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8692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滑板车,包括车架总成和前后两组滑轮总成,车架总成顶面形成踏脚区;前后两组滑轮总成分别设有在车架总成底部的前后两端;所述前后两组滑轮总成中的其中至少一组滑轮总成为双轮总成,双轮总成包括两个轮子和一轮轴,两个轮子转动设置在轮轴两端;所述车架总成低面对应轮轴设有槽体,槽体贯穿车架总成左右两侧,槽体的前后两侧分别向后和向前倾斜;所述轮轴设置在槽体内,轮轴的中部与车架总成限位配合、并通过弹性件承托。此款多功能滑板车的至少其中一组滑轮总成轮轴与车架虚位配合,而且,轮轴在虚位内的摆动角度足以达到转向的要求,同时,轮轴与车架之间虚位设有弹性件,以弥补虚位,防止轮轴晃动。
【专利说明】多功能滑板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滑板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多功能滑板车。

【背景技术】
[0002]传统滑板车的转向均通过转动的车把实现,车把转动设置在车架上、并与前轮的轮架相连,转向时,通过车把控制轮架转向,而轮架则驱使前轮转向。对于这种传统的操控方式,显然不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本人则针对传统滑板车操控方式单调乏味的缺点,故此设计一款新型的转向操控机构,以提升人们使用滑板车时的乐趣。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结构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依靠身体重心改变来实现转向的多功能滑板车。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5]多功能滑板车,包括车架总成和前后两组滑轮总成,车架总成顶面形成踏脚区;前后两组滑轮总成分别设有在车架总成底部的前后两端;其特征是,所述前后两组滑轮总成中的其中至少一组滑轮总成为双轮总成,双轮总成包括两个轮子和一轮轴,两个轮子转动设置在轮轴两端;所述车架总成低面对应轮轴设有槽体,槽体贯穿车架总成左右两侧,槽体的前后两侧分别向后和向前倾斜;所述轮轴设置在槽体内,轮轴的中部与车架总成限位配合、并通过弹性件承托。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0007]作为更具体的一种方案,所述弹性件为软胶块或弹片,弹性件通过压块定位在槽体底部、并位于压块与轮轴之间,压块与车架总成固定连接。所述软胶块可以是橡胶块、硅胶块等变形能力较强的物料。
[0008]所述压块表面设有限位孔,轮轴中间设有定位销,定位销穿过弹性件及限位孔。
[0009]所述槽体呈倒V状,其前后两侧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度至60度,优选45度。
[0010]所述槽体的前后两侧分别为平面和弧形面,其中,后侧的弧形面设计,使得轮轴能贴着弧形面转动。
[0011]所述前后两组滑轮总成分别为双轮总成和单轮总成,单轮总成包括一个后轮,后轮与车架总成转动配合,车架总成对应后轮上方设有刹车器。当踩下刹车器时,刹车器压住后轮,从而实现刹车,当释放时,刹车器复位,后轮不再受刹车器的压迫。
[0012]作为更佳的实施方式,所述多功能滑板车还包括车把,车把与车架总成可拆连接。
[0013]所述车架总成包括上罩和底板,上罩设置在底板上,底板底部设有格栅状筋板,槽体开设在底板底部的筋板表面。格栅状筋板结构,可以在减少材料的用量的情况下,达到结构强度要求。
[0014]所述上罩顶面中部对应踏脚区设有防滑垫。
[0015]作为更具体的另一种方案,所述前后两组滑轮总成均为双轮总成。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I)此款多功能滑板车的至少其中一组滑轮总成轮轴与车架虚位配合,而且,轮轴在虚位内的摆动角度足以达到转向的要求,同时,轮轴与车架之间虚位设有弹性件,以弥补虚位,防止轮轴晃动;
[0018](2)槽体的前后两侧分别向后和向前倾斜,当需要拐弯时,人体重心自然改变,同时,用户将会给车架施加一个偏转的力,槽体的倾斜面对轮轴压迫,使得轮轴克服弹性件的形变力后,沿倾斜面摆动,从而实现前轮的转向;
[0019](3)弹性件同时具有使轮轴复位的能力,当用户从转向变至直行时,人体重心复位正常状态,弹性件复位,使得轮轴及其上的前轮及时摆正;
[0020](4)当前后两组滑轮总成分别为双轮总成和单轮总成时,多功能滑板车可以配备与车架固定连接的车把,形成三轮滑板车;
[0021](5)当前后两组滑轮总成均为双轮总成时,多功能滑板车可以配备与车架可拆连接的车把,当车把与车架连接时,即形成四轮滑板车,当车把取走后,则形成四轮滑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轮总成摆直状态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图3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图2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前轮总成摆斜状态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图6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30]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图5所示,多功能滑板车,包括车架总成10和前后两组滑轮总成,车架总成10顶面形成踏脚区;前后两组滑轮总成分别设有在车架总成10底部的前后两端;所述前滑轮总成为双轮总成,双轮总成包括两个轮子42和一轮轴41,两个轮子42转动设置在轮轴41两端;所述车架总成10低面对应轮轴41设有槽体23,槽体23贯穿车架总成10左右两侧,槽体23的前后两侧分别向后和向前倾斜;所述轮轴41设置在槽体23内,轮轴41的中部与车架总成10限位配合、并通过弹性件承托。
