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4534阅读:6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支撑架,特别是一种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
摩托车的支撑架一般有二种,单脚撑和双脚撑,前者在使用时和摩托车前后轮共同构成三点支撑,车身倾斜,稳固度较差,一般用于临时场合;后者在使用时架空后轮而与前轮构成三点支撑,车身保持垂直状态,一般用于长时间的停放;但是现有的双脚撑在使用时必须用力将摩托车上抬、后拉,很费力,特别是对于女同志来说更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为此,专利号为94231785.8的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支撑架”公开了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双脚撑,它主要由固定架、套管、支承腿、弹簧、踏杆组成,固定架插入套管内,套管和支撑腿为活动连接,用弹簧将固定架和套管紧紧拉住而连接起来,踏杆安装在套管上且能转动,支撑腿上设有一搭闩;使用时踩下踏杆,因杠杆作用,其另一端向上顶起固定架继而顶起摩托车,最后踏杆下移到支撑腿上的搭闩处并被其锁定。该设计的缺陷在于由于踏杆是被搭闩锁定的,因此当需要再次使用或再次停放摩托车时,必须再将踏杆踏下使其离开搭闩后才能放开、回复,与惯有的使用方式相比,这无疑增加了一个额外的动作,而且其踏杆的末端支撑在固定架的一侧,作用力也不够均衡,时间一长容易损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当摩托车改停放状态为使用状态时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包括“H”型撑腿、罩壳及踏杆,罩壳套在撑腿上部,踏杆的一端悬空为踏脚,另一端设置有一与之垂直的转轴插入罩壳内,并与位于罩壳内的升降复位机构相连接。
所述的升降复位机构主要包括限位框、位于限位框内的滑轮、复位柱及支撑件,限位框固定在“H”型撑腿的横杆之上,其底部设置有一局部凹陷处,复位柱位于横杆内并由复位弹簧支撑,且其头部外伸至所述限位框底部的局部凹陷处,支撑件的一端连接滑轮,另一端连接所述的踏杆转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罩壳内增加了一套升降复位机构,当摩托车停放时,仍然是踏下踏杆顶起罩壳及车身,升降复位机构也同时随之动作,当摩托车被顶起后,升降复位机构中的滑轮沿着台阶滑至凹陷处并最终压下复位柱而限位,当摩托车再次使用时,只须直接前推使整个支撑架侧转并在复位拉簧作用下收起,此时复位柱将顶起滑轮,踏杆在复位扭簧的作用下复位,并带动滑轮回到台阶高端,从而使整个升降复位机构复位。因此不但方便省力,而且使用方式与惯有方式一致,另一方面,踏杆通过其插入罩壳内的转轴与罩壳在内部相互作用,因而作用力均衡,损耗小。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局部剖视)。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踏杆踏下时的结构示意图(局部剖视)。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局部剖视)。
图6为图5中踏杆踏下时的结构示意图(局部剖视)。
图7为图6的俯视图。
图8为图6的B-B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包括“H”型撑腿1、罩壳2及踏杆4罩壳2套在撑腿1上部,为使两者相互上下活动时动作准确,可在罩壳2内对应撑腿二竖杆11的位置固定有二导向柱21并插入撑腿的二竖杆11内;踏杆4的一端悬空为踏脚,另一端设置有一与之垂直且头部呈方形的转轴41插入罩壳2的上部内,一扭簧41套在该转轴42位于罩壳2之外的部位上,该扭簧41的一端固定在踏杆4的中部位置,另一端与罩壳2相固定;在罩壳2内,在撑腿1的横杆13之上固定有一限位框31,限位框31的底部一边设置一坡式台阶33,在限位框31内设置有一滑轮32,滑轮32轴的两侧分别与一对摇臂36铰接,摇臂3的另一端通过方形轴套37与所述踏杆上的方形转轴42相连接;当然轴套37与踏杆转轴42并不一定是方的,也可以是其他相互配合的多边形;一复位柱35位于撑腿横杆13内并由复位弹簧34支撑,其头部外伸至限位框31内的坡式台阶33前端(即下凹处)。
所述的罩壳2上端还设置有支架22,以便在安装时通过固定轴5与摩托车车身固定一体,罩壳2的一侧还设置有一钩座23,安装时,复位拉簧6的一端即固定在该钩座23上,另一端则与摩托车车身相固定。
为方便使用,还可在撑腿1或罩壳2的适当位置固定一脚杆12。
