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13973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特别涉及后侧框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在车体后部,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保险杠加强件和沿着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框之间夹装有溃缩盒,在后面碰撞(后方碰撞)时从车体后方作用冲击载荷时,使溃缩盒以折叠的方式压溃变形,从而吸收能量。

此外,已知使用后侧框来提高后方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性能,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可用于后侧框的金属制中空柱状部件的棱线形成与棱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为20度~70度的范围的线段状的凹部,沿着柱状部件的轴方向作用冲击载荷时,以蛇腹状弯曲而提高能量吸收性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56997号公报

近年来,在汽车等车辆中,为了提高后方碰撞时的车厢内的乘客的安全性,要求在后方碰撞时进一步提高能量吸收性能,在后方碰撞时从车体后方作用冲击载荷时,要求进一步提高能量吸收量。



技术实现要素:

在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在具备后侧框的车辆中,提高后方碰撞时的能量吸收量,提高车厢内的乘客的安全性。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如下那样构成。

首先,本申请的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在车体后部具备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侧框,所述后侧框具备下面部和两侧的侧面部,在两侧的所述侧面部分别设置有第1变形促进部,该第1变形促进部促进所述后侧框向内方侧的变形,在所述下面部设置有第2变形促进部,该第2变形促进部促进所述后侧框向外方侧的变形,所述第1变形促进部和所述第2变形促进部在所述后侧框的轴方向上彼此错开地配置。

此外,作为方案2的发明,在方案1的发明中,所述第1变形促进部和所述第2变形促进部分别在所述后侧框的轴方向上以大致一定间隔配置。

此外,方案3的发明,在方案1或方案2的发明中,在所述后侧框的两侧的所述侧面部分别设置的所述第1变形促进部在所述后侧框的轴方向上配置在同一位置。

此外,方案4的发明,在方案1~方案3的任一项发明中,所述第1变形促进部沿着所述后侧框的侧面部从所述后侧框的下面部侧朝向下面部的相反侧延伸,并且通过向所述后侧框的内方侧凹陷的凹部构成。

此外,方案5的发明,在方案4的发明中,所述凹部形成为随着从所述后侧框的侧面部的下面部侧朝向下面部的相反侧而前端变细的形状。

此外,方案6的发明,在方案1~方案5的任一项发明中,所述第2变形促进部由在所述后侧框的下面部设置的开口部构成。

此外,方案7的发明,在方案1的发明中,所述第1变形促进部和所述第2变形促进部在所述后侧框的轴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1的发明,后侧框具备下面部和两侧的侧面部,在两侧的侧面部分别设置有促进后侧框向内方侧的变形的第1变形促进部,在下面部设置有促进后侧框向外方侧的变形的第2变形促进部,第1变形促进部和第2变形促进部在后侧框的轴方向上彼此错开地配置。

由此,促进后侧框向内方侧的变形的第1变形促进部和促进后侧框向外方侧的变形的第2变形促进部在后侧框的轴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所以在后方碰撞时,能够使后侧框在轴方向上依次以蛇腹状折叠地压溃变形,能够提高后方碰撞时的能量吸收量,提高车厢内的乘客的安全性。

此外,根据方案2的发明,第1变形促进部和第2变形促进部分别在后侧框的轴方向上以大致一定间隔配置,从而能够使后侧框在轴方向上规则地以蛇腹状压溃变形,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后方碰撞时的能量吸收量。

此外,根据方案3的发明,在后侧框的两侧的侧面部分别设置的第1变形促进部在后侧框的轴方向上配置在同一位置,由此,与在后侧框的两侧的侧面部分别配置的第1变形促进部在后侧框的轴方向上配置在不同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后侧框向内方侧的变形,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所述效果。

此外,根据方案4的发明,第1变形促进部沿着后侧框的侧面部从后侧框的下面部侧朝向下面部的相反侧延伸,并且通过向后侧框的内方侧凹陷的凹部构成,从而能够通过设置于后侧框的侧面部的凹部来促进后侧框向内方侧的变形,能够有效地得到所述效果。

