口19中至少一者的送风温度,降低送风温差。

t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如

t可以设置为1℃,也即送风温差|t
f1-t
f2
|>2℃,需要调节缩小送风温差。
[0055]
在制热模式下,对于缩小送风温差,本实施例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再次比对第一送风温度t
f1
和第二送风温度t
f2
,降低温度高者对应的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也即降低对应室内换热器处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降低新风和回风混合风在此换热器处的温升;或提高温度较低者对应的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量,也即增大对应室内换热器处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加新风和回风的混合风在此换热器处的温升。示例性地,第一送风温度t
f1
高于第二送风温度t
f2
,则可调节降低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的开度,降低第一室内换热器7内的冷媒量,进而降低混合风在第一室内换热器7处的温升;或者,调节增大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的开度,提升第二室内换热器8的冷媒量,进而提升混合风在第二室内换热器8的温升。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和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可通过连接控制器11/处理器,由控制器11/处理器实现
开度调节控制。
[0056]
制冷模式则正好相反,制冷模式下,第一送风温度t
f1
高于第二送风温度t
f2
,则调节增大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的开度/降低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的开度;第一送风温度t
f1
低于第二送风温度t
f2
,则调节降低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的开度/增大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的开度。
[0057]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通过仅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或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的开度虽然能够有效降低送风温差,但容易造成空调的过热度过大,影响空调的稳定运行。因此,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提供一种送风控制方法,能够在稳定空调过热度的前提下调节缩小不同送风口的送风温差,参考图4,本实施例中,送风控制方法还包括:
[0058]
步骤s100:设定过热度ts,根据过热度ts预置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和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的开度;根据送风温度需要,设置过热度ts,根据过热度ts确定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和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的开度并保持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和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被控制器11/处理器预置在过热度ts对应的开度上。此时步骤s130具体为:制冷模式下,若第一送风温度t
f1
高于所述第二送风温度t
f2
,则按照过热度ts‑△
t
调节增大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的开度,并按照过热度t
s+

t
调节降低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的开度;制热模式下,若第一送风温度t
f1
高于所述第二送风温度t
f2
,则按照过热度ts‑△
t
调节降低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的开度,并按照过热度t
s+

t
调节增大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的开度,从而维持空调的总冷媒流量,进而维持所述过热度ts稳定。
[0059]
在一实施例中,送风控制方法还包括通过调节输向不同室内换热器的新风流量来改变对应送风口的送风温度。示例性地,在制热模式下,送风温差|t
f1-t
f2
|>2

t,且第一送风温度t
f1
高于第二送风温度t
f2
,则可通过增大输向第一室内换热器7的新风流量,提升新风占新风和回风的比例,降低第一室内换热器7的混风温度,进而降低第一送风温度t
f1
;当然考虑到车厢送风流量需求,亦可同时降低输向第二室内换热器8的新风流量,降低新风占新风和回风的比例,提升第一室内换热器7的混风温度,进而提升第二送风温度,通过控制增加输向第一室内换热器7的新风流量和降低输向第二室内换热器8的新风流量,维持新风总流量及送风流量稳定,满足轨道车辆送风换气需求。新风流量的调节具体可以分别在输向第一室内换热器7和第二室内换热器8的风道/管道处设置调节阀/调节挡板,将调节阀/调节挡板连接控制器11/处理器,由控制器11/处理器控制改变调节阀/调节挡板的开度,进而调节输向不同室内换热器的新风流量。制冷模式则适应性降低温度较高的送风口的新风流量,增大温度较低的送风口的新风流量。
[0060]
在一实施例中,送风控制方法还包括通过调节不同送风口的送风速度/流量,改变单位时间内在对应室内换热器换热的新风和回风的混风流量。示例性地,制热模式下,送风温差|t
f1-t
f2
|>2

t,且第一送风温度t
f1
高于第二送风温度t
f2
,则可通过增大输向第一室内换热器7的混风流量,单位时间内第一室内换热器7的冷媒流量为定值,通过增加混风流量,降低第一送风温度t
f1
。当然考虑到车厢送风流量需求,亦可同时降低输向第二室内换热器8的混风流量,单位时间内第二室内换热器8的冷媒流量为定值,通过减少混风流量,提升第二送风温度;同时第一送风口18的送风流量的增加和第二送风口19的送风流量的减少有助于维持送风总流量稳定。混风流量的调节可以通过调节第一送风口18处的第一送风机6的转速和第二送风口19的第二送风机10的转速实现。如将第一送风机6和第二送风机10连
接至控制器11/处理器,有控制器11根据送风温差和送风温度的高低调节第一送风机6和第二送风机10的转速。制冷模式则适应性降低温度较高的送风口的送风流量/增大温度较低的送风口的送风流量。
[0061]
考虑到冬季室外空气温度低,新风温度较低,加剧了空调因为结构因素造成不同送风口送风温差的增大。为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送风控制方法,应用于制热模式,参考图5,该方法还包括在步骤s100和步骤s110之前增加步骤s010:检测新风温度和回风温度,计算新风温度和回风温度的差值,当二者的差值大于预设值,则表明新风温度过低,则控制对新风进行预加热后在和回风混合输送至换热器加热。此外,还可包括在步骤s100和步骤s110之前增加步骤s020:直接检测新风温度,新风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则控制对新风进行预加热后在和回风混合输送至换热器加热。本实施例通过检测新风温度/回风温度,通过提升新风温度,降低新风温度和回风温度的温差,降低空调因为结构因素造成不同送风口送风温度的差异性,提高不同送风口送风温度的均匀性。新风预加热可以采用在新风入口设置电加热管等组件,利用控制器11/处理器根据检测的新风温度/回风温度控制电加热管等组件运行即可。新风温度和回风温度的检测可通过在对应位置设置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0062]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参考图1、图2和图6,包括四通换向阀1、压缩机3、气液分离器4、室外换热器17、第一室内换热器7、第二室内换热器8、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第一送风机6和第二送风机10,该空调包括与送风风道连通的新风口、回风口、以及第一送风口18和第二送风口19,第一送风机6设置在第一送风口18处,第二送风机10设置在第二风口处,第一室内换热器7和第二室内换热器8并联连接在室外换热器17和四通换向阀1之间,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与第一室内换热器7串接,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与第二室内换热器8串接。此外,空调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送风口18处用来检测第一送风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5、设置在第二送风口19处用来检测第二送风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9、以及控制器11,控制器11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5、第二温度传感器9、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和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控制器11用来在第一送风温度和所述第二送风温度的送风温差大于预设温差时控制调节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和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的开度,以降低所述第一送风温度和所述第二送风温度中二者中的较高值、提高二者中的较低值;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和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开度的调节参考上述实施例记载,通过同时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和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在调节送风温度、缩小送风温差的同时,维持空调的冷媒流量和过热度稳定。空调的单向阀2、视液镜14、干燥过滤器15及冷凝风机16的设置可参考图6及现有技术,本技术不再赘述。
[0063]
在以上实施例中,第一流量调节装置12和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3均可采用电子膨胀阀/具有流量调节功能的节流阀。
[0064]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用来存储计算机程序,从而使得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处理器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送风控制方法。
[0065]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来存储计算机程序,从而使得计算机程序运行时,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在的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送风控制方法。
[0066]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以上所说的送风流量稳定或过热度稳定均指实际值与设定值/理论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0067]
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空调、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送风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