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使用的便利性的婴儿用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09381发布日期:2019-01-05 09:14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提高使用的便利性的婴儿用推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提高使用的便利性的婴儿用推车,缩短支承婴儿用推车的前轮车轮与后轮车轮的轴间距离,从而减小作用于监护人胳膊的力,在较窄的空间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方向转换以及操纵控制,并且改造形状,在推着婴儿用推车移动时最小化监护人的脚与框架的碰撞,从而实现舒适的步行,并且驱动轮的拆卸简单,缩小体积,可便于搬运以及保管。



背景技术:

与婴儿车相比,手推车式的婴儿用推车具有充足的收纳空间并且监护人自己也能够使2~3名婴儿乘载外出的优点,手推车式的婴儿用推车得到家有小孩子的父母的口口相传并且迅速得到了普及,从而作为婴儿用移动手段的比重逐渐增加,随着需求的增加,目前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婴儿用推车。但是,在现有的婴儿用推车中,存在以下问题:支承的前轮与后轮之间的轴间距较宽,要转换方向时需要较宽的空间,由于轴间距较大而难以转换方向,从而监护人的胳膊会感到不适,并且在从后方推着婴儿用推车移动时,由于向前迈出的监护人的脚碰到婴儿用推车的后框架时的不适感,无法保持舒适的步伐,从而存在监护人的疲劳感增加。并且,存在以下问题:在不使用推车时,不方便拆卸驱动轮,不便于搬运以及保管,并且在长期使用制动器踏板时,未通过旋转轴稳定地旋转并出现空转,从而发生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提高使用的便利性的婴儿用推车,缩短前轮车轮与后轮车轮的轴间距离,从而在移动以及转换方向时减小监护人的胳膊的负担,并且通过缩小旋转半径,能够简单地转换方向,在从后方推着婴儿用推车移动时,最小化向前迈出的监护人的脚与婴儿用推车的后框架的碰撞,并且驱动轮的拆卸简单,可以容易转换为使用模式·保管模式,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得制造费用降低,从而确保产品竞争力,简化后轮制动器的结构,实现故障最小化并稳定地旋转。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提高了使用便利性的婴儿用推车是由折叠式主体框架、车轮部、板部、顶蓬部构成,构成为起到婴儿移动手段的功能的婴儿用推车,

所述折叠式主体框架由以下构成:

前框架,为垂直设置在所述折叠式主体框架前侧末端的“口”形状的框架,所述前框架支承所述折叠式主体框架的前部;

后框架,垂直设置在所述折叠式主体框架后侧末端,为下端框架朝向梯形状的上端方向弯曲成形状的框架,所述后框架(120)支承所述折叠式主体框架的后部;;

支承框架,为结合在所述前框架内侧下端和所述后框架内侧下端的矩形的框架,以前后方向为基准在中心处形成推车中心轴,所述支承框架以前方支承框架和后方支承框架随着中心轴的上升和下降而对称地折叠或打开的方式变形;

侧框架,分别结合支承在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后框架之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以相同的高度对称形成的三角形框架和倒三角形彼此以插入两侧中心的旋转销为中心交叉的形状结合;

前把手框架,通过把手固定夹结合并垂直在正面框架的左侧正面和右侧正面,在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形成的旋转轴的外侧结合有旋转控制钮,控制前方角度调节把手的各阶段的角度;以及

后把手框架,通过所述把手固定夹结合并垂直在所述后框架的左侧后面和右侧后面,在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形成的旋转轴的外侧结合有旋转控制钮,控制后方角度调节把手的各阶段的角度。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缩短前轮车轮与后轮车轮的轴间距离,从而在移动以及转换方向时减小监护人的胳膊的负担,通过缩小旋转半径,能够简单地转换方向,在从后方推着婴儿用推车移动时,使向前迈出的监护人的脚与婴儿用推车的后框架的碰撞达到最小,保持舒适的步伐,从而减少监护人的疲劳感,并且驱动轮的拆卸简单,可以容易转换为使用模式·保管模式,减震器的结构简单,从而降低制造费用,确保产品竞争力,并且简化了后轮制动器的结构,防止制动器踏板空转,将制动器的故障率最小化,从而即使长期使用,还是可以降低意外风险,具有可以稳定地使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提高使用便利性的婴儿用推车的整体形状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了对根据本发明的婴儿用推车的构成元素进行分解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前框架、后框架、支承框架、侧框架,并且放大示出第一顶蓬伸缩杆插入第一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的形状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前框架、后框架、支承框架、侧框架,并且放大示出第二顶蓬伸缩杆插入第二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的形状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示出了对根据本发明的折叠式主体框架的构成元素进行分解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了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固定于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的筐结合框架的旋转,从筐使用模式变更为筐折叠模式的实施例,并且放大示出了基于筐固定销的移动的筐结合框架的设置状态的放大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结合了折叠式主体框架和车轮部的侧面的侧面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结合于前框架的下端的前轮驱动部的构成元素的立体图。

图9是实施例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对前轮驱动部施加荷重后,结合于前轮旋转轴的前轮驱动轮以前轮固定轴为基准逆时针旋转,以前轮弹性弹簧收缩的方式变化的状态的侧面。

图1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后轮驱动部的构成元素的立体图。

图11是放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踩下后轮驱动部的制动器踏板后面向下端方向旋转,第一齿轮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与第一齿轮咬合的第二齿轮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12是实施例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结合于后框架的下端的后轮驱动部的构成元素,并且示出了按下后轮可拆卸把手的下端,后轮可拆卸销脱离内侧贯通孔和外侧贯通孔的状态。

图13是实施例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向后轮驱动部施加荷重后,以后轮固定轴为基准,后轮冲击吸收框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同时吸收冲击的状态。

图14是实施例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向后轮驱动部施加荷重后,以后轮固定轴为基准,后轮冲击吸收框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同时吸收冲击的方式变化的状态的侧面。

图15是实施例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旋转框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制动器销插入后轮驱动轮的制动器齿轮的方式变化的状态的侧面。

图16是侧面图,示出了粘贴根据本发明的板部,并且结合了车轮部的折叠式主体框架的折叠状态的侧面。

附图标记:

