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装置及具备该锁定装置的自行车保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0666发布日期:2018-08-31 20:1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锁定装置及具备该锁定装置的自行车保管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利用自行车的使用者正在增加,特别是在市中心地区,不仅是为了健康,作为替代公共交通工具的交通工具,许多人正在使用。

可是,在保管自行车方面,由于场所的制约或担心被盗等许多原因,存在自行车保管困难的问题。

就地铁或机关单位附近的自行车保管处而言,作为单纯焊接铁制框架而树立骨架后在其上部具有帐蓬形态的顶棚的结构,是单纯由钢材构成的结构物,无法进行彻底的管理等,在防止自行车被盗并安全地保管方面存在局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授权专利公报第10-1124198号(2012.02.29)

专利文献2:授权专利公报第10-1371132号(2014.02.28)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所述以往技术的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得能够容易而简便地保管自行车等保管物并能够防止被盗的锁定装置及具备该锁定装置的自行车保管装置。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锁定装置包括:固定部,其借助保管物的荷重而转动,容纳于在所述保管物形成的空闲空间;锁定部,其与所述固定部隔开既定间隔,确认使用者的号码输入操作,使内部具备的锁销前进或后退,控制所述固定部的固定。

而且,所述固定部包括:

转动部,其分别可转动地位于所述保管物的两侧;转动诱导部,其分别在所述转动部的下侧形成,借助所述保管物的荷重而向下侧方向转动,使得所述转动部向彼此接近的方向转动;位置固定部,其分别在所述转动部的上侧形成,与所述转动部一同转动,容纳于所述保管物的空闲空间,从而固定所述保管物;

所述锁定部的锁销容纳于向下侧方向转动的转动诱导部,使固定部固定。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自行车保管装置包括:支撑部,其安放于地面,具有上下既定高度;支承框架,其一侧安放于所述支撑部的上部,另一侧安放于地面,能够将自行车的前轮和后轮安放于上部表面;锁定装置,其安装于所述支承框架,使所述自行车的轮子固定于支承框架;

所述支承框架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撑部的下部的下部支承框架、安装于所述支撑部的上部的上部支承框架;

所述自行车保管装置包括:轨道部,安装于所述支撑部上部,能够使所述上部支承框架在容收于内部的状态下滑动;转动引导部,沿着所述轨道部滑动,并与所述上部支承框架结合,

在所述转动引导部的两侧,形成有曲线形状的转动引导孔,

在所述上部支承框架的两侧,形成有沿着所述转动引导孔移动并用于引导所述上部支承框架的转动的转动引导凸起。

另外,所述转动部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承框架的两侧,

所述转动诱导部在所述转动部的下侧分别形成,在位于所述支承框架的内部空间的状态下,借助所述轮子的荷重而向支承框架的外部转动,使得所述转动部朝向彼此接近的方向转动,

所述位置固定部在所述转动部的上侧分别形成,与所述转动部一同转动,位于所述轮子的车条之间,因而使得所述轮子固定于支承框架,

所述锁定部的锁销贯通安装于向所述支承框架外部转动的转动诱导部,使固定部固定。

而且,所述锁定装置包括复位部,

所述复位部位于所述转动部与支承框架之间,在两侧分别支撑于所述转动部和支承框架的状态下,当轮子对所述转动诱导部的荷重解除时,通过弹性力,使固定部恢复原位,使得所述位置固定部从所述轮子的车条引出。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锁定装置及具备该锁定装置的自行车放置装置,可以以通过固定部和锁定部使自行车的轮子锁定于支承框架的状态进行保管,因而具有能够稳定地保管自行车、能够防止保管的自行车被盗的效果。

另外,当自行车轮子的荷重从固定部解除时,复位部使得固定部自动恢复原位,因而具有使用者可以容易地取出自行车保管装置保管的自行车的效果。

而且,可以通过下部支承框架和上部支承框架,以多层方式保管自行车,因而具有可以使自行车及自行车保管装置占据的空间实现最小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锁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示从相反方向观察图1的锁定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示本发明的锁定装置的运转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图示本发明的自行车保管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图示本发明的自行车保管装置采用的上部支承框架和轨道部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示本发明的自行车保管装置采用的上部支承框架和轨道部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图示本发明的自行车保管装置采用的上部支承框架的运转的侧视图。

