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用车把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3332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用车把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把杆,特别涉及一种安装于自行车的车把立上的自行车用车把杆。
背景技术
自行车的车把杆的中央部固定于与前叉连结的车把立(管)上。在车把杆的至少一端上安装有制动杆。制动杆具有安装于车把杆上的托架、和摆动自如地安装于托架上的杆体。在托架上,安装有支承杆体而使其摆动自如的杆轴,并且设置有对鲍登(bowden)形的制动缆线的外壳体进行卡止的外卡止部。在杆体上,设置有卡止内缆线的内卡止部、和用于由手操作杆体的制动操作部。制动操作部设置在杆体的末端部上。
专利文献1特开平5-16863号公报在前述以往的制动杆中,由于杆体摆动自如地被支承于杆轴上,所述杆轴设置于安装在车把杆上的托架上,所以杆体从车把杆离开地配置。由此,可能产生手较小的人难以对设于杆体的末端部的制动操作部进行操作的问题。又,由于将托架设置于车把杆上,所以制动杆的设计变得复杂,难以实现简洁的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可得到设计简洁且手较小的人也能容易地操作的制动杆。
发明1的自行车用车把杆为安装于自行车的车把立上的车把杆,备有杆主体部、1对支承壁部、第1切口、制动杆。杆主体部为安装于车把立上的中空状的部件。1对支承壁部以沿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在杆主体部的内部。第1切口为在杆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在1对的支承壁部之间开口的部件。制动杆,具有杆体和制动缆线卡止部,所述杆体具有在第1切口形成部分处摆动自如地安装于1对支承壁部上的摆动支承部、以及从摆动支承部穿过第1切口向外侧延伸而与杆主体部离开地配置的制动操作部,所述制动缆线卡止部在杆主体部的外侧、在摆动支承部与制动操作部之间配置在杆体上。
在该车把杆中,在配置于杆主体部的内部的1对支承壁部的第1切口形成部分上设置有杆体的摆动支承部,摆动自如地支承制动杆。杆体穿过第1切口而从杆主体部露出于外侧并延伸,在末端设置有制动操作部,并且制动缆线卡止在配置于摆动支承部与制动操作部之间、且配置于杆体上的制动缆线卡止部上。在此,在杆主体部上设置一对支承壁部,用该支承壁部代替制动杆的托架来使用,摆动自如地支承制动杆,所以不需要托架,可得到设计简洁的制动杆。又,由于在杆主体部的内部设置有摆动支承部,所以可使制动杆的制动操作部靠近杆主体部,可得到即使是手较小的人也容易操作的制动杆。
发明2的自行车用车把杆,在发明1所述的车把杆中,卡止于制动缆线卡止部上的制动缆线呈鲍登形,具有内缆线、和内缆线移动自如地安装于其中的外壳体,制动缆线卡止部具有卡止内缆线的内卡止部,还备有设置于杆主体部上且卡止外壳体的外卡止部。在这种情况下,在卡止鲍登形的制动缆线的情况下,可使制动杆设计简洁。
发明3的自行车用车把杆,在发明1或2所述的车把杆中,在比第1切口更靠车把立安装侧处,还备有在1对支承壁部之间开口的第2切口,卡止于制动缆线卡止部上的制动缆线被插通到第2切口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可将制动缆线从第2切口收纳到支承壁部内,所以制动缆线向外部露出的部分变少,使制动杆轴周围的设计简洁化。
发明4的自行车用车把杆,在发明1或2所述的车把杆中,还备有制动缆线收纳部,其在与制动缆线卡止部对置的位置处一体形成在杆主体部的外周部上,并可收纳卡止于制动缆线卡止部上的制动缆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可将制动缆线收纳到制动缆线收纳部中,所以使制动缆线向外部露出的部分进一步变少,使制动杆轴周围的设计进一步简洁化。
发明5的自行车用车把杆,在发明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把杆中,制动操作部具有靠近摆动支承部的基端侧的第1部分、和比第1部分更为远离摆动支承部的末端侧的第2部分,若使制动杆向接近杆主体部的方向摆动,则第2部分比第1部分更接近杆主体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制动杆的基端侧的第1部分配置成比末端侧的第2部分更为远离杆主体部,所以在用中指和无名指操作第2部分时,放置于杆主体部上的食指不会与根部侧的第1部分碰触,可使制动操作部更加接近杆主体部。
发明6的自行车用车把杆为安装于自行车的车把立上的车把杆,备有杆主体部、1对支承壁部、第1切口、杆轴插通部。杆主体部为安装于车把立上的中空状的部件。1对支承壁部为沿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杆主体部的内部的部件。第1切口为在杆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在1对支承壁部之间开口的部件。杆轴插通部,具有用于使杆轴插通的插通孔,所述杆轴上安装有制动杆,所述制动杆穿过第1切口且摆动自如地安装于1对支承壁部之间。