1:婴儿用推车;100:折叠式主体框架;110:前框架;120:后框架;130:支承框架;140:侧框架;150:前方把手框架;160:后方把手框架;200:车轮部;210:前轮驱动部;211:前轮固定框架;212:前轮冲击吸收框架;213:制动器框架;214:前轮驱动轮;220:后轮驱动部;221:后轮固定框架;222:后轮冲击吸收框架;223:后轮制动器部;224:后轮驱动轮;300:板部;400:顶蓬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提高使用便利性的婴儿用推车,由折叠式主体框架100、车轮部200、板部300、顶蓬部400构成,构成为起到婴儿移动手段的功能的婴儿用推车,

上述折叠式主体框架100由以下构成:

前框架110,为垂直设置在所述折叠式主体框架100前侧末端的“口”形状的框架,支承所述折叠式主体框架的前部;

后框架120,垂直设置在所述折叠式主体框架100后侧末端,为下端框架朝向梯形状的上端方向弯曲成形状的框架,支承所述折叠式主体框架的后部;

支承框架130,为结合在所述前框架内侧下端和所述后框架内侧下端的矩形的框架,以前后方向为基准在中心处形成推车中心轴131,所述支承框架(130)以前方支承框架和后方支承框架随着中心轴的上升和下降而对称地折叠或打开的方式变形;

侧框架140,水平形成的侧上端框架对称地轴结合于前方的上端和后方的上端,水平形成的侧下端框架对称地轴结合于前方的下端和后方的下端,垂直的竖直竖直连接框架的上端和下端与上端水平框架和下端水平框架的中心以轴的方式结合;

前把手框架150,为位于正面框架的前方的形状的框架,通过把手固定夹113结合并垂直在所述正面框架的左侧正面和右侧正面;以及

后把手框架160,为位于后框架的后方的形状的框架,通过所述把手固定夹113结合并垂直在所述后框架的左侧后面和右侧后面,在形成于所述后把手框架160的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的旋转轴的外侧结合有旋转控制钮,控制后方角度调节把手的各阶段角度。

发明的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提高使用便利性的婴儿用推车的整体形状的立体图,由折叠式主体框架100、车轮部200、板部300、顶蓬400构成。

首先,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折叠式主体框架100。

上述折叠式主体框架100为正六面体形状,支承婴儿用推车1的整个躯体,并且中心部以前后方向为基准进行折叠或展开,从而改变形状。

如图2示出,上述折叠式主体框架100由前框架110、后框架120、支承框架130、侧框架140、前把手框架150以及后把手框架160构成。

第一,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前框架110。

上述前框架110为垂直设置于前侧末端的形的框架,支承折叠式主体框架的前部,并且构成为垂直的左侧的圆筒形框架和右侧的圆筒形框架通过气缸方式上升以及下降,从而改变高度。

本发明的前框架110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在折叠模式中,内部圆筒框架110a-1沿结合在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的倒三角框架的上端方向旋转而上升,向外部圆筒框架110a-2的上端方向突出,在推车使用模式,内部圆筒框架110a-1随着沿结合在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的倒三角框架的下端方向的旋转而下降,保持插入到外部圆筒框架110a-2的内部的状态。

如图3示出,前框架110由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下端三轴支承固定件112、把手固定夹113以及顶蓬固定伸缩杆114构成。

上述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为形状,分别对称地固定结合于在前侧形成的前框架的内部圆筒框架上端的左侧末端和右侧末端,在上端面的中心侧形成伸缩杆插入固定孔,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与倒三角形框架142的上端两侧末端轴结合,起到支持旋转的作用。

本发明的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根据被结合的顶蓬固定伸缩杆的结构,选择性地构成第一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a和第二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b中的一个固定件。

上述第一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a形成有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11a-1,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11a-1的上端面中心侧形成的槽的内侧上端的圆周面形成内螺纹,用于固定第一顶蓬伸缩杆114a,第一顶蓬伸缩杆114a的上端末端和下端末端形成外螺纹。

并且,第一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a朝向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11a-1的下端方向贯通,以使第一顶蓬固定伸缩杆114a插入到前框架110,起到如下作用:通过伸缩杆插入固定孔的内侧上端的圆周面的内螺纹,来支承形成于第一顶蓬固定伸缩杆114a的上端末端的伸缩杆突出固定外螺纹114a-1和形成于下端末端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外螺纹114a-2。

其中,在设置顶蓬部400时,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11a-1使插入内部的顶蓬固定伸缩杆垂直在前框架的上端之后,使位于顶蓬固定伸缩杆的下端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外螺纹114a-2螺丝结合,从而进行固定,在拆卸顶蓬部400时,使顶蓬固定伸缩杆插入前框架的内部之后,使位于顶蓬固定伸缩杆的上端的伸缩杆突出固定外螺纹114a-1螺丝结合,从而进行固定。

由此,在婴儿用推车的折叠状态下进行保管以及移动时,可以防止第一顶蓬固定伸缩杆114a没有得到固定从而分开或丢失,或者可以防止由于下滑导致框架受损以及使用者受伤的危险。

上述第二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b在外侧面侧形成伸缩杆结合开关111b-2,在上端面侧形成与伸缩杆结合开关的内侧连接的伸缩杆结合固定孔111b-1,从而固定在上端末端和下端末端形成有固定槽的第二顶蓬伸缩杆114b。

并且,第二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b朝向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11b-1的下端方向贯通,以使第二顶蓬固定伸缩杆114b插入前框架110,起到以下作用:通过形成在伸缩杆插入固定孔的外侧面侧的伸缩杆结合开关111b-2,来支承形成于第二顶蓬固定伸缩杆114b的上端末端的伸缩杆上端固定槽114b-1和形成于下端末端的伸缩杆下端固定槽114b-2。

其中,在设置顶蓬部400时,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11b-1使插入内部的顶蓬固定伸缩杆在前框架的上端垂直之后,按下伸缩杆结合开关111b-2,之后使伸缩杆结合开关111b-2的内侧插入位于顶蓬固定伸缩杆的下端的伸缩杆下端固定槽114b-2,从而进行固定,在拆卸顶蓬部400时,使第二顶蓬固定伸缩杆插入到前框架的内部之后,使伸缩杆结合开关111b-2的内侧插入位于上端的伸缩杆上端固定槽114b-1,从而进行固定。

由此,在婴儿用推车的折叠状态下进行保管以及移动时,可以防止第二顶蓬固定伸缩杆114b没有得到固定从而分开或丢失,或者可以防止由于下滑导致框架受损以及使用者受伤的危险。