图8的(a)及图8的(b)是图示本发明的自行车保管装置采用的固定部和锁定部的运转前状态的立体图和主视图。

图9的(a)及图9的(b)是图示本发明的自行车保管装置采用的固定部和锁定部的运转后状态的立体图和主视图。

附图标记

10:支撑部

11:下部水平框架

12:竖直框架

13:上部水平框架

20:支承框架

21:下部支承框架

211、221、61:底板

212、222、62:侧板

213、223:脱离防止部

224:手柄

2221:转动引导凸起

22:上部支承框架

30:固定部

32:转动诱导部

321:结合部

322:贯通孔

33:位置固定部

40:锁定部

41:托架

42:外壳

421:进出孔

43:号码按钮

44:识别部

45:锁销

50:复位部

60:轨道部

70:转动引导部

71:转动引导孔

80:减震器

81:杆

90:自行车

91:前轮

911、921:车条

92: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附图为参考,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但是,本发明可以以多种不同形态体现,并不限定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在通篇说明书中,对类似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是图示本发明的锁定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示从相反方向观察图1的锁定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图示本发明的锁定装置的运转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及图3所示,本发明的锁定装置包括固定部30和锁定部40。

所述固定部30借助保管物的荷重而转动运转,容纳于在保管物中形成的空闲空间,从而固定所述保管物以防止被盗,再分为托架b、转动部31、转动诱导部32、位置固定部33构成。

此时,所述保管物可以是自行车90的前轮91或后轮92,所述空闲空间可以是在自行车90的前轮91或后轮92形成的车条911、921之间空间。

所述托架b用于引导后述的转动部31的转动,其分别位于保管物的两侧。

即,所述托架b成为将保管物置于之间并对置的形态。

这种托架b由两个构成一组并彼此隔开既定间隔,在所述托架b之间,容纳转动部31的一部分。

所述转动部31用于使后述位置固定部33转动,其分别容纳于所述托架b之间,通过铰链h而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托架b。

即,所述转动部31可以向与所述保管物接近的方向或远离的方向转动。

所述转动诱导部32用于使所述转动部31转动,从而使得位置固定部33可以固定保管物,在所述转动部31的下侧沿水平方向延长形成。

即,所述转动诱导部32位于所述保管物的下部。

所述转动诱导部32和所述转动部31一体形成并一同转动。

此时,所述转动部31将所述保管物置于之间并位于对角线上,因此,所述各转动诱导部32具有可以在向彼此接近的方向转动的同时交叉的结构。

而且,所述转动部31是通过后述复位部50而具有倾斜角的形态,因而所述转动诱导部32也成为向上倾斜的形态。

即,所述转动诱导部32在上表面安放有保管物时,借助保管物的荷重而向下侧方向转动,此时,所述转动部31向彼此接近的方向转动,即,向与保管物接近的方向转动。

附加地,在所述各个转动诱导部32的底面,形成有用于安装后述锁定部40的锁销45的结合部321。

此时,在所述结合部321,形成有可被所述锁销45贯通的贯通孔322。

而且,所述结合部321在所述转动诱导部32向下侧方向转动时成为彼此对置的形态,所述各贯通孔322位于同一线上。

所述位置固定部33用于固定所述保管物,其在所述转动部31的上侧沿水平方向延长形成。

所述位置固定部33与转动诱导部32一体形成并一同转动。

即,在所述转动诱导部32的上表面安放保管物,所述转动诱导部32和结合部321借助所述保管物的荷重而向下侧方向转动时,所述位置固定部33容纳于在所述保管物中形成的空闲空间,固定保管物。

而且,在因所述转动诱导部32转动而成为彼此对置的形态的结合部321,贯通安装有锁定部40的锁销45,因而所述位置固定部33可以保持稳定地固定保管物的状态。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锁定装置还包括复位部50,所述复位部50在保管物对转动诱导部32的荷重解除时,通过弹性力而使固定部30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对于所述复位部50,将在后述的自行车保管装置中具体说明。

所述锁定部40用于控制所述固定部30的固定,其安装于托架41。

此时需要指出的是,所述托架41制作成根据结合于后述自行车保管装置的支承框架而优化的形状,其形状会因结合的保管物而异。

而且,所述锁定部40还包括一面安装于所述托架41的外壳42。

所述外壳42如图3所示,一面与向所述下侧方向转动的结合部321对置。

另外,在所述外壳42中与所述结合部321对置的部分形成有进出孔421,所述锁销45在安装于所述外壳42内部的状态下,通过所述进出孔421引出到外壳42的外部或引入外壳42的内部。