当摩托车处手使用状态时,整个支撑架呈水平状态收在摩托车车身之下,并在复位拉簧6的作用下保持水平状态,当摩托车需要用支撑架停放时,用脚钩动脚杆12使整个支撑架绕固定轴5转动90°后成垂直状态而放下,此时,用脚踏下踏杆4,使其头部的轴42转动,继而迫使摇臂36转动,由于摇臂36的另一端连接的是滑轮32,因而其结果是滑轮32也沿着坡式台阶33向前滑动,直至滑下台阶33并压在复位柱35上,此时整个摇臂36已从原来的大致呈水平状态逐渐改变为大致呈竖直状态,参见图3,此时罩壳2也因此相对撑脚1而被向上顶起,摩托车后轮悬空,于是整个车身的后半部重量全部通过摇臂36压在复位柱35上,使复位柱35原先外露的头部缩回撑脚1的横杆13内,此时滑轮32因下陷而被限位向前被限位框31所阻挡、向后则被台阶33所阻挡。摩托车因此而停稳。
当摩托车再次使用时,则只要直接将车身向前推,迫使整个支撑架绕固定轴5反转,并在复位拉簧6的作用下,再次从垂直状态改变为水平状态而收于车身之下,此时,由于压在复位柱35上的车身重量消失,在其复位弹簧34的作用下其头部再次伸入限位框31内并顶起滑轮32,此时踏杆4在复位扭簧41的作用下反转复位,并带动摇臂36转动并使滑轮32而再次滑入台阶33高端,摇臂36从大致呈垂直状态再次逐渐改变为大致呈水平状态。
如图5~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区别在于踏杆转轴42的扭簧43从罩壳外移至罩壳内,其一端顶在罩壳2顶部,另一端则直接替代摇臂钩住滑轮32,同时滑轮32轴向穿过开在罩壳上的滑道孔24与踏杆4的中部相固定。其使用过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赘述。
权利要求1.一种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包括“H”型撑腿(1)、罩壳(2)及踏杆(4),罩壳(2)套在撑腿(1)上部,踏杆(4)的一端悬空为踏脚,其特征在于踏杆(4)的另一端设置有一与之垂直的转轴(42)插入罩壳(2)内,并与位于罩壳(2)内的升降复位机构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复位机构主要包括限位框(31)、位于限位框(31)内的滑轮(32)、复位柱(35)及支撑件,限位框(31)固定在“H”型撑腿(1)的横杆(13)之上,其底部设置有一局部凹陷处,复位柱(35)位于横杆(13)内并由复位弹簧(34)支撑,且其头部外伸至所述限位框(31)底部的局部凹陷处,支撑件的一端连接滑轮(32),另一端连接所述的踏杆内伸轴(4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件为一对摇臂(36),所述的踏杆转轴(42)头部呈多边形,一扭簧(41)套在该转轴(42)位于罩壳(2)之外的部位上,该扭簧(41)的一端固定在踏杆(4)的中部位置,另一端与罩壳(2)相固定,而二摇臂(36)的一端分别与滑轮(32)轴的两侧铰接,另一端则开有多边形轴孔(37)以使踏杆转轴(42)容纳其中而连接一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其特征在于一扭簧(41)套在所述踏杆转轴(42)位于罩壳内的部位上,其一端与在罩壳(2)相固定,另一端则即为所述的支撑件钩住滑轮(32),而滑轮(32)轴向则再穿过开在罩壳(2)上的滑道孔(24)与踏杆(4)的中部相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罩壳(2)上端设置有支架(22),在安装时通过固定轴(5)与摩托车车身固定一体。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罩壳(2)一侧设置有一钩座(23),在安装时,将一复位拉簧(6)的一端固定在该钩座(23)上,另一端则与摩托车车身相固定。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撑腿(1)或罩壳(2)上固定有一脚杆(12)。
专利摘要一种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包括“H”型撑腿(1)、罩壳(2)及踏杆(4),罩壳(2)套在撑腿(1)上部,踏杆(4)的一端悬空为踏脚,其特征在于踏杆(4)的另一端设置有一与之垂直的转轴(42)插入罩壳(2)内,并与位于罩壳(2)内的升降复位机构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利用杠杆机构将摩托车顶起后停放,因而使用方便省力,而且使用方式与惯有方式一致,另一方面,踏杆(4)通过其插入罩壳(2)内的转轴与罩壳(2)在内部相互作用,因而作用力均衡,损耗小。
文档编号B62H1/00GK2421223SQ0021755
公开日2001年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0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00年5月7日
发明者孙世浩 申请人:孙世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