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后减震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5230阅读:9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车后减震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和环保要求的发展,电动车越来越普及。现有技术中的电动车,为了乘骑舒适,电动车的后减震一般采用摇架支撑,即电动车后轮的车轴位于摇杆机构上,通过减震弹簧与车架后座相连,以起到减震的效果。

但是,现有技术中,弹簧结构缺点就是吸收震动效果较差,舒适性较差,整个摇架支撑易磨损,寿命也较短,无法满足现代人的舒适性出行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车后减震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视频或语音通话状态下不能进行手势、肢体语言等信息的交互,无法满足人性化的多样需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后减震系统,包括:车架、车后座、前减震组和后减震组;

所述前减震组的底端和所述后减震组的底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前减震组的顶端铰链连接在所述车后座第一端上,所述后减震组的顶端铰链连接在所述车后座的另一端上。

如上所述的电动车后减震系统,其中,所述车架上设置有后轮轴,所述后轮轴位于所述前减震组和后减震组之间。

如上所述的电动车后减震系统,其中,所述前减震组包括两个伸缩式减震杆,两个伸缩式减震杆分别固定在所述车架的两侧;所述后减震组和所述前减震组结构相同。

如上所述的电动车后减震系统,其中,所述减震杆为弹簧减震杆或液压减震杆。

如上所述的电动车后减震系统,其中,所述车后座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采用前减震组和后减震组综合减震作用,共同形变减震。本实用新型的减震结构无需摇架,采取前面两根减震杆和后面两根减震杆对摇的结构,吸收震动效果较好,从而使整个减震系统的寿命更长,且整车稳定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后减震系统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后减震系统,包括:车架1、车后座4、前减震组3和后减震组2;

所述前减震组3的底端和所述后减震组2的底端分别固定在所述4上,所述前减震组3的顶端铰链连接在所述车后座4的第一端上,所述后减震组2的顶端铰链连接在所述车后座4的另一端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工作过程中,采用前后减震组综合减震作用,前后减震组分别位于后座的两端,能够使后座变的极为平稳,减少后座整体的移动量。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减震,还可以大幅度提升乘骑的舒适性,满足不同路况骑行的多样化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后减震系统,其中,所述车架1上设置有后轮轴5,所述后轮轴5位于所述前减震组3和后减震组2之间。这样能够更好的提升减震效果,增加电动车对各种路况的适应能力。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前减震组3包括两个伸缩式减震杆,两个伸缩式减震杆分别固定在所述车架1的两侧;所述后减震组2和所述前减震组3结构相同。另外,所述减震杆一般为弹簧减震杆或液压减震杆,优选采用效果更好的液压减震杆。

本实施例的电动车后减震系统,其中,所述车后座4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这用于增强车后座的强度,避免车后座的变形和应力集中引起的断裂。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后减震系统,由2组4根减震单元组成,稳定性非常强,最核心的就是采取前后对摇的形式完成工作,且对整车轻量化有的很大提 升。正常减震需要有摇架支撑,本实用新型的减震系统无需摇架,采取前减震单元和后减震单元对摇式结构,由于采用前面两根和后面两根采取对摇式结构,不管在那种重量的情况下都能发挥较好的减震效果;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好处是减震寿命长,且整车稳定性更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