在该车把杆中,在配置于杆主体部的内部的1对支承壁部的第1切口形成部分上设置有杆轴插通部,所述杆轴插通部具有使杆轴插通的杆轴插通孔,通过杆轴支承制动杆使其摆动自如。制动杆穿过第1切口从杆主体部露出于外侧并延伸,在末端部设置有制动操作部,并且在摆动支承部与制动操作部之间卡止制动缆线。在此,在杆主体部上设置一对支承壁部,在其上设置杆轴插通部,使其代替托架来使用,支承制动杆使其摆动自如,所以不需要托架,可得到设计简洁的制动杆。又,由于在车把杆的内部设置有杆轴插通部,所以若将杆轴安装于杆轴插通部并摆动自如地支承制动杆,则可使制动杆的制动操作部靠近车把杆,可得到即使是手较小的人也容易操作的制动杆。
发明7的自行车用车把杆,在发明6所述的车把杆中,为了插通制动缆线,在比第1切口更靠前述车把立安装侧处,还备有在1对支承壁部之间开口的第2切口。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制动缆线从第2切口收纳到支承壁部内,所以使制动缆线向外部露出的部分变少,使制动杆轴周围的设计简洁化。
根据本发明,在杆主体部上设置1对支承壁部,使用支承壁部代替制动杆的托架,且支承壁部摆动自如地支承制动杆,所以不需要托架,可得到设计简洁的制动杆。又,由于摆动支承部设置于杆主体部的内部,所以可使车把杆的的制动操作部靠近车把杆,可得到即使是手较小的人也容易操作的制动杆。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自行车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把杆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杆主体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2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2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中,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自行车5具有车架11,所述车架11具有弯曲成V字状的车架体12、和绕斜纵轴转动自如地安装在配置于车架体12的前部的头部12b上的避震前叉13。又,自行车5具有摆动自如地安装于车架体12的下部的驱动组件14、安装于避震前叉13的末端的前轮16f、安装于驱动组件14的后端的后轮16r、和连结到避震前叉13的上部的车把部15。又,自行车5具有前后的盘式制动装置8f、8r。在前轮16f的中心安装有发电轮毂17,该轮毂轴17a装卸自如地固定于避震前叉13的下端。
车架体12具有从弯曲部分向下方突出的吊架部12a,在吊架部12a上安装有具有避震功能的驱动组件14。
车把部15具有安装于避震前叉13上的车把立18、和安装于车把立上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把杆19。车把立18不能旋转地安装于避震前叉13的上部。
如图2及图3所示,车把杆19具有安装于车把立18上的平直杆形的杆主体部25、形成于杆主体部25的内部的一对支承壁部26a、26b、设置于杆主体部25上的第1切口27、摆动自如地安装于杆主体部25上的平杆(flat lever)形的制动杆28、和把套29。另外,在图2中,只示出车把杆19的右端部,但是左端部由于成为与右端部中心对称的构造,所以省略图示。又,车把杆19具有卡止鲍登形的制动缆线50的外壳体50b的外卡止部30、和收纳制动缆线50的制动缆线收纳部31。把套29安装于杆主体部25的两端。
如图2~图5所示,杆主体部25为对例如铝合金进行拉拔加工而形成的中空筒状的部件。杆主体部25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固定在车把立18上。
在杆主体部25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延伸且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1对支承壁部26a、26b。1对支承壁部26a、26b至少形成在制动杆28的安装部分上即可。而在本实施方式中,1对支承壁部26a、26b在杆主体部25的全长上形成。
第1切口27是为了将摆动自如地支承在杆主体部25的内部的制动杆28配置于杆主体部25的外部、并且限制制动杆28的摆动位置而设置的。第1切口27在杆主体部25的至少一部分上、在1对支承壁部26a、26b之间开口。具体地说,第1切口27形成在比杆主体部25的两端部稍靠内侧的位置、在1对支承壁部26a、26b之间。