上述下端三轴支承固定件112为形状,对称地固定结合于在前后方向形成的前框架的外部圆筒框架下端的左侧末端和右侧末端,并且与三角形框架141的末端销结合而起到支持旋转的作用。

本发明的下端三轴支承固定件112对称地形成在左侧下端和右侧下端,在三轴方向支承框架,向上端和内侧方向支承前框架,并且向上端前方支承前把手框架的下端,向后侧方向支承三角形框架141的前方下端。

下端三轴支承固定件112包括前轮旋转固定开关112a、前轮可拆卸杆112b构成。

上述前轮旋转固定开关112a为位于下端三轴支承固定件的正面并且朝向上下方向移动的开关,随着上下方向的调节,使连接于内部下端的旋转固定销112a-1在上下方向移动,并且使得与在同一垂直方向的旋转固定销插入槽211a固定﹒分开,起到控制前轮驱动部再水平方向的360度旋转的作用。

其中,在使前轮旋转固定开关112a向上端方向移动时,连接于内部下端的旋转固定销112a-1在垂直方向上升而脱离旋转固定销插入槽211a,从而被设定为前轮驱动部210以前轮结合销211b为基准在水平方向能够进行360度旋转的方向转换模式,在使前轮旋转固定开关112a向下端方向移动时,连接于内部下端的旋转固定销112a-1在垂直方向下降而结合在旋转固定销插入槽211a,从而被设定为阻止前轮驱动部210的水平方向旋转并进行固定的直行模式。

其中,根据监护人的选择,选择性地构成为方向转换模式和直行模式中一者的模式。

在上述方向转换模式,前轮驱动轮不固定在一定的方向,可以在水平方向360度旋转,从而引导婴儿用推车的顺利的方向转换,在需要转换方向时,提供所需的力,减少监护人的疲劳感。

在上述直行模式,前轮驱动轮被固定成朝向正面,无法在水平方向旋转,只能向直线方向移动,在不转换方向并且婴儿用推车直线方向移动时,通过无需把手的加强操作的推力,也可以实现固定的移动,从而减少监护人的疲劳感。

上述前轮可拆卸开关112b为位于下端三轴支承固定件的外侧面侧并且在上下方向移动的开关,根据上下方向的调节,使得与前轮可拆卸销插入槽112b-1中所插入的前轮结合销211b的结合销槽211b-1结合﹒分离,起到解除前轮驱动部210结合的作用。

其中,在使前轮可拆卸开关112b向上端方向移动时,脱离在内侧方向结合的结合销槽211b-1,从而前轮驱动部210被拆卸,在使前轮可拆卸开关112b向下端方向移动时,结合在内侧方向的结合销槽211b-1,从而前轮驱动部210结合于前框架的下端。

由此,可以拆卸前轮驱动部210,实现体积最小化,便于搬运以及保管,并且当前轮驱动轮磨损或受损时可以进行局部更换,便于维护保养。

上述把手固定夹113起到包围并固定前把手框架150和后把手框架160的下端侧以及前框架110的下端侧的作用,牢固地结合前把手框架和前框架,实现监护人在握住前把手框架通过前推或后拉的力进行移动或者方向转换时,力量损失的最小化,从而即使监护人自己移动,也容易控制,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根据本发明的把手固定夹113以分别结合在前框架110左右侧的上端和下端的方式来构成。

用于结合前把手框架150和前框架110的形成于正面上端左侧和右侧的把手固定夹113的两侧内面形成有导轨113b、固定销插入长孔113a以及筐框架支承杆113c,其中,导轨113b以可以改变筐框架115的被设置的固定角度的方式进行移送。

这时,如图6示出,把手固定夹113将筐固定销115a插入对角线方向形成的导轨后端的固定销插入长孔,筐框架115向与前框架垂直的方向横卧,筐框架的侧面搭在筐框架支承杆113c上并得到固定,从而变成筐使用模式,并且,向导轨前端的固定销插入长孔插入筐固定销115a,把手固定夹113垂直,以使得筐框架115与前框架水平,则变成筐折叠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把手固定夹113通过如下步骤制成:将粘度(viscosityat25℃;cps)700~850、密度(density;g/cm3)1.21的常温硬化用环氧树脂79~90wt%,等离子表面处理的碳纤维2~20wt%,以及咪唑(imidazole)类或者叔胺(benzyldimethylamine,二甲基苄胺)固化剂0.5~10wt%的混合物注入模具之后,以50℃为初始温度,在15分钟内使温度上升到80℃的一次固化步骤;在保持80℃的状态下,保持25分钟的二次固化步骤;在20分钟内使温度从80℃上升达到120℃的三次固化步骤;在保持120℃的状态下维持90分钟的四次固化步骤;以及,在30分钟内,使温度从120℃下降到50℃的五次固化步骤。

上述碳纤维的特征在于,其表面通过等离子进行改性,从而衍生出与环氧树脂的高结合力,最终具有耐用性。

上述等离子表面处理是使用ar、n2或者o2,分别进行10秒~60秒的表面处理,这时,按照气体标准状态基准,以3.15×10-5m3/s的速度投入气体,经过约30秒之后,开始等离子处理。

作为上述成分组成的具体示例,利用常温固化用环氧树脂85wt%、等离子表面处理的碳纤维10wt%、叔胺(二甲基苄胺)5wt%的混合物制造了把手固定夹。

上述常温固化用环氧树脂(epoxyresin)和碳纤维的使用量对把手固定夹的耐用性特性带来影响,优选地,上述常温固化型环氧树脂使用79~90wt%的范围,表面处理的碳纤维使用2~20wt%的范围。

并且,上述固化步骤经过多个步骤的固化过程,从而增强环氧树脂与碳纤维的牢固的结合反应得到的耐用性特性,增强根据本发明的把手固定夹的耐用性特性。

上述顶蓬固定伸缩杆114是圆形棒状,上端末端和下端末端突出形成为相同形状的圆形端,顶蓬固定伸缩杆114结合于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孔,从而起到支承覆盖在上端的顶蓬部400的作用。

本发明的顶蓬固定伸缩杆114根据被结合的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的结构,选择性地构成第二顶蓬伸缩杆114a和第二顶蓬伸缩杆114b中的一者的伸缩杆。

上述第一顶蓬伸缩杆114a是上端末端和下端末端形成有相同形状的外螺纹的圆形棒状,上端末端形成伸缩杆突出固定外螺纹114a-1,下端末端形成伸缩杆插入固定外螺纹114a-2。