[0031]所述弹性件为软胶块,软胶块5通过压块6定位在槽体23底部、并位于压块6与轮轴41之间,压块6通过螺钉7与车架总成10固定连接。
[0032]所述压块6表面设有限位孔61,轮轴41中间设有定位销43,定位销43穿过弹性件及限位孔61。
[0033]所述槽体23呈倒V状,其前后两侧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度至60度(本实施例优选为45度)。
[0034]所述槽体23的前后两侧分别为平面22和弧形面21。
[0035]所述后滑轮总成为单轮总成,单轮总成包括一个后轮8,后轮8与车架总成10转动配合,车架总成10对应后轮8上方设有刹车器9。
[0036]所述多功能滑板车还包括车把3,车把3与车架总成10连接。
[0037]所述车架总成10包括上罩I和底板2,上罩I设置在底板2上,底板2底部设有格栅状筋板,槽体23开设在底板2底部的筋板表面。
[0038]所述上罩I顶面中部对应踏脚区设有防滑垫11。
[0039]其工作原理是:参见图2至图5所示,当滑板车直行时,车把3、轮子42和后轮8处于垂直状态,轮轴41落入槽体23的倒V状的顶部;当需要转向时,用户的身体重心自然改变,同时,用户将会通过车把3给车架施加一个偏转的力,此时,槽体23的倾斜面对轮轴41压迫,使得轮轴41克服弹性件的形变力后,沿倾斜面摆动,从而实现轮子42的转向,见图6和图7所示。当滑板车重新摆正时,用户身体重心复位正常状态,同时撤去对车把3施加的偏转力,弹性件复位,使得轮轴及其上的轮子及时摆正。
[0040]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前后两组滑轮总成均为双轮总成;所述多功能滑板车还包括车把,车把与车架总成可拆连接,图中未示出。
[0041]当车把与车架总成连接时,即形成四轮滑板车,当车把取走后,则形成四轮滑板。
【权利要求】
1.多功能滑板车,包括车架总成(10)和前后两组滑轮总成,车架总成(10)顶面形成踏脚区;前后两组滑轮总成分别设有在车架总成(10)底部的前后两端; 其特征是,所述前后两组滑轮总成中的其中至少一组滑轮总成为双轮总成,双轮总成包括两个轮子(42)和一轮轴(41),两个轮子(42)转动设置在轮轴(41)两端; 所述车架总成(10)低面对应轮轴(41)设有槽体(23),槽体(23)贯穿车架总成(10)左右两侧,槽体(23)的前后两侧分别向后和向前倾斜; 所述轮轴(41)设置在槽体(23)内,轮轴(41)的中部与车架总成(10)限位配合、并通过弹性件承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滑板车,其特征是,所述弹性件为软胶块(5)或弹片,弹性件通过压块(6)定位在槽体(23)底部、并位于压块(6)与轮轴(41)之间,压块(6)与车架总成(10)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多功能滑板车,其特征是,所述压块(6)表面设有限位孔(61),轮轴(41)中间设有定位销(43),定位销(43)穿过弹性件及限位孔(6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滑板车,其特征是,所述槽体(23)呈倒V状,其前后两侧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度至6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滑板车,其特征是,所述槽体(23)的前后两侧分别为平面(22)和弧形面(2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滑板车,其特征是,所述前后两组滑轮总成分别为双轮总成和单轮总成,单轮总成包括一个后轮,后轮与车架总成(10)转动配合,车架总成(10)对应后轮(8)上方设有刹车器(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滑板车,其特征是,所述前后两组滑轮总成均为双轮总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滑板车,其特征是,还包括车把(3),车把(3)与车架总成(10)可拆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滑板车,其特征是,所述车架总成(10)包括上罩(I)和底板(2 ),上罩(I)设置在底板(2 )上,底板(2 )底部设有格栅状筋板,槽体(23 )开设在底板(2)底部的筋板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多功能滑板车,其特征是,所述上罩(I)顶面中部对应踏脚区设有防滑垫(11)。
【文档编号】B62K5/06GK204037789SQ201420480605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5日
【发明者】张俊福 申请人:张俊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