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竹炭防护坐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8773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行车竹炭防护坐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配件,具体是一种自行车竹炭防护坐凳。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对身心健康也越来与关注,因此人们都喜欢在晚间进行一些运动,达到健康生活的目的。

每个人的运动方式都不一样,有选择跑步的,有选择爬上的,也有选择骑行的等等,而很多年轻人都喜欢骑行,骑行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受到非常大的欢迎,骑行的时候自行车的整体设计尤其重要,因为设计不合理会使人骑行的时候非常不舒适,感觉很累,而且自行车的坐凳也很重要,由于一直坐在坐凳上,因此要保持坐凳的透气性,但是由于人骑行的时候会流很多汗,因此会滋生细菌,时间长了会使人换上皮肤病,让人很难受,而现有的自行车坐凳也只是具有透气的作用,但是对于长时间骑行来说效果不明显,而且滋生的细菌也没法处理,还是会有感染的可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竹炭防护坐凳,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行车竹炭防护坐凳,包括坐凳本体,所述坐凳本体主要是由通风口、支柱、透气孔A、透气孔B、防护层、竹炭腔、风腔、容纳腔、防震层、风机构成;所述坐凳本体中部设置通风口,坐凳本体底部设置支柱,支柱与坐凳本体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坐凳本体上设有透气孔A和透气孔B,所述透气孔A是条形结构,所述透气孔B是圆形结构,所述坐凳本体的表面设置防护层,所述防护层是皮质材质,防护层内部设置软垫,防止坐凳本体过硬造成不舒适,所述防护层的下方设置竹炭腔,所述竹炭腔内部设置竹炭颗粒,所述透气孔B与竹炭腔内部相连通,所述竹炭腔与防护层固定连接,竹炭腔下方设置风腔,所述风腔的顶部设置网格栅,透气孔A与风腔内部相连通,所述风腔下方设置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部设有风机,所述风机与容纳腔内壁固定连接,风机通过管道与风腔内部相连通,所述容纳腔下方设置防震层,通过防震层对坐凳本体进行保护,而且能够使人坐在上面感觉到比较舒适,所述防震层下方设置支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通风口内侧设置通风孔,所述通风孔与坐凳本体内部的风腔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坐凳本体的底部设置风口,所述风口与风机通过管道连接,风口的外侧设置防尘格栅,防止灰尘和异物进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容纳腔内部设置锂电池,通过锂电池为风机供电,所述风机上设置防震胶垫,防止风机工作时产生震动对坐凳本体造成影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设置竹炭颗粒能够有效的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消除疲劳,还能防菌抑菌,而且本实用新型设置风机能够更加有效的帮助坐凳通风,效果更加明显,安全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自行车竹炭防护坐凳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自行车竹炭防护坐凳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1-坐凳本体、2-通风口、3-支柱、4-透气孔A、5-透气孔B、6-防护层、7-竹炭腔、8-风腔、9-容纳腔、10-防震层、11-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自行车竹炭防护坐凳,包括坐凳本体1,所述坐凳本体1主要是由通风口2、支柱3、透气孔A4、透气孔B5、防护层6、竹炭腔7、风腔8、容纳腔9、防震层10、风机11构成;所述坐凳本体1中部设置通风口2,坐凳本体1底部设置支柱3,支柱3与坐凳本体1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坐凳本体1上设有透气孔A4和透气孔B5,所述透气孔A4是条形结构,所述透气孔B5是圆形结构,所述坐凳本体1的表面设置防护层6,所述防护层6是皮质材质,防护层6内部设置软垫,防止坐凳本体1过硬造成不舒适,所述防护层6的下方设置竹炭腔7,所述竹炭腔7内部设置竹炭颗粒,所述透气孔B5与竹炭腔7内部相连通,所述竹炭腔7与防护层6固定连接,竹炭腔7下方设置风腔8,所述风腔8的顶部设置网格栅,透气孔A4与风腔8内部相连通,所述风腔8下方设置容纳腔9,所述容纳腔9内部设有风机11,所述风机11与容纳腔9内壁固定连接,风机11通过管道与风腔8内部相连通,所述容纳腔9下方设置防震层10,通过防震层10对坐凳本体1进行保护,而且能够使人坐在上面感觉到比较舒适,所述防震层10下方设置支柱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所述通风口2内侧设置通风孔,所述通风孔与坐凳本体1内部的风腔8相连通。

所述坐凳本体1的底部设置风口,所述风口与风机11通过管道连接,风口的外侧设置防尘格栅,防止灰尘和异物进入。

所述容纳腔9内部设置锂电池,通过锂电池为风机11供电,所述风机11上设置防震胶垫,防止风机11工作时产生震动对坐凳本体1造成影响。

所述风机11是小型风机,固定设置在容纳腔9内部。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