其中,第一顶蓬伸缩杆114a形成在第一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a的上端面侧,沿垂直方向插入在内侧上端形成外螺纹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11a-1,根据是否使用顶蓬部400,形成在第一顶蓬伸缩杆114a的上端部的伸缩杆突出固定外螺纹114a-1和形成在下端部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外螺纹114a-2中一者的外螺纹固定在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11a-1的外螺纹。

在设置顶蓬时,使下端末端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外螺纹114a-2固定在第一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a的上端内部面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11a-1,在拆卸顶蓬和折叠模式中,使上端末端的伸缩杆突出固定外螺纹114a-1固定于第一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a的上端内部面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11a-1。

由此,除了第一顶蓬固定伸缩杆114a垂直的顶蓬设置状态之外,在插入前框架110的上端方向内部的拆卸顶蓬和折叠模式下,也可以稳定地固定,从而防止婴儿用推车移动时由于顶蓬固定伸缩杆突出而发生的弯折等受损或者使用者的安全事故,防止脱落后丢失。

上述第二顶蓬伸缩杆114b是上端末端和下端末端形成有相同形状的开关槽的圆形棒状,上端末端形成有伸缩杆上端固定槽114b-1,下端末端形成有伸缩杆下端固定槽114b-2。

其中,第二顶蓬伸缩杆114b在第二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b的外侧面侧形成伸缩杆结合开关111b-2,根据是否使用顶蓬部400,形成在第二顶蓬伸缩杆114b的上端部的伸缩杆上端固定槽114b-1和形成在下端部的伸缩杆下端固定槽114b-2中一者的固定槽固定于在上端面侧与伸缩杆结合开关的内侧连接的伸缩杆结合固定孔111b-1。

在设置顶蓬时,使伸缩杆下端固定槽114b-2固定在形成在第二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b的外侧面侧的伸缩杆结合开关111b-2的内侧,在拆卸顶蓬和折叠模式,使上端末端的伸缩杆上端固定槽114b-1固定在形成在第二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11b的外侧面侧的伸缩杆结合开关111b-2的内侧。

由此,除了第二顶蓬固定伸缩杆114b垂直的顶蓬设置状态之外,在插入前框架110的上端方向内部的拆卸顶蓬和折叠模式下,也可以稳定地固定,从而防止婴儿用推车移动时由于顶蓬固定伸缩杆突出而发生的弯折等受损或者使用者的安全事故,防止脱落后丢失。

第二,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后框架120。

上述后框架120垂直设置于后面末端,为下端框架朝向梯形形状的上端方向弯曲成'形状的框架,后框架(120)支承叠式主体框架的后方,构成为垂直的左侧的圆筒状框架和右侧的圆筒状框架以气缸方式上升以及下降,从而改变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后框架120按照使用者的需要,在折叠模式,随着结合在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的倒三角框架的上端方向的旋转,内部圆筒框架120a-1上升,向外部圆筒框架120a-2的上端方向突出,在推车使用模式,随着结合在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的倒三角框架的下端方向的旋转,内部圆筒框架120a-1下降,保持插入外部圆筒框架120a-2的内部的状态。

如图3示出,后框架120由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下端三轴支承固定件122、把手固定夹123以及顶蓬固定伸缩杆124构成。

其中,后框架120扩大了下端的框架向梯形状的上端方向弯曲、向后方下端内侧方向形成的制动器踏板213a与后框架120的间隔,可以简单地实现踩踏制动器踏板的控制,防止由于监护人的步伐,向前迈出的脚碰到后框架的下端的回弹现象,可以实现监护人的舒适的步行,并且提高婴儿的乘坐感。

上述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为形,分别对称地固定结合于在前方形成的后框架的上端的左侧末端和右侧末端,在上端面的中心侧形成有内部面构成为内螺纹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21a,与上端水平框架141的后方末端轴结合,起到支持旋转的作用。

并且,根据被结合的顶蓬固定伸缩杆的结构,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选择性地构成第一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a和第二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b中一者的固定件。

上述第二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a形成有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21a-1,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21a-1的上端面中心侧形成的槽的内侧上端的周面形成为内螺纹,用于固定上端末端和下端末端构成为外螺纹的第二顶蓬伸缩杆124a。

并且,第二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a朝向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21a-1的下端方向贯通,以使第二顶蓬固定伸缩杆124a插入后框架120,起到如下作用:通过伸缩杆插入固定孔的内侧上端的圆周面的内螺纹,来支承形成于第二顶蓬固定伸缩杆124a的上端末端的伸缩杆突出固定外螺纹124a-1和形成于下端末端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外螺纹124a-2的作用。

其中,在设置顶蓬部400时,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21a-1将插入内部的顶蓬固定伸缩杆垂直在后框架的上端后,使位于顶蓬固定伸缩杆的下端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外螺纹124a-2螺丝结合,从而进行固定,在拆卸顶蓬部400时,将顶蓬固定伸缩杆插入后框架的内部后,使位于顶蓬固定伸缩杆的上端的伸缩杆突出固定外螺纹124a-1螺丝结合,从而进行固定。

由此,在婴儿用推车的折叠状态下进行保管以及移动时,可以防止第二顶蓬固定伸缩杆124a没有得到固定从而分开或丢失,或者由于下滑导致框架受损以及使用者受伤的危险。

上述第二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b在外侧面侧形成伸缩杆结合开关121b-2,上端面侧形成与伸缩杆结合开关的内侧连接的伸缩杆结合固定孔121b-1,从而固定在上端末端和下端末端形成有固定槽的第二顶蓬伸缩杆124b。

并且,第二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b向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11b-1的下端方向贯通,以使第二顶蓬固定伸缩杆124b插入后框架120,起到通过形成在伸缩杆插入固定孔的外侧面侧的伸缩杆结合开关121b-2,支承形成于第二顶蓬固定伸缩杆124b的上端末端的伸缩杆上端固定槽124b-1和形成于下端末端的伸缩杆下端固定槽124b-2的作用。

其中,在设置顶蓬部400时,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21b-1使插入内部的顶蓬固定伸缩杆垂直在后框架的上端之后,按下伸缩杆结合开关121b-2,之后使伸缩杆结合开关121b-2的内侧插入位于顶蓬固定伸缩杆的下端的伸缩杆下端固定槽124b-2,从而进行固定,在拆卸顶蓬部400时,使第二顶蓬固定伸缩杆插入后框架的内部之后,使伸缩杆结合开关121b-2的内侧插入位于上端的伸缩杆上端固定槽124b-1,从而进行固定。