所述锁销45引出到外壳42的外部时,依次贯通安装于所述两个结合部321的贯通孔322,因而使所述固定部30固定。

而且,当所述锁销45引入到外壳42的内部时,解除所述固定部30的固定。

这种锁定部40以与公知的门锁相同的方式运转。

此时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述保管物不限定于自行车的前轮或后轮,可以应用于具有与所述自行车的前轮或后轮类似的结构的保管物,即,可以应用于能够容纳所述位置固定部并固定的多样结构。

下面参照图4至图9,对具备本发明的锁定装置的自行车保管装置进行说明。

图4是图示本发明的自行车保管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图示本发明的自行车保管装置采用的上部支承框架与轨道部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图示本发明的自行车保管装置采用的上部支承框架与轨道部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图示本发明的自行车保管装置采用的上部支承框架的运转的侧视图,图8的(a)及图8的(b)是图示本发明的自行车保管装置采用的固定部与锁定部的运转前状态的立体图和主视图,图9的(a)及图9的(b)是图示本发明的自行车保管装置采用的固定部与锁定部的运转后状态的立体图和主视图。

如图4至图9所示,本发明的自行车保管装置1包括支撑部10、支承框架20、锁定装置。

所述支撑部10用于发挥支撑后述支承框架20和自行车90的作用,分为下端安放在地面的下部水平框架11、竖直安装于所述下部水平框架11的上表面两侧的竖直框架12、底面两侧安装于所述竖直框架12的上表面并与所述下部水平框架11在上/下方向对称的上部水平框架13构成。

所述下部水平框架11用于支撑后述下部支承框架21,以四边形板形状形成,可以通过地脚螺栓等固定构件(图上未示出)固定于地面。

所述竖直框架12用于支撑后述上部支承框架22及固定于上部支承框架22的自行车90的荷重,以四边形形状形成,以螺栓结合或焊接结合于所述下部水平框架11的上表面。因此,所述支撑部10具有上下既定高度。

此时,所述竖直框架12处于彼此设置间隔而相视而立的状态,所述下部水平框架11的长度和上部水平框架13的长度及所述竖直框架12的个数及间隔,可以根据自行车90的放置台数而变形。

所述上部水平框架13用于发挥所述竖直框架12的连接功能及支撑上部支承框架22,以四边形板形状形成,以螺栓结合或焊接结合于所述竖直框架12的上表面。

此时,所述上部水平框架13形成得具有与下部水平框架11的长度相同的长度。

在以上说明的支撑部10安装有支承框架20。

所述支承框架20用于发挥自行车90的支承功能,再分为下部支承框架21和上部支承框架22构成。

所述下部支承框架21形成得具有比普通自行车90的长度更长的长度,以便自行车90的前轮91和后轮92均可容纳。

这种下部支承框架21包括:底板211,其一侧螺栓结合或焊接结合于所述下部水平框架11的上表面,可将自行车90的前轮91和后轮92安放于上部表面;侧板212,其在所述底板211的上表面两侧竖直地配置。

借助所述下部支承框架21的结构,在所述底板211与侧板212之间,形成有可容纳自行车90的前轮91和后轮92的空闲空间。

在所述底板211中自行车90的后轮92所在的部分切开,以便后述固定部30能够运转。

而且,在所述侧板212中自行车90的后轮92所在的部分切开,以便后述位置固定部33能够运转。

另外,在所述下部支承框架21的前侧和后侧,形成有用于防止自行车90的前轮91和后轮92脱离的脱离防止部213。

此时,所述侧板212可以沿着所述底板211的长度方向形成,也可以只在自行车90的前轮91所在的部分和后轮92所在的部分形成。

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用于使得可以在所述支撑部10分多层安放多台自行车90,其通过轨道部60而安装于所述上部水平框架13。

所述轨道部60用于引导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的滑动,其包括一侧螺栓结合或焊接结合于所述上部水平框架13上表面的底板61、在所述底板61的上表面两侧竖直地配置的侧板62。

此时,所述轨道部60可以位于与所述下部支承框架21沿上下的竖直线上,但位于对角线上,以便放置于所述下部支承框架21的自行车90和放置于上部支承框架22的自行车90互不干涉。

借助这种轨道部60的结构,在底板61与侧板62之间,形成有空闲空间,该空闲空间可使上部支承框架22及后述转动引导部70容纳并滑动。

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形成得具有比普通自行车90的长度更长的长度,以便自行车90的前轮91和后轮92均可容纳,并形成得具有比所述轨道部60更长的长度。因此,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的一部分凸出到所述轨道部60的外部。