在支承壁部26a、26b的第1切口27形成部分上,安装有支承制动杆28而使其摆动自如的杆轴33。杆轴33插通到形成于支承壁部26a、26b上的杆轴插通孔35a、35b、以及形成于杆主体部25上的杆轴插通孔25a、25b中,由此被支承。由这些杆轴插通孔35a、35b及杆轴插通孔25a、25b构成杆轴插通部35。另外,杆轴33可由杆轴插通孔35a、35b及杆轴插通孔25a、25b中的任何一个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杆轴33是带有凸缘的轴部件,例如铆接固定于杆主体部25上。
根据这样的构成,制动杆28的摆动轴即杆轴33位于杆主体部25的内部,不必另外设置用于安装杆轴33的托架。
制动杆28经由鲍登形的制动缆线50而与前后某一个盘式制动装置8f、8r连结。制动杆28具有摆动自如地安装于杆主体部25上的杆体36、和配置在杆体36上且对移动自如地安装于外壳体50b上的内缆线50a进行卡止的内卡止部38。
杆体36具有在第1切口27的形成部分处摆动自如地安装于1对支承壁部26a、26b上的基端侧的摆动支承部40、和用于制动操作的末端侧的制动操作部42。杆体36在从基端侧的摆动支承部40到末端侧的制动操作部42中的3处弯曲地形成。摆动支承部40具有插通于杆轴插通孔35a、35b中的杆轴33、和设置于杆体36的基端且对杆轴33支承使其摆动自如的摆动支承孔48。杆轴33如前述那样,例如铆接固定于杆主体部25上。制动操作部42配置成从摆动支承部40穿过第1切口27向外侧延伸而离开杆主体部25。制动操作部42具有靠近摆动支承部40的基端侧的第1部分42a、和与第1部分42a相比更为远离摆动支承部40的末端侧的第2部分42b。如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若使制动杆28向接近于杆主体部25的方向摆动,则制动操作部42弯曲地形成,使得第2部分42b配置在比第1部分42a更接近于杆主体部25的位置。
这样,若使制动操作部42弯曲,则由于杆体36的基端侧的第1部分42a配置成比末端侧的第2部分42b更为远离杆主体部25,所以在用中指和无名指操作第2部分42b时,放置于杆主体部25上的食指不会与基端侧的第1部分42a碰触,可使制动操作部42更加接近杆主体部25。
在杆主体部25的外侧,在制动操作部42与摆动支承部40之间,在杆体36上配置有内卡止部38。内卡止部38具有摆动自如地安装于杆体36上的长圆形的内卡止连杆44。内卡止连杆44具有连结在杆体36的两侧面上的摆动连结部44a、和由对固定于内缆线50a的末端的圆柱状的缆线接头50c进行卡止的圆形孔构成的接头卡止部44b。内卡止部38通常被外卡止部30覆盖。
外卡止部30在形成有第1切口的部分处一体形成在杆主体部25的外侧面上。如图2~图5所示,外卡止部30具有从杆主体部25起连续且顶部变圆的山形截面,内部成为空洞。在外卡止部30的基端部上抵接有外壳体50b的端面,并形成有安装壁部30a,所述安装壁部30a安装着用于调整内缆线50a的张紧程度的缆线调整件52。在安装壁部30a上,形成有缆线调整件52与之旋合的螺纹孔30b。又,在外卡止件30的整个顶部、和从顶部到螺纹孔30b之间,形成有可使内缆线50a出入的缆线切口30c。在缆线切口30c的顶端侧,顶端部开口形成有杆体36可进入的杆切30d。
如图2及图6所示,制动缆线收纳部31除了不形成有安装壁部30a、缆线切口30c及杆切口30d外,具有与外卡止部大致相同的顶部变圆的山形截面,内部具有空洞。在该空洞部分收纳有制动缆线50。被收纳的制动缆线50例如经由车把立18从避震前叉13被导出到外部。
在组装这样地构成的车把杆19时,将在杆体36上安装有内卡止部38的制动杆28的摆动支承部40从第1切口27插入到内部。此时,使得内卡止部38进入到外卡止部30内。接着,将杆轴插通部35的杆轴插通孔25a、25b、35a、35b与摆动支承部40的摆动支承孔48同芯地配置,将杆轴33从杆轴插通孔25b侧插入。利用铆接夹具将从杆轴插通孔25a突出的杆轴33的末端压扁,从而使杆轴33铆接固定到杆主体部25上。由此,将制动杆28摆动自如地安装到杆主体部25的支承壁部26a、26b上。
根据这样安装有制动杆28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把杆19,在杆主体部25中设置一对支承壁部26a、26b,用该支承壁部26a、26b代替制动杆28的通常的托架来使用,支承制动杆28使其摆动自如,所以不需要托架,可得到设计简洁的制动杆28。又,由于在杆主体部25的内部设置有摆动支承部40,所以可使制动杆28的制动操作部42靠近杆主体部25,可得到即使是手较小的人也容易操作的制动杆28。
其他实施方式(a)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设置制动缆线收纳部31而抑制制动缆线的露出,但是也可如图7所示,不设置缆线收纳部,而在第1切口27的轴向中心侧,使制动缆线50可插通的第2切口32开口在支承壁部26a、26b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制动缆线50从第2切口32收纳到支承壁部26a、26b内,所以使制动缆线50向外部露出的部分减少,使制动杆28的周围的设计简洁。又,可实现车把杆19的轻质化,并且可有效利用杆主体部25内的空出的空间。