由此,在婴儿用推车的折叠状态下进行保管以及移动时,可以防止第二顶蓬固定伸缩杆124b没有得到固定从而分开或丢失,或者由于下滑导致框架受损以及使用者受伤的危险。

上述下端三轴支承固定件122形成为形,对称地固定结合于形成在后方的后框架的外部圆筒框架下端的左右侧末端和右侧末端,与三角形框架141的末端轴结合,起到支持旋转的作用。

上述把手固定夹123起到包围并固定后把手框架160的下端侧和后框架120的下端侧的作用,牢固地结合后把手框架和后框架,实现监护人在握住后把手框架推压或后拉的力导致移动或者方向转换时的力量损失的最小化,从而即使监护人自己移动,也容易控制,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根据本发明的把手固定夹123以分别结合于后框架120左右侧的上端和下端的方式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把手固定夹123通过如下步骤制成:将粘度(viscosityat25℃;cps)700~850、密度(density;g/cm3)1.21的常温固化用环氧树脂79~90wt%,等离子表面处理的碳纤维2~20wt%,咪唑类或者叔胺(二甲基苄胺)固化剂0.5~10wt%的混合物注入模具之后,以50℃为初始温度,在15分钟内使温度上升到80℃的一次固化步骤;在保持80℃的状态下,保持25分钟的二次固化步骤;在20分钟内使温度从80℃上升达到120℃的三次固化步骤;在保持120℃的状态下维持90分钟的四次固化步骤;以及,在30分钟内,使温度从120℃下降到50℃的五次固化步骤。

上述碳纤维的特征在于,其表面通过等离子进行改性,从而衍生出与环氧树脂的高结合力,最终具有耐用性。

上述等离子表面处理是使用ar、n2或者o2,分别进行10秒~60秒的表面处理,这时,按照气体标准状态基准,以3.15×10-5m3/s的速度投入气体,经过约30秒之后,开始等离子处理。

作为上述成分组成的具体示例,利用常温固化用环氧树脂85wt%、等离子表面处理的碳纤维10wt%、叔胺(二甲基苄胺)5wt%的混合物制造了把手固定夹。

上述常温固化用环氧树脂(epoxyresin)和碳纤维的使用量对把手固定夹的耐用性特性带来影响,优选地,上述常温固化型环氧树脂使用79~90wt%的范围,表面处理的碳纤维使用2~20wt%的范围。

并且,上述固化步骤经过多个步骤的固化过程,从而增强环氧树脂与碳纤维的牢固的结合反应得到的耐用性特性,增强根据本发明的把手固定夹的耐用性特性。

上述顶蓬固定伸缩杆124是圆形棒状,上端末端和下端末端突出形成为相同的形状的圆形端,顶蓬固定伸缩杆124结合于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孔,从而起到支承覆盖在上端的顶蓬部400的作用。

本发明的顶蓬固定伸缩杆124根据被结合的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的结构,根选择性地构成第二顶蓬伸缩杆124a和第二顶蓬伸缩杆124b中一者的伸缩杆。

上述第一顶蓬伸缩杆124a是上端末端和下端末端形成有相同形状的外螺纹的圆形棒状,上端末端形成伸缩杆突出固定外螺纹124a-1,下端末端形成伸缩杆插入固定外螺纹124a-2。

其中,第一顶蓬伸缩杆124a形成在第一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a的上端面侧,沿垂直方向插入在内侧上端形成外螺纹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21a-1,根据是否使用顶蓬部400,形成在第一顶蓬伸缩杆124a的上端部的伸缩杆突出固定外螺纹124a-1和形成在下端部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外螺纹124a-2中一者的外螺纹固定在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21a-1的外螺纹。

在设置顶蓬时,使下端末端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外螺纹124a-2固定在第一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a的上端内部面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11a-1,在拆卸顶蓬和折叠模式,使上端末端的伸缩杆突出固定外螺纹124a-1固定于第一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a的上端内部面的伸缩杆插入固定孔111a-1。

由此,除了第一顶蓬固定伸缩杆124a垂直的顶蓬设置状态之外,在插入后框架120的上端方向内部的拆卸顶蓬和折叠模式下,也可以稳定地固定,从而防止婴儿用推车移动时由于顶蓬固定伸缩杆突出而发生的弯折等受损或者使用者的安全事故,防止脱落后丢失。

上述第二顶蓬伸缩杆124b是上端末端和下端末端形成有相同的形状的开关槽的圆形棒状,上端末端形成有伸缩杆上端固定槽124b-1,下端末端形成有伸缩杆下端固定槽124b-2。

其中,第二顶蓬伸缩杆124b在第二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b的外侧面侧形成伸缩杆结合开关121b-2,根据是否使用顶蓬部400,形成在第二顶蓬伸缩杆124b的上端部的伸缩杆上端固定槽124b-1和形成在下端部的伸缩杆下端固定槽124b-2中一者的固定槽固定于在上端面侧与伸缩杆结合开关的内侧连接的伸缩杆结合固定孔121b-1。

在设置顶蓬时,使伸缩杆下端固定槽124b-2固定在形成在第二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b的外侧面侧的伸缩杆结合开关121b-2的内侧,在拆卸顶蓬和折叠模式,使上端末端的伸缩杆上端固定槽124b-1固定在形成在第二上端两轴支承固定件121b的外侧面侧的伸缩杆结合开关121b-2的内侧。

由此,除了第二顶蓬固定伸缩杆124b垂直的顶蓬设置状态之外,在插入后框架120的上端方向内部的拆卸顶蓬和折叠模式下,也可以稳定地固定,从而防止婴儿用推车移动时由于顶蓬固定伸缩杆突出而发生的弯折等受损或者使用者的安全事故,防止脱落后丢失。

第三,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支承框架130。

上述支承框架130为结合在前框架和后框架的内侧下端的矩形的框架,以前后方向为基准在中心形成推车中心轴131,起到以前方支承框架和后方支承框架随着中心轴的上升和下降而实现折叠或展开的方式改变形状的作用。

在上述支承框架130,在婴儿用推车的使用模式,以中心轴为基准的前后方向的框架水平形成,形成板部400能够展开的空间,在折叠模式时,以中心轴为基准的前后方向的框架对称地折叠成“v”形,缩小体积。