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与所述下部支承框架21一样,包括底板221、在所述底板221的两侧竖直地配置的侧板222。

这种上部支承框架22在容纳于所述轨道部60的空闲空间的状态下,底板221沿着轨道部60的底板61上表面滑动,侧板222沿着轨道部60的侧板62内面滑动。

在所述底板221中自行车90的后轮92所在的部分切开,以便后述固定部30能够运转。

而且,在所述侧板222中自行车90的后轮92所在部分切开,以便后述位置固定部33能够运转。

另外,在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的前侧和后侧,形成有用于防止自行车90的前轮91和后轮92脱离的脱离防止部223。

此时,在所述轨道部60的底板61上表面或上部支承框架22的底板221底面,隔开既定间隔安装可原位旋转的滚柱(图上未示出),在所述脱离防止部223中的凸出到轨道部60外部的末端安装有手柄224,因而可以使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顺畅地滑动。

附加地,在所述轨道部60的内部,容纳有用于使得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可以在地面或原来位置容易地转动的转动引导部70。

所述转动引导部70在内部形成有空闲空间,以便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的末端部分可以容纳。

在所述转动引导部70的两侧面形成有曲线形状的转动引导孔71,在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的各侧板222形成有贯通安装于所述转动引导孔71的转动引导凸起2221。

因此,如果拉动或推动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则所述转动引导部70也一同滑动,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不通过所述转动引导凸起2221和转动引导孔71而从所述轨道部60脱离,可以容易地沿上、下方向转动。

另外,在所述转动引导部70的两侧面可以安装有滚柱(图上未示出),以便能够沿着所述轨道部60顺畅地滑动。

此时,在所述轨道部60的内部或旋转引导部的外部,安装有用于防止所述旋转引导部脱离到轨道部60外部的限位部(图上未示出)。

而且,在所述转动引导部70和上部支承框架22上安装有减震器80,以便能够使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沿上、下方向顺畅地转动。

此时,所述减震器80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转动引导部70的上侧,所述减震器80的杆81安装于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

因此,所述减震器80在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转动时一同转动,随着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的上、下转动,所述杆81引出或引入,使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容易地转动,可以保管或引出自行车90。

以上说明的下部支承框架21和上部支承框架22可以在所述下部水平框架11和上部水平框架13分别设置彼此间隔而安装多个,因此,使得可以保管多台自行车90。

即,当要将自行车90放置于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时,如图7所示,拉动安装于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的手柄224,使得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在从轨道部60引出的同时向地面转动。在这种过程中,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可以接受转动引导孔71的引导而顺畅地转动。

此时,所述轨道部60的底板61的末端部分切开,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可以以向下倾斜的形态引出。

而且,使得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向地面转动后,使自行车90的前轮91与后轮92沿着上部支承框架22的底板221依次爬上后,抓住手柄224而抬升上部支承框架22,在使得与轨道部60构成水平的状态下,推动手柄224,使得上部支承框架22容纳于轨道部60的空闲空间,因而可以在所述支撑部10保管自行车90。

另一方面,所述固定部30用于防止所述下部支承框架21和上部支承框架22中分别保管的自行车90的游动,防止自行车90的翻倒及被盗,其再分为托架b、转动部31、转动诱导部32、位置固定部33构成。

此时,所述固定部30可以只安装于下部支承框架21和上部支承框架22中自行车90的前轮91所在的部分而固定前轮91,或者只安装于自行车90的后轮92所在的部分而固定后轮92。

作为另一示例,在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上安装的固定部30,可以安装于自行车90的后轮92所在的部分,在下部支承框架21上安装的固定部30,可以安装于自行车90的前轮所在的部分,所述固定部30应用于下部支承框架21时,也可以安装于脱离防止部213。

而且,下面列举所述固定部30只固定自行车90的后轮92的示例进行说明。

所述托架b用于引导后述转动部31的转动,其分别安装于在所述支承框架21、22的两侧板212、222的外侧面安装的锁定部40。

所述托架b将所述侧板212、222置于之间,成为与底板211、221的切开部分对置的形态。

这种托架b由两个构成一组,彼此隔开既定间隔,在所述托架b之间容纳转动部31的一部分。

所述转动部31用于使后述位置固定部33转动,其分别安装于所述托架41之间,通过铰链h,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托架b。