(b)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以具有通常的平直形的杆主体部的车把杆为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应用于具有直立(up)形的杆主体部和赛车(drop)形的杆主体部的车把杆。又,作为制动杆,例示了平杆形的制动杆,但是本发明也可应用于赛车杆形、ギドネット杆形和相对(ォポジット)杆形的制动杆。
(c)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安装有制动杆28的状态的车把杆,但是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如下车把杆未安装如图4及图5所示的制动杆、而将制动杆摆动自如地安装于杆主体部的内部。
权利要求
1.一种自行车用车把杆,安装于自行车的车把立上,其特征在于,备有中空状的杆主体部,安装于前述车把立上;1对支承壁部,以沿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在前述杆主体部的内部;第1切口,在前述杆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在前述1对支承壁部之间开口;制动杆,具有杆体和制动缆线卡止部,所述杆体具有在前述第1切口形成部分处摆动自如地安装于前述1对支承壁部上的摆动支承部、以及从前述摆动支承部穿过前述第1切口向外侧延伸而与前述杆主体部离开地配置的制动操作部,所述制动缆线卡止部在前述杆主体部的外侧、在前述摆动支承部与前述制动操作部之间配置在前述杆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用车把杆,其特征在于,卡止于前述制动缆线卡止部上的制动缆线是鲍登形制动缆线,具有内缆线、和移动自如地安装着前述内缆线的外壳体,前述制动缆线卡止部具有卡止前述内缆线的内卡止部,还备有设置于前述杆主体部上且卡止前述外壳体的外卡止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车用车把杆,其特征在于,在比前述第1切口更靠前述车把立安装侧处,还备有在前述1对支承壁部之间开口的第2切口,卡止于前述制动缆线卡止部上的前述制动缆线插通到前述第2切口中。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车用车把杆,其特征在于,还备有制动缆线收纳部,在与前述制动缆线卡止部对置的位置处一体形成在前述杆主体部的外周部上,并可收纳卡止于前述制动缆线卡止部上的制动缆线。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用车把杆,其特征在于,前述制动操作部具有靠近前述摆动支承部的基端侧的第1部分、和比前述第1部分更为远离前述摆动支承部的末端侧的第2部分,若使前述制动杆向接近前述杆主体部的方向摆动,则前述第2部分比前述第1部分更接近前述杆主体部。
6.一种自行车用车把杆,安装于自行车的车把立上,其特征在于,备有中空状的杆主体部,安装于前述车把立上;1对支承壁部,以沿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在前述杆主体部的内部;第1切口,在前述杆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在前述1对支承壁部之间开口;杆轴插通部,具有用于插通杆轴的插通孔,所述杆轴上安装有制动杆,所述制动杆穿过前述第1切口且摆动自如地安装于前述1对支承壁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用车把杆,其特征在于,为了插通前述制动缆线,在比前述第1切口更靠前述车把立安装侧处,还备有在前述1对支承壁部之间开口的第2切口。
全文摘要
在安装有制动杆的自行车用车把杆中,可得到设计简洁且手较小的人也可容易地操作的制动杆。安装于自行车的车把立上的车把杆(19)备有杆主体部(25)、1对支承壁部(26a、26b)、第1切口(27)、制动杆(28)。杆主体部为安装于车把立上的中空状的部件。1对支承壁部为沿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杆主体部的内部的部件。第1切口为在杆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开口于1对的支承壁部之间的部件。制动杆,具有杆体(36)和制动缆线卡止部(38),所述杆体(36)具有在第1切口形成部分处摆动自如地安装于1对支承壁部上的摆动支承部(40)、以及从摆动支承部穿过第1切口向外侧延伸而与杆主体部离开地配置的制动操作部(42),所述制动缆线卡止部(38)在杆主体部的外侧、在摆动支承部与制动操作部之间配置在杆体上。
文档编号B62L3/02GK1807176SQ200610006418
公开日2006年7月2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0日
发明者福井清二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