第四,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侧框架140。

上述侧框架140对称地结合并支承在前框架和后框架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具有相同的高度且对称地形成的三角形框架141和倒三角形框架142彼此以插入两侧中心的旋转销为中心交叉的方式结合。

这时,对称地形成的三角形框架和倒三角形框架的尺寸相同,夹角也相同,以两侧中心处插入的旋转销为中心旋转时,夹角出现相同的变化。

在支承框架130的中心轴上升时,侧框架140通过旋转销旋转,夹角变小,缩小前后方向的间隔,从而婴儿用推车被折叠,在中心轴下降时,通过旋转销旋转,夹角变大,加大前后方向的间隔,从而婴儿用推车被展开。

第五,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前把手框架150。

上述前把手框架150通过把手固定夹113结合在正面框架的左侧正面和右侧正面,形成在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旋转轴的外侧面的旋转控制钮151与前方角度调节把手152轴结合,从而起到在根据各个步骤控制前方角度调节把手152的角度的作用。

其中,前方角度调节把手152通过按钮调节式旋转可以调节每一步骤的角度,以按下左右侧的前面把手旋转按钮的状态,可以按照使用者的选择,设定把手角度。

这时,前面把手可以分10个阶段旋转,从与前面支承框架水平折叠的状态、即0°向相反方向旋转至垂直的180°的角度。

在每一步骤旋转时,旋转18°的角度,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和胳膊的高度、上坡和下坡、从前方牵引移动或从后方推压移动等便利性,改变角度,从而可以实现作用于胳膊的力量的最小化,在折叠模式,前方角度调节把手与前面支承框架呈水平,从而将体积最小化。

并且,在推着前面把手框架移动时,将前面把手的角度设为垂直时,监护人的脚与婴儿用推车的间隔最大,防止随着监护人的步伐迈向前方的脚碰到婴儿用推车的回弹现象,可以实现监护人的舒适的步行,并且提高婴儿的乘坐感。

第六,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后把手框架160。

上述后把手框架160通过把手固定夹113结合于后框架的左侧后面和右侧后面,再形成于左侧上端和右侧上端的旋转轴的外侧结合有旋转控制钮,起到控制面角度调节把手162的各阶段角度的作用。

其中,后方角度调节把手162通过按钮调节式旋转可以调节每一步骤的角度,以按下左右侧的后面把手旋转按钮的状态,可以按照使用者的选择,设定把手角度。

这时,后面把手可以分10个阶段旋转,从与后面支承框架水平折叠的状态、即0°向相反方向旋转至垂直的180°的角度。

在每一步骤旋转时,旋转18°的角度,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和胳膊的高度、上坡和下坡、从前方牵引移动或从后方推压移动等便利性,改变角度,从而可以实现作用于胳膊的力量的最小化,在折叠模式,后方角度调节把手与后面支承框架呈水平,从而将体积最小化。

并且,在推着后把手框架移动时,将后面把手的角度设为垂直时,监护人的脚与婴儿用推车的间隔最大,防止随着监护人的步伐迈向前方的脚碰到婴儿用推车的回弹现象,可以实现监护人的舒适的步行,并且提高婴儿的乘坐感。

其次,对根据本发明的车轮部200进行说明。

上述车轮部200连接于折叠式主体框架的前后方向的下端,起到移动婴儿用推车的作用。

如图2示出,上述车轮部200由前轮驱动部210以及后轮驱动部220构成。

第一,对根据本发明的前轮驱动部210进行说明。

在上述前轮驱动部210,结合在前框架的左侧下端面后方和右侧下端面后方的支承轴紧向后方贴近,从而使支承前方的前轮驱动轮与婴儿用推车的重心之间的距离缩短7~10cm,上述前轮驱动部210由前轮固定框架211、前轮冲击吸收框架212、制动器框架213以及前轮驱动轮214构成。

上述前轮固定框架211是对称地结合在前框架的左侧下端和右侧下端的椭圆柱状,上端面形成有旋转固定销插入槽211a和前轮结合销211b,支承内置在内侧下端的前轮弹性弹簧212c的上端,与结合在下端的冲击吸收框架212轴结合。

其中,旋转固定销插入槽211a形成在旋转固定销112a-1的垂直方向下端,旋转固定销112a-1连接于前轮旋转固定开关112a的内侧且在上下方向移动,旋转固定销插入旋转固定销插入槽211a以及从旋转固定销插入槽211a中脱离。

这时,旋转固定销112a-1插入旋转固定销插入槽211a时,前轮驱动轮无法在水平方向旋转,固定在正面方向,从而推车可以沿直线方向顺利地移动,旋转固定销112a-1脱离时,前轮驱动轮不固定在特定的方向,在水平方向360度旋转,从而顺利的引导方向转换,降低转换方向所需的力,减少监护人的疲劳感。

其中,前轮结合销211b沿垂直方向插入前轮可拆卸销插入槽112b-1,以使前轮驱动部210结合于折叠式主体框架100,前轮可拆卸销插入槽112b-1形成在下端三轴支承固定件的下端面侧。

具体地,前轮结合销211b插入前轮可拆卸销插入槽112b-1,前轮可拆卸开关112b的内侧面插入形成在前轮结合销211b的上端侧的结合销槽211b-1,从而进行固定。

其中,使前轮可拆卸开关112b向上端方向上升时,脱离结合销槽211b-1,前轮结合销211b脱离下端三轴支承固定件112,并且使前轮可拆卸开关112b向下端方向下降时,前轮可拆卸杆112b插入结合销槽211b-1,前轮结合销211b稳定地结合于下端三轴支承固定件112。

由此,在折叠模式下,可以使突出部位较大且占据大体积的前轮驱动部210与折叠式主体框架100分开,从而缩小体积,提高婴儿用推车1的空间利用率,便于保管。

上述前轮冲击吸收框架212形成有前轮固定轴212a和前轮旋转轴212b,其中,前轮固定轴212a的截面为形,在前轮驱动轮的上端前面方向上间隔开,轴结合在左侧面前方侧和右侧面前方侧的前轮固定框架的侧面,前轮旋转轴212b在左侧面中心侧和右侧面中心侧轴结合在前轮驱动轮的侧面,起到支承内置在内侧上端的前轮弹性弹簧212c的下端的作用。