此外,根据方案5的发明,凹部形成为随着从后侧框的侧面部的下面部侧朝向下面部的相反侧而前端变细的形状,能够以凹部的下面部侧为起点而通过凹部稳定地促进后侧框向内方侧的变形,能够有效地得到所述效果。

此外,根据方案6的发明,第2变形促进部由设置于后侧框的下面部的开口部构成,由此,能够通过设置于后侧框的下面部的开口部来促进后侧框向外方侧的变形,能够有效地得到所述效果。

此外,根据方案7的发明,在后方碰撞时,能够使后侧框在轴方向上依次以蛇腹状折叠地压溃变形,能够提高后方碰撞时的能量吸收量,提高车厢内的乘客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的车体的底面图。

图2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的车体的侧面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体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y4-y4线的车体的截面图。

图5是后侧框的下面图及侧面图。

符号的说明:

1车体;2后侧框;2a后侧框的下面部;2b后侧框的侧面部;43凹部(第1变形促进部);45开口部(第2变形促进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的车体的底面图,图2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的车体的侧面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体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4是沿着图3中的y4-y4线的车体的截面图。

如图1~图4所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的车体1,在车体后部配设有:左右一对后侧框2,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后部地板3,架设在左右一对后侧框2上;4号横梁4及5号横梁5,在后部地板3的下面侧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且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分离地分别架设在左右一对后侧框2之间。

4号横梁4将左右的后侧框2的车体前方侧彼此连结。5号横梁5将左右的后侧框2的车体前后方向中央侧彼此连结,配置在备用轮胎收纳部3a的下面侧,该备用轮胎收纳部3a设置于后部地板3且向下方凹陷。

后侧框2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字状,安装于后部地板3的下面侧,与后部地板3一起构成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4号横梁4及5号横梁5分别形成为截面大致帽状,安装于后部地板3的下面侧,与后部地板3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左右的后侧框2的后端部分别安装于溃缩盒7,该溃缩盒7分别装配于后保险杠加强件6的两端部,该后保险杠加强件6在车体后部设置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保险杠(未图示)内,溃缩盒7在后方碰撞时从车体后方作用冲击载荷时,以折叠的方式溃缩变形而吸收能量。

在溃缩盒7的前端部通过焊接等固接着第1平板部件8,该第1平板部件8沿着与车体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后侧框2的后端部通过焊接等固接着第2平板部件9,该第2平板部件9沿着与车体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

第1及第2平板部件8、9分别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并且在其周缘部形成有4个螺栓插通孔。第1及第2平板部件8、9使用在螺栓插通孔中插通的螺栓和螺母而紧固,从而将溃缩盒7和后侧框2结合,在后保险杠加强件6和后侧框2之间夹装溃缩盒7。

后侧框2的前端部与抬高框10(kickupframe)的后端部重叠地连接,该抬高框10随着从车体后方侧朝向车体前方侧而向车宽方向外方侧且车体下方侧倾斜,抬高框10的前端部与沿着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地板框11的后端部重叠地连接。

在左右的抬高框10架设有中央地板13,该中央地板13设置在比后部地板3更靠车体前方侧,随着从车体后方侧朝向车体前方侧而向车体下方侧倾斜,在左右的前地板框11架设有前部地板4,该前部地板4设置在比中央地板13更靠车体前方侧。在车体1中,车厢设置在前部地板4上。

抬高框10形成为截面大致帽状,与中央地板13的下面侧结合而安装,与中央地板13一起构成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前地板框11形成为截面大致帽状,与前部地板4的下面侧结合而安装,与前部地板4一起构成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在前部地板4的下面侧还安装有多个横梁15,该多个横梁15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且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分离地分别架设在左右的前地板框11之间。

如图1所示,在4号横梁4的车体前方侧,在左右的前地板框11之间架设有3号横梁15。3号横梁15形成为截面大致帽状,安装在前部地板4的下面侧,与前部地板4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架设在左右的前地板框11之间的其他横梁也与3号横梁15同样地形成。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体1的后侧框2。

如图3及图4所示,后侧框2具备下面部2a和在下面部2a的两侧从下面部2a沿着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两侧的侧面部2b,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字状。后侧框2还在两侧的侧面部2b设置有分别向后侧框2的外侧延伸的两侧的突缘部2c,两侧的突缘部2c安装于后部地板3。