即,所述转动部31可以向与所述支承框架21、22的空闲空间接近的方向或远离的方向转动。

这种转动部31可以以大致四边形板形状形成,在与所述侧板212、222对置的面,形成有容纳槽(图上未示出),该容纳槽容纳后述复位部50的一侧后进行支撑。

所述复位部50由于一侧容纳于所述转动部31的容纳槽(图上未示出),因而在所述转动部31与支承框架21、22之间保持稳定加装的状态并运转。

所述转动部31如图8的(b)所示,通过复位部50的弹性力,具有下侧比上侧更靠近所述侧板212、222的倾斜角。

所述转动诱导部32用于使所述转动部31转动,从而使得位置固定部33可以固定后轮92,其在所述转动部31的下侧沿水平方向延长形成。

即,所述转动诱导部32成为横穿在所述底板211、221底面切开的部分的形态,位于容纳于支承框架21、22的底板与侧板之间空闲空间的自行车轮子下部。

所述转动诱导部32和所述转动部一体形成并一同转动。

此时,所述转动部31将所述支承框架21、22置于之间,位于对角线上,因此,所述各转动诱导部32彼此交叉并接触。

而且,所述转动部31如上所述通过复位部50而成为具有倾斜角的形态,因而所述转动诱导部32也成为向上倾斜的形态。

即,所述转动诱导部32一部分穿过所述底板211、221的切开部分而位于所述两侧板212、222之间空闲空间,在其上表面安放后轮92。

而且,如图9的(b)所示,所述转动诱导部32借助安放的后轮92的荷重而穿过底板211、221的切开部分,引出到底板211、221的外部,此时,所述转动部31向彼此接近的方向转动,即,向与侧板212、222接近的方向转动。

附加地,在所述各个转动诱导部32的底面,形成有结合部321,该结合部321用于安装后述锁定部40的锁销45。

此时,在所述结合部321形成有可被所述锁销45贯通的贯通孔322。

所述位置固定部33用于使所述后轮92固定于支承框架21、22,其在所述转动部31的上侧沿水平方向延长形成。

所述位置固定部33与转动诱导部32一体形成并一同转动。

即,在所述转动诱导部32的上表面安放后轮92,所述转动诱导部32和结合部321借助所述后轮92的荷重而穿过底板211、221的切开部分,凸出到支承框架21、22的底板211、221的下侧,在所述转动部31向与侧板212、222接近的方向转动时,所述位置固定部33穿过所述侧板212、222的切开部分而位于后轮92上形成的车条921之间,限制后轮92的正向旋转或逆向旋转,并防止上、下游动。

而且,在向所述底板211、221的下侧凸出的结合部321,贯通安装有锁定部40的锁销45,因而所述位置固定部33可以保持固定后轮92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所述转动部31与支承框架21、22之间还包括复位部50,其当解除后轮92对转动诱导部32的荷重时,通过弹性力,使固定部30恢复原位。

所述复位部50可以借助公知的螺旋弹簧而形成,所述铰链h贯通所述复位部50的中央部分而使得固定。

而且,所述复位部50一侧容纳于所述转动部31的容纳槽后,与转动部31接触并进行支撑,另一侧与所述支承框架21、22的外侧面接触并进行支撑。

此时,在所述支承框架21、22的外侧面可以形成有容纳槽(图上未示出),以便能够防止所述复位部50的脱离。

即,所述复位部50另一侧容纳于所述支承框架21、22的容纳槽(图上未示出),因而可以在所述转动部31与支承框架21、22之间保持稳定加装的状态并运转。

这种复位部50如图9的(b)所示,当后轮92安放于所述转动诱导部32的上表面时,借助所述转动的转动部31,两侧在所述侧板212、222与转动部31之间被压缩,如果抬起安放于所述转动诱导部32的后轮92,则通过弹性力而恢复原来形态,使得所述转动部31恢复原位。

所述锁定部40用于控制所述固定部30的固定,其在所述侧板212、222的外侧面安装有托架41,所述锁定部40安装于所述托架41。

而且,所述锁定部40还包括一面安装于所述托架41的外壳42。

所述外壳42与所述底板211、221中切开部分的底面隔开既定间隔,与一面凸出到所述底板211、221下侧的结合部321对置。

另外,在所述外壳42中与所述结合部321对置的部分形成有进出孔421,所述锁销45在安装于所述外壳42内部的状态下,通过所述进出孔421而引出到外壳42外部或引入到外壳42的内部。