上述制动器框架213的截面为形,在前轮驱动轮的上端后面方向分开,左右侧面中心侧结合在前轮驱动轮轴,上端后面方向形成有制动器踏板213a。

其中,制动器踏板213a构成为在下端面沿水平方向隔开一定的间隔突出形成具有三角形截面的多个制动器销213a-1。

其中,向下端方向按压制动器踏板,则多个制动器销213a-1下降,碰到前轮驱动轮214,产生摩擦力,抑制前轮驱动轮的旋转,从而使其停止,向上端方向抬起制动器踏板,则制动器销213a-1与前轮驱动轮之间的空间被隔开,得到前轮驱动轮的顺利的旋转。

由此,可以解决在从前方向后方推着婴儿用推车移动的过程中想要停止时需要绕过去踩下形成在后方的制动器踏板,在监护人绕到后方的过程中推车没有得到稳定的固定出现危险的问题。

上述前轮驱动轮214的左右旋转轴结合在冲击吸收框架的前轮旋转轴212b从而进行旋转,起到提供推车前面的移动动力的作用。

第二,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后轮驱动部220。

在上述后轮驱动部220,结合在后框架的左侧下端面和右侧下端面前方的支承轴向前方贴近,从而将支承后方的后轮驱动轮与婴儿用推车的重心之间的距离缩短7~10cm,上述后轮驱动部220由后轮固定框架221、后轮冲击吸收框架222、制动器部223以及后轮驱动轮224构成。

上述后轮固定框架221为插入结合在内侧后轮支承框架122a的外侧方向的椭圆筒状,内侧后轮支承框架122a形成在后框架的左侧下端和右侧下端,后轮固定框架221的后侧结合形成有后轮可拆卸把手221b,支承内置在内侧下端的后轮弹性弹簧222c的后端部,并且与位于下端的后轮冲击吸收框架222轴结合。

如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后轮固定框架221插入结合在上端内侧槽,上端内侧槽与内侧后轮支承框架122a的边缘相同尺寸,内侧后轮支承框架122a形成于下端三轴支承固定件的下端。

这时,形成在后轮固定框架221的后侧的外侧贯通孔221a与形成在内侧后轮支承框架122a的后面的内侧贯通孔122a-1相同。

其中,后轮可拆卸把手221b的中心侧轴固定于后轮固定轴222a,后轮可拆卸销221b-1向上端正面突出,下端形成为把手形状,以后轮固定轴222a为基准在前后方向旋转,从而使外侧贯通孔221a和内侧贯通孔122a-1结合和分开。

这时,向后方拽拉后轮可拆卸把手221b的把手形状的下端部,则以后轮固定轴为基准,上端部向前侧方向旋转,贯通结合于相同的外侧贯通孔221a和内侧贯通孔122a-1,后轮驱动部220结合在折叠式主体框架的后侧下端,并且,向前方推压把手形状的下端部,则以后轮固定轴为基准,上端部向后面方向旋转,使得从外侧贯通孔221a和内侧贯通孔122a-1分离,从而使后轮驱动部220从折叠式主体框架可拆卸。

由此,在折叠模式下,可以使突出部位较大且占据大体积的后轮驱动部220与折叠式主体框架100分开,从而缩小体积,提高婴儿用推车1的空间利用率,便于保管。

上述后轮冲击吸收框架222的截面为形状,结合在后轮固定框架的下端,支承后轮固定轴222a和后轮弹性弹簧222c,后轮固定轴222a在后方侧与后轮固定框架轴结合,后轮弹性弹簧222c与在前方侧与后轮制动器部轴结合的后轮旋转轴222b连接,向内侧方向结合后轮制动器部,向外侧方向结合后轮驱动轮。

在后轮冲击吸收框架的内侧,棒状的制动器旋转轴沿水平方向结合在上述后轮制动器部223,轮制动器部223的中心设置有具有矩形面积的制动器踏板223b并且进行旋转,并且控制后轮驱动轮224的旋转。

上述后轮制动器部223由制动器旋转轴223a、制动器踏板223b以及旋转框架223c构成。

上述制动器旋转轴223a水平结合在对称地形成的后轮冲击吸收框架的内侧面之间,在圆形棒状的前侧和后侧形成突出翼223a-1,从而侧截面为形状,第一齿轮223a-2结合于制动器旋转轴223a左侧的末端右侧的末端。

其中,突出翼223a-1在结合在中心并且由通过监护人的控制旋转的制动器踏板223b旋转时,防止由于结合部分的滑动而导致旋转力下降或被拆卸,起到以相同的旋转力旋转结合在左侧末端和右侧末端的第一齿轮223a-2的作用。

上述制动器踏板223b的上端面呈矩形形状,在侧面方向贯通结合在制动器旋转轴中心,从而起到根据监护人的控制使制动器旋转轴旋转的作用。

这时,向下端方向踩下制动器踏板223b的后面,则制动器旋转轴223a顺时针方向旋转,使第一齿轮223a-2顺时针方向旋转,向下端方向踩下制动器踏板223b的前面,则制动器旋转轴223a逆时针方向旋转,使第一齿轮223a-2逆时针方向旋转。

其中,制动器踏板223b与向梯形状的上端方向弯曲的后框架的下端在垂直方向上隔开20~30cm间隔,从而在移动推车以及停止时监护人能够顺利地控制制动器踏板。

并且,制动器踏板223b形成为左右侧对称地形成的第一齿轮223a-2与第二齿轮223c-1咬合,从而在旋转时,不会出现旋转力的损失,使旋转框架223c稳定地旋转。

上述旋转框架223c位于后轮冲击吸收框架的前面侧,向内侧面方向形成与制动器旋转轴的第一齿轮223a-2咬合后旋转的第二齿轮223c-1,并且在下端侧形成制动器销223c-2,制动器销223c-2向外侧方向突出,脱离后轮驱动轮的旋转控制槽而控制旋转。

其中,在旋转框架223c,在向下端方向踩下制动器踏板的后面时,与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第一齿轮咬合的第二齿轮逆时针方向旋转,向外侧方向突出的制动器销223c-2插入形成在后轮驱动轮内侧的制动器齿轮224a的锯齿,抑制后轮驱动轮的旋转使其停止,在向下端方向踩下制动器踏板的前面时,与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第一齿轮咬合的第二齿轮顺时针方向旋转,向外侧方向突出的制动器销223c-2脱离制动器齿轮224a的锯齿,使后轮驱动轮的可以旋转。