在车体1中,后侧框2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分割为配置在车体前方侧的前侧部分20和配置在前侧部分20的车体后方侧的后侧部分30,前侧部分20的后端部和后侧部分30的前端部重叠地接合而形成。

前侧部分20和后侧部分30分别具备下面部21、31和在下面部21、31的两侧从下面部21、31沿着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两侧的侧面部22、32而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字状。此外,在前侧部分20和后侧部分30,在两侧的侧面部22、32分别设置有向后侧框2的外侧延伸的两侧的突缘部23、33,两侧的突缘部23、33安装于后部地板3。

如图4所示,前侧部分20的后端部和后侧部分30的前端部以后侧部分30的前端部插入到前侧部分20的后端部的内部的状态重叠,前侧部分20的后端部和后侧部分30的前端部的重叠部41通过焊接等而结合,从而安装。

此外,后侧部分30使用与前侧部分20相比板厚更薄的钢板形成,例如后侧部分30使用板厚1.4mm的钢板来冲压成型,而前侧部分20使用板厚1.6mm的钢板来冲压成型,后侧部分30相比于前侧部分20,对于轴方向的压缩的强度设置得更低。由此,在后侧框2,按照除去重叠部41的后侧部分30、除去重叠部41的前侧部分20、重叠部41的顺序,对于轴方向的压缩的强度依次变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后侧框2,在两侧的侧面部2b分别设置有作为第1变形促进部的凹部43,该第1变形促进部促进后侧框2向内方侧的变形,凹部43沿着后侧框2的侧面部2b,沿着与后侧框2的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而从后侧框2的下面部侧朝向下面部的相反侧延伸,并且向后侧框2的内方侧凹陷。

图5是后侧框的下面图及侧面图,图5(a)及图5(b)分别是后侧框的下面图及侧面图。如图5(a)所示,在后侧框2的两侧的侧面部2b分别设置的凹部43在后侧框2的轴方向上配置在同一位置,在后侧框2的轴方向上以大致一定间隔设置多个。

如图5(b)所示,凹部43形成为,随着从后侧框2的侧面部2b的下面部侧朝向下面部的相反侧即车体上方侧而前端逐渐变细。凹部43形成为截面大致半圆状,凹部43的深度及开口宽度随着从后侧框2的下面部侧朝向下面部的相反侧而变小。另外,凹部43也可以形成为截面大致矩形状等其他形状。

在后侧框2上,在下面部2a还设置有作为第2变形促进部的开口部45,该第2变形促进部促进后侧框2向外方侧的变形。开口部45形成为圆形状,在后侧框2的下面部2a的车宽方向中央侧沿着后侧框2的轴方向以大致一定间隔设置多个。另外,开口部45也可以形成为长孔形状等其他形状。

如图5(a)所示,凹部43和开口部45在后侧框2的轴方向上彼此错开地设置,在后侧框2的轴方向上,在设置于后侧框2的侧面部2b的邻接的两个凹部43的大致中间位置配设着设置于后侧框2的下面部2a的开口部45。

在车体1中,后侧框2分割为前侧部分20和后侧部分30而构成,凹部43设置于前侧部分20及后侧部分30的侧面部22、32,开口部45设置于前侧部分20及后侧部分30的下面部21、31。

如前述那样,在后侧框2之间架设着5号横梁5,5号横梁5如图3及图4所示,与后侧框2的前侧部分20的后端部和后侧部分30的前端部的重叠部41连接。左右的后侧框2同样地形成,5号横梁5的两端部分别连接到一个后侧框2的重叠部41和另一个后侧框2的重叠部41。

如图3所示,5号横梁5具备:下面部5a、在下面部5a的两侧从下面部5a沿着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两侧的侧面部5b、从两侧的侧面部5b分别向外侧延伸的两侧的突缘部5c,形成为截面大致帽状,两侧的突缘部5c安装于后部地板3的下面侧。

5号横梁5还在轴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具备突缘部5d和两侧的突缘部5e,该突缘部5d从下面部5a沿轴方向延伸,该突缘部5d从两侧的侧面部5b分别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向外侧延伸。