所述锁销45在引出到外壳42外部时,依次贯通安装于所述两个结合部321的贯通孔322,因而使所述固定部30固定。

而且,当所述锁销45引入到外壳42的内部时,解除所述固定部30的固定。

具体而言,如果如上所述使自行车90的前轮91和后轮92放置于下部支承框架21或上部支承框架22的空闲空间,则所述转动诱导部32借助后轮92的荷重而向底板211、221的下侧凸出,使得所述两个结合部321对置,因而所述各个贯通孔位于同一线上。

而且,与此同时,所述转动部31朝向侧板212、222转动,所述位置固定部33一同转动,位于后轮92的车条921之间。

此时,所述复位部50的两侧成为在所述转动部31与侧板212、222之间被压缩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使用者按下在所述锁定部40形成的号码按钮43而输入密码,则所述锁定部40的内部或外壳42的内部安装的控制部(图上未示出)确认密码并存储后,使原本引入外壳42内部的锁销45引出到外部,依次贯通安装于所述结合部321的贯通孔,从而使得所述固定部30固定。

因此,可以使得所述后轮92借助位置固定部33而不从下部支承框架21或上部支承框架22脱离,当在本发明的自行车保管装置1中保管自行车90时,可以防止被盗。

此时,所述锁定部40的号码按钮43可以形成有0至9的共10个,在所述锁定部40也可以形成有*形状的按钮和#形状的按钮。

而且,在所述锁定部40输入的密码的位数可以为4位至6位,通过号码按钮43而输入密码后,按*按钮或#按钮,控制部(图上未示出)可以使锁销45运转。

此时需要指出的是,在所述锁定部40输入的密码的位数不限于4位至6位,可以由设计者变更。

而且,如上所述,当要取走本发明的自行车保管装置1中保管的自行车90时,使用者输入为了使自行车90固定于所述下部支承框架21或上部支承框架22而曾在锁定部40输入的密码。

如上所述输入密码后,在所述锁定部40的内部或外壳42的内部安装的控制部(图上未示出)确认是否与为了使自行车90固定于下部支承框架21或上部支承框架22而输入的密码一致,只有在密码一致的情况下,才使贯通安装于所述结合部321的贯通孔的锁销45后退,使得引入外壳42的内部,从而使得解除所述固定部30的固定。

然后,如果抬起自行车90,则在此过程中,所述复位部50通过弹性力而使固定部30恢复原位,使得所述位置固定部33从所述轮子的车条引出。

因此,使用者可以取走本发明的自行车保管装置1中保管的自行车90。

此时,所述锁定部40在最初输入的密码与在下部支承框架21或上部支承框架22保管自行车90时曾输入的密码不一致时,可以通过蜂鸣器发出告知密码不一致的警告音或用于提醒警觉的警报音。

另外,所述锁定部40可以设置为在与输入的密码不一致3次以上时停止运转。

而且,当所述锁定部40的运转停止时,使钥匙(图上未示出)接触在锁定部40的号码按钮43下部形成的识别部44,从而使得在将自行车90放置于下部支承框架21或上部支承框架22时曾输入的密码初始化,同时,使得所述45后退,可以容纳于锁定部40的内部。

另一方面,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自行车保管装置包括:支撑部10,其安放于地面,具有上下既定高度;支承框架20,其一侧安放于所述支撑部10的上部,另一侧安放于地面,可将自行车90的前轮91和后轮92安放于上部表面;锁定装置,其安装于所述支承框架20,使所述自行车90的轮子91、92固定于支承框架20。

此时,所述支承框架20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撑部10的下部的下部支承框架21、安装于所述支撑部10的上部的上部支承框架22。

而且,包括:轨道部60,其安装于所述支撑部10的上部,能够使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在容纳于内部的状态下滑动;转动引导部70,其沿着所述轨道部60滑动,与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结合。

此时,在所述转动引导部70的两侧,形成有曲线形状的转动引导孔71,在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的两侧形成有用于在沿着所述转动引导孔71移动的同时引导所述上部支承框架22的转动的转动引导凸起2221。

即,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自行车保管装置的一大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支撑部10、支承框架20、锁定装置,所述支承框架20的上部支承框架22通过转动引导孔71及转动引导凸起2221而沿上下方向顺畅地转动,使得可以容易地保管自行车或将保管的自行车引出。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自行车保管装置的构成及运转与前述自行车保管装置相同,因而省略具体说明。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并非限定于此,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利用以下权利要求书定义的本发明基本概念的多种变形及改良形态,也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