如图14示出,通过插入制动器齿轮224a的制动器销223c-2,完全阻止后轮驱动轮的旋转,不会出现滑动,固定成只要不拆卸制动器齿轮就不会解除制动器,从而可以使婴儿用推车1稳定地停止。

上述后轮驱动轮224的左右旋转轴与后轮冲击吸收框架的旋转轴结合从而进行旋转,起到提供婴儿用推车后面的移动动力的作用。

上述后轮驱动轮224在外侧面中心设置有圆形按键方式的可拆卸按钮224b,并且设置有半弧形可拆卸销224c,半弧形可拆卸销224c与可拆卸按钮224b连接且向后轮驱动轮的内侧方向半弧形对称分开突出,销突起224c-1沿半弧形可拆卸销的末端周边形成。

这时,向内侧方向按压可拆卸按钮224b时,分开的半弧形可拆卸销224c向中心方向集中,缩小销突起224c-1的半径,从后轮冲击吸收框架222外侧面的后轮旋转轴222b脱离,从而后轮驱动轮被分开,在按下可拆卸按钮224b使半弧形可拆卸销向中心方向集中后,如果紧贴并插入至分离的后轮冲击吸收框架外侧面的后轮旋转轴222b的末端,则半弧形可拆卸销的销突起224c-1固定于内侧槽,后轮驱动轮被结合。

根据本发明的后轮驱动部220构成为推压形成在后轮驱动轮的外侧面中心的可拆卸按钮224b,从而使销突起224c-1从后轮冲击吸收框架脱离,实现后轮驱动轮的一次分离﹒结合,其中,销突起224c-1按照使在内侧方向对称分开结合的半弧形可拆卸销224c的间隔向中心方向紧贴的方式结合,

解除插入到外侧后轮支承框架的外侧贯通孔221a的可拆卸把手的后轮可拆卸销221b-1的结合,对后轮驱动部的整体进行二次分离﹒结合,外侧后轮支承框架的外侧贯通孔221a与内侧后轮支承框架的内侧贯通孔122a-1相同。

由此,分步骤拆卸婴儿用推车的后轮驱动部,减少体积以及重量,从而便于搬运以及保管,在后轮驱动部磨损以及破损时,通过局部拆卸,可以减少更换费用。

其次,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板部300。

上述板部300是矩形的筐形状,通过按扣以及带扣(buckle)、搭扣的方式结合固定在折叠式主体框架的内部边缘和下端,起到提供婴儿能够在婴儿用推车舒适地休息的空间的作用。

其中,板部的厚度形成为5mm~10mm,根据折叠式主体框架的折叠模式折叠的部分形成折叠痕而实现折叠,板部的内部面正中心形成折叠环。

这时,当板部的厚度小于5mm时,板部难以很好地完成垫子作用,移动中的晃动和冲击直接传递至婴儿,并且在超过10mm时,无法顺利地折叠折叠式主体框架,存在加大婴儿用推车的体积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板部的正面内侧方向和后面内侧方向相对形成有五点结合式安全带,支承婴儿的两侧肩膀、腰部、两侧大腿以防止晃动。

其中,五点结合式安全带围住整个上身,从而可以实现从无法直起身体的婴儿到幼儿的各种年龄段的婴儿以及儿童的搭乘。

其次,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顶蓬400。

上述顶蓬400形成矩形的侧面,顶面形成为四角锥形并且可拆卸地结合在折叠式主体框架的上端,起到保护婴儿避免受到阳光、雨水、大风等天气的影响的作用。

下面,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提高了使用便利性的婴儿用推车的具体动作过程。

首先,水平展开保管中的折叠模式的婴儿用推车的构成为“v”形的支承框架,展开婴儿用推车。

这时,前框架和后框架的内部圆筒框架下降,插入外部圆筒框架,侧框架的三角形框架和倒三角形以相同的夹角展开。

其次,将形成在前方的下端三轴支承固定件的前轮可拆卸开关抬向上端方向,之后,插入前轮结合销,向下端方向按下前轮可拆卸开关,在结合销槽插入前轮可拆卸杆,从而结合前轮驱动部。

这时,在前轮驱动部,支承轴紧贴后方,将前轮驱动轮与婴儿用推车的重心之间的距离缩短7~10cm,在移动以及转换方向时减少监护人的胳膊的负担,并且缩小旋转半径,可以简单地转换方向。

其次,在后轮固定框架插入形成在后方的下端三轴支承固定件的内侧后轮支承框架,对齐外侧贯通孔和内侧贯通孔之后,贯通插入后轮可拆卸把手的后轮可拆卸销,从而结合后轮驱动部。

其次,在前框架和后框架的上端设置顶蓬固定伸缩杆,使顶蓬插入结合。

其次,通过五点结合式安全带支承婴儿的两侧肩膀、腰部、两侧大腿,以避免晃动。

其次,为了便于推压或拽拉婴儿用推车,调节把手框架的角度后开始移动,在向前移动以及停止时,使用前面制动器踏板进行控制,向后移动以及停止时,使用后面制动器踏板进行控制。

其次,在结束婴儿用推车的使用后,将婴儿移到安全的地方,拆卸顶蓬,并且将顶蓬固定伸缩杆插入固定在前框架和后框架,拽拉形成在板部中心的折叠环,从而折叠推车。

并且,通过前轮可拆卸开关拆卸前轮驱动部,通过后轮可拆卸把手,按照销拆卸方式可拆卸地分离后轮驱动部,折叠前面结合筐,紧贴旋转前把手框架和后把手框架的角度调节把手,以使其与前框架或者后框架水平。

最后,将实现体积最小化的折叠模式的婴儿用推车装在自家车后备箱中。

工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提供提高了使用便利性的婴儿用推车,由前框架、后框架、支承框架、侧框架、前把手框架、后把手框架构成,缩短前轮车轮与后轮车轮之间的轴间距离,从而在移动以及转换方向时减小监护人的胳膊的负担,通过缩小旋转半径,能够简单地转换方向,在从后方推着婴儿用推车移动时,使向前迈出的监护人的脚与婴儿用推车的后框架的碰撞达到最小,并且驱动轮的拆卸简单,可以容易转换为使用模式﹒保管模式,通过简单的结构,降低制造费用,从而确保产品竞争力,实现了制动器的故障最小化,稳定地旋转,从而具有很高的工业可利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