5号横梁5的突缘部5d在后侧框2的重叠部41通过焊接等结合到后侧框2的下面部2a而安装,5号横梁5的两侧的突缘部5e分别在后侧框2的重叠部41通过焊接等结合到后侧框2的车宽方向内方侧的侧面部2b而安装。

从车体后方向这样构成的车体1作用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在溃缩盒7压溃变形后,后侧框2被输入载荷,在后侧框2中,在连接着5号横梁5的前侧部分20和后侧部分30的重叠部41压溃变形之前,除去重叠部41的后侧部分30和除去重叠部41的前侧部分20依次压溃变形而吸收能量。

此外,在后侧框2压溃变形时,作为促进后侧框2向内方侧的变形的第1变形促进部的凹部43和作为促进后侧框2向外方侧的变形的第2变形促进部的开口部45在后侧框2的轴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所以在后方碰撞时使后侧框2、特别是后侧框2的侧面部2b在轴方向上依次以蛇腹状折叠的方式压溃变形,从而吸收能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部分30使用板厚比前侧部分20薄的钢板形成,从而较低地设定了对于轴方向的压缩的强度,但也可以是,例如后侧部分30使用拉伸强度590mpa以上的590mpa级高张力钢板来形成,而前侧部分20使用拉伸强度780mpa以上的780mpa级高张力钢板而冲压成型等,使用与对于轴方向的压缩的强度具有相关性的拉伸强度不同的钢板,后侧部分30使用拉伸强度比前侧部分20低的钢板来形成,从而与前侧部分20相比较低地设定对于轴方向的压缩的强度,还可以是,后侧部分30使用板厚比前侧部分20薄、且拉伸强度低的钢板来形成,从而与前侧部分20相比较低地设定对于轴方向的压缩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框2分割为前侧部分20和后侧部分30而构成,但是后侧框2也可以由1个框部件构成。这种情况下,在后侧框2的两侧的侧面部2b分别设置作为促进后侧框2向内方侧的变形的第1变形促进部的凹部43,在后侧框2的下面部2a设置作为促进后侧框2向外方侧的变形的第2变形促进部的开口部45,第1变形促进部43和第2变形促进部45在后侧框2的轴方向上彼此错开地配置。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中,后侧框2具备下面部2a和两侧的侧面部2b,在两侧的侧面部2b分别设置促进后侧框2向内方侧的变形的第1变形促进部43,在下面部2a设置促进后侧框2向外方侧的变形的第2变形促进部45,第1变形促进部43和第2变形促进部45在后侧框2的轴方向上彼此错开地配置。

由此,促进后侧框2向内方侧的变形的第1变形促进部43和促进后侧框2向外方侧的变形的第2变形促进部45在后侧框2的轴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所以在后方碰撞时,能够使后侧框2、特别是后侧框2的侧面部2b在轴方向上依次以蛇腹状折叠的方式压溃变形,从而提高后方碰撞时的能量吸收量,提高车厢内的乘客的安全性。

此外,第1变形促进部43和第2变形促进部45分别在后侧框2的轴方向以大致一定间隔配置,由此,能够使后侧框2在轴方向上规则地以蛇腹状压溃变形,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后方碰撞时的能量吸收量。

此外,分别设置在后侧框2的两侧的侧面部2b的第1变形促进部43在后侧框2的轴方向上配置在同一位置,由此,与分别设置在后侧框2的两侧的侧面部2b的第1变形促进部43在后侧框2的轴方向上配置在不同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后侧框2向内方侧的变形。

此外,第1变形促进部43沿着后侧框2的侧面部2b从后侧框2的下面部侧朝向下面部的相反侧延伸,并且由向后侧框2的内方侧凹陷的凹部43构成,凹部43形成为随着从后侧框2的侧面部2b的下面部侧朝向下面部的相反侧而前端变细的形状,由此,能够以凹部43的下面部侧为起点而通过凹部43稳定地促进后侧框2向内方侧的变形。

本发明不限于例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良和设计上的变更。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在具备后侧框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中,能够提高后方碰撞时的能量吸收量,提高车厢内的乘客的安全性,所以在这种车辆的制造产业领域中能够良好地利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